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顫動的丹田
曹孟德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將,演義中三流角色樂進竟然位列其中,可想羅貫中老師帶了多大的個人好惡寫了《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作品。作為曹操的五虎上將之一,于禁此人踏實可靠,作戰行動一板一眼,執行命令不走樣,從不陽奉陰違,投機取巧,是一切領導最為喜歡的省心型部下。最重要的是雖殘暴但明事理的曹阿瞞注重軍紀,這一點恰恰是一根筋的于禁長處,自然得到重用。大人物自有大人物對人才的理解,豈是你我小民妄加評之的,想想看,"馬踏青苗者斬"與"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是不是挺熟悉的。扯遠了,回到龐德,勇猛善戰,能命中堂堂"武聖"一箭,足顯業務能力了得,可惜此兄過往履歷雖盛,檔案上資訊卻也叫人好生不放心,不說兇手曹操的慘死主公是其伯樂恩人,更在恨不得生啖丞相的小主麾下兢兢業業、捨生忘死……,畢竟龐令明的哥哥還在劉皇叔一邊,讓如此人等統領足足七個機動打擊兵團,不如用以往發揮穩定,注意群眾紀律的左將軍穩妥些。可以說,以從沒出過岔子的于禁為司令兼政委,加上業務水平高的龐德做第一副司令,是這一回大會戰的最理想幹部搭班子方式,至於抬梓行為,想必也是被逼,若不抬出棺材,恐怕做參將也會有人說閒話。可是臨了,人算不如天算,誰會想到一場大雨,生生改變了曹魏集團本來積極而又穩妥的戰術行動……
-
3 # 林城—布衣
早年,于禁應同鄉鮑信招募參加征討黃巾的戰爭,後歸於曹操。于禁在曹操多年蕩平群雄的征戰中,屢立戰功,因功受封為左將軍,假節鉞。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被後世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
于禁治軍嚴謹,一次曹操被張繡襲擊兵敗。于禁能在各軍混亂潰敗中,約束本部兵馬且戰且退,並平定乘機作亂青州兵,受到曹操大加讚賞。
昌豨是曹操部將,也是于禁舊友,曾多次叛於曹操。曹操命夏侯淵與于禁前往征討。昌豨兵敗,因與于禁有舊而向其投降。于禁為維護軍法不徇私情,揮淚斬殺了昌豨。
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 ,去樊城協助曹仁。 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暴漲,水淹七軍。龐德被俘不降被殺,于禁投降苟活,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呂蒙襲取荊州後,于禁獲釋孫權待之禮遇有加,但東吳部眾多對於禁有羞辱之行。後孫權將於禁送歸魏國。這時,曹操以亡曹丕稱帝,曹丕表面上對於禁進行安撫,但心中十分介意于禁叛服關羽之事。不久,于禁於羞愧中病亡。
綜上,于禁應是治軍嚴謹、勇武過人,因功而與張遼等並稱。但于禁在生死之際,沒能堅持操守,使一世英名付之東流。
-
4 # 天龍論史
三國裡面由於于禁戰敗投降,所以被世人所鄙視。而龐德因為不屈不撓最終被殺,所以被後世人視為是勇武的象徵。本來於禁在曹魏的地位相當的高,只不過因為這一投降,結果一朝英名全部丟失了。
于禁本來是曹操手下異姓第一大將,當時官拜左將軍。因為在曹操的麾下於禁屢立戰功,所以曹操對他非常的信任,在關羽攻打樊城襄陽之際,駐守樊城的曹仁告急文書到了曹操的案下,曹操第一個想到派于禁前去救援。本來以于禁的能力,打這場戰役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雖然不一定能擊敗關羽,但是救援樊城應該不在話下。
但是由於那個樊城附近突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而於禁所帶的北方軍隊又不熟悉水戰,所以最後悉數被擒。在這種情況下,于禁居然投降了,而龐德不屈不撓最終被殺。聽到這個訊息後,曹操感到非常的震驚,因為于禁和他相交30多年,他一直非常的信任於禁,結果於禁在緊要關頭,卻表現得如此差勁,而作為降將的龐德卻表現得非常的英勇。
不過我覺得於禁不應該如此不堪,因為于禁作為數萬人的統帥,為了數萬人的生命,可能不得不做出這種艱難的抉擇。不過由於他這次投降導致他英名受損,三國演義裡面乾脆把他說得非常不堪,嫉妒龐德立下戰功,所以導致功虧一簣。事實上龐德並不是他的先鋒,而是隨曹仁一起駐守樊城,只不過于禁率領援軍到達的時候,曹仁派他出城接應而已。龐德和關羽沒有進行單挑,因為真正在戰爭中是不可能單挑的,單挑只不過是演義的說法而已。
于禁的這種做法確實讓人大跌眼鏡,本來他在五子良將中是排第一,是曹魏麾下第一大將。由於這次投降,導致他英名受損不少,在五子良將中也由第一跌到第三。但這也正說明他之前立下的功勳確實不少,即使有投降這種汙點存在,依然保持非常高的地位。由於他的地位比較高,所以關羽孫權都沒有為難他。剛剛繼位的曹丕雖然不恥他的作為,但也只是暗中羞辱讓他羞憤而死,並沒有明著殺他。
于禁在樊城戰役中晚節不保,確實讓世人感到非常的惋惜。不過依據他以前在曹操帳下的功績,依然可以算是一代名將,歷史上仍把他列在五子良將中排第3位。
-
5 # 薩沙
怎麼說呢?
其實龐德和于禁區別不大,很難說誰好誰壞。
龐德守樊城,于禁帶著大軍來救援。
誰知道,天不助他們。
連續十多天的大雨,導致漢水暴漲到五至六丈,最終決堤。
龐德和于禁當時還有3萬兵馬,但駐紮的地勢較低,全部被洪水淹沒,割裂成若干小股。
這些曹軍官兵無奈,只能跑到地勢較高的山頭和堤壩上躲避洪水。
由於已經被洪水切割成無數股部隊,進不能進,退無可退,硬拼的話連基本的糧草都沒有。關羽只要圍困幾天,曹軍不戰自滅。
相反,關羽早有準備,乘坐大量小船等於進行水戰,曹軍無法對抗。
其實,到了這種地步,頑抗的話這3萬大軍就是死路一條。
于禁就是明白這個道理,乾脆率部投降。
其實,于禁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活命,駕駛小船逃走就是了。就算3萬大軍撤退不了,總會有幾隻小船,主帥還是跑得掉。
但于禁一生治軍都是愛兵如子,他自己如果跑了,各部無法投降,只能分散抵抗,無異於羊入虎口,3萬人可能一個都別想活。
所以,于禁之所以投降,其實主要還是為部下考慮。
于禁自己逃回去,雖是大敗但是客觀自然災害原因,曹操未必會重罰他。
當然,龐德選擇硬拼也是一種選擇。
龐德不願意投降,先是堅決射箭抵抗。到箭用完了以後,龐德乘坐小船突圍,被關羽軍隊將小船打沉,人也被活捉。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龐德決心拼命,你跑什麼呢?
就應該在堤壩上戰死啊!
說通俗點,龐德還是不想死。
被俘以後,龐德拒絕投降,也是有原因的。
龐德本來是馬超的部將,跟隨馬超多年。
馬超投靠張魯以後,被張魯排擠,只能又去投靠劉備。然而,在這種關鍵時候,龐德沒有跟隨馬超走人,而是繼續投靠張魯,這等於是叛變了。
哪怕是黑社會,能這樣隨便換大哥嗎?
當時帶著兵馬投靠劉備,龐德如果參加了必然有官有職,但龐德沒這麼做。
現在到了兵敗被俘,窮途末路,龐德如果再投降恐怕連條狗都不如。
于禁畢竟是率兵投降的,尚且被關羽鄙視,何談龐德部下還射傷了關羽。
所以,于禁未必是懦夫,龐德也未必是好漢。
回覆列表
于禁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不能抹殺于禁的戰績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後,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公元221年,孫權遣還於禁回魏,同年去世,諡曰厲侯。
于禁應同鄉鮑信招募參加征討黃巾的戰爭,後歸於曹操。于禁在曹操多年蕩平群雄的征戰中,屢立戰功,因功受封為左將軍,假節鉞。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被後世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來看看于禁的戰績。
1、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2、從討呂布於濮陽(隨軍同討)。
3、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單獨行動勝利)。
4、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
5、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邵等,盡降其眾。
6、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7、宛城之戰。
8、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
9、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與曹仁的配合,斬將一名)
10、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
11、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12、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13、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14、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
15、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單獨行動)。
16、後與臧霸等攻梅成(與臧霸配合)。
17、樊城之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