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河入海
-
2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隨便聊聊。
這三句話並不能代表三種境界。只是一種比較有文學氣息的哲理而已。比較接近於佛教所說的“我相,他相,眾生相”。
人生三種境界,我更傾向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
在我們的物質世界裡,首先要明瞭第1個詞“見”。
第一是肉眼所見?感覺所見?還是是靈魂所見?第二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什麼樣的環境中所見?首先說第一部份:按照基本常識和原理來分析,不墮入宗教的虛無主義,也不墮入科學的邏輯主義。你見過自己嗎?你認識自己嗎?可以做這樣一個小節:你所見的,所知的自己一定要透過某種工具。也就是說你根本無法直接見自己,你所見的自己都是間接的。
比如說你要透過鏡子見自己的外貌,你要透過他人的評價見自己的優缺點,你要透過回憶見自己的過往。鏡子、他人、回憶都是工具。換句話說,你透過工具見到的自己終不是完整的自己,它一定是有所缺陷的。因為任何間接通道一定都會有能量損失。
因此我們所見自己首先要肯定這是不完整的自己。也因此其實我們對於自己每一個人都不是完全瞭解的。
第2點在什麼條件下、什麼環境中見到的自己有什麼不同?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裡,就不能脫離物質世界的環境、規律及其屬性。因此無論你見到什麼,它一定與物質世界的屬性是有緊密關聯的,不可能脫離它的環境屬性。
因此我們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所借用的工具它就一定是有物質特性的。也因此無論我們見到的結果是什麼,它也一定具備物質邏輯關聯性。
這是無法迴避的。你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才可能見到什麼樣的不同屬性?你在物質世界裡,你所見到的任何結果一定具有物質的邏輯屬性。比如說形式、顏色、狀態……。而當你上升到了另一個世界---感知世界的時候。你之所見,就不再具有以上這些邏輯屬性。當然這個時候的所見也不是肉眼所見,而是感覺、直覺、感知所見--直見關係,直接見識、非間接見到。
2、談談我在這一個層面見到了什麼?還是那句話,不談虛妄的東西,按照最原始的原理及常識來聊聊。我之所以尊重並敬仰宗教不僅僅在於他們所存在的時間長度。更在他們豐富的哲理性。
如有所見,皆是障礙。這句話如果真正理解透徹了,你也基本可以進入第2個層面,見到另一個世界了。
用哲學的話來講,透過現象見到本質了。用通俗的話來講,物質世界的所有見、所思、所想都是你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障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前面有一樹花,一棟房子。這是不是你的所見?那麼這就是你在物質世界裡的第1所見---邏輯所見,慾望所見。如果你沒有科學的邏輯概念,沒有慾望的心理要求。這兩樣東西雖然它還存在,但是它已經不能成為你更大所見的障礙了。你的視線可以越過這些東西,就像大海見礁石,見島嶼;天空見高山、見星辰。
你的視線已經不侷限於某一個維度世界裡了,你沒有障礙了。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感知世界、直達世界。
但我似乎很難用我們習慣的邏輯語言來表達它(還是容我,在尋思尋思怎麼表達簡單)。
再告訴你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邏輯慣性世界裡要想達到精度或者準度就必須依靠2點。
第1個熟練程度。古文中有篇《賣油翁》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唯手熟爾”。比如說你開車或者做某個要求高的事情。你離不開反覆練習和知識積累。
第2個就是邏輯程度。機器的高效與高精度,計算的準確度都取決於邏輯程度。邏輯自洽越準確越機密,越沒有破綻和缺陷,那麼它的精度、準確度就越高。
我讓你做一個動作。讓你分別體會直覺和邏輯所帶來的不同。把你的兩隻手分開左右平放,基本成一字型,眼晴平視前方。合起手掌,各伸出一根手指。這個時候慢慢地把你左右手掌中的兩根手指在你的大腦的正上方匯合。你去體會兩個手指正面相碰的機率有多大。
你可以睜開眼睛去做,也可以閉上眼睛去做,反正你是看不見的。
第1種情況:你是有意識想去碰的。也就是說你按照理性邏輯的要求來指揮你的手指的。這種情況下你碰到的機率會隨著你熟練程度、意識控制的提高而提高。
第2種情況:無意識去碰(當然你得分清楚到底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你只是揮動手臂,完全憑自己兩根手指各自的感覺。你去了解這樣的情況下兩根手指相碰的機率有多大。這是訓練和恢復你直覺的一種辦法。以後你就會慢慢體會到很有意思。
你慢慢會有一種體會。當你大腦中的自主意識消失了之後(人之所以各個器官會動,在於大腦的邏輯指揮驅動,間接方式),你身體的各個器官會逐漸恢復它本身的直覺(也就是說各個器官其實它本身也是有自主意識的,只不過是後來慢慢被你大腦統一指揮了)。(當然這裡面還有更多的一些內容存在,我就不一一敘述了)。真或者假在於你自己去體會。
3、 我們在物質世界裡所見到的物質都是三維的,立體的(這是一種科學的邏輯自恰)。不能迴避人類一個奇特的行為---夢境。但是我敢肯定你在夢境中所見到的一切,從來都不是三維立體的,所以人們才會有夢幻的感覺。
我們在夢境中所見到的是一種“二維”的世界---無限廣闊的世界,沒有深度或者高度,沒有時間界限。
而我們在現實中所認定的三維。這是因為科學依據理性(智慧與邏輯)自創了一個維度(深度或者高度)。
宗教裡所見的世界的是無相的。科學裡所見的世界是有相的。也就是說科學是把我們的世界細分了、碎片化了,增添了深度和高度的尺度,所以我們才會見到有相的世界。而宗教是把我們的世界抽象化了、整體化了。
宗教,以小見大,你見不到細節。所以在宗教的世界裡,你是見不到分子原子的。
科學,以大見小,你見不到整體,所以在科學的世界裡是沒有整體生態鏈、生命圈、經絡、氣息等等的。
這裡特別要提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時間概念。宗教裡是沒有時間概念的,瞬間即永恆。只有科學的世界裡才有時間存在。這也是廣度世界和深度世界的不同之處。在物質世界裡,我們無法迴避一個課題:時間是醫治一切問題的良藥。這是對的嗎?這是對的。在現實世界裡的確如此。因為所有的邏輯都有環節存在,都有邏輯關聯存在。所以從因到果一定就需要時間。
而廣度的世界裡是沒有邏輯存在的。只能看得見整體,而看不見整體世界裡的細節存在。所以整體內部的時間執行對他來說就是不存在的。就像我們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的時候。世界內部的時間存在對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它不是一個世界存在,它只是是整個生態鏈當中的一個點,一個環節。
我在前面讓你做了一個動作。是想培養你的直覺反應。其實我想告訴你的就是:在感知的世界裡,也是沒有時間的---只有瞬間。
可能你在邏輯世界裡需要一生才能尋到的答案,才能解決的問題、困惑與煩惱。在感知的世界裡一瞬間就能解決,這就叫頓悟。一個直覺非常敏銳的人或者說非常有靈感的人。他判斷一切事情的根據就不再是邏輯推理而是直覺(其實直覺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它具有最短時間、最小消耗能量的直達)。
當然,你想進入感知的世界就必須越過邏輯的障礙。否則你的靈感或者直覺就是似有可無的,忽靈忽不靈的。當然你可以認為我所說的都是胡說八道。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我所說的很具有原理。對我來說無關緊要,得不得在於你。
有緣再見。再來說一說“見眾生,見天地”。提問者的本意或許是想按照一個層次一個境界的提升,來表達所見的不同。
關於這方面我就不細說了,想睡了。
-
3 # 來龍居士
"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是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臺詞。反映的是武功的三個境界。
一、見天地
一位武者不能總是閉門造車。習練到一定程度要以武會友、切磋交流。且不應拘泥於門派之內,而應周遊天下,尋訪明師益友。當自己終於遇見當世的絕頂高手便如走出井口,見到了天地。每個人的天賦、天命不同,不一定都能成為一流高手,但至少要見過高人,心中有個學習的目標,所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二、見自己
人最難的不是瞭解別人,而是認識自己;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中國特有的內家拳是一種有哲學的運動,是一種內聖外王的修行法門。和平年代武者更不以搏殺競技為目的,習武對廣大愛好者來說,是修身養性、移情化性、完善生命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而修行首先就要學會向內求、向內觀,學會自省、自知、自覺、自修、自愈、自勝。故見高山、見天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見天地後,再回歸自我、靜心修練、自強不息、儘性立命。這一次第相當於儒學的內聖和佛家的小乘羅漢。
三、見眾生
對於絕大多數武者只能停留在前兩個階段。《一代宗師》的宮二便是如此。雖武藝已達頂極卻始終未能進入見眾生的大成境界。
只有極少數承天命而生的人,才可以在完善自我生命之後,又放下自我、套路、門派、名利而外觀世音,心繫眾生,不斷突破自我、師承與門派的侷限,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傳承武道、造福眾生。此即儒學的外王、佛家的大乘菩薩境界。《一代宗師》中的葉問最終革新武術、廣收門徒、遠播海外,並培育出一代天驕李小龍。已達到了這層境界。歷史上武林中楊祿禪、霍元甲、孫祿堂、王鄉齋等前輩都承前啟後、開闢局面,達到了"見眾生"而弘揚國術文化的境界。
何止武功,世間一切修練皆同此理。"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是每一位修行者必經的成長次弟。
-
4 # 活到120歲的方法
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這種高妙的境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法解說。境界到了,自己就明白了,境界不到,說了你也不理解。
-
5 # 郭外山石
見自己,開始覺察,臨在,變得有意識;
見天地,開悟,知行合一,無我;
見眾生,天人合一,我身即道,我身即佛。
-
6 # 澤仁德喜
“見自己”是我執,
“見天地”是清淨,
“見眾生”是慈悲,
如果後面再加一句,就圓滿了;
“無相見”是覺佛!
回覆列表
見自己,自是之心,自伐之心,自矜之心,自私之心
見天地,敬畏之心,反省之心,改過之心,自然之心
見眾生,慈悲之心,無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