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00080091807
-
2 # wbs314159
我成長在一個相對傳統的家庭,三百千千起的蒙。三字經是對事物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百家姓是對世界的認識,千字文對萬物的瞭解,千家詩對基本上就是前面的概括。後面父親也交過我朱子家訓,道德經,增廣賢文。當然這是我的啟蒙教育,如何啟蒙還是要因人而異。還有就是在我14歲的時候家裡面添了一個新人。我妹妹,然後我爹和我一起給妹妹啟蒙的時候很有意思。
-
3 # 鐵騎無聲
過去,小孩子上學叫“啟蒙”,應該是啟迪矇昧的意思。為孩子選擇的教材叫“正蒙”之典。最常用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了。
這些教材,應該說“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比如:【百家姓】主要功能是教孩子認識一些常用字,兼了解一些姓氏方面的淺近知識,為孩童瞭解社會,開一扇窗。【三字經】則用淺白的韻文闡述了簡單的歷史、自然、常識、道德…。是一部孩童的“小百科”。真的讀懂三字經(而不是泛泛地背誦),那可是:廿四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了…。【千字文】則是一個強大的“識字”課本,文內一千多字無一重複。是孩子們寫“大字”必臨的範本。同時,該文也用孩子們能夠接受的語言,講述了一些淺顯的道理,對孩子們進行自然科學、傳統道德,甚致“哲學”方面的啟蒙。如: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女慕貞潔、男效才良…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比之三字經,自然又深了“一個學年”。
說到【笠翁對韻】必須提到孩子們讀書、寫字之外的另一課業,就是【對課】這是吟詩、作對的基礎訓練,是師生間互動的教學模式。一般是由先生出句,從一個字開始。比如:先生說“春”,學生該對“夏”。雪則對風。必須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待熟煉後加至二字。如:風清對月朗、水雁對山雞…。然後三字、五字…直到十幾字。一般能運用自如地對七字課,也就可以作詩填詞了。而【笠翁對韻】就是學生對課的例句,從一言到十幾言,按【平水韻】的韻部羅列。其中,也引經據典,知識含量不低,但主要做為聲律啟蒙的教材專用。它不如三字經的知識系統、連貫,脈絡清晰。作為童稚啟蒙,還是【三字經】更恰當。
-
4 # 成長中的媽媽
對於剛剛國學啟蒙的孩子來說,我建議讀三字經,因為三字經簡單易懂,容易讀和背。笠翁對韻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有些詞語不是很好理解,尤其是對剛剛學習國學的孩子來說,不是很容易接受。這本書可以等孩子先讀完三字經後,對簡單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讀。
-
5 # 二寶媽媽向前衝
這兩本的書編寫的目的本來就不一樣,所以,對於同齡的孩子來說,兩者沒有可比性。三字經是古人用於啟蒙童學的,屬於文化常識類。三個字一組,更加朗朗上口,好讀好背。放到今天來看,也不過時。
笠翁對韻是以前教人們寫詩作對的。為什麼會編寫這樣的讀物呢?因為以前科舉考試寫文章要求押韻,對仗。放到今天來看,則意義不大。笠翁對韻裡面有,三字對,七字對,最多十一字對。如果只是想孩子多認識幾個字可以讀一下,和三字經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比性的。
-
6 # 十九金
謝約: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樣子,我小時候就被教過《千字文》,好象是五歲的樣子,當時只顧玩耍,並不知講的是什麼意思,個人感覺只是鍛鍊口才,咬字更清楚一些。
前些年也教過女兒《弟子規》、《三字經》和一些順口溜兒,大約三、四歲吧!再更早之前教過侄女《唐詩三百首》,都比較易於上口,易記,都能夠背誦很多,但都不明白其真正含義,那麼小的孩子記不住倒也無所謂!
綜合以上我認為在小孩安靜時可以適當教些象《千字文》《三字經》《笠翁對韻》等古文,也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解,但不必著重讓其明白文中含義,本著練習吐字和活躍大腦即可。
回覆列表
笠翁對韻我剛好有看,讀起來很押韻,有單字對,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對仗工整,聲韻協調,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類似~~~三字經也有讀,能經歷時間的考驗還能在現代流傳開來的必有其不凡之處,儘管有些情況和現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