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子燕陽
-
2 # 張少明5
物質是指人類生產出既有利用價值又能發揮作用的物體!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但發展更新!越來越富有!多而美的物質文化!精神是指人類靈魂的支柱!精氣神!人不可缺少!缺少精神人類就滅絕了!因此!精神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面貌越來越新!就有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
3 # 古魯嚕
物質和精神是人類思考自身與宇宙關係時的一種發現,在哲學上如果把物質和精神分而論之則可概稱為“二元論”。
但隨著偉大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和引力場的問世,結合量子理論的發展,人們終於有機會走出以自身為主體去認知世界的最大誤區-“時間”。在宇宙中是沒有“時間”的,整個宇宙都是由不斷髮展變化的事件組成的網路。而人類僅僅是這無盡事件中自認為“特殊的”事件中的“主角”。所以我們狹義的定義所謂“物質”,其實僅僅是變化的較慢的事件。而“精神”則是我們大腦對整個世界探索、求知的“反饋”的迴圈,在混沌中探求宇宙萬物規律的一種“想像”。有點像盲人摸象或者說漆黑海面上的探照燈般,瞬間掃過海面,我們捕獲那剎那的“認識”,便記憶下來,成為經驗…而浩瀚的海面和其下無盡的深淵成為人類永恆探索的使命,答案卻已註定——“無”!
-
4 # 北窗談易
精神是內在的,可以用潛意識來表達。
物質是外在的,即眼耳鼻舌身接觸到的,瞭解到的。
現實,是兩者統合。
-
5 # 李張澤
物質是滿足人們生存或生活需要的東西,如糧食,麵包,房子,衣服等,精神指物質之外的`意識形態,如得到表場,聽音樂看電視,打球跳舞,精神得到滿足。
-
6 # 薛洪圖
物質和精神具體指的是哪些?
要回答這個問題,分為三部分
一 什麼是物質?物質指的是哪些?
從哲學的範疇。物質是指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又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狹義定義:物質為構成宇宙萬物的食物、場等客觀事物,是能量的一種聚焦形式。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布棉,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人工合成的各種纖維塑膠,以及各類能量、波(如光、熱)和場(電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階的形態,如人及人組成的集團、民族、國家等都是物質。總之,世界上我們周圍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物質。
特指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生活。
二 什麼是精神精?精神具體指的是哪些?
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精神是意識的一部分,精神的基本表現是自我意識。
表現如下:
1 精神面貌,精神錯亂,精神負擔。
2 宗旨;主要的意義,領會檔案精神,領會領導講話的精神
3 表現出來的活力:精神煥發,精神振作用。
4 活躍;有生氣:越幹越精神,眼睛大大的,挺精神。
5 指英俊、相貌、身材好:瞧這小夥子長得多精神。
6 非物質的即為精神的。引證: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至於精神定義若何,欲求精確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簡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質者,即為精神可矣。”
7 精神文化,所謂精神文化,是指屬於精神思想觀念範疇的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的特點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論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
三 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與區別
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精神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要辯證地看。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兩者互相依存、互為條件,各有各的特性。總之,物質與精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係,正是這種關係,二者存在不同的規定性。
滿足基本的物質幸福,才能索取精神幸福,而精神幸福反過來也是物質幸福的動力。兩者缺一不可。
所以,黨的十二大確立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位一體的總部局。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促進全面改革開放;有利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根本戰略目標;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物質前提。
長期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黨的戰略目標。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勤奮學習,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範。為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
7 # 楚寒3747007
對我們個體意義上而言,所謂物質就是自己需要的,使用的一些物品,大到房子,小到一個吃的東西,精神呢,就是我們精神層面的追求,這面就很廣,有你的道德,修養,素質,才藝等等,所以為什麼說我們不能太注重物質而忽視了精神呢?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我們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理由,比如說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等等,不能做一個只注重物質的人,簡單,庸俗,沒有追求。
-
8 # 且聽楓吟
物質與意精神,即存在與思維,它是形成世界各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一切哲學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精神領域的各種現象,它是感覺器官與意識的具體反映。物質的形成與湮滅,它是物質運動的必然規律。兩者雖有聯絡,實質是有區別的。
物質世界是無限多樣的,在自然界中,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東西,是數不完的,看不見的微觀世界,更是複雜多樣。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和思維功能,與客觀事物接觸,產生喜、怒、哀、樂情緒,產生你、我、他的假相,產生各種意識概念,造出各種善惡行為。
物質是運動的,它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物質有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即慣性),運動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著平衡,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成了物質最基本屬性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推動著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多分子體系的轉化,推動著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著物質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 "萬物如此,皆因其本。"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義事物的存在條件,它是一切意義的來源,人類活動與它發生著關聯,併產生著價值
-
9 # 寒冰魔都生活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要辯證的來看,物質是物體的本體存在,精神是物體的意識存在,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
10 # 一老沈一
多次回答過物質和精神的提問了,承蒙又邀,就再說說管見。
一世界上的人們,自從懵懂初開,就十分感興趣地探討周圍的的世界和人本身了。這樣的狀態,至少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
最早產生的是神話,創世紀,神創造了萬物,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嚴格意義的宗教。
那個時候的神話,也可以叫宗教,學者們稱之為“原始崇拜”或“原始宗教”。
到了距今三千年前後,比較系統的對世界包括對人的認識形成了。學者們稱之為哲學。
不論中外,這個時期哲人們關注的,還是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從哪裡來,人的思想是怎麼回事,為什人會做夢,等等問題。
兩千多年中國的屈原,寫了一個《天問》,如果有興趣,不妨找來看看。裡面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恰好是上面說的這幾件事。當然,屈原問的更細。
二其實,古代哲學最繁榮的,不外乎中國和古希臘,時間上差不多,都在公元前五六世紀開始。
各種各樣的觀點很多,但歸結起來,無非一種認為世界是由神創造的,人也包括在內;另一種,認為世界是由水、火、土、氣等等自然形成的,人也是“陰陽五行”的產物。比如中國的王充,即認為“陰陽之氣,凝而為人”。
這樣兩種認識,分別在中外延續了相當相當長時間,直到近現代科學的產生。
西方在17世紀開始,把這兩種這學上的“流派”,概括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是指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觀點,不管是客觀精神(比如上帝),還是主觀精神(比如“世界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義,則指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客觀世界等物質。關於“精神”,還以王充為例,他認為,“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靈魂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分野,不是認為劃分的,而是古往今來長期現實存在的。這種概括,也不是近一二百年的事,而是有了四五百年的歷史。
三近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外部世界和人本身的認識,都有了天壤之別的飛躍。
比如,關於“物質”,不同的自然科學,分別有自己的定義。
物理學對自己研究的“物質(matter)”,所下定義是——指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這種“物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六種常態。也包括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費米子凝聚態、夸克-膠子漿等新的物質狀態。
化學對自己研究的“物質(compound)”,所下定義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質。這種“物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化學物質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新增劑、雜質)、副產物、反應中間體和聚合物。獨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四自然科學中,各個門類的學科,對自己研究的“物質”都有自己獨特的定義。
所謂“獨特”,就是“不同”。
這種不同,反映的是不同學科對相同的客觀物質世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比如,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化學研究的,則是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
這種不同,不矛盾、不衝突、不相互否定。所反映的,恰恰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絡。
正因為物質的這種多樣性和普遍聯絡,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於是越來越多地產生了交叉科學,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
如物理學與化學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物理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學等等。
這種學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
新的交叉學科的產生和發展,也提出了對其研究的客觀物質物件做出新的“物質”定義的新課題。這樣的新定義,也仍然不是對原有定義的否定,而是對原有定義的新詮釋和深化。不同的具體學科對“物質”的定義不同,或者換個說法,定義的角度不同。
五上述自然科學中不同的“物質”定義,有沒有共同特性呢? 有。
誰來給這些自然科學的“物質”的共同特性進行總結和概括呢?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個“物質”定義,概括了所有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共性——“客觀實在性”。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所有自然科學學科所研究的“物質”,都是不依賴人的感覺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為人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沒有任何例外。
任何概念,都包括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也一樣——內含,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外延,則是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一切“客觀實在”。
六那麼,精神指什麼呢?
精神,也稱意識。關於精神或意識,也有兩種定義——一種是從自然科學的腦科學角度所下的定義;另一種,是從哲學的角度下的定義。
從腦科學的角度,人類已經對精神或意識,從人類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等等方面,有了逐漸深入的研究。但客觀地說,現在還沒有完全揭開“精神或意識”之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意識”是人類獨有的,是人腦的機能;人類“意識”與動物心理有本質的區別;在地球上的生物中,除了“動物界”,其他的“四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存在“刺激反映功能”,但不存在“心理”和“意識”。
在此基礎上,辯證唯物主義對“精神或意識”做了哲學定義——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它的基礎是物質,內容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再概括一下,物質,是一切不依賴人的精神,當然更不依賴神的精神而存在的客觀存在;精神或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物質,在精神或意識產生之前就存在了,精神或意識不存在了,物質仍然會存在;精神或意識的基礎是物質,其內容,是物質的有機反映,並可反作用於物質。
-
11 # 了由
物質就是客觀存在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精神是物質的運動形式,是虛幻的東西。
您的問題是一個基本的問題,無論哲學還是宗教思索了幾千年。
我的看法是:
第一、您思考的出發點還是從西方的二元對立的基本立場。
西方的思想是把物質與精神對立起來,然後再探討誰是基礎,誰決定誰。 但問題在於這種二元對立的分法對不對,有沒有三種分法或四種分法,或者根本不能分。
第二、您提出“能量是這個世界的本源”,應該算一種認識。
西方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這種觀點。如果您看《星球大戰》,就可以感覺出這種能量觀點的形象化表現。但深入思考一下,能量就能說明一切了嗎?至少在西方,這種觀點受到質疑。
第三、西方把精神和物質截然對立的思路似乎不能探索到真理,這是我的看法。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把人體的物質組成精細地分析出來。一個人體是由多少磅水,多少公斤炭,多少克什麼元素構成。但即使把所有物質都一樣不少地湊齊,現代科學也造不出一個活人體。 甚至一個活的細胞也造不出來。
說到根本上,這就是二元對立思路的困境。
第三、精神和物質的區別只能在低層次的思維上進行,在高層次上哲學和宗教講的精神和物質是一個東西。譬如,物質這個定義,無論怎麼定義,其內容有多少個物質名詞,說到底仍然是個觀念上的東西。
因為在這裡,物質這個名詞已經去掉了所有物質的特性,比如物質的質感、色彩、重量等等。 而神是什麼,也是一個觀念性的東西。譬如伊斯蘭教,他們的真主是一個沒有具體形態的觀念。還不像基督教說的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於是人們推斷,上帝和人一樣。
但即使基督教上帝也是一個概念,因為誰也沒有見過,就如同物質這種東西,誰也沒有見過一樣。
所以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我的看法是,由“道”組成的,在這裡精神和物質實現了統一。
回覆列表
在人類為了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將其分為了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
這樣區分的方法是以我們自身作為分界線的。
籠統的說,物質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世界。
這個外在世界包含了山林河海,萬事萬物,也包含了我們自身身體的心肝脾胃,骨筋皮肉,一切能被我們五官所感知到的東西都可以算作物質。
而精神則完全相反,它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表現。
這個內在指的是人類所產生的思維,知識,觀念,制度,也就是意識所產生的一切稱為精神,對於精神還有一個詞被大家所熟知,那就是靈魂。
但是要注意一點,這樣的區分是且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而已,並不是說物質和精神二者毫不相干,相反,二者聯絡緊密。
物質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物質在人類大腦中的投射反應。
沒有身體就沒有精神,沒有軀殼就沒有靈魂,至少到今天為止,人類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精神可以獨立於身體之外。
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感官,完全是受到精神支配的,說簡單些,你眼睛看到的一切,顏色,性狀,冷暖,軟硬都是被你的情緒所影響,你高興的時候看什麼都雲淡風輕,Sunny殘狼,你不高興的時候碰到什麼都覺得扎心,刺耳,冷冰冰。
說到底,人類是感性動物,人類一直在試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消除自身認識世界時的本能感性,而只保持所謂的理性。
然而人類卻用永遠無法擺脫天性,因為感性才是我們生存的於世的基本條件。
因此,物質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承的,它們組成了構成整個人類認知體系的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