首頁>Club>
糖尿病足截肢率高嗎?
6
回覆列表
  • 1 # 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周圍血管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導致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包括足趾疾病、組織的壞死、面板損害和足潰瘍、肌肉骨骼病變。

    嚴重的糖尿病足由於潰爛長期不能癒合,往往需要截肢。

    據統計,中國三級醫院中 27.3% 的截肢發生在糖尿病足患者中。

    預防糖尿病足的措施有:

    1、嚴格控制血糖,防止足部損傷,對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和致殘率有重要意義。

    2、防止足部感染。糖尿病足的病程發展快,可能幾天之內就會從小傷口變成大面積潰瘍,如果發現足部有傷口,應及時到內分泌專科或糖尿病足專科處理。

    3、多晃動雙腳,或抬高雙腿,以促進血液迴流,改善下肢的血液迴圈。

    4、重視足部護理。保護足部避免受傷,每天用溫水泡腳,洗腳後用柔軟吸水性強的毛巾徹底擦乾。選擇合適的鞋子、襪子,如寬軟厚底的布鞋及棉線、羊毛等製成的襪子,避免長時間行走。鞋襪透氣性要好,襪子不要太大,不要穿有鬆緊帶的襪子,每日換洗,更不要穿不平整的襪子和打補丁的襪子,以防受壓,影響血液迴圈。避免穿過緊、前面開口或露出腳跟的鞋及高跟鞋,更不能赤腳外出。剪趾甲要小心,按時修剪,並在泡腳後趾甲變軟時再修剪。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議經常測試足部感覺,觀察足部的面板顏色、溫度的改變,如果出現感覺異常、趾甲變形等要及時正確求醫,防止貽誤病情。

  • 2 # 快樂的小大夫

    流行病學

    1、國外資料

    (1) 在所有的非外傷性低位截肢手術中,糖尿病患者佔 40%~60%。

    (2) 在糖尿病相關的低位遠端截肢中,有 85%發生在足部潰瘍後。

    (3) 在糖尿病患者中.5 個潰瘍中有 4 個是因為外傷而誘發或惡化。

    (4) 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潰瘍的患病率為 4%~10%。

    2、國內資料

    (1) 中國多中心資料為 50 歲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動脈病變的比例為 19.47%.。

    (2) 單中心研究 60 歲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動脈病變的比例為 35.36%。

    (3) 北京地區多中心研究 2 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高達 90.8%.其中重度以上者佔 43.3%。

    (4) 糖尿病患者的雙下肢病變呈對稱發展。

    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

    糖尿病足的內因持續的血糖過高血糖過高容易造成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形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足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由於長期血糖控制不滿意,糖代謝異常引起脂代謝紊亂,容易出現肢體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變化,導致糖尿病足。

    1、糖尿病慢性血管病變

    由於患者機體持續處於高血糖與蛋白質的非酶糖化狀態,脂代謝紊亂,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狀態以及老年性下肢動脈硬化等諸多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動脈容易發生血管病變,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同時微血管和微迴圈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礙,造成病人的下肢血管硬化和血栓堵塞血管,同時足部微小血管閉塞,使下肢灌流量減少,肢端血迴圈障礙,區域性組織缺氧和營養成分供給不足,出現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潰瘍、肢體壞疽。

    2、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併發性神經病變會導致肢體末梢的保護性感覺減弱或喪失及足部生物力學的改變等,使足部缺乏對有害刺激的保護,從而極易引起機械或溫度的損傷;自主神經病變也與糖尿病足的形成有關,自主神經病變導致的汗液分泌障礙,可使面板柔韌性降低,導致面板乾燥、皸裂和感染。一旦下肢或足部面板受損後,上述的病理生理改變又使傷口不易修復,感染難以控制,最後足部潰爛發展甚至截肢。

    3、年齡

    糖尿病足多發生於>40歲的患者,並隨年齡增加而增多。有研究報道年齡增長是糖尿病足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可能原因:①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動脈硬化發生率增高、激素水平改變;②老年人組織代謝率、修復能力下降,損傷後癒合時間延長;③糖尿病神經病變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4、性別

    糖尿病足的發生與性別有一定關係。國內文獻提示,糖尿病足的發病男多於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雌激素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因而肢體大小血管病變機會在女性糖尿病人相對減少。

    5、糖尿病足的外因感染

    感染是糖尿病足壞疽的重要誘發因素。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低下,在肢體缺血缺氧的情況下,細菌極易入侵,因而導致組織嚴重感染。

    6、物理性損傷

    式的組織損傷,如燙傷、凍傷、抓傷、擦傷、磨損傷、修腳傷、碰傷、修甲傷,損傷後感染無疑是導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併發症

    1、感染: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狀態有利於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同時高血糖狀態也抑制白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見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面板感染等。

    2、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發生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未經治療、治療中斷或存在應激情況時。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嚴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進入肝臟氧化,其中間代謝產物酮體在血中的濃度顯著升高,而肝外組織對酮體的利用大大減少,導致高酮體血癥和尿酮體。由於酮體是酸性物質,致使體內發生代謝性酸中毒。 

    3、糖尿病腎病:也稱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見而難治的微血管併發症,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4、心臟病變: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的機會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見的有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5、神經病變:在高血糖狀態下,神經細胞、神經纖維易產生病變。臨床表現為四肢自發性疼痛、麻木感、感覺減退。個別患者出現區域性肌無力、肌萎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則表現為腹瀉、便秘、尿瀦留、陽痿等。

    6、眼部病變: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病人合併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常見的病變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內障等。

    7、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供血不足及細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為糖尿病足。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方法。

    1、自我按摩法

    2、飲食療法

    飲食治療其實並不複雜,只需採用“4321”的金字塔方案就行。金字塔的底部為糧食,豆類每日400克,最好以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為主;中部為蔬菜300克;奶和奶製品200克;金字塔的尖部指少量肉、禽、魚、蛋,每天100克。嚴格控制食油、鹽(每天少於6克)和糖的攝入,體現多樣化和均衡的特點。

    3、每日運動

    每日運動並非輔助治療,對於肥胖型糖尿病更是主要治療手段。運動必須在餐後半小時後進行,運動的療效在24小時後即消失,因此必須每天堅持運動半小時。 用爬樓梯取代電梯。如果你在10樓辦公,你可以坐電梯到9樓,然後再爬上去。散步尤其有好處“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走上一萬步。

    4、堅決戒菸

    對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必須把戒菸作為糖尿病併發症防治的組成部分。吸菸能顯著加重胰島素抵抗,升高血糖,使血管內皮功能失調,加速冠心病和糖尿病腎病的發展。

    5、控制體重

    由於肥胖可加重任何原因引致死亡的危險性,在2型糖尿病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中以肥胖最為重要。一年內減肥5-10千克會產生極大的益處,即死亡率下降25%。

    6、調整血糖水平

    需要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刻去看看我們的血糖是什麼狀況,這樣我們就會知道自己之前所作的努力是否有了結果,是否需要改變一些措施等等”。

    7、檢測血壓

    監測血壓,控制血壓必須成為糖尿病患者日常不可缺少的任務。糖尿病患者應當從血壓大於等於130/80毫米汞柱開始干預。

    8、處理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指生理劑量胰島素降糖能力的降低,如存在顯著的胰島素抵抗將對血管產生損傷,促使胰島功能惡化

    9、降膽固醇

    糖尿病患者每年應檢查血脂一次,低密度膽固醇(LDL-C)應小於等於2.6毫摩爾/升。

  • 3 #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導讀:糖尿病是一組由多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終身性代謝性疾病,由於長期血糖增高,導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損並危及心、腦、腎、周圍神經、眼睛、足等,因此要儘早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一.那麼糖尿病併發症又有哪些呢?

    1.眼睛-失明,而引發白內障、眼底出血,開始是看不清東西,最後就失明瞭。

    2.視力模糊

    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病變,一方面是因為糖尿病人更易感染上炎症,另一方面,由於代謝異常而引起視網膜的損害,使微血管的調節功能失常。這是很多糖尿病人到後期經常出現視力模糊的原因。

    2.腎臟-尿毒症,開始是有尿蛋白、腎功能降低,最後就會出現尿毒症。因此預防更為重要。

    3.糖尿病足

    是指糖尿病人的腳部出現潰瘍和感染從而集中體現在足部,甚至引起足部的畸形和行走困難。潰瘍也可能會表現在身體的其它部位,但足部是最典型,也是最易發生的。

    4.心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引起心腦血管疾病是相當危險的,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會在人們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發作,後果非常嚴重,主要是因為心肌和微血管發生了病變,從而促使心腦血管疾病更容易發作。

    此外,糖尿病患者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微血管併發症如周圍神經病變,是由於高血糖導致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感覺神經障礙,出現疼痛、麻木、針刺、灼熱等感覺,還有部分人會出現感覺消失,對冷、熱及痛毫無感覺。

    最後,就是面板病變,面板是人體血管最豐富、神經分佈比較多的器官,這時糖尿病就會引起面板微血管損害、神經營養不足,導致皮膚髮生乾燥、瘙癢、四肢反覆出現水皰等症狀出現。

    二.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呢?

    1.控制飲食

    食物是帶給我們能量,是機體正常執行的重要基礎。但是如果已經患上了糖尿病,哪怕只是血糖在正常範圍內的升高,都應及時地提高警惕,在飲食結構上要進行調整,要減少糖分的攝入。

    2.多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即使是患了病,也要保持適宜的運動,並且每天堅持半小時,對促進新陳代謝有很大的好處。劇烈運動是不提倡的,可以採取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跳廣場舞等方式,最好是由家人陪同,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病人,因保持心情的愉悅。

    3.注意保暖

    寒冷刺激易引發呼吸道等感染及腦溢血、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故應注意防寒保暖;

    4.自我監測

    包括自查、醫院檢查,主要進行眼底、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足部檢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 4 # 健康管理師了

    醫生經常跟糖尿病患者說的一句話是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100多種,且每一種併發症都涉及五臟及器官的損傷,比如肝炎、腎衰竭、眼疾、心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足等,沒一個都能讓患者極其痛苦。

    併發症的源頭是血糖高,及糖尿病。其次是長期的營養不良及藥物副作用引起的代謝類臟器管衰竭等,而預防的關鍵是控糖和養護臟器管減緩損傷。

    控糖單靠藥物並不可取,糖尿病依靠藥物控糖失敗的大有人在,控糖需要藥物結合飲食、養護、運動,缺一不可,自律堅持。

    控糖飲食養護和運動的方法要注意這幾點:

    控糖飲食、養護、運動的方法

    1、要吃的雜,雜糧和雜豆佔主食的一半以上,精米精面少吃,每頓不超過3兩飯,或7分飽,控油控鹽戒菸限酒,油脂不超過30克每天,包括肉類,鹽每日不超過5克,蔬菜400克,水果150克,全天按照這個吃有效控制餐後血糖的升高。

    2、養護,糖尿病人群終身用藥,血糖不穩定等因素對肝腎心腦等器官的損傷各有不同,且引起不同部位的併發症。在實踐中雜糧和蔬菜攝入膳食纖維的同時必須補充適量的線油靈芝孢子粉來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可有效控糖和血壓。130多種靈芝三萜和多糖成分也會增強身體抗氧化和抗病毒的能力。從而降低臟器管衰竭。

    3、運動。糖尿病人選擇運動的方式不能隨心所欲,運動不能壓迫足部神經,可以慢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選擇合腳的鞋和襪子,避免磨傷面板。

    4、檢測。除了血糖和血壓每天檢測外,還需每日觀察足部、排尿、血壓、大便形態等,出現異常及時就醫。

  • 5 # 健康管理小仙人

    糖尿病人當出現比如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經常性的頭暈眼花、面板異常瘙癢、異常出汗、肢體麻木刺痛、尿液中出現小泡沫、足部顏色異常、傷口遷延不愈、身體極端消瘦等。一旦出現這些情況,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併發症都是越早發現越好治療,一旦延誤病情,就可能治不好了,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健康代價。

    糖尿病併發症中死亡率比較高的有糖尿病腎衰竭、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等。

    糖尿病併發症發病基礎是血糖升高,日常控糖用藥控制、飲食治療和運動三者相輔相成,少了誰都不行。 除了檢測指標,日常用藥控制也不能因血糖指標或比較平穩就停藥,更不能因指標平穩了而大吃大喝。飲食治療主要依靠長期的自我管控。所以往往會把糖尿病健康管理列入糖尿病自我管控範圍內不停地說教。

    葷素搭配,按照中國營養協會慢性疾病營養飲食建議中提出,糖尿病人每日的飲食中油脂類不超過30克,瘦肉(魚、蝦、雞鴨、豬瘦肉等)150克,新鮮蔬菜400克(最好三種),水果150克,全穀類和豆類250克到350克,奶250克,雞蛋50克。以此保證全天的營養供給的同時,不會產生過高的熱量,不會對血糖有波動。

    適當保養,對糖尿病人保養五臟是降低併發症和增強抗氧化能力的關鍵,人參,線油靈芝孢子粉等都可明顯刺激胰島素分泌,線油靈芝孢子粉經過破壁後提純,人體吸收率極高,對胰腺細胞有修復作用,刺激分泌胰島素分泌的同時可明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人參可增強心肌功能對血脂和血壓有控制作用,並提高身體抗癌功能。

    運動不能斷。在糖尿病患病前期,運動可像正常人一樣進行中強度運動,每天1個小時時間。運動可刺激神經細胞的活性,減緩神經性併發症的發生,並增強瘦體重,減脂肪,保持身體健康體重。

    最後要說的是,糖友們應該全面關注疾病本身,並不僅是血糖。綜合控制各項指標,對於眼底、肝腎功能、下肢血管、足部、心血管、骨密度等部位也要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每年的定期體檢很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結婚逃避三金彩禮的男方家庭應該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