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D慢話
-
2 # 銘森翡翠
0-3歲的小孩應該學會表達自己,學會跟別人玩耍。
0-3歲的小孩,2-3歲是叛逆期,不過小孩在這三年時間裡,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地探索世界。這個階段的小孩,要培養他集體合作的精神,不要一味地霸道,比如好吃的全在自己的碗裡,家裡的電視歸他一個人支配。而且,要培養小孩表達自己的能力,3歲,是小孩語言發現的第一個高峰期。孩子的勞動能力在這個時期也要好好培養的,這個時期的小孩,好動,愛幫忙幹活,所以,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能力。
3-6歲,是幼兒時期,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這個時期,可以慢慢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興趣和思維。小孩在學校開始慢慢地接觸了文化知識,幼兒園也有相關的科目,比如舞蹈,音樂,手工等,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動作能力等。也就是說,3-6歲,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動作能力,交往能力!
總的來說,0-3歲,孩子應該具備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愛勞動的能力;3-6歲,孩子應該具備交往能力,一定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
-
3 # 藝林生活
感謝邀請,每個孩子的業因不同,導致孩子先天能力區別非常大,但無論什麼樣的孩子,教育的方向與路徑還是按照古德的指導比較穩當,《弟子規》講:首孝悌,次瑾信,範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必須先把德行的根紮下來,日後無論學什麼都是為養德為目的,如同孔子,孔子學六藝是為養德,並不是被六藝所迷,或迷於六藝之中。
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有才,無德無才,您覺得呢?
-
4 # 荷小喬聊教育
不妨把這個問題換個說法,0-3歲和3-6歲,父母做點什麼,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好。
我的答案呢,主要基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來說。弗洛伊德認為,人會隨著年齡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為這些快感中心的變遷,一個人的人格可以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12歲)、生殖期(12-20歲)。那根據問題呢,我們主要來說說前三個。
所謂的口欲期(0-1歲),就是孩子的快感主要集中在嘴巴上,或者說吃上。這個時期的孩子,主要靠媽媽的乳房哺育,所以孩子會跟媽媽的乳房建立關係。如果媽媽的乳房能夠及時地滿足他吃的慾望,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善意的、安全的,長大以後,也容易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如果無法得到滿足,他就覺得這個世界是惡意、危險的,長大以後,容易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喜歡暴飲暴食、或者對吃無感的人,都是小時候的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
有一個現象,大家肯定都注意過。國外很多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永遠咬著個奶嘴。而中國孩子很多時候是沒有奶嘴的,所以他們會一直吮吸手指。這都是一個道理。
肛欲期(1-3歲)。弗洛伊德說,一歲到三歲的肛欲期,快感中心從嘴巴轉移到了肛門。肛門的產物是糞便,這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第一次自己創造出的東西,而且還能控制它。而武志紅老師認為,一個自己能控制的創造物,並且還是自己的第一個創造物,這對幼兒來說是很重大的事情。
而成年後的創造物,就是錢。所以,對待糞便的態度可能就是以後對待金錢的態度。我們大人知道糞便是骯髒的,但小孩不這麼認為。他很喜歡它,因為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小孩拉完臭臭以後,會觀賞、把玩、甚至嘗一嘗,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期的父母呢,就要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創造物,我們知道你很高興。但是呢,這個東西不衛生,所以我們要及時清理掉,而不是不認可你的創造。
性器期(3-6歲),也叫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說,孩子在3-6歲時,會進入性器期,他們的快感中心從口腔、肛門,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這個時期最典型的表現是,在心理上,孩子這時可能會對同性父母產生競爭和嫉妒心。如果是男孩,就會仇視父親,認為自己才是母親最喜歡的那個異性;如果是女孩,就是仇視母親,認為自己才是父親最喜歡的那個異性。
很多育兒專家說,建議孩子在3歲以後就不要跟父母睡同一張床,同一個房間,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期,父母要幫助孩子很好地建立邊界,告訴他們,夫妻才是彼此最喜歡的那個異性。
孩子並不全是惡意,這時他也會自責和愧疚。“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這在背叛父母的同時,也背叛自己。那父母怎麼辦呢?就是孩子可以親近異性父母,讓孩子自然表達。但是,不能讓孩子有愧疚和贏了的感覺。比如說,媽媽不讓兒子覺得我愛你勝過愛你爸爸,爸爸不讓女兒覺得我愛你勝過愛你媽媽。
以上就是關於0-6歲孩子的人格發展階段。當然了,因為篇幅所限,無法展開敘述,如果有興趣的話,您可以閱讀武志紅老師這方面的作品。
-
5 # 愛泊媽媽說
剛好自己整理了0-6歲孩子的發展關鍵期,一起分享:
新生兒期(一般指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
1、眨眼、吸吮、吞嚥等生存反射
2、抓握等原始反射;
3、對光的反應、聽力、嗅覺很靈敏;
嬰幼兒兩歲內
1、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技能,如圖
2、認知的發展
(1)8-12個月開始有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1-2歲間逐漸完善,能夠指出被遮蓋的物體的位置,清晰這個概念;
1歲時可以記住自己的物品,2歲有了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
(2)智力的發育:10-15個月起開始覺察到因果關係 。
(3)語言的發育:1-2歲能說簡單詞彙,1歲半是詞彙量快速增長的關鍵期,但詞彙意義往往和成人詞彙意義不匹配;2.5歲後逐漸清晰;2-3歲可以掌握句子及語法;
幼兒期3-6歲
1、顏色區分:3-4歲區分基本的顏色,4-5歲區分混合色,5-6歲可以在距離檢視2.7M左右的地方看清視力表上的圖形;
2、空間知覺發展:3-4歲辨別圓形和三角形,辨別基本方位,比如上下等;4-5歲能力大大提高,5-6歲有了一定的抽象空間關係感,基本能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
3、情緒的發展:3歲前,有喜怒哀懼等基本情緒,到了3-4歲會有愧疚和嫉妒的相對高階的情緒;4-5歲能夠根據身體動作推斷一個人是否快樂、生氣或悲哀;
4、自我的發展:3歲半後自我評價能力明顯提高,會誇自己是個好孩子等;4-5歲幼兒能從個別或區域性方面評價自己,比如,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能幫老師收拾玩具”等,此外,開始體驗社會情感如委屈、自尊等;5-6歲裡幾乎所有孩子都能運用一定的道德規則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了,自控能力也有所發展,5歲幼兒在延遲滿足的訓練中可以堅持近11分鐘了。這個階段的幼兒能從多個方面去評價自己了,而不太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
孩子的發展過程會有一些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也可以瞭解一下兒童成長的敏感期即關鍵期的注意事項,才好更有針對性培育,最主要的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後媽媽爸爸可以更從容帶孩子。
回覆列表
我不覺得這個有什麼標準答案,能力是幼兒心智成長過程中的行動力。我覺得問孩子的能力,倒不如問問家長在孩子0到6歲時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比較客觀。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具備的能力,一定是家長參與干預的結果。有一個手機不離手的爸媽,一定培養出一個玩手機高手的孩子。那麼我認為家長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呢?
第一:自律,良好的作息時間,良好的工作時間安排表,並且具備良好的執行力。這會在孩子的自律,與時間統籌方面賦予超強能力。
第二:引導與解答,很多家長喜歡用權威掐斷孩子的問題,嫌問題太多,缺乏解答耐心。殊不知,孩子的問題,其實說明他的思維比較活躍,你應該感到高興,你需要做的就是把百科全書,百度,知乎時刻準備著,這也是你自己學習提升的絕佳機會。鼓勵孩子就他的問題自己先去摸索,不管對錯都要有一個結果,然後你再做總結。引導孩子解答更多的問題,幫他建立一套嚴謹的論證思維邏輯。
第三:動手能力,你應該把你的技能展現給孩子看,甚至找到興趣點做一些親子互動遊戲,或者一些戶外運動。能動手的儘量先別動口,用行動找答案對孩子的成長是最有幫助的。因為孩子是現有行為再有意識,所以一個孩子的世界觀其實是父母言行的潛移默化形成的。
第四:禮儀,這一方面比較多的家長忽略,對自己的孩子簡單粗暴。言行舉止恰到好處是高情商的表現,也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說話方式禮貌得體,條理清晰,行為大方等。
簡單講,就是們常常提到的德智體美勞。只是我的觀點認為孩子本身並不具備什麼能力,孩子的能力是家長後天參與干預的結果,所以你要問孩子的能力,還不如從自己的能力著手。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希望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