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一秋
-
2 # 草莓愛旅行
首先宣告我不是學聲樂的,但我看過天空之城的動畫片,這算是宮崎駿工作室一部很經典的動畫片,動畫推崇著一種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現實社會物質化的控訴,你可以從音樂中明顯感覺到壓抑與輕鬆的部分,聽聽看!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核武器打擊的國家,那裡的人對於滅世有種深深的理解,在動畫中很能反應出那種淒涼,人們渴望自然的生活,但是工業化的社會卻無法實現,這也是呼籲人們保護環境吧!天空之城我感覺的是有四個部分,你慢慢聽聽吧,那種從安逸到壓抑到自由的感覺很明顯的,以上都是個人感覺,權當是與一個喜歡這首歌的人的一點交流吧,如有不正確請指正!
1、維奧爾琴 (viol, viola da gamba)
也被稱為“古大提琴”或“柔音提琴”,是一種流行於16~18世紀的類似提琴的弓弦樂器,通常有5根、6根或7根弦。維奧爾琴大量被用於室內樂,聲音柔和並帶有簧片的音色。在17世紀後,逐漸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取代。他是技藝超群的維奧爾琴演奏家, 他是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樂師,全權管理皇家樂隊。 他是呂利之後,法國音樂界最耀眼的新星。 他位高權重,聲名遠播,家財萬貫, 他是法蘭西的驕傲, 他是馬蘭·馬雷(Marin Marais)。 2、馬蘭·馬雷(Marin Marais,1656~1728) 在金碧輝煌的宮廷中,當著他眾多學生的面,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失去了風度和威儀, 他喃喃咕噥著這樣一句話:我一無是處,一無所有,只有財富和羞愧。 他,才是音樂! 3、馬蘭·馬雷提到的他,是讓·德·聖科隆布(Jean de Sainte-Colombe,ca. 1640–1700),他的維奧爾琴老師。 讓·德·聖科隆布這個名字,極少見於歷史記載,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也只有些許殘章斷篇。他沒有留下肖像,若不是他的學生們留下的零星記錄,他可能連名字都不會留下,早已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想想看,我們如今熟知的那些偉大作曲家,能夠聆聽到的那些經久流傳的古典音樂作品,就是音樂全貌嗎? 如果一位作曲家極少有作品流傳下來,我們只能從別人隻言片語的記錄中對其有所瞭解,我們是否能稱其偉大? 4、音樂的意義,難道就是那些標記在五線譜上供人演奏的音符嗎? 可能,並非如此。 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那些偉大作曲家,像是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等等,他們的作品和記錄流傳到了現在,因而為我們銘記。 一定還有很多音樂家,由於時代的限制、記錄的匱乏,作品的遺散,甚至僅僅由於運氣不夠好,因而沒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而我們今天講到的聖科隆布,更是一個傳奇。 他有如一位避世隱居的絕世高手,在那個時代,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卻極少有人有幸聽到他的演奏。 他的維奧爾琴的造詣登峰造極,他的音樂作品能讓聆聽者淚灑當場,還有人臨終前最後的願望就是聽到他的演奏。 5、路易十四曾屢次派人許以重金高位請他出山,他從未允諾,後來甚至連家門都不許使者再次踏足;然而他卻從不在意與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在普通市民的小沙龍演奏。 他十分牴觸將自己的音樂記錄下來,據說他臨終時,將自己留下的手稿盡數焚燬。我們如今能聽到的聖科隆布的創作,多來自於他人的整理和記錄。 他將自己的武功絕學帶進了墳墓,也正是他,說出了那句讓馬蘭·馬雷思索一生的話: 你的內心感覺到了嗎?當音樂不再是舞蹈的伴奏,或是取悅國王權貴的工具,你還明白音樂的意義嗎?音樂是你的悲傷,而不是你的技巧。 當馬蘭·馬雷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義時,一切都已時過境遷。 他還記得第一次在聖科隆布面前演奏維奧爾琴時,是個Sunny溫婉的下午。 他的表現不錯,聖科隆布的兩個女兒聽得入了迷,只是他未來的老師對他的演奏不以為然,並沒有收他為徒的意思。 6、那時的他還是一位翩翩少年,厭倦了家中皮鞋作坊永無止境的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想要靠演奏音樂謀一份營生。 在女兒瑪德琳娜的勸說下,聖科隆布將他收入門下。馬蘭·馬雷非常有天分,維奧爾琴的技藝突飛猛進,可是在老師來,他只是會演奏,卻並不懂音樂。 這段並不愉快的師徒關係以馬蘭·馬雷的出走而告終結,離開老師時,他帶走了一身本領。他帶上假髮套,進入宮廷,成為國王的御前指揮家。他終於可以去追逐他一直嚮往的榮華富貴。 7、他從未留戀老師家簡陋破舊的房子,從未留戀屋中那把他曾日夜練習的維奧爾琴,從未留戀與老師女兒瑪德琳相處時短暫溫暖的愛情的歡愉,也再未奏響他為瑪德琳寫下的那首愛的旋律《夢中的女孩》。直到若干年後,在老師的再三要求下,他來到病入膏肓的瑪德琳娜的病榻前,再次奏響這首曲子。 La Rêveuse8、馬林·馬瑞 - 維奧爾琴小品(Marin Marais)這是瑪德琳娜人生中聽到的最後一首音樂,曲終,她用馬蘭·馬雷為她製作的鞋子的鞋帶結束了自己生命。得知這個訊息,馬蘭·馬雷心中並無波瀾。 他唯一念念不忘的是老師的音樂作品,特別是那首傳奇的《悲傷之墓》。他擔心聖科隆布在孤寂中離世後,會將他那些動人心絃的創作一併從這個世界帶走。這些作品被老師記在那本隨身攜帶的紅本子上,他想得到那本本子,想的發瘋! 他像盜賊一般潛入老師家中,偷聽老師演奏,可是他無論如何都無法奏出聖科隆布音樂中飽含的深情。 他不知自己錯在那裡,直到他鼓起勇氣,再次坐到垂垂老矣的老師面前,與老師一起緬懷逝者。 師徒二人最後一次合奏,老師將紅色本子給了他,他卻並沒有翻開。 他們合奏的音樂是《悲傷之墓》,還有一首《淚水》。 9、馬蘭·馬雷,這位位高權重的宮廷樂師,技藝超群的維奧爾琴演奏家,終於第一次領悟到音樂的意義: 音樂是為了代替鬱悶在心的人發洩的話, 音樂是為了失去童年的孩子, 音樂是為了蓋過鞋匠敲打的聲音, 音樂是為了回到人們出生前的狀態——那時我們還未學會呼吸,那時我們還看不到光亮。 故事講完了。我講的這個故事,出自電影《日出前請將悲傷終結》。 故事中提到的人物都確實在歷史中存在,但許多情節都經過了藝術化處理。 例如,聖科隆布並沒有一部名為《悲傷之墓》的曲子,電影中出現的這段音樂,只是他創作的一首前奏曲,本身並沒有名字。 馬蘭·馬雷寫給瑪德琳娜的那首《夢中的女孩》,原作是一首維奧爾琴小品 “夢想家(La Rêveuse)”。 這並不是一部嚴謹的傳記電影,因為我們如今能找到的關於聖科隆布的資料,遠遠無法拼湊出一個豐滿完整的人物形象。 10、正如影片中所述:“我已經老了,很快就會死去。我死去後,人們會忘了我。我教你幾首曲子,這些音樂,可以喚醒逝者。”總結:
音樂的意義是什麼?
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答案。 音樂存在於那些手寫或是印刷的五線譜上,存在於音樂廳裡的演奏中,存在於黑膠唱片或是CD光碟上,存在於硬碟中的音訊檔案中…… 音樂同時也存在於我們的每一次笑聲裡,存在於我們的每一滴淚水中。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引用的第一句話,它既是影片用的一句臺詞,也是片名原文的出處。 世界上的每個清晨都一去不返(all the morning of the world do not return)我們為什麼要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次喜怒哀樂,為什麼要認真聆聽每一段音樂? 這正是影片所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