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讀史

    徐庶,作為劉備陣營名副其實的第一任軍師。可是在曹操南下荊州時,先鋒部隊接連在徐庶手底下吃了虧之後,曹操手底下的謀士程昱因為知道徐庶是個孝子,就給曹操出了條毒計就抓了徐庶的母親,逼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營。

    這也就成就了一個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那麼,為什麼徐庶在曹操的陣營裡一言不發,曹操還要供養著他,這不是白費糧食不討好嗎?不僅不討好,徐庶在心底肯定還暗自恨著曹操呢。

    曹操自然不是個“好人”,他為何甘願這樣好好養著徐庶呢?那麼徐庶最後的結果又到底是怎麼樣的?

    一、名聲

    曹操為什麼要好好供養著徐庶?第一個原因自然就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作為一代梟雄,肯定是無利不起早,他肯定不會幹虧本的買賣。而在亂世之中,什麼最重要呢?自然是人才。那要怎麼樣才能得到人才呢?這就需要一個極好的名聲,才能吸引人才來投奔自己。

    所以說曹操不是不想殺徐庶,而是他不能殺。殺了徐庶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殘害名士的名頭就扣在曹操腦門子上了。如此一來,還有什麼人敢冒著被殺頭的風險投奔曹操?

    再者,古時候的人本就十分重視名聲,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出師則必有名等等。曹操也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地感化徐庶,如果他能夠成功地感化曹操,這無疑更加坐實了他看重人才的名頭。如此一來,天下投奔他的人才將會越來越多。

    兩相對比,殺徐庶百害而無一利,留徐庶百利而無一害。至於被徐庶記恨?那又不會讓曹操真的掉一根毛少一塊肉,有什麼大不了的。

    二、愛才

    曹操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十分的愛才。不論是三次釋出求賢令,還是著名的千古名篇《短歌行》,都十分顯著的突出了他的這個特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而徐庶就是當時天下十分出色的謀士,哪怕是曹操手底下最頂級的四大謀士之一:程昱,也是自愧不如,甚至以米粒和螢火來對比自己和徐庶之間的差距。如此人才,素來愛才的曹操如何能忍心說殺就殺呢?

    要知道就連許攸和司馬懿兩人曹操都沒捨得殺。許攸,曹操一向都知道這傢伙素來人品就不好,不僅貪婪,而且好大喜功自以為是,還不大忠心。

    司馬懿,這個就更加嚴重了,曹操心底明明知道司馬懿素有大志,不敢為人臣,遲早會造反,臨死之前還提醒了曹操不得重用司馬懿。其實曹操要是把司馬懿直接殺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可是他就是愛惜其才,硬是沒捨得殺司馬懿,最後被司馬家葬送了曹家天下。

    三、愧疚

    曹操這個人呢,你要說他好人吧,他也屠過城,殺過無辜的人。你要說他是壞人吧,他好像又壞得沒那麼徹底,起碼還算是比較愛民,對手底下的軍士和臣子都十分不錯。

    那我們再來看看曹操是如何把徐庶弄到自己這邊來的。前文中也有提到,那是抓了徐庶的母親,逼徐庶來到曹營。

    可以說這是一種上不了檯面的陰謀詭計,以此來逼迫大孝子徐庶就犯。但是問題來了,徐庶的母親也是個十分有節氣的人,不同於普通的老婦人,有家國大義。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她才會有徐庶這樣傑出的孩子。

    許母對天下大勢,一直是站在漢家天下這一邊的,也就是不喜歡曹操。聽聞徐庶因為自己的原因離開了大漢皇叔劉備,來到了曹操這邊,她極為羞愧,不僅大罵了徐庶一頓,還為了不連累兒子而自殺了。

    如此一來,可謂是曹操殺死了徐庶的母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是曹操自己虧欠了徐庶,在這種情況下,殺母大仇,徐庶不為他出謀劃策也是理所應當、情有可原了。

    加上曹操自己對不起徐庶,他也不能強制性地要求徐庶做什麼,所以只有留著徐庶好好對待。

    徐庶在曹營是什麼結局?

    徐庶在曹營,因為來歷的原因,加上也沒有立下什麼功勞,自然不會得到極高的重要。但是因為其本身的才能,也算是混得不錯:黃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但是相較於徐庶的才能,這個職位其實還是有點低了。比如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聽聞徐庶在曹魏是如此官職,還曾感嘆是不是曹魏的謀士太多了,如徐庶這樣的人才竟然沒有得到重用。

    在之後,徐庶病死,不知道具體時間和地方,只是有碑存於彭城。所以推測徐庶應該是死於徐州彭城,並埋骨於此。至於為什麼死得這麼早,可能也是因為早年被逼離開劉備這個知己伯樂,以及母親慘死的原因,內心抑鬱,所以才會因病不治身亡。

  • 2 # 羽扇千軍

    三國裡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徐庶進曹營就是其中之一。

    徐庶,字元直,潁川人士,劉備在新野駐軍之時,徐庶聽聞劉備有賢德仁義之名,遂投奔於劉備,被拜為軍師,不久後曹操懼憚劉備實力壯大,派曹仁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伐劉備,徐庶識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大敗曹仁,並奪取了樊城,令曹操驚懼不已。為了斷掉劉備的“一隻羽翼”,曹操聽從程昱的計謀,將徐庶的母親接來許昌,並假作書信,逼徐庶回許昌以身贖母。

    且說徐庶就這樣被賺到許昌,多少有點心不甘情不願,而且對曹操這種卑鄙行為深感不恥,同時又感念劉備恩德,所以立志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謀一策。

    既然如此,曹操為什麼還養著徐庶呢?

    首先,情面上過得去。曹操這個人無疑是三國裡最具有多面性格的人,此人雖說奸詐,但他任人唯能、禮賢下士的名聲倒是不錯,有很多謀士和大將都被收入麾下,其中不乏有些人本就出自別人的帳下,如大將張遼、謀士許攸、文人陳琳,曹操甚至還想過收復關羽,妥妥的“人才收割機”,就如同他自己說的那樣: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到了徐庶這兒,情況又不一樣了,他不是主公被曹操打敗了,被收降了,或者主公不賢德,自己擇木而棲了,他是被曹操用計賺來的,別人跟自己的主公混的好好的,你欣賞他的才華,逼迫他投到了你的帳下,事後又不用他,多少有點不人道吧,徐庶他會怎麼想?天下的人怎麼想?若是徐庶寫上幾篇文章大發牢騷,一傳十,十傳百,曹操之前樹立的愛才的名譽豈不毀於一旦,後續還有人願意來投奔自己嗎?所以於情於理,曹操要留用徐庶。

    其次,人才總有用武之地。曹操似乎對越是不順從自己的人越是有徵服的願望,昔日關羽對曹操送官、送美女、送錢財無動於衷,曹操反而更愛他的忠義,送他赤兔馬,最後還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事情不追究。徐庶怎麼說也算是程昱很看好的。

    曹操:“徐庶之才比汝如何?”程昱:“元直(徐庶)之才十倍與我。”

    這樣的人才,你若棄之不用,第一很浪費,第二時間久了,他可能有貳心,放在城中不如放在身旁,放在軍中不如放在眼前,多一個人不就多一雙筷子嘛,而且萬一哪天他被自己的誠意感動了,幡然悔悟,從此願效犬馬之勞,這樣的大才,也不用犬馬之勞,關鍵時刻就出一個計策,不也就回本了嗎?

    話說這個徐庶也是頑固,不然後世也就不會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美談,他自到曹營,就真的沒有再為曹操出一謀獻一策,那麼最後他的結局如何呢?

    據《三國演義》說法,徐庶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為避赤壁之戰的大火,採用龐統的計策,先是在軍中散佈西涼軍進攻許昌的謠言,後順理成章地跟曹操請命去散關把守隘口,從此脫身。脫離了曹操後,徐庶便如魚入大海,最後或是病在任上,或是託病告老還鄉。

    總之,徐庶其人,曹操得之而不能馭之,徐庶之才,永遠停留在了他在新野破“八門金鎖陣”一役中,而同為天下之大智大謀的英雄人物,徐庶的好友諸葛亮卻輔佐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這樣看來,徐庶的一身抱負沒有得到充分施展,著實令人嘆惋。

  • 3 # 裁文剪史

    徐庶之所以進曹營後默默無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徐庶入魏後,作為新人,資歷尚淺,而且又是半路歸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難理解的。

    從正史來看,曹操曹丕都殺了不少謀士,比如孔融、荀彧、楊修等,而半路歸曹的徐庶能夠得以善終,都說明徐庶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還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發吃白飯的話,恐怕早就一命嗚呼了。

    後來徐庶的官做得越來越大,到了魏文帝曹丕主政時,徐庶已經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了,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 4 # 真誠地看著你

    不殺不放,自然就養著。不殺是為了彰顯愛才和仁德,不放是為了避免被對手所用。這都是政治智慧。最後應該是平淡終結吧。畢竟沒有參與各種亂七八糟的鬥爭,對誰都沒有威脅。

  • 5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有名的歇後語,出處就是《三國演義》。

    如題主所問,既然一句話都不說,那曹操為什麼還要養著他呢?在笑談君看來,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吧。

    1、曹操愛才

    曹老闆是十分愛才的。

    袁紹、曹操交戰之時,袁紹麾下的陳琳寫檄文,把曹操罵了個狗血噴頭,曹操憐惜陳琳的才華,也沒有殺他。河北名士沮授,是曹操十分欽佩的人物,被俘後拒不投降,曹操一開始也沒有殺,後來沮授盜馬想要跑回河北,曹操才不得已處斬沮授。

    曹操對徐庶的態度,和沮授是類似的。你服不服我,並不要緊,只要你不幫著舊主對付我,就可以了。曹老闆有錢,不在乎多養一張嘴。

    2、曹操也不願揹負害賢之名

    名聲很重要。

    當初,劉備依附曹操時,荀彧等人就勸曹操殺了劉備,以除後患,但是曹操沒有動手。殺一個人容易,但是,由於殺的這個人,導致其他人才不敢再來投奔,那是得不償失的。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與吾有同見也。”——《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3、曹操心中有愧

    對於徐庶,曹操應該是心懷愧疚的,畢竟曹操間接害死了徐庶的母親。

    徐母自縊後,曹操親自前往祭奠,也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從情理上說,曹操也不會再要求徐庶什麼。

    徐庶的結局

    徐庶投曹營以後,還和劉備見了一面,是在曹操大軍南下荊州時,曹操“先禮後兵”,讓徐庶作為信使,去勸降劉備。此時的曹操具備壓倒性優勢,所以他也不擔心徐庶洩露了軍機。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最後一次露面,是赤壁之戰。龐統獻連環計,徐庶為了避免一同被燒,就散佈謠言說西涼軍要來進攻,然後徐庶向曹操請辭,去防禦西涼軍,從此就沒有再出現了。

    可以說,演義中的徐庶,是曇花一現。在正史中,徐庶的事蹟也不算多,他是諸葛亮經常提及的人才,在曹丕時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 6 # 興海亭

    曹操是看不起周瑜諸葛亮這些人的,覺得這些人是拿不上臺面的山野之人,但是徐庶不一樣,名揚天下,一次交手就把曹操燒的丟盔卸甲、人仰馬翻,所以曹操要不惜一切把他弄回來吊自己褲腰帶上。至於終身不出一謀,這個無所謂。

  • 7 # 塵子渝

    實際上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小說家之言。徐庶在曹魏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官,御史中丞類似於現如今的最高檢察院的院長,而且職權還要更大的,這種顯赫而又關鍵的職務,不是自己人曹魏會放心嗎?

    當然單從小說《三國演義》中來說,徐庶雖然不為曹操出謀劃策,但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不能為我所用,也要養著徐庶,更何況任命徐庶為屯田都督、御史中丞等職務,在內政上徐庶一樣可以發揮作用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劉備剛剛有所起色的時候,採用釜底抽薪之計,將劉備手下當時最為重要的核心謀士給挖走,就是極大的消弱劉備。要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正是徐庶的出現,讓百戰百敗的劉備第一次讓曹操吃了大苦頭,先後擊敗曹仁、李典,巧奪樊城等戰績,讓曹營刮目相看。

    程昱獻計的時候更是誇讚徐庶之才勝己十倍,這當然是客氣話,三國中能勝程昱十倍的可以說沒有任何人。但也說明程昱等人是非常欣賞徐庶的,為此不惜比較失身份的用了徐庶的母親來騙徐庶。史料上實際上並無程昱用徐庶母親的字跡欺騙徐庶的事情,自然也沒有徐庶母親因此自盡的事情。

    但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母親在得之這件事之後,自縊身亡。這就讓徐庶一生都難以心安,更加堅定了離開劉備時候的誓言“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在被曹操命令去樊城勸降劉備的時候,立刻告知劉備大軍將至的訊息,劉備想讓徐庶不要再回曹營。

    奈何徐庶母親已死,先離開劉備,再反叛曹操,再投劉備不是徐庶這樣的名士所能接受的,所以《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更加艱難,更加苦悶,家國不能兩全,反覆無常又不是名士所為。身為魏臣卻又不能為曹魏效力,在赤壁之戰徐庶就已經瞧出端倪,主動要求去長安陪鍾繇防禦馬超。就是為了逃避赤壁之戰,以避免兩難境地。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的經歷在赤壁之戰以後,幾乎絕跡,比歷史上的徐庶是更加處境艱難的。

    歷史上的徐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如何?結局如何?

    實際上歷史的徐庶在劉備手下是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功績,不過比《三國演義》中徐庶臨走才想起要推薦諸葛亮相比,更為坦蕩。徐庶投奔劉備之初就推薦了諸葛亮,也是在徐庶的力薦之下,劉備才屈尊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也就是說歷史上徐庶和諸葛亮是共同處事過1年的,兩人應該是相處非常融洽的。當然劉備也是比較器重徐庶的,和《三國演義》中不同的是這六年是劉備蟄伏在新野的六年,徐庶並沒有太多事蹟可以流傳。

    但是劉備在新野這一段時間,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六年,從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劉備雖然只有一個小小的新野,但是卻是荊州最為耀眼的政治明星。劉備入川能迅速站穩腳跟是離不開荊州集團的鼎力支援的,終蜀國終結荊州集團都是當之無愧的核心。

    徐庶為之奔走,拉攏荊州人士的支援是出力最多的,其中最大的功績自然是讓諸葛亮這一和荊州士族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名士和劉備建立了“如魚得水”的關係。

    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逝,劉綜在蔡氏和蒯氏的支援下,迅速投降曹操,甚至連通知一下劉琦和劉備都沒有做。曹操火Superb曹純突襲劉備,劉備得到訊息不忍拋棄百姓,攜民渡江自然跑不過曹純的5000虎豹騎。

    這一役,最大的功績實際上就是俘虜了徐庶的母親,導致徐庶主動辭別劉備,北上投奔曹操。按史料來說,徐庶的確在曹魏之後沒有事蹟流傳出來。

    從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來看,恐怕一言不發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曹魏做內政還是不錯的。

    根據《魏略》:至黃初中,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來看,徐庶的官職是不低的,因此徐庶實際上是安心在曹魏做官的。

    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打聽徐庶和石韜的官職是典農校尉和郡守,諸葛亮認為徐庶等人不被重用,得出魏華人才很多的結論。

    《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那麼和諸葛亮的丞相相比,郡守和典農校尉的確是小官,但實際上郡守一職,在漢末當時能40歲當上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龐統一開始被劉備任命為縣令,實際上已經是破格錄用了,但是龐統和諸葛亮顯然都不是那種按部就班的人了,因此這才有三顧茅廬和龐統不理縣務以此來引起劉備重視,從而身居高位的。

    徐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徐庶北上投奔曹操是時候,曹操已經是此不可誠為之爭鋒的天下第一諸侯。手下已經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了,而且還有大量計程車族和人才等待安排。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之二高覽和張頜都投降了曹操,卻只有張頜出頭了,高覽在《三國演義》中是被趙雲一槍刺死了,實際上活的好好的,只是名聲不顯,毫無事蹟流傳。

    徐庶做到郡守,再做到御史中丞已經是非常不錯了,這個職位司馬懿、司馬昭等人都做過,是非常重要的官職了。

  • 8 # 歷史神秘人

    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住了,忠孝不能兩全的徐庶只好放棄劉備投奔到曹操陣營裡面,從此徐庶一生都在曹營裡面。當然徐庶為了感激劉備,在曹營裡不發一言,算是成全了忠孝兩全。當然不發一言不是不說話,只不過是不為曹操出謀劃策罷了,聊天吹牛還是會的,不然曹操就不會封他為御史中丞了,那是大官,而且是言官,不說話能讓你當這個官嘛,因此曹操就這樣養著徐庶。

    曹操一直養著徐庶那是為了彰顯自己愛才的名聲,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這筆生意曹操是賺了的。對曹操來說養著徐庶無非就是花費一點工資罷了,這對曹操來說不值一提,可養著他卻收穫更多好處。對徐庶的處理,曹操只能不殺不放養著他。放了他肯定不行,徐庶肯定又會回到劉備身邊,那就不真的不會一言不發,而是使勁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對付自己啦,放了徐庶就是資敵行為啦,曹操不會那麼傻放了徐庶。殺了徐庶也不行,本來徐庶沒犯什麼錯誤,你能隨便殺嗎,因為不說話就殺人,曹操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何況徐庶人畜無害,一點都不威脅到曹操,何必去殺呢!反而養著徐庶卻能收穫更多好處,曹操起家時候,不是釋出唯才是舉的公告嘛,只要有才,管你品德怎麼樣,來了我曹營,有飯吃,有官當,因此很多人才投奔了曹操。曹操是一直頂著愛才的名聲為大眾所知的,你現在無緣無故就殺了有才華的徐庶不就是自打嘴巴嘛,而養著徐庶卻恰好為自己宣傳,你看徐庶在我陣營裡活的多好啊,就算他不為我出謀劃策,我依然重用他,封他大官,這樣好的待遇只有我曹操才有啊,所以天下的人才趕緊投奔我曹操吧!所謂說一萬句不如拿一件事實擺出來,大家看到徐庶的待遇,自然紛紛投奔曹操啦,你看徐庶不發一言都有大官做,那我獻計獻策不就更高待遇啦,是人才就受不住誘惑,紛紛投奔曹營也就順理成章啦!曹操養著徐庶就能吸引天下人才,這筆買賣太划算了。爭霸天下,就是爭霸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效力,成功就更大一點,徐庶就是一張響亮的招牌,也是一張廣告牌,讓大家都記住了曹操愛人的名聲,徐庶不發一言無所謂,反正曹營有很多頂級謀士出主意,多一個徐庶不多,少了他也沒事!

    曹操養著徐庶也有一層小心思,希望透過大家的接觸,感化徐庶的內心,讓他回心轉意,拋棄劉備真正臣服自己。反正養著他,長時間的接觸,也許潛移默化之下,徐庶就被感化了,轉投自己也是有可能的吧,至少曹操是那樣的計算的,只不過徐庶就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你讓我做御史中丞,就是言官,為你提批評意見還是會做的,至於出謀劃策對付劉備,徐庶從來不做,這就是徐庶的內心底線,曹操雖說無奈,也尊重徐庶的選擇沒有為難他。還有一點就是曹操想彌補自己的愧疚,畢竟當年抓捕徐庶的母親威脅徐庶,很不地道,後來者徐母為了不連累兒子而自殺了,可以說徐母是間接死在曹操手上的,曹操好好養著徐庶,給大官做,算了減輕徐母因自己而死的良心譴責吧,至少那樣做,曹操內心會好過些,畢竟曹操也是性情中人,還是講點感情的。

    徐庶在三國演義裡面沒有過多描述,後來出現還是在赤壁之戰前昔,曹操採納了龐統的鐵鎖連環計,徐庶感到會有危險,所以請求曹操放自己去防禦西涼軍逃避危險,曹操也就同意了。在三國志記載中,徐庶一直活到曹丕當政時期,官致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來就病死了,也算是善終了!

  • 9 # 心吾700

    《三國演義》裡曹操對徐庶一言不發為何白養著,足見曹公作為大政治家的博大胸懷。程昱曾言徐庶才智勝我十倍。曹操為當代大英雄想做成一番事業必須廣招天下人才,千方百計使劉備陣營中徐庶賺來為已所用無可厚非,誰知徐母剛烈自縊身亡。在這一點上曹公愧對徐庶,好心辦壞事,真心愛徐庶之才一點不假,但帶來的副作用太大,曹操深知徐庶終身不會為自已出謀劃策都能理解原諒他,留著不走,曹公得一愛才虛名何樂不為。

  • 10 # 史海撲通

    曹操自然是不知道徐庶的誓言的,赤壁之戰時,也帶著徐庶。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果然未向曹操說明。私下製造西涼馬騰、韓遂造反的謠言,請命前去平亂,趁機離開赤壁避禍。而後在《三國演義》中就再未出現,成為書中為數不多的沒有交待結局的人物。

    據正史記載,徐庶在魏文帝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北伐時,聽聞徐庶在魏國的官職不高,還發了感慨,難道是魏華人才太多了麼,連徐庶都沒有得到重用。也可以以此猜想徐庶果然沒有出過什麼計謀,立過什麼大功。幾年後,徐庶就病逝了。

    從曹操的角度來說,他並不知道徐庶有一言不發的心思,頂多會覺得徐庶沒有別人口中說的那樣有才華。儘管徐庶沒有什麼突出貢獻,至少不會站在敵對方出主意坑自己,也是不虧的,也不差一張嘴吃飯。而且曹操一向愛才,只要徐庶不自己作死,是沒有理由殺掉他的,有徐庶在還能增加自己愛才的賢名。只是可惜了徐庶一身本領,卻並沒有施展,對他自己是種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一冷一熱魚塘會死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