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裴觀世界
-
2 #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法國表面上看很強,但自從拿破崙以後,特別是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使法國的上層機構頻繁更迭。不能說成散沙一片,但也基本上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核心。一戰雖然成為戰勝國,但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也得歸功於英國。在此後的二十年多年中,英法等國雖然強加於德國很多條約來約束,但都沒能真正履行,使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到了二戰前夕,英法等國以基本上對德國失去了控制,德法一戰法國上層的綏靖政策,及軍方的將帥無能,以沒有了對德的反抗之力,法國與德國沒有天然屏障,馬奇諾防線只是途有虛名。我們再看看當時法軍與德軍的武器力量對比,特別是士氣根本沒法跟德軍比。所以法國在短短時間就投降了德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老槍與戰線
這個問題我過去回答過類似的,並且這種類似的問題反覆出現也讓人受不了。
你要真想了解知識抬手一搜索法國戰役資料大把,要不隨便找個書店20分鐘全看懂了。
但你就是要提問,但你就是要起個三段式標題提問,但你就是要起個帶標題黨色彩的三段式標題提問。
啊呸!
-
4 # 長空雄鷹46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恐怕有興趣的人不少,不只是法國,波蘭也是奇葩一個。法華人實在太浪漫了,戰爭可不管你浪漫不浪漫,散漫,不遵守戰時紀律,執行命令不可靠,這樣的部隊能打贏仗才怪。可以想象,法華人是不能打下風仗的,比如讓法華人打狙擊戰,拚命的那種,就是二戰時期德華人打過來,法華人防守的那個樣子,不是崩潰了嗎?這是民族特徵所致,可以設想中國軍隊會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戰鬥民族會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德華人會不會?日本人會不會?當然,奇葩畢竟是奇葩,不可能滿世界都是。波蘭則是少見的牆頭草,國際關係中最不受待見的型別。如今的土耳其也有點接近這種特徵,只不過土耳其還是有血性的,他們選擇牆頭草的做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波蘭則是為了討好強國,後果可想而知。
-
5 # 英雄光
二戰時法國的的確很強,這麼快敗亡的原因也有很多,但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就兩個。
第一個,戰略思想落後。我們都知道第一層次世界大戰時,幾個大型戰役都是陣地戰。這和當時的運輸方式主要為火車(圍繞鐵路),以及新的軍事思想尚未成型等原因有關。而且一戰時法國北部地區遭遇德軍的直接侵略,例如凡爾登戰役。所以法華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國民的生命安全,減小人員傷亡,修建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
紅色實線部分就是馬奇諾防線,綿延幾百公里,防護了法國東區的工業區,馬奇諾防線是二戰最堅固的防線,但也葬送了法蘭西
很顯然,馬奇諾防線的出現,昭示著法華人的理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殊不知現如今的坦克和飛機同一戰時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個,馬奇諾防線被突破。馬奇諾防線來源的思路有兩個,一個就是軍官,尤其是上層軍官的軍事思想的落後。當時的法國貝當元帥是這樣說的:不論飛機還是坦克都不可能改變戰爭,民族的安全只能依託防禦工事!第二個就是民眾要求和平的呼聲。一戰打得太殘了,法國雖然勝利,但是在戰爭中直接死亡人數就高達139萬,加上傷殘人數,法國即使勝利也是慘勝。所以在上述兩個思想的綜合下,“完全防禦”思想出現了,並迅速成為主流。
貝當元帥身為一戰的英雄,隨後卻擔任了傀儡政府的總理,後人對其到底是英雄還是背叛者產生了很大分歧
馬奇諾防線也不是沒有用,也確實固若金湯,防護了邊界,德軍直接繞過了馬奇諾防線。但是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員,金錢和裝備的情況下,馬奇諾防線卻在戰爭中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按照當時法華人的想法,馬奇諾防線是無法突破的,它將是德軍入侵法國的絞肉機。馬奇諾防線的確從未陷落,但是法國僅僅半個月就淪陷。
上面就是我認為的法國如此快速敗亡的主要兩個原因。當然像法華人厭戰,鬥志不高;德軍實力強大,戰術思想先進等原因也是存在一部分。
但是主要原因我認為只有上述兩點,其實也就是戰略思想落後這一點。因為德華人再強,法華人再厭戰,法國的當時的軍事實力在全歐洲也是數一數二的,短時間內迅速敗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落後。
拿破崙在天有靈也不知該作何感想
軍隊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戰鬥能力。一百多萬的陸軍沒有被馬奇諾防線坑了,奮起反抗德軍,那造成的軍勢說不定能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早點結束。
畢竟當時國力差距極大的中日之間,僅淞滬會戰就持續了三個月。更別提法德在戰爭實力上差距不大,法華人如此快的投降也坑了英國,導致了後續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6 # 村中無人對局
1940年5月10日,德軍對荷蘭、比利時等國發起進攻;6月14日,法國巴黎淪陷;6月22日,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如果考慮到德軍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地的作戰時間,實際上法國軍隊在德軍閃電戰的衝擊下,連1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堅持上。
在戰爭開始之前,法國陸軍號稱歐洲第一,實際上也就是世界第一。
在法德戰爭爆發之前,英法兩國實際上早已經對德軍宣戰,因為德國在1939年9月發動戰爭吞併了英法的盟國波蘭。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法國將陸軍總人數擴張到600萬的規模,要知道當時已經決心挑戰世界的德國陸軍才500多萬,體量上比法德兩國加起來還大的蘇聯,陸軍只不過200多萬,實際上狀態最好的國家美國,1938年時陸軍只有17萬人。
法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強國,軍事工業尤其是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國內坦克總數量超過了5800輛,而德軍由於還需要防守東線,所以智慧投入2700輛坦克作戰。與此同時,法國的火炮數量也是德軍的兩倍之多。法國的飛機數量大約有2000架,與德國空軍的飛機裝備數量接近。除此之外,處於日不落帝國晚期的英國軍隊還與法國聯手,大規模的英國軍隊也是在法國土地上為他們進行防禦。
法國戰役的結果我們都很清楚,德軍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滅亡了法國,幾乎沒有受到像樣的傷害,就得到了大批的法國武器裝備,礦產、糧食以及其他資源,這些資源給了德軍進攻蘇聯的勇氣和實力。
如此強大的法國,敗的如此輕易,基本上可以歸結於戰略、戰術以及思想問題分裂三個方面的錯誤。
戰略錯誤:
二戰之前,蘇聯面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曾經希望與英法達成合作,無論法國還是蘇聯受到攻擊,都能夠得到來自德國另一側的支援,但是英法兩國對這種合作並不感興趣。
1939年波蘭滅亡,法國和英國明知道禍水遲早會蔓延到自己頭上,卻寄希望於德軍會先去進攻蘇聯,坐視波蘭滅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靜坐戰爭”、“禍水東引”。曼施坦因回憶錄中記載,他曾經在波蘭駐巴黎的大使館中找到一份檔案,檔案中法國承諾波蘭會在戰爭半個月後進攻德國,結果引發了波蘭騎兵按約定冒進反擊,加速了波蘭滅亡。結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以後,英法兩國徹底陷入了被動。
戰術錯誤:
法國以普法戰爭後法國總統馬奇諾的命名了一條法德邊境之間的防線,這條耗資巨大的防線,雖然堅固,卻沒有把荷蘭、比利時等國包含進去。但是有了這條防線,法國方面卻自以為得到了屏障,心安理得的將主要兵力部署在防線西側。結果德軍很快就繞到了馬奇諾防線後方,法國軍隊還在發愣。
戰爭爆發之前,法國繳獲了一份德軍的作戰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德軍將按照一戰時的思路從法國南北兩個方向進攻,主攻點是沿著荷蘭、比利時海邊推進,又稱“黃色計劃”。結果德軍採用了“曼施坦因計劃”,利用自己機動性超高的機械化部隊,沒有走海邊的經過年路線,穿越了阿登森林,直接殺入法國。
法國的軍事思想落後,萬萬沒有想到德軍部隊能夠穿過阿登森林,而且速度極快。法軍部署在馬奇諾防線的坦克雖然裝甲厚火力猛,卻被德軍的中型坦克快速繞後,一炮沒開就做了俘虜。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復國,法國的坦克和他的汽車轉變為速度快,追求靈巧而放棄重量的路線了。
思想錯誤:
雖然法國從普法戰爭之後就瀰漫著對德國的仇恨,並且在一戰中損失慘重。但是他們並沒有為自己的民族情緒做好準備,當由於戰略、戰術的失誤引發了戰爭局勢被動之後,法國從上而下開始在心態上崩潰。
法國士兵也缺乏反抗心理,他們只是認為戰爭屬於軍官,自己更想回到家裡去與家人團聚。古德里安回憶錄中記載,成群的扛著武器的法國軍隊還沒有參與過戰爭,也沒有收到投降的命令,遇到德軍的時候卻選擇一槍不發。
不列顛空戰期間的英國,岌岌可危時多次表示,即便英倫淪陷,也會在海外殖民地與德軍繼續戰鬥。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聽說自己國家投降了,大批的軍艦居然在等待德軍的收編,好在英國海軍足夠強大,控制了這種局面。英軍為此不惜在1940年派軍艦在阿爾及利亞擊沉法國軍隊,導致1000多名法國海軍士兵葬身海底。
-
7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作為歐洲版圖第三大的法國,在上個世紀初和英國、德國一道引領著西方社會的發展,是當時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然而,一戰中的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家北部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人口幾乎打沒了一代人,戰後的法國可謂是百廢待興。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她依然是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她擁有300萬的部隊、3200輛坦克、16000多架戰機。這樣的實力,不要說去進攻他國了,就是單純的防禦國土也是綽綽有餘。然而,面對德軍,只勉強支撐了38天就宣佈投降,這是為什麼呢?德軍又為什麼不佔領法國全境呢?
法軍實力的“外強中乾”。首先,落後的建軍思想。作為一戰戰勝國,強大的法軍也十分重視先進武器的發展,部隊的機械化水平也是很高的。但是,他們並沒有重視新技術下軍事思想的必然變革,依然信奉著一戰的“成果”——塹壕戰和陣地戰。
他們花費了鉅額資金修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並憑藉強的大兵力“以逸待勞”,阻擋入侵是沒有問題的。殊不知,前車之鑑的波蘭已經很好展示了“閃擊戰”的威力,卻被他們想當然的認為,波蘭的失敗是因為沒有馬奇諾防線。
當德軍從阿登森林沖出來,高速突擊的裝甲叢集迅速包抄了馬奇諾防線後面百萬法軍的後路,將他們的防禦縱深攔腰截斷,失去了後勤保障的部隊,不戰自亂。剩下的就和波蘭一樣,被分割、包圍、殲滅。
其次,戰術理念陳舊。以坦克為例,集中使用的德裝甲叢集,以空中力量加以配合,儼然就像一把“鋒利的戰刀”,迅速撕開戰役缺口;而數量不在少數的法軍坦克只是掩護步兵的配角,沒有系統的坦克戰術理論,完全不能發揮坦克的作用。
另外,戰術指揮的遲鈍難以抵擋對手的快速突擊。片面的追求“英雄效應”,用一戰的功臣魏剛和貝當來指揮反擊,以此帶動全民抗戰的積極性。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適得其反。
他們都是70歲以上的古稀老人了,思想僵化,不適應新技術下的軍事革命,不相信新的武器裝備和戰法。例如:無線電在當時的部隊已經普及,但法軍依然使用騎兵和摩托傳達命令。一個幾秒鐘可以完成的事情,他們往往需要一兩個小時。
更為重要的是,一戰結束後,法軍厭戰情緒高漲,國內上下對戰爭的痛恨程度,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畸形的地步。尤其是法國政府只要渲染一下和平氣氛,往往就會得到民眾的大力支援,更不要說是抗戰到底了。這種消極怠戰的情緒才是導致其徹底失敗的核心因素。
義大利的“趁火打劫”。隨著,德軍分為A、B、C三個突擊叢集向法國卷擊,劍指巴黎。對“閃擊戰”極其不適應的英法聯軍也不得不迅速後撤,從敦刻爾克撤往英國。眼看著法國大勢已去,沒有想到的是,義大利出兵了,他們要趁機撿個便宜,分一杯羹。
原來,早在德波戰役爆發前,德意日已結盟為軸心國。但在希特勒“瘋狂”的叫囂進攻波蘭時,由於擔心國際社會的制裁和自身利益,墨索里尼宣佈不再配合行動,懊惱不已的希特勒只好“單幹”了。
但隨著德軍摧枯拉朽的攻佔波蘭、丹麥和挪威後,又橫掃法國。“眼饞”的墨索里尼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他要以“戰勝國”的姿態,為自己撈取好處。於是,派出30多萬的部隊向6萬法軍發起了進攻。
意想不到的是,躊躇滿志的意軍不僅沒有攻破守軍的防線,反而遭到了猛烈反擊。造成意軍3000多人的傷亡,而法軍只傷亡200多人。最終意軍被迫撤退,直到三天後,巴黎投降,再也不敢前進一步,成為日後人們熱議的笑料。
法國投降後,德軍一改過去把佔領全境作為勝利的標誌,並沒有全部佔領其國土,而是扶持了一個傀儡政府。成為在德軍攻佔的國家中,唯一的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維希政府”一是,作為西歐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較大,如果全部佔領,將會牽制大量的德軍。而德國下一步的目標是蘇聯,需要足夠的兵源;因此,扶持一個親德的維希政府,既可以為將來的戰事提供補充,又能減少對德軍的需求。何樂而不為呢?
二是,德軍短短38天攻克色當、巴黎等城市,迫使法國投降。確實將法軍打蒙了,但是在其南部還有大半的領土和數百萬部隊,還是有抵抗能力的,如果給其造成“困獸之鬥”,其戰鬥力還是不容小噓的。
現在好了,法國主動投降,解決了這個大問題。正如《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叫做“圍師必闕”,就是說包圍敵人的時候,為了防止他們拼死抵抗,一定要留出一個缺口,給一個生還的希望。說白了,就是不能逼人太甚,否則,兔子急了還要人,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成立維繫政府的最大好處就是,它可以幫助德國管理法國過去的海外殖民地。要知道,在其鼎盛時期,擁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僅在非洲,他們就有10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現在,透過維希政府控制這些海外殖民地,就相當於控制了1/3的非洲。這對擴大德國海外勢力有很大的幫助,並以此來對抗同盟國是極為有利的。如果完全佔領它,這些殖民地國家一定會倒向併成為對抗德國的力量。
所以建立一個傀儡政府,遠比完全佔領它為更有利。1940年的歐洲,隨著最後一批英法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倫三島後,除了東歐,其他地區幾乎都籠罩在納粹的陰影之下,這也是歐洲人最灰暗的時期。此時,高傲的日耳曼人實現了他們的強國夢,大多數人都以為戰爭可以結束了。
-
8 # 寶劍鋒
法國二戰快速潰敗,主要因為一些幾點:
1 馬奇諾防線的天然缺陷,導致不堪一擊馬奇諾防線修建於1928,建成於1940年。主要目的是為防德軍入侵法國而在德國與法國邊境地區修建的鋼筋水泥立體防護系統,有390公里長,縱深最深14公里。
天然缺陷
這道防線的天然缺陷是在荷蘭和比利時的邊界線上,防禦十分薄弱。儘管荷蘭和比利時宣佈中立,但是法國太天真了,太愚蠢了,居然會認為荷蘭和比利時是中立國,德國不會從那裡進攻法國。一旦越過這些邊界,進入平原作戰,德國閃電戰的優勢就會發揮出來,法國無險可守。
如果法國加強與荷蘭和比利時的邊界地區的防禦力量,德國想在38天內讓法國投降,幾乎不可能,法國畢竟也是很有實力的國家。
下圖 馬奇諾防線圖
德國太強大都在說法國實力非常強大,但是要看和誰比。如果一般國家,這種結論成立。如果和德國比,法國還是顯得有些弱。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全速運轉起來,根本停不下來。法國準備的並不是很充分。
下圖 德國 超級大炮
法國二戰表現評價法國在二戰前,綏靖德國,想禍水東引蘇聯。二戰後快速戰敗,出了個親德國的維希政權。可以這樣講,法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沒有什麼太大貢獻。戰後讓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實在是讓很多國家不服。
-
9 # 天龍論史
二戰的時候,法國的實力雖然比較強大,但是一戰受了重大的損失,所以二戰的時候消極避戰不敢打。而且法軍當時的戰略思想比較落後,由於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裝備各方面也不如德國,所以導致很快失敗。首先因為一戰受到了重大的損失,所以法國一直消極避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雖然法國站對了隊,成了戰勝國。但是法國在戰爭中蒙受了重大的損失,幾百萬青壯年勞力,在這樣一場戰爭中陣亡。一戰的主戰場一直在法國國內,法國東北部國土,可謂也當了好幾年的戰場,完全成了廢墟。所以在二戰的陰影將要來到來之時,法國不願意再為這樣一場戰爭在付出太多的代價,一直消極避戰,例如修馬奇諾防線。而且一直想禍水東引,想讓德國去打蘇聯。此外雖然和波蘭是盟國,但是在德國打波蘭的時候,法國也沒有真正的去和德國作戰來解救波蘭,而是採取靜坐戰爭,就是一直想避開戰爭。
其次,法國的戰略思想比較落後。還有法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拖累,裝備技術一直非常落後。在二戰之前,有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也就是1929年那場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對整個世界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是二戰的導火索。因為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侵略中國。德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導致納粹上臺。而法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由於政府預算大規模消減,裝備技術一直得不到更新。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裝備水平已經落後德國不少,而法國的高層將軍們明白這一點,所以想極力避免戰爭,拖延時間來進行軍事裝備的更新,這樣才能夠和德國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但是戰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雖然法國極力想避免戰爭,但是德國可不會給他機會。在滅掉波蘭之後,德軍主力迅速西進,而法國一直消極避戰,準備不足,並且裝備技術水平落後,所以導致很快就被德國所滅。
回覆列表
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法國投降前攻佔巴黎……這是什麼梗?
一戰時,法軍憑藉頑強的防禦力,收穫了驍勇善戰的美名。驕傲的高盧雄雞吹噓:法國陸軍是世界第一。可是法華人開戰後,不到六週就舉白旗了。要知道當時法國南部還有上百萬的法國軍隊,海上還有一支規模不小的海軍,還有世界第一大國英國作為盟友,那麼法國為何要投降呢?
過時的馬其諾防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學會了塹壕戰,貝當元帥自鳴得意地說:如果把全國的防線都建造成堡壘,那麼德軍就無法從陸地上逾越。加上重型武器和鐵絲網的配合,配以大量的後備兵員,簡直perfect。法國花了9年時間,建造了全長200公里的五星級超豪華堡壘:馬奇諾防線。
德軍繞開曾經在一戰中讓他們“蹦牙”的凡爾登要塞,以及它的加強版馬奇諾防線。用坦克快速地甩開防線,直奔巴黎而去,不到倆月,德軍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了法國首都巴黎。
法華人不想打仗想度假法華人深知戰爭的殘酷,根本就不願意再一次被捲入戰爭,戰爭開始後,仍然有1/5的法國官兵還在享受Sunny沙灘的休假。
豬隊友英國說沒有飛機法華人自己不想打仗,還把希望寄託在好基友英國身上。德國的鹹豬手伸過來,感覺被侵犯後,法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向英國撒嬌求援,希望英國能派飛機增援。
丘吉爾斬釘截鐵地拒絕了法華人的要求,理由那叫一個理直氣壯:我們也要保衛家園,沒有多餘的飛機!法國組織力量準備反攻的時候,英華人也以靈敏矯捷的身段,飛快地向海邊撤退,丟下了完全蒙圈的法華人。
法國閃電投降後的反思敲黑板了,前面說的是考試用的,大家隨便聽聽,過眼就忘吧,現在劃重點啦!
一戰中法國和德軍死磕,磕沒了整整一代法國青年,國內滿目瘡痍,這就是慘勝的代價。法華人在想,我們打仗目的是啥呢?
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他們在海外還有一個戴高樂領導的抵抗組織,這個抵抗組織和英國合作,繼續同法西斯作戰,法華人的算盤高明吧?不管這場戰爭誰輸誰贏,法國永遠輸不了。
二戰在歐洲打的雞飛蛋打熱火朝天,法國就和沒事的人一樣,繼續過小日子,該度假度假,等到戰爭結束了,他們跳出來還撈了個戰勝國的地位。
閃電投降讓法國完整地保留了法國,免遭生靈塗炭,二戰剛剛結束,法國迅速恢復成世界一流大國。
這難道不是完全符合中國智慧:不戰而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