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朵朵佬爺
-
2 # 沐九靈
紅樓是詩意,是夢,真真假假,悽美絕倫;
金瓶是慈悲,是生活,深入人心,悽則悽矣,卻很醜。
所以,有些人是不愛看的。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把殘酷的現實、殘酷的人心揭露出來,不加評判,就看著它發生。不加批判,本身就是一種慈悲。
一、創作手法。作者如何披露人性黑暗面的?
秉筆直書,這就需要勇氣,需要力量,所以我佩服史官,譬如司馬遷,而這股力量就是慈悲。
書中無非寫了兩件事財、色,對人的慾望的揭露,毫不掩飾。
你看西門慶口氣多大 :
“咱聞那西天佛祖,也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寫楮鏹營生。咱只消盡這傢俬,廣為善事,就使XX了嫦娥,XX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
可怕的是,書中的描述常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當然如果生活在當代,會更有代入感。周圍就有這樣的人,我們就會做那樣的事。
而一旦脫離,我們又很清醒,是不屑與之為伍,甚至談起來都覺得不乾淨。
但作者對書中的人物是充滿了感情的,不同於紅樓中對人物幾近完美的塑造,金瓶中每個人物都有其明顯的性格缺陷:貪財、好色、懦弱、孤獨、縱慾……。
也正因為這些缺陷,金瓶才是真的描寫生活,不僅有人的缺陷,還有這世道的冷漠、殘忍、自私。
有這樣的缺陷,註定會走向悲慘的結局,但是沒有辦法,他們還是得沿著命運的軌道走下去。
借用一句話: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種冥冥中的宿命感,讓我們脊背發涼。
能看清這麼多的黑暗與陰險,還能夠如此超脫,這不是事不關己的冷漠,而是心憐眾生的慈悲。
無論是多壞的人,作者對人物,並不加以批判,看透了世事人心:
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儘可原諒。
這個評價並不十分準確。《金瓶梅》似乎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其主題的是女性的覺醒。不知網友們還記得《一千零一夜》等小說不?裡面的女性都是反宗教的,主張人性的解放。《金瓶梅》也一樣,裡面的女性都是從傳統女性隊伍中走出來的,潘金蓮嫁了一個討厭丈夫,唉,嫁雞隨雞,混日子,毫無愛情可言。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找到了心中的白馬王子,就奮不顧身地去追,不惜幹出有違傳統觀念的事情。無論怎麼說,潘金蓮是大膽的,是幹了女子想幹而不想幹的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思想解放總是有犧牲的,潘金蓮犧牲了丈夫,犧牲了愛情,其結果是十分悲慘的。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女性解放的路在哪裡?潘金蓮追到的不是愛情,而只是一個夢,一個在當時文化環境下不可能實現的夢,而且是一個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