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765533412316
-
2 # 一葉小舟82704
臨摹碑帖是學書之不二法門。臨習古帖,在於學習點畫架構結體,以及字法,筆法,章法,墨法,和筆勢,氣韻,神采。這是臨帖的主要目的。從形似到神似,從入帖到出帖,使其既繼承古法,而又能推陳出新。
-
3 # 啟航4874
古貼覺得不美觀:
一、是對古貼的研究不夠深,古字的字法和結構都是可以遵循的,從篆書到楷書,到現在鋼筆字的演變,其實是漢子書寫方式以及時代效率的發展趨勢,所以說,多讀貼,不光是自己喜歡的,還有不喜歡的。
二、認知的問題,現代字帖有刻本,也有臨本,臨本肯定有主管意識在裡面,主要看字佈局和章法了。點畫,如果有點功夫的人是可以處理出來的,何況古人每天用毛筆寫字,大家有時可以看看以前藥方書體,可以覺察其功力,每天寫,而且是大部分是同樣的藥品。
書法是藝術,給你一副畢加索的畫,你看了,沒有一定專業和藝術功底的人,感覺就是隨便塗抹。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王獻之自稱自己的字比其父親的好,其實是有很多主管因素在裡面,不說是不同的人寫的字有差異,就是自己寫同一個貼,也不可能一樣,所以《書普》中講到書寫的狀態問題,大家可以查閱品讀一下其內容。總之,多讀古貼,多臨摹,不要看個大致,要細緻品讀,自己寫了,再對照原貼,找問題,這對書寫很有幫助。
-
4 # 光頭如一
首先為什麼要臨古帖?
臨帖是學書的必經之路。中國書法幾千流傳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傳承,傳承古人的用筆用墨,傳承古人所留下來的文化精神和筆墨情趣,從中吸取古人的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在學習當中總結古人的書寫經驗,達到學為己用,學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的基礎上另闢蹊徑,融入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來書寫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如果不臨帖,寫出來的作品則毫無法度,沒有情趣,沒有傳承。所以學書必須臨帖。
為什麼感覺古帖的字不漂亮?
那是因為我們還不瞭解書法的真正內涵,暫時還沒有欣賞書法的眼光和境界。這就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學習,加強自身的書法修養,提高自己的審美眼光。當我們學習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就會逐漸的發現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就會感嘆我們的先人,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這麼美好的文化瑰寶,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發揚和傳承這種文化。中國書法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與君共勉!
-
5 # 郭名高
準確地講,學習書法一定要學習古人經典作品,重點在經典,而不是古代。經過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流傳,它們還能被大家認可,肯定有它作為藝術存在的價值。在學習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從中積累有關筆法、結體、墨法、節奏、章法及神韻諸多表現手段和方法。這就是書法作為“法”的主要內容。而這些作品能夠流傳至今,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它以繼承前人智慧為基礎,不斷加入個人的心得和體會,是精華的累積,在技法方面是最完備的,需要下大工夫去學習。
可以說,學習古人經典碑帖,就是站在巨人肩上成就自己。畢竟,人的生命有限,探索是有必要的,但別人在某些方面已經做得很好,若不借鑑,豈非浪費時光?再說,這些作品能留下來,都是經過歷史檢驗過的上成之作。“取法其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我們為什麼不從最好的作品入手學習呢?
至於說有些字你覺得不好看,其實有以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審美能力有待提高。這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眼高是判斷優劣的前提,眼高才可能手高。在此,要多讀帖,多分析,聽名家高手講解和示範。有了相應的美學積累,就會讀懂許多好東西,常讀常新。
二、將寫字當作書法。以寫字的實用性來度量書法的優劣,就偏向“狀如運算元”那種字。這類字整飭有餘而靈性不足,久視則乏趣味,何談藝術性?
三、判斷書法優劣不僅看結構,還有其它方面的美學元素。既便是結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有20個“之”字,個個不同,一是追求表現上的豐富性,二是此字用此而非彼,是結合章法而變化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因勢賦形”,是考慮到上下左右環境而採取的唯一性,是最合適的那一個。整體來看,這個字是最好的,是符合章法需要的。獨立起來,它未必就是最美觀的。
換句話來說,覺得古代碑帖有些字不夠美觀,主要是我們對書法本體認識積累的還不夠充足。
學習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認識也會逐漸發生變化。無論如何,學習古代書法經典作品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當引起重視。
-
6 # 林默之健龍達人
這個題目很好!確實,臨摹古帖是學書的不二法門。
因此,要學書法,必須認識這個書法系統,熟悉這個系統。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能瞭解和認識這個書法系統。所以,學書法,必須要臨摹學習古帖,否則就似盲人摸象,閉門造車,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書法技藝角度,書法有著歷代形成的規範系統,有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筆法最基本技法,字法有規範,墨法有技巧,章法有講究。
筆法,是歷代書法大家,名家書法創作的實踐中產生的漢字書寫的執筆、運筆技法,這是書法的基礎。內行者,從你的落筆,就一眼看出你有沒有書法基礎,學沒學過傳統意義的書法。這就是書法筆法之妙!不懂筆法,何談書法?!“筆法”是書法的精髓所在,有些人用一輩子苦苦鑽研,才悟出一兩個筆法秘訣。而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筆法》,據傳是“神授”。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名人》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於崔媛及蔡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在中國古代,書法講究傳承,古人的傳承是“口授、手授”,與今人所說“傳承”有所不同!古人把書法的筆法看得很重,猶如武功秘籍一樣。今人學書,有不利處,也有有利之處。不利處,難得“口授,手授”,但如今是開放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歷代名帖,書法理論書籍,都可買到或到網上搜到。今人可從古代經典名帖及書法理論書籍中瞭解、揣摩、臨摹,學習各種名家筆法。現代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就有《五字執筆法》,諸如此類書法論著名帖,都值得了解學習。
字法,包括結體,間架,行法,草法等等,內容也很豐富,有著很多規範和技法。《草訣百韻歌》、《章草草訣歌》《孫過庭書譜》是學習草書技法的經典範本(當然還有很多其它歷代名家名帖);《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是清末楷書大師邵瑛所著,書法家黃自元光緒十年臨摹而成,有的索性稱為《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是學楷很好的法貼兼理論技法書籍。黃自元習字,始學顏真卿,後法柳公權,歐陽詢,邵瑛,並博取眾長,自成家法。
關於墨法,有個說法,若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則墨法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在中國書畫藝術創作中,書畫家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書評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用墨之法有濃墨,淡墨,焦墨,幹墨,溼墨,渴墨,漲墨,宿墨,衝墨等。
蘇軾、劉墉是濃墨高手,董其昌喜用淡墨,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林散之最擅淡墨。徐渭擅用焦墨。幹墨指點畫中含水較少,行草書中,常出現“飛白”效果,增強書法墨色層次,米芾、黃庭堅,在有的書帖中 都有不俗表現。東漢蔡邕創的“飛白書”,應是幹墨極品。介於幹墨和焦墨之間的“渴墨”,吳昌碩是用墨高手,其書法顯得蒼勁、老辣。而用漲墨書寫的筆畫 其點畫中的水分多滲出點畫邊緣,王鐸最擅此法。
宿墨,中國畫技法名。初見於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 說。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抬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絪縕之氣。黃賓虹畫畫也推崇用宿墨。宿墨來自兩個方面,一種就是研磨好的墨或墨汁放幾天、過夜、甚至脫膠變質爾後再加上水調開使用。另一種是把墨塊放在水裡泡起來,泡成粉碎再用,這一種的效果會更好些。宿墨較有覆蓋力,這樣兩種宿墨的效果都可能有些許小顆粒,畫在紙上會有些許微妙的肌理效果。衝墨之法,其實並非書寫時使用的方法,它並不是與筆畫的完成同時的。而是在點畫寫完之後,趁筆畫尚溼以水點於筆畫之上、讓墨衝出畫外的用墨方法。現代派書法作品中多用之,不過與上述的八種用墨方法相比,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時為之就可以了,因為它的使用並不具有與書寫同步的不可逆性。
墨法的運用,實際還要根據選用書法用紙的吸水性斟酌選用。否則效果打折,甚至幾乎無法用好。所有這些墨法運用技巧,必須從歷代名家名帖中揣摩,從墨法論著中瞭解學習。
最後,關於章法,就是安排佈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照顧,以及整幅作品的“布白”,作品的落款,鈐印等等的規範,這是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點畫布置和字與字之間佈置的關係為小章法。
大的章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縱有行,橫有列”的縱橫成行,這種形式,行列分明,對稱齊整,嚴謹大方在篆書 隸書和楷書所寫的碑帖作品中最多見;第二種是“縱有行,橫無列”就豎式而言,行書,草書作品多采用這種形式。如果是當代習慣的橫寫,則是橫有行 縱無列了;第三種是“縱不大成行,橫全不成列”多在狂草作品中使用。
實際章法中的落款,鈐印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需要全面瞭解,方可創作出完整美好的作品。在這裡不再展開。
關於書法,有太多的規範和規矩,需要學的東西很多。書法理論學習與臨帖 都要重視,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學會書法初,創作出令人信服的好作品。
好,多說無益。勤學、勤研和勤練才是根本。多臨帖,是向古人學傳統書法技法,與今人多交流,向好手,高手學習。與時俱進,學習毛筆書法的同時,應該也要多研習硬筆書法。法理和技巧,應該是基本相通的,硬筆臨寫古帖,也是學習硬筆書法的好方法,甚至也是不二法門。
至於說古帖的字不漂亮,一因自己的欣賞水平不夠。二因書法好不好,不單純從漂亮不漂亮來衡量。有的貼,年代久遠,已經模糊,有的碑帖拓本,斑駁不清,確實難說漂亮,但是從整幅作品,清晰部分給出的書法資訊,可以評估其價值。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名帖,都是久經考驗的,其價值幾乎不容懷疑。當然,選帖臨寫學習,還得根據自己興趣和愛好來選比較好。
-
7 # 山野村夫書法
答案是肯定的,也是簡單的、直接的,必須臨、堅持臨、長期臨。
對於書法學習,臨習古人經典法帖是唯一的路徑或者說是最好的選擇,只有從古人字帖中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藉助他們的力量。個人愚見,必須摒棄三個觀點,不當“三個家”。
首先,堅決不當不臨古不學帖的自由家。學習書法,若不臨古帖,那寫出的字將是自由體、江湖體,是俗不可耐的,沒有的雅緻味道和觀賞性。那為什麼要主張學古人的帖呢?道理很簡單,今有所成就的書家都是取法古帖,歷史上的書家就好比山之高峰,是經過漫長曆史檢驗了的,何不以他們為標杆、取法經典呢?古代的書法名家們學習書法,也是先師法古人,之後再在古人的基礎上獨闢蹊徑,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其次,堅決不當不學理論光傻練的蠻幹家。書法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它不僅要求學書者長期有效的艱苦練習,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學養水平,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除了老辣沉雄的字內功夫給人以美的感受外,書寫者透過作品反映出的學識素養也是感染讀者重要的因素。中國曆代書家都主張“字內功夫,字外求”,道出了學習書法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理論不明,實踐不靈”,適當的理論學習能讓我們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事倍功半。
再次,堅決不當不安心不靜心的速成家。書法是一個系統性的學科。掌握書法技法,需要不斷地練習,掌握了不同的技法之後,還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熟練的運用,能夠熟練運用之後,才能進行創作,只有會創作之後,才能算學會了書法。這裡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學習書法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正確的心態,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堅決摒棄那些招搖過市的速成班。
可以說,學書法的唯一捷徑就是臨帖、臨帖、再臨帖。
-
8 # 杉石石
學書法沒有人硬性規定必須要學古帖,很多人習書都是從自己亂畫起步的,包括古代的一些大書家,但練著練著就會找不到方向,就會自動向古帖靠近,
中國書法一代代流傳幾千年,大浪淘沙,能流傳至今的作品都是經典,都是學習書法的很好範本,那麼多現成的經典不去學,自己非要空手抓白象,平地起高樓,這不是缺心眼嗎?
很多搞現代書法的人他們不臨帖,或很少臨帖,但他們也會從古帖中吸收精華,啟發靈感,什麼是書法?書法應怎麼練?從古至今都是有爭論的,古代大書家也有人是不臨帖的,那時受條件所限,想得到名家之作用於臨摩也並不容易,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是這樣說的:“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可見古時書家在是否臨帖上也是有爭論的,但不論是否臨帖,觀摩,學習,吸取先賢名家的精華,是歷代學書人必然要好好做的功課至於提問者說的感受不到古帖的美,這個說多了也沒用,有人看到江湖書法喜歡的不行,看米芾的字說是亂寫亂畫,這個沒辦法,就是個欣賞水平的問題。
-
9 # 懶柯
首先,學書法必須臨帖的,而且最好是古帖。
為什麼你覺得古帖不漂亮?那是因為你造詣太低了,還讀不懂古帖,打個比方,一般人肯定不會一下子覺得茶好喝的,總有個過程的。
古人有句話:高書不入俗人眼。古人法帖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喜歡上的,要透過自己的學習,增加自己對書法的理解,慢慢地,才會搞懂書法的真諦。
而且從漂亮的角度看,好的書法也不一定漂亮,倒是許多看上去很漂亮的字,其實水平都很低。
要想完全搞明白,沒有捷徑,只有透過學習這一條路,多看理論文章,多讀古人經典法帖,假以時日,你會發覺原來不覺得漂亮的古帖真的是非常美的,原來覺得很漂亮的字,會變得俗不可耐。
書法不等於寫字,寫字人人都會,而且人人都知道哪樣的字是漂亮的,書法不同,他是種非常獨特的藝術語言,是寫字的藝術化活動,不去花時間學習,就永遠不會讀懂他,也不會理解他的美妙的。
建議從晉唐法帖入手,先挑一本自己能看得過去的法帖,先臨個二年,你肯定會慢慢的發現他的美,因為古人的法帖,能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經典中的經典,你先不管喜歡不喜歡,學就對了,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的...
-
10 # 翰墨書道
古代經典書法有歷史的沉澱,試想,歷史上的書法家或能夠寫一手好字的人多如牛毛,特別是純毛筆書寫時代,幾乎識文斷字的人都用毛筆書寫,可是一百年或一個歷史時期,能夠流傳至今且影響不衰者能有幾人。他們的書法經受了歷史的淘洗而能夠存世,自然有其內在原因,就是符合大眾審美或歷史發展演變的需要、在書法史上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就是經典作品。而當代書法,雖然不乏一流高手,但畢竟還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
學習書法入門要正,掌握正確的取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即無歷史價值,也無現代實際意義的書法方向,顯然是沒有出路或前途的。就像一個北方人去南方熱帶賣鞋一樣,哪裡的人,人人都赤腳,而你卻卻賣給他們不需要的東西,顯然是驢頭不對馬腿。選對方向跟對事理,顯然就能風生水起。如果你的選擇,人人都嗤之以鼻,你學的結果有什麼意義呢。
學習書法就要以經典為基礎,方能入門正。
比方說現代人學篆書,不是不可以,但欣賞價值大於使用價值,因為認識的人要少一些,不是通行文字。
這樣說並不是對現代書法全盤否定,畢竟書法是要走向現代的,向現代書法藝術學習是必須的,但打基礎要從古代經典做起,走過經典,來到現代,有古有今,才是智者之路。唯古或囿於古人書法沒有不斷的融入新鮮的血液,可能就會被歷史淘汰,實際上,世界上不是沒有這樣的事。
古代的書法不如現代書法好看。這是審美的誤區,可能跟自己的經歷有關,或者對古代的認識瞭解的太少。書法之美不再外表的漂亮,還有形質之美和文化內涵,能夠留存至今的書法作品,都是中國的國粹或歷史的文化。要想讀懂古代經典書法,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然後才能讀懂。並不是說看一件作品,認識其中的字就能夠讀懂經典的。
在對經典經過深入的學習以後,自然而然就會明白經典書法好在何處。何況現代書法都是從傳承古代經典書法所走向現代的。
-
1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認為古帖的字不漂亮,是審美標準有偏差,問題出在不懂什麼叫書法,或者說對寫字、書法的界限不清楚,只看字型外形,不識筆墨法度。作為書者,形神都練、內外兼修是非常重要的!
舉兩個例子,《九成宮》人見人愛,但是,它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很多人卻有所不知,尤其是當今流行的那種假歐楷,很有迷惑性,練它能讓你惹癮上身,可是練過幾年就後悔當初了。《張遷碑》相貌奇特,可以用醜書來形容,殊不知,它的內部構造元件處處都是精心安排的,並非肆意妄為,這一點很少有人知道。毛爺爺說過: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要親口償一償。
其實,無論是漢隸、魏碑、唐楷,還是元明清等歷代楷書,當中都有字型美妙的、字形醜八怪似的,諸如此類,林林種種,就看你需要什麼?如果想提升書法藝術水準,還真的要練一練醜帖。倘若是就想把字型寫漂亮,那就算了,不過,心裡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在寫毛筆字玩兒,而不是研究書法。
由此可見,在書法藝術層面上講,往往那些字型很醜的帖,恰恰是日後創作中蘊藏著不可缺少的精良元素,因此,學習書法,臨摹古帖,學的不是字形,而是筆法、字法工藝製作技術,否則,書法作品肯定會因營養不良出現體質虛弱的症狀。記住: 書法是寫出來的,不是描畫出來的!
認定是不是書法的標誌是書寫技藝方法,主要看書寫過程,不能單純的只看字型外貌是否漂亮,關鍵是有沒有藝術內涵,往往藝術性較高的書法字型並不“漂亮",也不規規矩矩,就像花卉市場上的盆景,特意把樹枝弄成七扭八歪的造型,看上去意趣盎然,而路邊那些大楊樹,枝繁葉茂,棵棵聳立,卻一點不藝術。
書法講求合理變化,因字立形,隨態就勢,越是規矩的、方正的字就越接近印刷體美術字,這並不是說寫的歪歪扭扭就藝術了,重要的是把書寫技法、藝術手法兩者完美結合,力求形質與神采兼有。
-
12 # 一笑貫長天
學書法必須從臨古帖開始。
書法是寫字,但不僅僅是寫字,書法是一種審美,是一種審美的藝術!所以學習書法,需要學習書寫的技巧,還要學習書法的審美觀!可以確切地 說,沒有書法審美的書法就不是書法,是寫字!
感覺古帖並不漂亮!對,你的感覺是對的!外觀的漂亮不一定是書法意義上的漂亮,把字寫得花枝招展,嫵媚萬分的漂亮對於書法來說是媚俗,是低階趣味,是書法從古到今一直抵制的異端!那麼,書法就不需要漂亮了嗎?也不是!書法並不反對漂亮,她是接受漂亮的,但是,書法接受的漂亮是那種具有神采的,具有力度的,具有變化,自然的,超凡脫俗的漂亮,不是機械的,呆板的,刻意的,工整的,獻媚的漂亮!
學習書法一定要學習書法的審美,真是因為有書法的審美,書法才能稱作藝術,不然,你的書法就是寫字!
回覆列表
書法
不應以古今為準,
不應以名人為準。
古貴名高又何為,
書法字型好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