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澎湃的蒜

    戰國時期齊國是強國,它造戰車技術在戰國時期是有名的。如果沒有秦國的崛起,齊國也許有一統天下的可能。但恰是秦國在經濟、軍事、內政外交等方面的綜合國力都遠遠在其他諸侯國之上,所以一統天下的只可能是秦,而不是齊或其他諸侯國。

  • 2 # 華哥雜談

    戰國時,除了秦國,曾經機會能夠一統天下的有還有齊國、楚國、魏國、趙國,可惜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最佳機會而成為被統一的物件。

    齊國沒有一統天下原因很複雜,但主要原因有這麼幾點:

    一是齊國戰略定位模糊。歷代齊王對齊國的戰略上不統一,沒有象秦國一樣把東出函谷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並根據國力增長和國際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戰略。戰國時的齊國對自身實力沒有正確評估並加以發揮,而且依然採用春秋時爭霸那一套做法。

    二是齊國外交嚴重失誤。戰國時齊國有幾次大的外交失敗,一次是齊國滅宋之戰,引來五國攻齊,並差點滅國。國與國之間爭戰也要講道義,如秦對外戰爭雖多,但國力強大的秦國每次出兵還得先找個恰當的藉口。宋國並無過錯,齊國滅了它師出無名,開了一個大國無故滅亡小國的惡例,讓其它國家特別是中小國家憤怒,在秦國鼓動下,迅速組成攻齊聯盟。第二次是秦趙長平之戰時,齊在秦國威逼下,聯合其它國家斷絕了對趙國的援助,導致趙國全軍覆沒。當時秦國國力已經在戰國中排名第一,趙國是唯一可以與秦國爭雄的國家,如果趙國倒下了,就沒人能阻止秦國了。第三次是對燕國的內政干涉。燕國與齊國唇齒相依,是齊國可以爭取的鐵桿盟友,但齊國卻沒能處理好與燕的關係,嚴重干涉燕國接班人問題,導致後面的燕國報仇。

    三是戰國初期各國實行變法,齊國卻沒有大的改革,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沿襲春秋那一套,已經不適應戰國時大國頻繁戰爭的需要。特別是秦商鞅變法後,秦國綜合國力開始增強。齊國商業發達,富甲天下,但經濟繁榮並沒有帶來綜合國力的大幅增長。

  • 3 # 支點車咖

    1,沒有一個固定的國策。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

    2.跟項羽一樣只想做霸王,不想做皇帝。 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3,不重視軍事。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華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

    4,閉關鎖國跟不上潮流。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5,非齊華人不得重用。外華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華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6,飽暖思淫慾。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麼好,所以齊國很富裕,所以齊華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

  • 4 # 史有餘故

    感謝邀請。戰國七雄,各國之間都有奪取天下之心,但最後卻被曾經山東六國瞧不上眼的秦國一統天下。七國之中,能有奪天下的從戰國初期的魏國 到威王時期的出國 到宣王時期的齊國都有可能。但是為什麼最後是秦國統一天下呢?戰國後期秦齊稱東西二帝,實力超群,秦獨霸西方,齊國則臨海稱霸東方,今天猥員長就來說說齊國為何沒有一統天下。

    先來說說秦國,本身秦國偏距西隅,並不被大家看好,被魏國揍得還不了手。但是透過商鞅變法,徹底把秦國翻了天,鼓勵耕戰,將龐大的戰爭機器快速運作起來。歷經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世奮發圖強,到始皇帝一統天下。可以說秦國的大一統是變法的徹底,讓它一躍而起。

    再來說說齊國,要知道齊國自周王室分封一來就是大國,其第一任國主是歷史上著名的姜子牙。而後田氏亂齊,齊國從姜齊變成了田齊。之後齊國在威王 宣王的治理下,不僅有了臨淄這樣的學術大都市,同時也使齊國走到頂峰。而宣王之子愍王,剛愎自用。曾經也是一代雄主,奈何不懂得收放自如,一味征伐,留下禍根。最後身死國差點兒滅亡,田單復國後,齊國再無實力叫板列國,最終齊王建中了秦國遠交近攻的計,兵不血刃被秦國拿下。

    齊國之所以不成,在於變法不徹底,相比於秦國的商鞅變法,齊國也曾變法,奈何阻力太大,變法不徹底,再加上齊國外交策略有誤,使臨近的燕國起了復仇之心,由此看來齊國不論從變法角度還是外交策略都輸了。因此不能統一全國,也實屬必然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齊國也是東方一大國,在秦國沒有能力壓群雄前,齊國是坐擁海鹽之利,富甲天下。戰國七雄打仗,往往都會把齊國往自己這邊拉,問題不在於齊國多麼能打,而是齊國錢多,糧多,關鍵時候能夠借一點。

    齊國的國勢的頂峰是在周赧王37年,公元前288年,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為何要稱帝?乃是因為此時的齊國,如日中天,如果還一樣與其他五國一樣稱王,就顯不出齊王的尊貴了。

    可是短短几年之後,公元前284年,齊國就遭遇了五國約以伐齊,齊國險些被滅國。從此齊國關上門來,不問世事,直至其餘五國被秦國一一攻滅,齊王建出降。

    齊國富甲天下,可惜戰略環境不好。

    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境內平坦,四周沒有險要,周邊國家如趙國、魏國、宋國、楚國,都是強大一時的國家,齊國可發展的空間不大,面臨的國防壓力卻不小。所以一旦齊國的外交出現問題,其他國家合夥攻打齊國,單以齊國一國之力,難以抗衡。

    而五國伐秦的戰爭,秦國也經歷了好幾次,雖然每次打的也比較艱難,但是秦國基本未動。秦國自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整個秦國如同四塞之地。秦國佔據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

    說完了地利,再說說人和。

    齊國把鼎盛時期的魏國拉下了霸主的寶座,也曾經教育燕國怎麼做人,與楚國也結成了戰略同盟。齊國的國際環境不是特別差,起碼比起秦國來,韓趙魏三國打秦國是往死裡打。秦國要東出,也是往死打韓趙魏。如果齊國能夠從中斡旋,及早看到秦國東出的危害,在後方力挺韓趙魏三國抗秦,那麼齊國尚不失為一霸主。待三晉與秦國消耗的差不多,再來收割不遲。

    可是齊國卻中了秦國的連橫之計,先是看不起五國稱王,自己稱帝。向北趁亂攻打燕國,直接破了人家的國都。後來楚懷王被秦國矇騙,齊國又堅決不肯原諒楚國。這樣,等於是把周邊國家都得罪了。

    齊國即使這麼做,也還有轉圜的餘地,因為幾個國家的心並不齊。但是齊國此時做了一個舉動,讓他們堅定了決心要消滅他。

    齊國滅宋。

    齊國勢力鼎盛時,佔據了現在的山東、河北一部、河南一部,領土面積在20萬平方公里。在古代中國,這些地方都是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地區,齊國境內的很多城市,也是天下鉅商富賈的集中地。而宋國,地方也不小,國都在今天的商丘一帶,轄地北邊到菏澤一帶,南邊到蒙城縣一帶,西邊到蘭考一線,東邊到徐州一帶,領土面積大約10萬平方公里。這些地方,也是膏腴之地。宋國最後出現了一個宋康王,“康”是美諡。宋康王在位期間,宋國國力大漲,接連打敗了周邊的魏國、楚國、齊國,一度成為戰國第八強。

    魏國早已中衰,忍了這口氣。楚國核心地區離的太遠,鞭長莫及。齊國是曾經號稱東帝的大國,國家核心地區就在邊上,被宋國打敗,是奇恥大辱,當政的齊愍王一定要報仇。

    結果從公元前288年,齊國開始大舉攻宋,一直打了3年,與當時的魏、楚、汗、趙等過瓜分了宋國的領土。公元前285年,齊國吞宋。

    此時的齊國勢力最強,因為滅宋過程中出力最多,所以得到的戰利品也最多,齊國的國土面積達到最大,也打開了經略中原的大門。

    然而,同樣也造成了齊國與魏國、趙國、楚國接壤的局面,沒有中間緩衝地帶。

    齊國的強大,引起了四周強國的不安,在燕昭王的組織下,僅僅2年後,公元前284年,五國約好了,一起攻打齊國。燕、秦、韓、趙、魏,一起出兵。楚國最後落井下石,收回淮陰之地。

    齊國一敗塗地,從此國勢衰落。

    後來雖然田單依靠火牛陣復國,但是齊國對五國之前的所作所為心寒意冷,不願再問世事,直到秦始皇一掃六合,天下歸一。

    齊國沒有能夠一統天下,主要的原因,在於齊國的戰略地緣環境,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先天條件。與齊國命運相似的是近代的德國,德國能夠統一,也是因為出了一個鐵血宰相。而齊國呢,接連兩任國君,都缺乏遠謀,未能識破秦國的遠交近攻之策。而在國勢大漲時,目中無人,引發眾怒,而自身實力又不能震懾群雄,終導致被群毆。

    謀國者如此,國家焉能不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現在有些領導都是精通百業,到哪都能指導一番工作,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