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哥蛋蛋看世界
-
2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南詔國的寶藏
雲南尤其大理一帶,一直流傳著南詔國有寶藏。還上了明初李以恆的《淮城夜語》一書,但此書一直沒有印行,以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四百多年,可以在民間流傳這麼長的時間,就因為書中記載一個南詔國的秘密。
傳說,南詔王世隆與因名中有世而種唐朝決裂(其實是因爭奪安南而翻臉)之後,曾經多次派部隊進攻西川直到成都,掠奪了大金銀財寶。
南詔士兵是不發餉的,也不帶軍糧的,是靠搶奪為生,以戰爭養戰爭,所以他們從來不進行建設,直接搞破壞,
搶什麼都搶,包括人,搶的乾乾淨淨,只是稍好一點,南詔不殺人(能賣錢)只是搶。
據傳回到南詔以後,世隆在點蒼山開鑿了四座寶庫,以儲藏這些寶物。
後庫:
在佛頂峰後山,也稱西庫,專門用來儲藏黃金和白銀。為此專門開五尺道,由太和城西進入點蒼山,進入後山的山洞,道路全長達二十餘里,全部都用石板鋪成。
中庫:
在岑峨峰的山腰,岑峨峰是點蒼山十九峰由北至南數的第十一峰。其中專門存放南詔歷代國王收藏的金珠玉石,種種祭祀所用的寶器。
南庫:
在斜陽峰由紅泥坡進入,深兩百步,專門收藏了5萬副兵戈甲冑,以備將來戰爭之需。
北庫:
獵豹峰又名滄浪峰,是點蒼山十九峰由北至南的第二峰,峰南為萬花溪,又名銀礦溪,是儲藏白銀的
修這四座寶庫俘獲的川人3000個整整用了五年才全成。
四庫修成之後,參與修建者全部被用毒酒毒死,以使外人無從知道寶庫的具體位置。
明初李以恆的《淮城夜語》李以恆字靜瑛,號玉笛山人,是李浩之孫。
李浩,17歲投筆從戎,和沐英關係極好據說是拜過把子的,隨著沐英南征北戰十幾年,直到隨部隊平定雲南之後,沐英安寧下來,他才在雲南娶妻成家,定居於大理。
當明軍下攻入大理城的時候,在大理城四處起火,土兵只顧著搶掠府庫的金銀珠寶。
李浩率部隊救火,搶救下大理國的藏書,後調動了500名戰士,對得到的藏書字畫進行清理,共整理出二百餘馱,用馬匹馱到龍尾關儲存。
定居後,李浩親自將這些藏書進行整理分類,一部分送往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一部分送交雲南省城的沐王府,剩下的三千餘冊他自己收藏,為此他還在龍尾關興建了一座名為“幽香閣”的藏書樓,收藏這些得自大理國內府的書籍。
李以恆就根據這些家藏的寶貴資料,寫成了介紹南詔、大理掌故的筆記《淮城夜語》
據此書記錄:鄭買嗣篡奪南詔政權建立大長和國之後,曾經在南詔宮中發現了記載四庫位置的一幅地圖,但卻未能找到四庫。
主要是大長和時間太短,內鬥又太熱間靜不下來找。
但這幅圖卻作為寶物,被一直儲存下來。段氏大理國建立之後,再一次起動尋寶,經過一番努力,最終發現了收藏白銀的北庫。
但先進入寶庫的人,共有22人中機關而死。
段氏由此發了一筆橫財,共從庫中挖出白銀二百多萬兩。
這次成功對段氏無疑是巨大的鼓勵,派人繼續尋找其他三庫,除了得到數萬件兵器之外(恐已鏽跡斑斑),還發現了兩部兵書。
但其他兩庫,段氏一直沒有找到。
明軍佔領雲南之後,也曾經在段氏的宮裡發現了當年那幅記載寶庫位置的地圖,並動員手下部隊尋找,卻一無所獲。
清朝也翻過,明朝也翻過,建國據說也翻過。
都沒有找著!
但是此書一出,讓人遐想不已。
寶藏地址是非常詳細的,這麼多人加上國家的力量都未找到,這個寶藏有沒有都是個問號?
也有學者認為,所謂李以恆的《淮城夜語》,根本就是一本靠不住的偽書,不知道是誰盜了他的名字,或是幾百年誰抄就往裡面填,填進了不少偽的博眼球的
蓉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儲存黃白金和兵器是有可能,因為南詔一直對外發生戰爭以戰爭來促生產,有輸有贏,四周是強敵,尤其是唐朝吐蕃兩個強敵。
以搶劫犯的身份來想,搶的東西必須要藏好,保證不被別人搶。
而且以南詔國滅國的遭遇來看,它不是外敵滅的,是內部篡權上位的,當時的國王都是小孩,最後的一個國王才一歲左右,鄭氏殺蒙氏全族600多人幾乎沒有活口了,這個家族的秘密應該被他們帶進墳墓裡了。
所謂的寶藏圖和書上寶藏圖都是假的,不可能明目張膽的讓別人知道,也許就是上下兩代君王之間的一個秘密。
而且埋在點滄山,我懷疑也是假的。
蒙氏的發源地是在雲南大理巍山(我就是那的人),據說國王的神座也是供奉在蘶寶山上的。
以每個正常人的想法來看,有寶藏就什麼的一般應該是回老家祖宅去藏
退一萬步說自己倒黴的時候還會退回老家去,畢竟那是自己的根據地。
會不會在點蒼山藏的有,在巍寶山也藏的有,也許就在巍山哪個地方藏著的,也許分散到處藏。
把寶藏埋在一個地方,這不符合一個正常人的想象力。(反正我不會)
不過張獻忠的寶藏挖出來,未必南詔就沒有寶藏,我們拭目以待吧。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關於埋藏鉅額財寶之地的寶藏詩,有關於張獻忠、李自成、以及太平天國的寶藏等等,你認為哪些寶藏詩透漏的寶藏極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寶藏最有可能埋藏在哪裡?
回覆列表
傳說中的寶藏有很多個,寶藏口訣和詩也有不少。太平天國聖庫寶藏的去處,最令人關注。
自從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後於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並定都於天京;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去世、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太平天國曆時14年,規模空前影響巨大,全盛時佔據清王朝半壁江山。而太平天國從太平軍起義開始一直都實行“聖庫制度”,也就是財貨收歸公有,衣食等日常所需都由公庫統一分配供給。個人不能私藏財物,後來太平軍攻克的城市越來越多,聖庫制度也被受到一定破壞,太平天國又將規定改成了私藏不得超過五兩銀,超過五兩的一律處死;
按理說經歷這麼多年太平天國聖庫應該是存有大量金銀財寶,作為天平天國的國庫,清政府原來還指望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國聖庫的金銀財寶可以用來緩解軍餉財政問題,但天京城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帶領的湘軍攻下後,卻說沒有發現聖庫錢庫。現在關於太平天國聖庫寶藏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還在天京城內,埋藏在城牆根底下;也有人說寶藏就在天王府的金龍大殿之下;還有人寶藏說被曾氏兄弟轉移走了,就在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太平鎮東湖坪村,並且當地流傳著藏寶尋寶口訣:“兩江夾一河,江江十八蘿。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後一丈。跳一跳,讓一讓,一腳踢出個元寶缸。”
而隨著明末清初大西政權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在岷山一帶遭清軍、南明以及地方武裝等部隊圍剿戰敗,無數金銀財寶隨船沉入江口岷江中,江口沉銀傳說現在已經被證實是真實的,出水文物已經超過一萬件、包括金冊金印等國家一級文物;而關於張獻忠的金銀財寶先前也有藏寶尋寶口訣“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等等關於張獻忠寶藏的童謠。這讓人更加相信太平天國的寶藏也應該是真實存在的,金銀財寶數量具體有多少也是眾說紛紜,具體在哪裡也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