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悠悠

    康熙時民間之所以出現很多的朱三太子是因為他們認為清朝統治不在乎民心,清朝統治者授予滿族貴族大量特權,這大大損壞了地層民眾的利益。老百姓想借助朱三太子的名號,來推翻清朝的統治。只要清朝統治者不為民著想,朱三太子就抓不完,也殺不完。真正的朱三太子歷史少有記載,也許早已凍死或者餓死荒野了,也許隱名埋姓倖存了下來,無人知曉!

  • 2 # 於左

    所謂的“朱三太子”,指的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兒子。

    關於崇禎皇帝的兒子,文獻中的說法比較混亂。《明史》記載: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存活三個,分別是周皇后生的皇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田貴妃生的永王朱慈炤。

    但孟森先生認為,《明史》中的相關記載是錯誤的,三個皇子名字應該是: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燦、皇四子永王朱慈煥。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的軍隊向北京逼近。許多大臣建議南遷,或者讓皇太子先行,被崇禎皇帝拒絕。大學士範景文提出折中的建議,先派皇太子到江南帶兵,崇禎皇帝也不答應。

    三月十八日,北京守城明軍潰敗,農民軍進城,崇禎皇帝終於決定,把太子、永王、定王分別送到外戚周家和田家。自己帶著太監王承恩走上萬壽山,自縊而死。

    臨死時崇禎皇帝還惦記著皇太子,他在衣襟上留下兩道血詔,一條中要求官員們前去輔佐皇太子。

    可惜三位皇子都沒有跑掉,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對他們還算可以,二十八日,永王、定王還曾經為皇帝送殯,但皇太子沒有露面。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帶領二十萬大軍前往山海關迎戰吳三桂的軍隊,皇太子等三人一同前行。

    那以後的事情非常混亂,李自成大敗,退回北京,但他的軍中找不到三位皇子了。有一種傳言說,定王在北京城南一處空園子裡被害。也有說法認為,皇太子到了吳三桂營中,吳三桂原想帶太子進京,但多爾袞不答應,吳三桂只好放棄皇太子。

    清軍進佔北京之後,到了十一月份,周皇帝的府上突然來了一個男子,自稱為“皇太子”。關於這位皇太子的真偽,當時引起很大爭議。最終攝政王多爾袞拍板定案,“皇太子”被關入太醫院中,派人看管,結果可想而知。與此事有關的多位大臣被處死。

    至此,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當中,大致可以確定,皇太子和另一位皇子死在清初,但另一位皇子下落不明。這樣的結果,主要的原因是崇禎皇帝的愚蠢、頑固和沒有主見,害了明朝江山,也害了自己的兒子。

    其中,下落不明的那位皇子,為後來康熙年間民間出現的眾多“朱三太子”埋下了伏筆。

    明亡清興,清朝初期的許多壓迫政策激起民怨,許多立志反清復明的人士希望以前朝皇子的正統身份,號召百姓反清,所以紛紛打出“朱三太子”的旗號,就像《大義覺迷錄》中所說:“從前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輒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指不勝屈。”

    這其中,有一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改名為張用觀,字潛齋,又名王士元,浙江人,據說是崇禎皇帝的兒子朱慈煥,也就是世間流傳的朱三太子。

    據他自己說,當初李自成把他交給一位杜將軍照顧,李自成敗出北京之後,一位毛將軍把他帶到河南。十三歲時,他流落到鳳陽,被一位王姓鄉紳收留,跟王家的孩子一起讀書。十八九歲時離開王家,到江南的一處寺院做了和尚。後來遇到餘姚一位姓胡的先生,蓄髮還俗,娶姚家女兒為妻,一生生活簡樸。

    晚年時,一個偶然的原因,他被清廷發現,刑部的判決認為他雖無謀反之事,但有謀反之心。於是“朱慈煥”被押送北京處死,家中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全部懸樑自盡。

  • 3 # 季我努學社

    順治、康熙年間,最讓清廷“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民間傳聞崇禎第三子尚在人間,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名義揭竿而起,舉兵抗清,“朱三太子”這一名號也隨之流傳開來,可以肯定,這些“朱三太子們”都是冒充的,背後是“反清復明”的思想。據胡忠定在《教科書裡沒有的清史》記載:”朱三太子”最早出現是在順治八年 (公元1651年),有人告發一個茶販是崇禎皇帝的三皇子。再過了四年,又有地方官上奏朝廷,稱江西南昌人朱周錤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暗通海賊,潛謀叛亂。”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有位叫楊起隆的利用八旗主奴、主佃之間的矛盾,率眾起事,召集奴僕、佃戶上千人,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建年號為“廣德”,最終遭清廷鎮壓。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趁三藩之亂時,福建的蔡寅自稱“朱三太子”,率“白頭軍”數萬人起事,後與臺灣的鄭經勾通反清。康熙四十四年前後,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多起反清力量均稱擁護“朱三太子”。因這麼多起叛亂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因此被統稱為“朱三太子案”。

    那麼,這麼多人自稱的“朱三太子”究竟是何許人也?對於“朱三太子”的真實身份,雖然現在還眾說紛紜,但學界已經逐漸達成了共識,即認為“朱三太子”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第四子永王朱慈炤。而以往將“朱三太子”認定為三皇子定王朱慈煥是錯誤的。首先,崇禎的三兒子真名為朱慈炯,和朱慈炤年齡相差不大;其次,真正的朱慈煥在五歲時就早夭了。《清實錄》中也記載“朱三,崇禎第四子,化名王士元。”這位王士元,也是自稱為“朱三太子”,不過和前面那些利用“朱三太子”名號舉兵反清的人不同,他是被官兵主動找上門抓獲的,其後在招供中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並且說得有板有眼的,還真像那麼一回事兒。

    朱三太子(劇照)

    1644年3月,李自成帶兵包圍北京,時崇禎帝皇帝存世的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三兒子定王朱慈炯、四兒子永王朱慈炤。其時,朱慈炤11歲,在崇禎的安排下,他同兩位哥哥化裝成平民逃出城,途中朱慈炤與兩位哥哥走散,於是流浪到了鳳陽,被一位好心的王姓鄉紳收留,改名為王士元,此後以王士元的身份在私塾教書。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這時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估計是他以為過去了這麼久,沒有人再會追究了,於是在一次和朋友的宴會中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未料被其中一位朋友告發,於是被清軍逮捕,押解京師受審,審訊過程中他坦白自己就是朱慈炤,結果清廷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將其凌遲處死。可以說他是幸運的,對比其父崇禎皇帝和兩個兄弟,他得以倖存下來,隱姓埋名多年。但他同時又是不幸的,“朱三太子”的名號被多次利用,讓清廷就算掘地三尺,也是把他找出來。最終70多歲遭到凌遲這樣的極刑,兩個兒子也因他被處死。

  • 4 # 鐵馬冰河wu

    滿清入主中原後,漢人眷戀明室,“反清復明” 的抗爭此起彼伏,各地冒稱朱三太子的事件屢出不窮,似乎有借他的名頭組織、號召大家積極參與反清活動之意。

    文獻記載,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揚州地方官上報捕獲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犯一名,經查他的真名叫朱周錤,所謂朱三太子不過是他故意冒充的。翌年,直隸平山某地又擒獲一名自稱朱慈焞的人,他說自己是崇禎太子,正預謀在正定府舉事反清。這些案例最後都被證實是子虛烏有的假冒贗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值“三藩之亂” 氣焰洶洶之時,北京有個叫楊起隆的神秘人物,自稱朱三太子,糾集了許多滿清官員的家奴,密謀在京畿之地起事,以響應平西王吳三桂的反清行動。由於謀事不周,陰計外洩,不慎走露了訊息,康熙派人抓獲了他的許多黨羽,楊起隆隻身逃出京師。此後,“朱三太子”不斷在各地出現,清廷被弄的焦頭爛額 ,草木皆兵,一日數驚。

    康熙十八年,安親王嶽樂奏報拿獲崇禎太子朱慈燦,已“審美疲勞”的玄燁懶的追究其真偽,竟矢口否認那人為真的崇禎太子。次年,四川巡撫又奏報活捉了假冒朱三太子的楊起隆。質詢的結果,那疑犯又是個“山寨版”的朱三,而且他也不是楊起隆之真身。

    康熙四十七年,在浙江大嵐山聚眾抗清的念一和尚被擒獲,他招供自己和朱三太子有聯絡。據說 朱三想和念一和尚的人馬聯手,聚眾藏匿於太湖中, 相機劫奪乘舟南巡的康熙,誰料號炮不響,事發後念一被抓,朱三潛逃。

    念一說朱三已潛逃至山東,藏匿在民間,不久,清廷果然在山東又抓捕到朱三太子一名。康熙大喜過望,命將他解到京城親加審問。人犯解到,一看竟是個76歲高齡的白髮老翁,經審訊,才知他是個私塾先生,一向遊方各地、寄食人家,以課徒授業為生。玄燁心知此人又是個假冒偽劣的水貨“三太子”,但還是下詔將他凌遲處死,並誅其三族。

    至此,鬧得沸沸揚揚的朱三太子謎案宣告終結、再無下文。真正的朱三太子到底是否還在人間?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楊起隆究竟是何方神聖?他是朱三嗎?不是的話,他又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有何關聯?那位被稀裡糊塗滿門抄斬的老先生是否真的是朱三太子?這一切,已經是永無答案的難解之謎了。也有人說:實際上,崇禎三太子早已在李自成進京後罹難, 後來喧囂塵上, 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不過是為抗清復明而豎起的一面旗幟、一個象徵罷了。

    插圖源自網路

  • 5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古代造反都要有由頭,而這個朱三太子就是反清復明的由頭

    前朝滅亡之後,在新政權建立之初都會有人打著前朝的旗號進行造反,以圖光復舊朝,所以要打著這樣的旗號

    目的只有一個——造反有理,造反合法

    比如陳勝,明明八輩貧農,不曉得怎麼就成了楚國貴族後裔,要不大家都是屌絲出身,憑什麼跟你混(這是固有的劣根性,改不了)

    而這個朱三太子,是否真是存在?還是說只是當時為了反清復明打出的旗號呢?

    大明天下丟的冤,仁人志士想搞事情

    很多人詬病崇禎,倒不是說他的水平問題,而是他的決策問題

    李自成攻入北京是十分偶然的,就看後來滿清入關攜帶大量明朝部隊,輕而易舉的就給闖王滅了就可以看的出來

    首先是明朝軍隊並非不堪一擊,只是當時闖王打的太快,一通閃擊戰就勢如破竹了。二一個就是當時的大明並非缺兵少將,只是排程問題

    如果崇禎選擇南逃,或者指定一個繼承人南下重新建立政權,天下最終歸誰還是未知數

    可是我們的崇禎同志,偏偏選擇自縊了事,也沒安排好後事,就這麼拍拍屁股走人了

    導致的結果就是,南明政權因為擁立繼承人的問題,不能夠團結一致,輕輕鬆鬆的就給清朝收拾了

    很多忠於大明的人慢慢想明白了這個事,覺得還有搞頭,於是乎反清復明的行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問題來了,要想反清復明,得合理合法

    悶頭造反是不行的,得有個旗幟,就像闖王大旗不倒,就有大批人願意跟著他繼續混,哪怕他只剩下十幾個人

    所以必須要挑選一個名正言順的人來組織這場造反活動

    問題是,崇禎的三個兒子,一開始跟著李自成,後來李自成掛了,這仨孩子中,太子和老二已經確定不在人世,只有老三下落不明

    就是這個了——朱三太子重現江湖搞事情,大家跟著一起反清復明啦

    口號一出,大量受到清廷迫害的人們就站了出來,跟著造反。結局我們都知道,肯定是失敗的,但是這個朱三太子作為造反知名代言人,卻一直活躍著

    猶如幽靈一般的朱三太子,困擾清廷多年

    關於朱三太子的存在,實在有很多種說法,各種假冒三太子給崇禎當兒子的人前赴後繼,最終的結果免不了殺頭抄家

    可就是有人願意站出來,為反清復明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然,也有證據表明的確有朱三太子的存在,且歷經風雨苟活多年後被發現,最終一家老小全部掛掉(本人被殺,家人上吊而亡)

    由此可見,當時忠於明朝的人不在少數,而清朝的高壓統治下,也激發了不少民怨

    如若盛世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我想也不會有那麼多“朱三太子”出來反抗吧

    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以75歲高齡供出自己身份的朱慈煥被殺而塵埃落定,其後雖然也有假冒者出現,但大多沒有激起什麼風浪

    可根據多方記載,這個三太子“活”了有一百多歲(經常出現折騰一下),實在是讓清朝頭疼不已

    作為一面旗幟,朱三太子的存在是為了反清復明的大業,有著無與倫比的號召力

    而打著這個旗號的,除了部分想要光復明朝、顛覆滿清的人以外,大多都是些騙子之流,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也未能給清朝造成巨大的隱患

    可就是這樣,卻也讓歷經三朝,讓清廷如鯁在喉,不得安生

  • 6 # 秦右史

    清代初年,民間反清復明總需要口號和號召人物,因此總有前朝遺民拿著皇帝后裔,作為符號與象徵來行大義。第一是提高起義的合法性與凝聚力,第二也是作為擋箭牌,鼓吹忠義,提高自我的力量。康熙年間,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幾起之多,冒名頂替的更是不計其數。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楊起隆與印空,皆是朱慈炯的化名。順治年間,天下尚未統一,清兵正在全力對付南明諸政權,尚無暇顧及逃匿民間的皇子。到了康熙年間,南明政權已相繼滅亡。但部分遺民歸心明代皇子,不斷以“朱三太子”名義起事,清廷也開始加緊物色前明皇子。

    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京城潛伏的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眾舉事,謀反失敗後,楊起隆逃脫。1680年在陝西鳳翔被捕殺害。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眾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歷史上被稱為朱三太子的有多位:朱慈炯、朱慈煥、朱慈炤和朱慈烺,而以朱慈炯最為流行。《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如此記載:

    定王慈炯,莊烈帝第三子。崇禎十四年六月諭禮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齡,敬遵祖制,宜加王號。但既受冊封,必具冕服,而《會典》開載,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禮。十齡受封加冠,二禮可並行乎?於是禮臣歷考經傳及本朝典故以奏。定於是歲冊封,越二年行冠禮。九月封為定王。十一月選新進士為檢討,國子助教等官為待詔,充王講讀官,以兩殿中書充侍書。十七年,京師陷,不知所終。

    朱慈炯,生卒年不詳,祖籍安徽鳳陽,明思宗朱由檢第三子,母孝愍皇后周氏。崇禎十六年(1643年)封為定王。

    五花八門的民間宗教與教門,以朱三太子作為依託,稱為“玄機慈應真君”,蠱惑底層老百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遂封朱慈炯為定安公,李自成敗退後不知所終,南明年間追又封他為定哀王。

    在廣東梅縣地區,廣泛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北京淪陷後,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實與翰林院編修充東宮講讀的嘉應人李七淳一起潛回了李的家鄉梅縣。後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髮為僧。並在梅州陰那半山中人跡罕到之處,建了一座廟,名叫“紫殿”,又叫“聖壽寺”,後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後,他被當地人尊為“ 太子菩薩 ”。朝中大臣認為:“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後來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訪察和授職一事了,朱三太子之事漸漸湮沒。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經七十五歲的朱慈炤在山東被清廷捕獲,全家被處斬。

    實際上,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是明朝流緒的符號,朱三太子變成一個旗幟,令朝廷芒刺在背,不得不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幼兒園不分大中小班,這樣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