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方舟漫話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因其書法成就,而被後人合稱為“二王”,其中以王羲之書法為主要代表。 王羲之(307~365)七歲開始學習書法,並由其父親自傳授,後拜女書家衛夫人為師,並廣學各家之所長,終於成就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而被後世奉為“書聖”。他在楷書方面成就巨大,他將楷書從隸書中脫離出來,其楷書筆畫,已經有了明顯的法度可尋,在結構與佈局上,講究工巧,縱橫有序,字形妍美,其代表作品有《黃庭經》《樂毅論》等;他的行書遒美勁健,灑脫流暢,《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還有《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王羲之的草書也達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其代表作品有《出月帖》等。 王獻之(344~386)從小就傳承到家父的書法技巧,但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新與貢獻。從王獻之的代表作品《洛神賦》中即可看出,其打破了傳統的書意,注入了自己的風格,創造出新體一筆草書。 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的書壇盟主,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他師從“二王”書法之古風,深得“二王”筆意,倡匯出以復古為創新的書法風尚,在楷、行、草、篆、隸諸體,均有建樹,尤善楷書、行草。趙體楷書柔中帶剛,雍容遒麗,並有行書之筆意。他的行書遒勁沉著,靈動婉轉,流暢瀟灑。主要代表作品有《膽巴帖》《道德經》《赤壁賦》等。趙孟頫在書法藝術上成就卓著,直接追摹“二王”,歷來被公認為“二王”書法的正宗傳人。 “二王”與趙孟頫書法的區別主要有: 一是傳承與師古的關係。即趙孟頫是師從“二王”的古法,並加以創新求變; 二是書風的不同。趙孟頫雖然師從“二王”,卻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書體,尤其是形成了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趙體”風格。 三是現存的作品的形式不同。“二王”流傳至今的作品真跡不多,尤其是王羲之幾無真跡傳世,現有作品,幾乎為後人模仿。而趙孟頫流傳至今的作品多為墨跡,且數量龐大。 總之,趙孟頫雖師古“二王”,師出一脈,卻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區別。

  • 2 # 王乃棟說書畫

    二王和趙孟頫書法的區別,有二同二不同的區別。

    一、二同:他們都深識書法,精通用筆,筆法圓活,筆力遒潤,有肌膚之麗。此其一。都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書法家,開創了一代新風,對後世書法有效大影響。此其二。

    二、二不同:書法風格完全不同。二王書風放逸,純任自然,不拘一格。趙孟頫書風平和,不激不厲,優遊自得。此其一。二王字形多變,似奇反正,龍跳虎臥,千變萬化。趙孟頫字形規正,溫文爾雅,流暢秀麗。

    雖然二王和趙孟頫書風的美學特徵均屬陰柔型別,但二王屬動態陰柔美,趙孟頫屬靜態陰柔美。

    由於趙孟頫的生活時代比二王晚了將近千年,所以時代壓之,趙孟頫的書法難以比肩二王,尤其是極少寫放縱的草書,是趙體的不足。

  • 3 # 墨韻美文

    二王書法繼承鍾繇,趙孟頫是繼承發揚二王書法,是中國正統書法的代表人物。趙孟頫是二王以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書法成就很高,對書法歷史貢獻很大。

  • 4 # 古靈精怪的熊

    趙孟頫有一頂優勢可以傲視書壇,也就是皇家的雍容華貴之氣。用範笑歌老師的比喻很好,王羲之如黛玉,趙子昂似寶釵,米芾是史湘雲,董其昌如妙玉,徐渭是王熙鳳……

  • 5 # 陳祖芬

    提這個問題的人,本身就很外行。

    一、只有對書法一知半解的人才會把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二王",本質上,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足以與張芝鍾繇齊名,不論格調或成就水平,還是影響力。因此孫過庭在《書譜》開篇即有:"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也就是說,王羲之也自認只有魏鍾繇和漢張芝的書法和自己一個級別的,其他人不值一看。因此,後世常把鍾繇和王羲之並稱"鐘王",他們2⃣️人的書風在格調等方面都一脈相承,被稱為"魏晉書風"。至於後世有不少人把王獻之與王羲之並稱"二王",很大程度上類似於大仲馬與小仲馬父子被稱為"大小仲馬"一樣。

    事實上,王獻之書法與王羲之書法,不論格調與水平成就,都不是一回事。

    格調上,王獻之書法遠低於王羲之,這個,懂書法的人不難從作品上對比看出。故王獻之政治上的恩人東晉宰相謝安素來輕視王獻之書法,大家不妨看唐朝著名書法家書論家孫過庭的《書譜》,中間有詳細記載。孫過庭本人和唐太宗李世民也素來惡評王獻之書法。當然,後世有識之書法家與書論家持此見者多多,此處不一一。

    再大略說下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大草,學張芝,但未脫張芝軌跡。小草學其父,但格調與水平均遠不及。小楷代表作《洛神賦》稍有自己面目,但格俗,線條也少內蘊,功力弱。各位不妨把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和王獻之《洛神賦》對比,拉大看。自見分曉。另外,買一本王羲之和王獻之傳本墨跡選8⃣️開本,再對比下,更清楚了。雖然大家一致認為王羲之的傳本墨跡是唐人摹本。

    關於王氏父子,不多說了。

  • 6 # 傅永明國畫

    趙孟頫是二王的崇拜者,由於宋代的書法注重意趣的發揮,而唐代的書法又過於嚴謹。再加外族入侵使漢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書法早已沒有了晉人蕭散從容的韻致風度。因此趙孟頫一心要恢復魏晉的法度,再加上當時忽必烈對趙的器重,影響整個元代書壇的尚晉風氣。於是後人在書法史稱元代書風是迴歸古典。

  • 7 # 牛年是真牛

    二王書法用筆豐富,變化多端,瀟灑俊逸。趙孟頫很好的傳承了二王的書法,但僅僅是一部分。不過趙把二王風格僅僅的一部分,發揮的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 8 # 一路伴你看天下

    二王和趙孟頫有什麼區別

    “二王”指的是東晉時候的一對著名的父子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王獻之;趙孟頫指元代有名的學者、藝術家,子子昂,號松雪。這三個人同是藝術界的大咖,歷史上的名人,也是人人稱羨的美男子。除了成就大、水平高、影響廣這些共同特點之外,在以下幾個方面,二王和趙孟頫還是有些區別的。

    1.出身、地位的區別:

    二王是先天有光環的人,降生在當時的貴胄名族王家大院,作為山東大漢的他們一生下來就有著百姓不可企及的尊貴地位,是典型的“士N代”,具有相當顯赫的家世和極高的名望,族內近親多的是朝內位高權重的名臣,他們按部就班就擁有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各種條件。如果說條條大路都能羅馬,那麼二王則是出生在羅馬的上天寵兒。

    趙孟頫則是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走向羅馬城的人。他出生於南宋末年的浙江,由於時代鉅變,他未能盡情享受自己作為宋朝皇族子弟應該享有的特權。少年時代他曾因家世獲得官爵,十年之後南宋滅亡,便失意賦閒在家7年,深刻體會了作為草根的滋味。直至1286年,32歲的趙孟頫被元政府舉用,從此開掛,一路向上。

    2.性格、為人的區別

    二王出身貴胄,有放縱的性情,也有任性的資本,在生活中的傳說軼事經常不脛而走。作為“大王”王羲之來說,膾炙人口的換鵝、書扇、巧續對聯、入木三分等都不算什麼;大王少年時代即因坦腹東床被權臣郗鑑選為快婿,留下千古美談;50歲時,與一幫文友雅集蘭亭,把酒談詩,並趁著酒興一揮而就,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書壇至寶《蘭亭集序》,將文人的風雅推向極致;52歲時,一言不合就稱病棄官,與一幫好友遊山玩水,在江南一帶留下傳奇。

    “小王”王獻之自幼就聰穎勤奮,他渴望超越父親,成為眾人仰慕的書法大師。有次王羲之出門前揮毫題壁,小王竟在父親走後拭除掉其筆跡而自題原處。沒想到大王回來看到之後皺皺眉,說看我當時醉成啥樣了。哈哈。但這個“驚豔”變“驚贗”的小插曲,只讓小王鬱悶了片刻,他依舊堅決認為自己的書法水平超過了老爹,即便在謝安明白告訴他,時人並不這麼認為之際,他還要傲嬌地仰起頭顱,輕蔑地說一聲“時人哪得知!”真是足夠性情,不服不行。

    趙孟頫為人可就沒有二王那般率性。他深諳自己南宋遺民身份和處境,即便得到元代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是勤謹謙卑,如履薄冰。趙孟頫性情溫厚,洞達世事,是個真正的明白人。忽必烈曾讓他參與中書省政事,他認為長期在君王身邊工作,必定引起他人的嫉妒,便極力要求去外地任職。長年在工作重亦是勤勉有加,不落他人口實,事元26年後,借病請歸,全身而退。

    3.藝術風格的區別:

    二王是中國書法史上領軍級別的重要人物,一千多年來一直被書家奉為至尊。二王以書法為最能,留下了多部名帖,供今人及後人研習。王羲之書法精深廣博,各體兼善——當然光憑這個可對不住他“書聖”的大號,真正有說服力的是其書法嚴謹的法度、沉雄的氣勢以及非凡的神采:草書《十七帖》《初月帖》《平安帖》,行書《蘭亭集序》《姨母貼》《快雪時晴貼》,楷書《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等,任何時候來看,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

    王獻之多才,楷、行、草、隸各體兼善,尤以草書為最佳。他的楷書《洛神賦十三行》、行書《鴨頭丸帖》、草書名作《中秋帖》都是傳世名帖,為書家所寶重。某一天小王腦洞大開,突有奇想,將大王上下文字不相連的書寫方法加以改進,創造了一筆連貫數字、氣勢浩蕩的“一筆書”,讓草書的筆法相連,行氣延綿,更為可賞。小王法書跌宕縱橫,恣肆放逸而情致蕭散,出塵,才氣逼人。有人以詩之李杜擬書之大小王,認為老王之書以法度勝,猶子美之可學;小王之書以氣韻勝,猶太白之不可學,亦是識者之語。

    趙孟頫博學多才,N專多能,忽略掉他官員的身份,在作為書法家的同時,他還是一個地道的畫家、理論家、詩人,金石家,並在音律和鑑賞方面十分擅長。在書法一面,趙孟頫也是擅長各體,尤以楷、行書著稱,是赫赫有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精熟雅秀,風格獨特,世稱“趙體”。在繪畫上,他博涉多能,在人物、山水、花鳥、鞍馬諸科的成就都可圈可點;他提出尚古意、師雲山、同書畫、寫遠愁等振聾發聵的藝術號召,確立了元代繪畫的審美標準,是當之無愧的“元人冠冕”,一代尊師。

    每位大師的藝術都是不可複製的,他們的身世、性情、經歷和成就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我們在學習傳統、研究經典的同時,深深地被他們精妙的藝術和深沉的思想所打動,常覺仰之彌高,而習之益深。

  • 9 # 狂喜淡墨a

    二王與趙孟頫有何區別,這個問題,是想知道二王風格與元代趙孟頫書之風神。之間從屬關係,

    行楷草之基礎於晉,趙孟頫學書,源晉而援,做出了繼承鐘王風格,創出了己之流暢俊妍之書體。

    對趙孟頫之書帖,大家皆知美,可是這種柔美中卻有鐵畫銀鉤。也即柔中兼剛。一如唐代歐陽詢,險峻之剛,而從歐本身所具一種柔美之情性寓墨之內,相反孟頫字外表有柔而內心剛健,故剛性寓墨中。所以古人云“子昂字,鐵畫銀鉤”之評。

    王羲之之字,蘊藉大焉,具萬變千化,後來書家僅學其幾分。不可全貌而兼得之,神品與妙書是有區別的,因此王羲之為書史稱神品之作,而趙孟頫則為妙品而罷,但書史如此定論,皆有延續代代之訛之慣常,真正客觀地說,從另一個角度考量,王羲之之楷與趙孟頫楷有非常大的區別,淺見之,趙孟頫勝於王羲之,其根據,王羲之從《黃庭經》之楷為性情之多於書之法,而趙孟頫之創楷,法與意皆宜,且法度要比王羲之豐腴些。形貌上,趙孟頫筆畫潤澤厚度皆在王羲之以上。

    多年來,固囿而崇王羲之書,已經是誤導了對書法的全面認識。尤是帖學的流逸,已成慰然俗化,而碑帖之雄樸典雅也始有端倪於今,在此並非排斥二王,而應該客觀對待,全面認知感悟書法藝術之內涵。

    故趙孟頫書法特徵,六體皆能,從《千字文》版本就有數種,有六體寫法,四體寫法,三體寫法,二體寫法。每一版本,字字規範,體體精法,哪一個書家能達級。從規整法度,從情性意氣,皆精,皆工,皆妙,皆備六體之度,盡八法之意。

    有人說,趙孟頫骨媚,書媚而綿,之念純屬無真正體悟子昂之人文底蘊。更不瞭解其藝術成就,其畫其書其文,可謂劃時代之作。大著之手筆,細細體味,趙子昂,對中國書畫史,貢獻斐然。

    其實趙與二王同一書路之線,從流變暢然遒俊之系,而趙比二王多智於繪畫之絕,從書畫同一可有理論支撐也。而今亦然,能畫必識書,能書則循畫理之賞。

    以上囉嗦,遞增情趣,胡言藝話。

  • 10 # 晉風

    一是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大家知道,到了宋朝末年,由蘇黃(蔡)米開創的尚意書風已日漸萎靡,趙孟頫入元后,面對這個問題,在審視了魏晉唐宋書法的脈絡和系統後,認為王羲之父子的書法觀念和魏晉風度,最能矯正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為此,他拜王羲之為師,不僅身體力行在書法實踐中心追手摹二王的精典作品,甘當王氏的好學生,而且利用各種場合,高度讚揚王羲之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的精神,積極倡導全社會學習王羲之書法,力圖在元朝恢復王氏書學和書風。這種師生淵源關係,我們一是在趙氏的書論中能看到,二是在趙氏的作品中更能用筆墨體會到。

    二是創新和繼承的區別。大家知道,王羲之奠定書壇聖主地位的主要功績,是在秦漢遺留的字型錯綜繁複、字系混亂參差的基礎上,創立了楷、行、今草體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趙孟頫則因前朝書法的恣意欠法,用恢復和繼承魏晉書風傳統的成功,而成為有元一代書壇盟主的。由於他在繼承傳統基礎上能夠自抒新意,也開創了一代新風,被榮列顏歐柳之後,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四大楷書名家。

    三是書風的區別。王羲之的書風為清新遒勁、蘊籍含蓄、意態俱佳,最能代表他書法格調的是《蘭亭序》;而趙孟頫既不強調氣勢筆力,也不媚骨輕佻,尤注重甚而滯於“中和”之意。所以在格調上,我認為還是王羲之為高。

    從上述王羲之和趙孟頫的區別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們的不一樣,也看到了他們的相通點,這就是繼承和創新。什麼時候能出新,什麼時候要繼承,王、趙二位都是審時度勢把握先機的高手。也是我們後世在發展書法之路上學習和借鑑的典範案例。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11 # 林慶逢358

    二王書體與趙孟頫沒什麼區別,只是略有差異。趙書脫胎於二王,且趙博聞強記,功力深厚,又醉心二王書體,正宗二王衣缽傳人。差異處在於二王書風多點瀟灑,趙書多些楷法,是守的人生規矩。書如其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學習和了解封建時代的官僚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