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三維觀時空
巜蘭亭序》什麼時間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己無從考證,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稱謂是漸變確認固化的過程。如果推斷可能的首稱時間,那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了!
自二百年後的陳朝,《蘭亭序》等王氏真跡被北征軍人盜得後之前,巜蘭亭序》一直作為傳家寶相傳七代。即使這些盜品全讓官府沒收了也是秘藏不示人的。陳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後得到了王羲之這批墨寶。但在三年後的公元568年年底,陳國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陳伯茂被其叔叔陳頊在途中謀殺了,《蘭亭序》再次從世人面前消失,杳無音訊。後來輾轉被李世民收藏。
李世民生前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至極,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遺詔要求死後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詩人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歸葬於生前即營造好了的陵寢——昭陵。昭陵地宮石門被封死之日,便是《蘭亭序》永別世間之時。誰知,在約三百年後,因節度使溫韜盜掘關中十八帝王陵,《蘭亭序》再一次進入了世人的視線,並將《蘭亭序》真跡之謎彰顯得更加玄乎。
李世民酷愛書法,對《蘭亭序》來講他是真正的識貨人,關鍵是他有這個條件,最有可能是"天下第一行書"的首稱人。
巜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名至實歸,王羲之楷書師法鍾繇,草書學張芝,亦學李斯、蔡邕等,博採眾長。他的書法“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書風,他所書的《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創造出天質自然,風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
3 # 翰墨
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王羲之的書法在南朝的時候,就開始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唐朝時皇帝李世民甚是喜愛蘭亭序,為了得到蘭亭序甚至運用特殊手段。
而且唐太宗當時,還讓朝中各位大臣也要習蘭亭。更使得此書大盛,可以說王羲之能有“書聖“如此之高的稱謂。唐太宗功不可沒。
-
4 # 竇國書法
蘭亭序未必就那麼技巧高超,關鍵是唐朝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急需以快寫的方式記錄時代的各項資訊,就像現在的電腦輸入一樣。正好王羲之的寫法又快速,又好認,還小清新,唐太宗就推而廣之。道理都是一樣的,時代造英雄,王羲之就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反過來講,什麼是高超的書寫技法呢?醜書?
-
5 # 君易居
你好,好開心回答這個問題,《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歎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歎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
6 # 家在半山腰
但凡絕世佳作,靈感一定來自大自然的氣息和萬物賦予你的愛,真情流露,王羲之《蘭亭序集》據記載就是當時酒後執筆寫下曠世奇品,流芳百世。其作品結字章法流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堪稱天下第一行書。
-
7 # 龍行天下69001346
誠謝邀請:王羲之是東晉年間的書法革新家、開一代行楷先河!最得力於他早年學鍾繇和衛夫人的書法、後搏釆眾長、精通諸體、創造出:筆畫園潤、結構飄逸、丰姿神釆、在眾好友聚會、飲酒吟詩作對的氣氛中創作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還有唐太宗的推崇、⋯⋯謝謝各位
-
8 # 劉塵星
王羲之寫下《蘭亭序》的這一年的秋天,殷浩北伐,因為前鋒姚襄倒戈而失敗。再下一年,桓溫北伐,因為後繼乏力,缺少糧草,無功而返。王羲之對於北伐的不積極,再次被證明是對的。但那又如何呢,又沒人聽他的。
他也不再講命運不公,世人眼瞎,反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有熱血有才華,卻碰上傻逼老闆的事情,古來有之,不稀奇。
魏晉名士,喝酒嗑藥,過一天是一天。總想著,既然儒家的理想已經變成虛偽手段,往“治世養民”的理想上啐一口,也是與虛偽劃開界限。痛心疾首了,面上也還要瀟瀟灑灑給這個爛透的世界陪葬。可羲之,他是真的想兢兢業業去試一試,但試了,也是自取其辱。所以司馬遷才寫,身不可用的時候,才傳下文章——“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哪怕有羲之這樣好的家世眼光,也有不能施展的抱負。到現在,他滿有資格講自己可以懂得“昔人興感之由”了。
《蘭亭序》的真本現在看不見了。因為李世民的熱愛,唐朝人喜歡王羲之的字。但他太過熱愛,把《蘭亭序》帶進了陵墓。好在李世民曾經召集宮廷裡的供奉搨書人雙鉤填墨,幾乎是原樣複製地保留了許多本。所以在今天,還可以在複製最真的馮承素摹本里,看見這個常年憤憤不平的王羲之,因為醉酒,因為恍惚,因為年紀大了而收斂成從容弧度的筆觸。還可以看見原先穩定的筆觸到“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時的波瀾。
唐代留下了無數《蘭亭序》的複製品:有紙上帖,也有石上碑刻,哪怕它們都是對完美的模仿,而非它本身,這些複製品後來,也成了被一再保有的藝術:褚遂良的臨寫,馮承素的雙鉤填墨,定武縣歐陽詢臨寫的石碑刻本。
但對於《蘭亭序》最痴迷的時代,是南宋。據說,宋室南渡之後,人人家裡都藏有一本《蘭亭序》的刻本。當時研究《蘭亭序》的源流、真假、成為文人間的時尚,後來的人因此詬病南宋,玩物喪志。至於為什麼如此喜歡一個只有複製品的《蘭亭序》,後人不能感同身受。不懂的人,自然也沒有興趣去懂。
有人講,我們活在一個有無數複製品的時代,真跡與複製品的區別,只在於價值——真的,唯一的那本,可以賣最好的價錢。但《蘭亭序》不同,後世看《蘭亭序》,也透過《蘭亭序》照見他們與王羲之同樣身處的殘缺家國,不能施展的抱負,甚至,僅只是對人生無可奈何的遺憾。古人含蓄,就以一遍又一遍的摹寫,題跋,賞看來抒志——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趙孟頫《蘭亭考》跋
南宋大詩人姜白石曾經有一篇《蘭亭考》,介紹《蘭亭序》的流傳,曲折委婉,盡是人的意志與命運不能撮合的分歧。他說,《蘭亭序》因為李世民的喜愛被帶進了昭陵,後來唐末被盜發,盜墓賊把書畫上的金玉裝軸拆下來,卻丟棄了書畫。許多王羲之的真跡反而再次流傳於世,但《蘭亭序》卻再也不見了。再後來,北宋靖康年間,有人得到了真跡,送往京城,走到半路,汴京被金人攻破,從此《蘭亭序》再也不知下落。
這就是羲之所謂“向之所欣,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寓意吧。
-
9 # 一筆寫春秋
相傳唐太宗極為推崇王羲之,酷愛他的蘭亭序,每個字都視若珍寶,死後用蘭亭序作為陪葬!
首先,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
其次,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佈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再次,《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
10 # 翰韻書堂
這個應該是唐太宗說的。王羲之應該是第一個規範並把行書發揮的比較好的一個人。其實行書是在宋代達到最高水平,比如宋四家的行書淋漓盡致尤其是米芾刷字,太厲害了!王羲之可說是行書規範的起源。淺見,探討。
-
11 # 湘順1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啥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一、《蘭亭序》在文學上有著巨大的價值,王羲之與親友四十一人於晉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罰酒作詩,詩人們不僅流連於美景,也從哲學高度俯視世界,看到了宇宙之浩大,變化之神奇,事同流水行雲,新故相換,物若春花秋月,往復推移。遂嘆萬物如是,人又何如?思緒紛競,百感交集,碧水春愁,皆人於詩。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為之作序,記錄這次雅集。右軍遂乘幾分酒力,展蠶繭之紙,持鼠須之筆,當場揮毫制序。他盡興而為,筆墨酣暢淋漓,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有若神助。這篇蘭亭序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寫得清逸高古,道盡蘭亭風光,也寫出了諸賢之胸襟與抱負,可謂大氣淋漓。古今天下第一興文!
二、蘭亭序在中國書法歷上古今第一!《蘭亭序》這一墨跡,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劍挫於毫芒。或似鴻飛曾駭、鸞舞蛇驚,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似對絕岸頹峰、臨危據稿,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同自然之妙,非力運之能,通篇遒勁,絕代所無。文中“之"字,競有二十多種變化,隨文生形,絕不重複。書罷觀之,不但眾人稱頌,連書聖王羲之自己都驚異不止,醒後連日又書數十百紙,欲再現精絕,但終不能及,始嘆無心之妙,潛可通神。時為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時王羲之五十一歲。就是這本《蘭亭序》墨跡,在以後的歷史上,成為中國書法和文壇的稀世珍寶,引出無數波瀾。書聖王羲之更是將《蘭亭序》視作平生最得意之筆,異常珍愛,秘藏於家。
三、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千變萬化,韻高千古!是晉唐以後歷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頂禮膜拜之傑作!誰學誰受益!趙孟頫臨摹《蘭亭序》幾千遍,一日書萬字,終生臨摹《蘭亭序》!近代書法家陸維釗臨摹《蘭亭序》一千多遍,背臨通篇《蘭亭序》80多遍!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少年時倒背《蘭亭序》如流,同學都叫他毛蘭亭!
總而言之《蘭亭序》在文學和書法上是古今天下第一!王羲之被尊奉為"書聖”在書法史上應該算是至高的榮譽,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而《蘭亭序》又是其一生中最輝煌的一件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蘭亭序》體現了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技藝和忘我狀態下氣呵成的如虹氣勢,以及字裡行間的風度修養,被唐代張懷璀在《書斷》中列為神品!被米芾稱為古今法帖第一,被董其昌大師的評為古今章法第一!
-
12 # 林夕瀟瑤文化館
如果把“蘭亭序”作為酒桌上的談資,倒也能能讓氣氛顯得高雅起來。
“蘭亭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呢?這就需要從它的作者、出處以及都是哪些人喜歡它說起。
東晉時期出了一位大書法家名叫王羲之,他是名門之後,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
有一次王羲之在浙江會稽山腳下一個叫蘭亭的地方,邀請了很多文友聚會。會上自然少不了飲酒賦詩、縱情狂歌,會後,王羲之把大家所做的詩整理成冊,取名“蘭亭雅集”,並親自書寫了前言,古代把書的前言叫做“序”,王羲之寫的這篇“蘭亭雅集”的前言,就叫“蘭亭序”了。
蘭亭序臨摹版
“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興致很高的狀態下書寫的,書法功底又在那裡放著,所以每個字都寫的瀟灑飄逸,所有人的讚不絕口,王羲之本人也很滿意。過了一段時間,王羲之再次書寫,卻再也達不到那樣的狀態了,所以說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在於不可複製,就連本人換個時間再去創作,也未必能達到巔峰時的狀態。
蘭亭序得到了後世很多人的喜愛,唐太宗評價它為“盡善盡美”。
宋代書法家米芾(mǐ fú)評價它為
此書雖向昭陵朽,
刻石尤能易萬金。
東晉以後,世人臨摹蘭亭序的人很多,卻再也沒有人見過真跡,據傳真跡被唐太宗帶入昭陵陪葬了,昭陵至今尚未挖掘,這個說法也沒有證實。
蘭亭序臨摹版
自此,蘭亭序被冠以天下第一行書美譽。
因蘭亭序而有的成語有“盡善盡美”、“溫文爾雅”、“形神兼備”等。
-
13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實至名歸,並且超出其他很多很多。
《蘭亭集序》能夠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必然也有偶然。王羲之能夠一直有書聖的稱號,有一部分原因來自《蘭亭集序》極其優秀。
書聖王羲之的生卒時間點,有一說303年到361年,另一說321年到379年。特別寫出生卒時間的原因:公元303年能夠留下姓名的人有幾位,王羲之生在一個距離我們1700年前。
王羲之不是帝王,還能夠有這樣的影響力需要實力和運氣。《蘭亭集序》就是展現王羲之實力和運氣的集合點。
運氣方面:唐太宗大力推崇王羲之,並且《蘭亭集序》有很多故事。書聖之名讓《蘭亭集序》天下第一,還是天下第一的《蘭亭集序》讓王羲之成為書聖。
因為書聖這個稱號,他的字天下第一是比較好理解的,而且有些人看到天下第一想到書聖,看到書聖想到天下第一。
王羲之能夠成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唐太宗生卒(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距離王羲之也有兩三百年左右了。
有一說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之前,書聖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
如果王羲之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書聖的名號。《蘭亭集序》是不是天下第一,甚至好不好都會有爭議。這一點可以看看1965年:郭沫若和《蘭亭論辯》。
書聖這個稱號非常的重要,唐太宗個人喜好或者什麼原因如此推崇王羲之。王羲之有了書聖之名,有些人才會有耐心仔細的看《蘭亭集序》的字。
實力方面:《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是千古美文。如果要講究一點是《蘭亭集序》。
現在有不少人說“文人書法”,其實字不怎麼樣,作為文人也不會寫文章。《蘭亭集序》本身也是非常有名的文章,裡面很多四個字的詞已經成為了成語。
這一點非常的難得,其他字帖很少有內容也非常優秀的。關於《蘭亭集序》字有多好,很多人都說過了。
我們現在楷書經常說的“永字八法”,最好的證明就是《蘭亭集序》第一個”永“字。那麼”永字八法“是不是王羲之提出的呢?我們現在很多書法相關的事情,都是源自王羲之和《蘭亭集序》。
一人有感書聖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他們是書法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夢想是追趕王羲之,在追上王羲之之前,不會停下來。這並不是狂妄,有這樣的想法更能夠讓你,排出其他雜念專心學習書法。
-
14 # 歷史people
《蘭亭敘》之所以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在內容與形式的搭配方面、字形結構、用筆、章法等方面,均達到了“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
拋卻書法因素,單就其文章本身來看,蘭亭敘也是一篇膾炙人口、文辭優美的不朽名作。
《蘭亭敘》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該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超脫生死的生命境界,給時人以思索,給後人以啟發,正如文中所說:“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讀這樣的文章,就如同和一個灑脫真摯的朋友促膝談心一般,會讓人感到一種輕鬆、欣喜和回味悠長。
中國書法具有雙重審美功能,一個是筆墨線條的構成美,一個是文字意境的審讀美。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它的筆墨所呈現出來的景象,要與文字內涵統一,這才是最好的。《蘭亭敘》如此的美文,用王羲之遒媚的行書寫出,真可謂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內容和形式達到了最佳結合。很難想象,蘭亭敘用篆書、楷書或者草書寫出會是什麼樣子。即使看上去很美,但當人們讀起來的時候,也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彆扭。那種感覺,也許就會像一個男高音扯著嗓子高歌鄧麗君一樣的滑稽吧。
要領略《蘭亭敘》之美,就要細細鑽研進去。
首先,《蘭亭敘》用筆遒媚勁健,可謂是集筆法之大成。其筆法的豐富與用筆的精緻,體現在每一個字的一點一畫上,都令人歎為觀止。以至於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都對之讚不絕口:“點畫秀美,行氣流暢”,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等等。
二王的行草,最值得後人學習的重要特徵之一,即點畫的精到。仔細觀察《蘭亭敘》,我們就會發現,蘭亭敘的每一個字,都筆筆到位,雖然有的細若遊絲,但依然一絲不苟,行筆軌跡交待得清清楚楚。細察全帖,所有點畫,莫不如此。
其次是結構。《蘭亭敘》共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寫得那麼的雅逸有致,婀娜多姿,彷佛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如“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各具情態。此外,在重字的別構上,王羲之也展現了驚人的智慧,序中二十多個“之”字,竟無一雷同。
再次是章法。
《蘭亭敘》的章法佈局,體現了多種對立因素的調和與統一。在字形的安排方面,如肥瘦、大小、方圓、短長等,能夠做到無過無不及;在書法的奇正、氣度、神韻、趣味、格調等方面,也能做到無乖也無戾。後世書家在臨摹這幅作品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改變它的章法佈局。不是不敢或者不想,而是不能。觀其章法,彷彿觀看絕世美人的翩然起舞,其美是無與倫比的。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
“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解縉在《春雨雜述》中寫道:
“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寫道:
“逸少一出,揖讓禮樂,森嚴有法,神彩攸煥,正奇混成也。”
對於《蘭亭敘》的章法,筆者曾經無數次地揣摩研究,甚至還將字帖用俯視、仰視、和反視的角度進行觀察,越觀察越覺得此作品的神奇與精妙。尤其是採用仰視視角的時候,其看似不平衡的地方,都得到了完美的平衡。由此,筆者也深受啟發,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儘量掌握在仰視角度上的平衡。這樣,當作品完成後掛在牆上的時候,就會顯得格外漂亮。
最後是《蘭亭敘》的格調典雅清新。
觀《蘭亭敘》,如清風振袖,明月入懷。儘管《蘭亭敘》在情緒表達方面,也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起伏而有所變化,但整體傳達給讀者的,卻是一種疏朗、明媚、灑脫、微喜的精神,非常符合我們華人“中和之美”的審美趣味。
筆者接觸《蘭亭敘》比較早,但卻一直對它“敬而遠之”。
當時,作為一個剛剛接觸書法的毛頭小夥子,囿於學力與審美水平所限,實在看不出它的美來。對很多人盛讚的《蘭亭》,我只是感到是疑惑,在懷疑自己審美水平是否太低的同時,也曾懷疑很多人只是“說項依劉”而已。
直到有一天,見到陳鑑本《蘭亭》。
和其他臨本呆直的線條不同,這本《蘭亭》入筆、收筆之處芒角畢現,靈動遒勁,讓人越看越美。
從此,筆者就迷上了《蘭亭》。並由之進一步拓展到《聖教序》,以及二王的其他法帖。
在不斷臨習的過程中,筆者體會到:
1.《蘭亭敘》的整體風格很難一下子說清。
除了靈動遒勁之外,蘭亭敘的整體風格不激不厲,雖然運筆以側鋒為主,但字型相對而言比較“平正”,是臨習古代法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範本。《蘭亭敘》的每一個字都沒有過頭的筆畫。在結構臨習前,可適當練習些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樂毅論》等等,在對期筆法運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後,再進行臨習,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就是說,要先把《蘭亭敘》當成楷書來寫,然後慢慢把速度提上去,最後過渡為行書。
2.《蘭亭敘》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這裡所說的開放性,是指在《蘭亭敘》的基礎之上,可以根據臨寫者的愛好,而隨意增加相應的風格。或更加妍美,或更加遒勁。而任何一種意念上的“嫁接”,都能夠形成一種新的風格。
唐代崔液在評論書家時說:“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傖拘。顔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鹵。桞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雖然崔液的說法有失偏頗,但也恰恰證明了《蘭亭敘》的開放性和基礎性作用。就此而言,《蘭亭敘》就如實驗室裡的培養基,能培養出各種各樣的植物來。但是,這種特點對於“顏柳歐趙褚米蘇”等大家的字型來說,卻是非常難的。因為這些大家的特點都非常突出,改變之後常常會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因此,對於要樹立自己風格的書家來說,利用《蘭亭敘》進行多次嘗試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內容
- 今年是《蘭亭序》1666年,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如果讓您給估個價,您認為價值幾何?
- 如果現代人有《蘭亭序》的水平,能被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嗎?
- 《蘭亭序》真的是王羲之書法的最好水平嗎?為什麼《蘭亭序》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誰最早提出的?“十大行書”是誰提出的?
- 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是什麼?
- 宴會玩樂,曲水流觴,論天下第一行書是怎樣煉成的?
- 唐末的人都未曾見過原稿《蘭亭序》嗎?為什麼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了呢?
- 行書是最受大眾欣賞的書法之一,這與《蘭亭序》的影響有什麼關係嗎?
- 為什麼有人說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第一個“永”字寫得像“楷書”?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在酒後寫的,該文有哪些不足之處?
《蘭亭序》是何時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
《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由多方書籍記載來看 應是宋代米芾最先說的(不過我沒考證過) 其實後面還有一些人由此跟進 比如元代鮮于樞管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還有蘇軾的<黃州寒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等等 可見古代的文人也是無聊的緊 呵呵
至於為什麼有“天下第一行書”的叫法 首先 從書法自身來看 兩晉時期由於士族崇尚黃老和清談風氣的影響 書法上的風格也逐漸轉變為更加重視筆勢和神韻 由行書的特點來看 點到為止 隨意發揮 更符合魏晉風骨 故此兩晉書法以行書為極盛 也是中國書法史中行書成就最高的一個年代 而<蘭亭集序>。。。。現在存世的只是摹本 不過其文通篇氣息淡和空靈 瀟灑自然 無雕琢之痕跡 自然天成 而且最為後人稱道的是通篇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 如“之”、“以”、“為”等 各有變化 特別是“之”字 變幻出二十幾種不同的筆法 確是堪稱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並且其文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傳為王羲之當時醉酒後的作品 醒來后王又寫多幅 卻均無第一幅的神韻
其次 從歷史角度來看 從南朝開始 王羲之的書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 而這篇<蘭亭集序>也就隨著水漲船高 及至唐代 太宗李世民最喜歡這篇字 甚至令當時朝中大臣也要學 更使得此書大盛 可惜真跡後來被他陪葬了
總結來說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 而王羲之的真草又被喻雙絕(真體 是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 特徵是楷中有隸)還有太宗皇帝幫他宣傳 後世歷代書家也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而且王羲之本人也曾被評上了草聖、書聖等名號 他的巔峰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也不足為奇。(本文作者:風間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