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漠北虎
-
2 # 詩酒田園1257
這話不絕對!我外婆將死她還在咒罵我媽媽。我外婆今年96歲了,今年六月份才走的吧。外婆一生從不曾愛過我母親,一直只有利用沒有愛,我媽媽今年都68.歲了,67年來苦苦一直渴望得到外婆的母愛,但是我外婆從沒愛過她,只是有什麼事了才來利用她完就丟了,所以直到我外婆今年六月份差不多知道自己要走了,想叫我媽媽看她最後一眼,但我媽媽去年開始突然想通了由渴望母愛轉變成恨,我外婆太自私了我們都不願再見她了,所以我外婆在就要死時是在咒我媽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話不是絕對的!我對我的外婆的評價是:(生而不愛,只有利用,直到死去,活著早已死去,走了還讓人恨之入骨,人之將死其言也惡,死之前嗨詛咒我媽媽,活著只是利用我媽媽從沒有一絲母愛)――致我剛走不久的外婆(我外婆還是佛門弟子有知識有文化而我媽媽小學文化)
-
3 # 張揚也揚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多方面,多凌角的角色,每個人都是為了利益而活著,有人大奸大惡,也有人心地善良,又有人是兩面人性,不管是什麼的角式,到了老了都會死亡。因為人的一生都是經歷過磨難,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痛苦,到老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體會,都想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他的親人,其言肯定是真誠,肯定是值得相信。
因為不管是忠奸,他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過得好,過得有奔頭,他會叮囑他們的後人不要走他的老路,吸取他的教訓。這個是人性,也是本善之意。
看問題,要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些東西,你認為對啊,人家不認為對,都是利益的問題,都個人看法的問題。
其惡也好,其善也好,走到盡頭才是自己的人生,其言也善,其言也惡,都是讓人品嚐的話題。
-
4 # 文小史
因為他那個時候所做的事情,所說的。 話可能就沒有心機了。為什在要死的時候是不需要再為未來擔心考慮的。而大多數時候的心機都只是為了未來可以過得更好。
-
5 # yu時光深處
當然,這也為我提供了一個關於生命的思考。
我們經常不單獨說善,這一個字,而是經常組詞:善良,善心,行善,友善。查了字典,發現關於“善”這個詞的講解很多。
1.心地仁愛,品質淳厚
2. 好的行為、品質
3. 高明的,良好的
4. 友好,和好
......
你看,這些詞彙組成是多麼地適合閱讀。
幾千年前的古文的字面上看,意思是說人臨死前:ta最後留下的話語很可能說的都不是假話,是正確的表達,是真誠的流露,是善意的釋放。
2.為什麼常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曾仕強先生曾說過:這要到生死關頭,利害相交的時候,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真心。
當將死之人在放下怨念和執念時,用真誠的話語也是一種告別方式。可能是對人生結束後的痛徹心扉的領悟和利益的釋然。這是對生命的和解及瞭解的最後顯示。
人們也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也許並不是真的是善或者不善來解釋,也並不是將死之人的大徹大悟後的價值觀的改變,還得取決於聽到這些話的人的理解。
畢淑敏曾說過:
人尤其在死亡之前,大奸大惡,大善大美,大徹大悟,大悲大喜,都會有淋漓的宣洩,成為人生的定格。
到底這種定格是否改變了價值觀,也是在蓋棺論定之人的理解而已。放下執念,不再權衡利益才是生命最後的總結。
畢竟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人基於一定思維感官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就像愛麗絲·門羅在《親愛的生活》裡所說:
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如此善意地對待生活,終將會以善意回饋你我。
我本善良,真善美,才是生命之中無法拒絕的底色。
秋葉之美
3.總結無論將死之人表達的善與不善的語言,都將隨風而去。活著的人如何走自己的路才是思考的重點。
生不易,活不易。唯有讓人生在奮鬥中不留遺憾。成人的世界會越來越明白:好的對立詞不一定是壞,善的反義詞未必就是惡。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用一些對立的詞去看待,。
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我們個人價值觀的樹立也是在成長和調整之中,但那些美好的事物卻是人人都願意得到和擁有的東西。正如桑塔亞那說過的話: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對托出生命的光彩。
願在生命的告別不是遺憾,而是放下的輕鬆。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感謝閱讀。
人生的A面和B面在於自己的選擇
回覆列表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
這句話最早見於《論語.泰伯》,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本意是說人在將要死亡的時候說的話應該是真心話,是善良的話;鳥在將亡的時候,其叫聲是悲哀的。
那麼,一個惡人,如果他一生行惡,臨死的時候會不會幡然悔悟,發出善的聲音呢?歷史上的大奸大惡之徒,他們的臨終遺言是什麼?比如說,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二戰元兇希特勒在自殺前悔悟了嗎?人類歷史上的眾多惡魔,在滅亡的那一刻能發出善的聲音嗎?
我想起了另一句話:“天雨廣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奸惡之徒也不會在罪惡的生命結束時發出什麼善的聲音。只有那些本性善良的人們才能在死亡面前,泰然處之,看破人生,放下一切,發出善的聲音。
陽明先生的臨終對弟子言:“我心光明,夫復何求”?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借安德烈夫臨死之口說“死就是醒”。這些不僅是善,更是太智慧。沒有人不懼怕死亡,但對死亡的態度,折射人一生的大智慧。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死亡讓人徹底放下了一切,功名利祿,瞬間成過眼煙雲,愛恨情仇,不過是昨日的一場遊戲而已。面對死亡,一切慾望都湮滅了,再也沒有什麼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性本善被徹底釋放,其言也真,其言也善,其言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