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瑞生活錄
-
2 # 宸安落定
喜不喜歡打無所謂,不喜歡也必須要打,這是該乾的。出門在外,每週至少給父母打一次電話,每天都應該給妻子兒女打個電話,不存在喜不喜歡的問題,這是應盡的義務。
為什麼不喜歡打電話?可能是感覺沒什麼可說的,可能是感覺自己混得不好,可能是感覺沒有必要,其實不是這樣,打個電話,幾分鐘的事,就是報個平安,互相知道彼此都好,讓兩邊都放心,也就是見電如見面。
為什麼需要打電話?父母年紀大了,兒女不在身邊,需要關懷;妻子兩地分居,老公不在身邊,需要關愛。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否則時間久了,都有可能出問題,這些事,你懂得。
打電話都說些什麼?也就是報個平安,家長裡短,報喜不報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就是簡單一兩分鐘的時間,意義完全不一樣。
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有這個毛病,不喜歡主動給父母打電話,父母打電話過來,還嫌父母煩,其實這都是慣得毛病,是不孝順的表現,父母拉扯你這麼大,你連句話都不想說,這樣做對嗎?
你們覺得呢?
-
3 # 不賭不輸811
這個問題應該是個偽命題。
我也是在外工作的。我每週都給老家打電話問問情況。如果我出差,每天都會跟家人影片的,這是生活習慣之一啊……
-
4 # A紫花地丁
我家老爸就是這樣的人,出去在外面打工很少給家裡打電話,打電話也聊不了兩句,有時候我媽媽就非常的生氣,家裡農忙也不知道打電話回來問一聲,我老爸的解釋是農忙呢我打個電話問我也幫不上忙,乾脆不問,這是典型的直男吧
-
5 # 使用者9412021261612
電話是肯定要打的,家裡有父母小孩。生活再苦再難,只要是你勤勞,一心想著為家裡的父母小孩過上好日子。那麼什麼苦怎麼累那都不是個事。人活著不光自己活,更要為家人負出。這是責任。雄起不怕。
-
6 # 懶懶的藍吖
我從大學開始就一直在外面工作,除了節假日,和父母見面的次數寥寥無幾
平常在上班沒有時間,有的時候加班下班晚了,父母都睡得比較早,所以又會猶豫不打電話,把打擾父母的休息
常常會有很多壓力,也不敢把這些情緒給父母,久而久之就打得越來越少了
但是我還是堅持至少一個星期一個電話,不管怎麼樣,至少和父母聊聊身體,不想他們有問題還不和我來說
-
7 # 左衣右耳
有的全家老小一起都在外,和老家聯絡就比較少了,除非老家親朋有事也會電話聯絡的。
老人、小孩留守老家,夫妻兩人一起在外工作的,一般會約定好一個禮拜的什麼時候通電話或者影片,來表達那種想念之情。
老人、小孩、妻子(老公)都留守家鄉,丈夫(妻子)一個人在外工作,我相信這個男人(女人)一定會天天都想往家打打電話或者影片一下的吧。當然有時加班工作很累也會出現漏打的時候。
那種沒有成家的人員在外工作,很多人除了偶爾和家裡人電話報報平安,應該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其它感興趣的事情上了吧,自然往老家打電話的時間就比較了。
當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很好的情況下,不管我們在哪裡工作,不管有錢沒錢,只要人好好的,還是多抽時間和自已最親、最愛的人多打打電話、聊聊天吧。人生短短几十年,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
8 # 海棠100255
主要是沒有共同話題,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時間長了。環境不一樣,你說交通擁堵,他說稻田乾旱,偶爾這樣還行每次打電話基本都大同小異還咋聊天咧,剩下的就是吃了啥喝了啥,忙不忙累不累,身體好不好........每次相同就尬聊了,所以就電話少了,有了必須要說的正事就打個電話順便把所有人噓寒問暖一遍。
別說是打電話沒啥說的了,就算是剛剛回家的人,寒暄過後都是個做個的沒話題,相處時間長了就聊開了
-
9 # 鄭飄兒王
說多都是淚,一個人出去務工,抱著美好希望,拋棄離子的為了生活更好,在外面吃苦受累是不會給家裡打電話說的只要能賺到錢,不打電話其實是讓家裡更放心,打多了反而讓家裡覺得在外面不好,讓他們更擔心!!
-
10 # 獵人王叔叔
每天上班是一個人,下班以後呢,回到出租屋還是一個人。哦,還有一個手機,可是,儘管拿手機翻來覆去,瀏覽網頁,看很多的資訊,卻沒辦法排遣內心的孤單和無聊。內心也知道家裡有掛念自己的父母,但即便有時候,拿起了電話,可能還會放下,內心不願意跟父母多聯絡。
這是為什麼呢?
張三說,父母每次問的就是你吃飯了沒有,冷不冷,熱不熱,全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瑣事,感到很無聊,很煩。所以,很不願意跟父母打電話。
還有李四說,我也很想快點結婚,但是,經濟及各個方面都不具備條件。可是,每次父母打電話就是逼婚的事情,給我的感覺,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讓我感覺很煩躁。久而久之也就逃避他們的電話。
王五說,父母除了教導我之外,就是要求我這樣那樣。根本就沒有共同語言。代溝吧。
概括起來,大概上理出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父母交談的內容太過瑣碎;二是交談讓年輕人感覺很不好。所以,寧願一個人在外孤獨著,也不願意跟父母多交流。
對父母,年輕人也會有很多的內疚。他們知道父母一天天老了,知道他們牽掛著自己,知道他們也很孤獨。
但是,年輕人的難受,只是停留在心裡邊,依然迴避或者拒絕跟父母交流。
這樣當然是不行的。
那麼怎麼跟父母溝通呢?
那就是回到關心和愛的情感層面。不管父母是問一些瑣碎的事情,或者說是提一些要求,那些方式可能會讓年輕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在關心和愛的層面,父母和孩子的願望是一致的,需求是一致的。
所以,年輕人需要學會跟父母溝通的藝術。
那就是在愛的層面,關心的層面,跟父母進行能量的連線,在具體方式方面表達拒絕或者接受。
舉個例子,比如說父母打電話關心你吃飽了沒有?穿暖了沒有?你可以這樣說: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是在關心我,愛護我。但是我這麼大了,你還問這麼瑣碎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事情,讓我感覺到很煩。我希望你們能夠說一些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那麼,我們會有更多的愛的交流。
比如說父母逼婚的事情,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我真的很感謝你們。但是婚姻這個事情,沒辦操之過急。你們每天這樣盯著,會讓我更加有壓力,感覺不舒服。我也在操這個心呢,你們跟我多交流一些其他方面的內容啊,我們這樣就會感覺比較舒服。
總之,就是不要和父母一樣,把交談的內容停留在事情上,不同意見和要求上,要在愛的層面進行連線。這樣,就會感受到世界上充滿了溫情。
-
11 # 情繫大武漢
我認為,他在外工作本來就很孤單,本來就很想念家裡人,如果一給家裡打電話,他就更想念家人了,他們在外就無法好好工作了,在家裡的人,要多多理解一下在外工作的人,他不給你打電話,你就給他打電話,多多關心在外工作的人,千萬別抱怨他們。
-
12 # 鄉村靜兒
我是一個每次打電話只報喜不報憂的人,知道父母都好,就很少打電話回去,怕父母擔心我。糾結的時候多,每次想家或者過節,多少次拿起電話沒有勇氣打過不去,怕自己會哭出來!
-
13 # 我是溫水煮青蛙
凡事無絕對吧,像我在外面工作的時候,剛開始出去的時候很不適應,每天都要打電話回家,那時候還沒有手機只能用公用電話。後來在外面的時間長了,長的話也會保持在兩三天一個電話,短的話還是會每天一個電話。到現在結婚四年了,依然保持這個習慣,一到三天一個電話或者影片,最久不超過三天。
-
14 # 明年我十八歲了
沒事都不打,不為啥只是沒話說。
我16歲出社會,基本也就過年期間回去幾天,其他時間都在外地。每次過年回來我媽總是抱怨我一年都不會打電話回去,萬一家裡有事也不知道,說誰家孩子每週打電話回去噓寒問暖,哪像我一年沒兩個電話。
我一直覺得沒啥事,打啥電話,難道就那些吃了嗎,現在還好嗎,身體好不,我覺的這樣問著很虛偽,所以我基本不打。 但是很多人就喜歡那些好聽的話,就喜歡你打電話說好聽,他覺得這就是孝順,人在千里,心裡依舊掛念雙親。我可能性格內向原因,我很不喜歡打家裡電話,我也不知道說什麼,我更不願意說那些虛偽的話,我覺得說那些話,你還不如固定給父母充話費,給父母寄點錢,或者網購一些家庭用品,水果回去給他們更好。但是父母要求電話,也不是真的想要聽那些好聽話,其實他們只是覺得好久不見,你在外面還好嗎?你在外面工作順心不,吃的飽,穿的暖不。
回覆列表
報喜不報憂,工作忙起來了,什麼都忘了,得空的時候還是會打的,有時也可能是時間點不對吧,你忙時家裡閒,你閒時家裡忙。也是看人的,也不是絕的的,也許在一起時就沒什麼話可說,分開時間長了,就跟沒話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