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馬孫蝴蝶

    朕,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北韓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北韓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兩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這種情況在帝國專制政體早期“朕”作為皇帝專有名詞尚未具有高度權威時短暫存在過,但是後來再無任何皇太后,太后自稱為“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牛肉麵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