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顯鯤樓
-
2 # 一棹春風一葉舟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三寶”裡,為什麼沒有書畫瓷器。
人們所謂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三寶”是指毛公鼎、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
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它的貴重在於上面所刻的銘文,這篇銘文是研究西周非常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中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綠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白菜上還有兩隻蟲,看上去是鮮活欲滴。
東坡肉形石,則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書畫和瓷器,堪稱國寶的也數量眾多。在書畫裡,藏品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它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字帖,並稱為“三希帖”。現在“三希”中的真跡有“兩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的《寒食帖》,現代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哪件不是國寶。
在瓷器裡面,臺北故宮裡的收藏,堪稱世界第一。中國瓷器以北宋的汝窯為尊,現在全世界有據可查的汝窯瓷器大約有七十件,臺北故宮一共有21件,其中有兩件極品,一個是水仙盆,它是傳世唯一一件不開片的汝窯,舉世僅此一件完整器,且光亮如新,真神品也。第二個極品是蓮花溫碗,同樣是傳世孤品。
由此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國寶級文物很多,把毛公鼎說成鎮館之寶的話,還勉強說得過去,而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說成“鎮館之寶”,實在是牽強。中國玉雕精品傳世很多,而肉形石更是數不勝數。之所以說成是鎮館之寶,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故宮博物院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專門陳列,方便大批觀眾排隊觀看,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
二是遊客大都是普通人,鑑賞水平還有所欠缺,對書畫作品和瓷器的價值和美的認識還需提高。而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外在表現很漂亮,不需要多高的鑑賞水平和專業文化,都認為是精品,以以訛傳訛,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傳成鎮館之寶了。
這些國寶目前還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們期待這些國寶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大家都能飽以眼福。
-
3 # 三羽鳥
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被稱為臺北故宮“鎮館三寶”
2019年6月《國堂檔案:兩岸秘密檔案》欄目推出《國寶揭秘——臺北故宮鎮館三寶》,專家組在臺灣故宮博物館68萬件文物珍藏中,以文物的歷史性、重要性和稀少性作為考量,精選出133組國寶精品,其中繪畫類就佔了39件,在展出作品中,最引人入目的是北宋宗派大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透過時間的歷練,終於完整地讓後人欣賞到北宋山水畫的細緻處,因此擁有臺灣故宮博物館“鎮館三寶”美譽。
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的三幅水墨畫,為什麼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有所謂的鎮館之寶,最為人知的當然是羅浮宮三寶,即《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和《蒙娜麗莎像》。臺灣故宮博物館素負盛名,聚中國曆代王朝所藏文物於一堂,收藏品數量十分龐大,僅美術工藝品就多達5萬餘件,多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臺灣故宮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與臺灣對於“鎮館三寶”有不同的說法。首先會聯想到的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最受歡迎的,也是觀眾票選出來的,最愛的每次來想看的,也是比較容易看懂的。翠玉白菜巧雕,肉形石自然,毛公鼎國之重器,其歷史價值以及它的銘文對書寫書法的影響,而且對歷史政治影響也很大。實際上真正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指的是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從藝術史和繪畫史的角度看,這三幅畫的存世年份早、代表了中國繪畫史上宋朝山水畫創作的三個時期。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此幅採三段式構圖,近景為下方居中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畫一高聳主山。山腰下藉雲霧留白,突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墨線鉤勒輪廊,再藉短簇如雨點般的皴筆,模擬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的行旅驢隊形成強烈對比,展現出懾人的雄壯氣勢。右下方樹蔭下,署有“范寬名款。
《溪山行旅圖》堪稱中國山水畫中“最雄偉的一座山”。它是當今世唯一一幅確認有范寬落款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和故宮“蒙娜麗莎”,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樹立了最佳的典範,自誕生以來影響了古今眾多畫家,被徐悲鳴評為“中國所有之寶者吾最傾倒者”。
關於范寬的生卒年,畫史無明確記載,只知他生在五代末,活躍於北宋初期。《圖畫見聞志》將他與李成、關仝譽為畫山水的三家;《宋朝名畫評》更列其作品為神品,而且《畫史》更稱范寬“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根據范寬《溪山行旅圖》畫上蓋印的十餘個印記,約可勾勒出此件作品在數百年間流傳於宮廷及民間的過程,後來當其收入為清宮收藏,朝隆、嘉慶及宣統都有鑑藏印蓋在此畫上。
在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近景、中景及遠景以三個水平層次層迭構圖,畫家運用“芝麻皴”和“雨點皴”的筆法,呈現了完美且宏偉的山水境界。在此畫作之前,中國沒有一幅畫作是以如此巨大的篇幅描繪山石。
▲宋·郭熙《早春圖》
畫幅左側中間有一行小字隸書款:早春。王子年郭熙畫,知此畫作於1072年。《早春圖》是《溪山行旅圖》之後,北宋山水另一里程碑。范寬呈現出大自然莊嚴與永恆的特質,郭熙則捕捉山水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風貌和煙雲變幻的氣氛,他畫山石多用“捲雲皴”,林木則以“蟹爪枝”見長。全幅煙嵐浮動,暗示宇宙間無窮的生機。
郭熙,初學李成,後師各家,又師自然,創造了自己的風貌。郭熙的山水畫作品有熟練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藝修養。他用草書筆法畫樹枝,有枯枝向下彎曲,狀如“蟹爪”,畫山石形如“鬼畫”,鼓如“亂雲”,筆調蒼勁穎脫,用墨明活滋潤,細潤妍巧又不失雄沉厚,較李成、范寬有所發展。《早春圖》以它的靈氣進入臺灣故宮博物館“鎮館三寶”之列,是中國歷史上由畫者自題的畫作。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本幅是繼《溪山行旅圖》《早春圖》之後,北宋山水的另一鉅作,代表了山水畫邁入另一輝煌的階段。在主峰旁陡直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事唐筆”款,此時為北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經步入高齡,但下筆所呈現出的氣勢,仍令觀者撼動。畫中構圖採高遠形式,使全畫氛肅穆,但李唐在構圖上擴大了近景林木的比例,縮小了主峰,使近景松林和觀者的距離接近,空間結構更為合理。李唐畫風承先啟後,實已開啟南宋近景山水的先聲。
李唐號稱為南北宋的橋樑人物,他在《萬壑松風圖》所運用的“斧劈皴”筆法,以毛筆側鋒幹筆刷擦而過,岩石質感呈現陽剛氣勢,這是李唐之前所沒有的,而從《萬壑松風圖》開始,畫家進一步嘗試以筆的側鋒作畫。另外,萬壑松風使用枯墨的畫法也是一項開天闢地的嘗試。《溪山行旅圖》及《早春圖》都有渺小人物點綴在畫中,畫家悉心描繪出人物的身份、衣著、動作與情態。這種寫實的、敘述性的繪畫承自唐朝及五代的行旅山水,並在北宋中期達到完美的表現。《萬壑松風圖》的不同處,在於其沒有敘述性的點景人物或建築物,而是用深山、雲、松林、瀑布,描寫深谷松濤的題材,把山水從可居可遊處,再次拉近了自然與觀者間的距離,創造了不同的山水效果。
這是臺灣故宮博物館正式對外公開的“鎮館三寶”,可見已經是內化的概念。以後是否還有另一種可能,即重新審視藝術史脈絡,迴歸傳統美學深度,或藉由當代美學思考,以具有批判性的主體意識,尋出更多有意義的鎮館之寶。唯有如此,我們才更能看清美術史中的真實,才能挖掘出更為多元且豐富的故宮三寶!
回覆列表
書畫作品是個人藝術成就,瓷器最早是日用品,真正可以稱為寶的都是與皇權神權掛鉤的器物,代表著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的品類,比如青銅器和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