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若V06

    答:謝謝邀請。漢字型由繁改簡的規則我真的不懂。忘了在哪篇文章中看到過,說是草書對此的貢獻頗大。我也非常欽佩和感謝參加過漢字由繁改簡工作的專家學者們。因為用他們演變後的簡化字教育出的許多年輕人,在讀到繁體字時居然沒有感到障礙。他們無疑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延續做了件大好事。

  • 2 # 青青吾心

    魏晉南北朝時發展出了楷書,唐朝時流行,中國的繁體字型基本穩定,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盲率為80%以上,為了發展各方面的事業,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了掃盲運動。

    在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原則主要有三個:一是隻對已有漢字簡化,不再造新字;二是優先選用社會上比較通行的簡體字;三是原字不復雜的不再簡化。

    簡化方法以錢玄同先生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共七種:一是採用筆畫簡單的古字,二是將草書楷體化,三是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四是僅保留原字有特徵的部分,五是保留原字輪廓,六是將原來的形聲字換成簡單的聲旁,七是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文盲率在2015年時降到3.6%,簡化漢字的功勞不可磨滅。

  • 3 # 天其書法

    從漢字誕生以來,漢字的簡化是一種趨勢,雖然有的會變得更復雜難寫,但總的來說,簡化是主流。

    中國漢字的簡化,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而今天所說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只是相對而言,古代有古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代有當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代的簡體字,是建國之後才倡導的,大的簡化工作有兩次,一次在五十年代,一次在七八十年代,但第二次簡化沒有成功,無法推行。

    漢字簡化(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來,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字曾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功績卓著。但是,繁體字有三個缺點:難讀、難寫、難記。漢字一共有近6萬個,常用字也有4500多個,要一個個都記住當然很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要記住就更加困難。

    所以,為了便利書寫和認記,漢字必須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如確定“煙”為規範字,而“煙、菸”為異體字。廢除不用。1955年中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佈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 4 # 止兒文學

    總體來說,漢字簡化其實就是把大部分字用草書代替了!如果是真正簡化古人還在前面!我們始終在模仿,從沒有超越!我覺得是我抬不起頭!

  • 5 # 一斗樓

    漢字繁體是篆書為最。(:象形符號畫書列外),春秋戰國時的仿畫書可謂畸變。但異體字造構亦是最多的。入漢後,漢初的篆變隸書是簡體書的雛形,至漢中後期隸書成熟體己進一步簡化字形。及楷書行世,書體的簡化基本定格。此時的楷書體,:南北每有不同-,北碑體多異體字,為此後文字簡化留下淑本。及至新中國勘定簡化字,大多源於古代己有的異體字。:或變革中的隸書草書,甚至是篆書。只要有可簡化的,均可納入審查範圍。:只是不惜當時未能做到凡繁則簡,留下了許多尚是繁的文字。如鼎。"(隸曹全碑已簡其下部分僅二豎左撇右捺共四筆)。寡。(下部已簡化無分),現代簡化的:無(無),唐人抄經中便已有。等等,簡化是合理的,也是歷史文字的逐漸改革發展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入國家電網工作,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