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詩賞者

    這是古人對生命的感悟,通俗點說就是:“死是生命常有的事,自古難免,別太傷心了,別太糾結了”。

    這句話又引申出兩層意思:

    一是對生存意義的思考,面對生死事,應珍惜當下,既然死免不了,乾脆活個痛快,活個自在,活個有意思。從正能量的角度就是積極面對人生,趁活著的時候活出價值,給社會留點貢獻,給人生加點精彩。

    二是對死亡的參透,放下,療傷。對死亡衝擊的淡化,同時也是對生者的勸慰,勉勵,把活人拉出陰霾。

    讀懂古人生死觀,助你看得透徹一點,活得明白一點,糾結也少一點。

  • 2 # 展亦清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人的生死是常常發生的事,從古至今都無法避免。

    這是古人對生命的理解,顯示出了對生命的豁達,以及面對生死的態度。

    絕大多數人對於死亡,都是心存恐懼的,我們應該多去學習一些古人的智慧,這樣,對於我們今後的人生旅途是非常有意義的。

    感謝閱讀!

  • 3 # 明懿記

    生死無離,向死而生,一個人自從出生便意味著要走向死亡!!與其恐懼死亡,不如仔細品味生的感覺,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 4 # dinghaitao

    當年釋迦摩尼菩提樹下苦思七年,始得大悟,人生無常,終須一死,萬事萬物,有生就有死,此乃自然之道。

    人,自以為富有智慧,便想凌駕於自然之上,妄圖擺脫生老病死, 古今中外,多少帝王將相,為了長壽,修丹煉藥,勞民傷財,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人類渺小如螻蟻。因為我們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戰勝不了的,我們只能遵循自然,與其合諧相處,人類才能不斷繁衍生息。

  • 5 # 非洲小琳

    小時候聽聞辦喪事敲鑼打鼓只覺得熱鬧,大概是太遙遠,所以高高掛起。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家裡老人越來越老。我才知道那是眨眼的事情。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我們不能避免也無法避免。我常常覺得事態會一直髮展,一直髮展到你認可的時候。就好比,大家都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但總有一天你也會覺得活夠了。也許是妥協也許是釋懷。走的人一樣,留下的人也一樣。現在每每離家都不忍看家裡老人的背影,儘管是這樣也拗不過他們,堅持看著我慢慢走漸行漸遠。就是明白這樣淺顯的道理的人,大概更容易珍惜當下的吧。你也一樣的吧。

  • 6 # 永易解卦

    這句話完整的是這樣: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經與像何所。

    這句話是出自《新唐書》的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四十九,通俗的意思就是:死對於生命來說是常有的事,自古一來生命是不可避免的。

  • 7 # 揚名天下佛學文化

    姚崇不但相信“人定勝天”,還能站在唯物觀點的高度對待身後之事。他告訴子女死後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說,“人死了就如同糞土一樣,沒有任何知覺了,厚葬有什麼用呢”。他舉例說,翻譯佛經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贖過生的孝和皇帝、大興土木修建寺廟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終,或家破人亡,或慘遭殺戮;而沒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時期, “父不喪子,兄不哭弟,至仁壽”,傳說中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正是生活在這一時代。他總結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經與像何所施為?”毛澤東讀至此處,批註:“韓愈佛骨表祖此。”就是說,幾十年後寫《論佛骨表》的韓愈,也是以姚崇之論為基礎的。姚崇並非反對佛教,他反對的是當時統治者和民眾過於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勞民傷財,影響國計民生。他曾勸誡唐玄宗,闡述了“佛不在外,悟之於心。行事利益,使蒼生安穩,是謂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論和信仰規諫當政者造福民眾、撫慰蒼生,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佛理”。這一異乎尋常的政治見解,無疑平添了他作為“大政治家”的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卡的巔峰期為何這麼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