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首先,我是絕對反對的。 不排除有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減輕負擔而傾向於自己自由不拖累的生活,但我認為這就像小時候父母會警示我們一樣,雖然本質不同,我們小時候情感是非判斷力不成熟,但糾正錯誤的目的性是一樣的。我認為父母選擇養老院無外乎形勢所迫,我就不信家裡有房有錢的,哪個願意住集體宿舍去。 哪都沒有家裡好,況且這是中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是國之傳統。民族之傳承。而這傳承沒任何問題! 有一點我是支援的,老了在一起旅遊,常年離家,過那些甚至是探險的生活。 如果換做是我,且有一天我即將離去,我是絕不會躺在醫院或是養老院之類的地方waiting for die的。走,我也要儀表堂堂的在家裡和家人告別!或是融入到大自然裡去。(配圖為原創作品,盜圖必究)
19
回覆列表
  • 1 # 雜聞

    我以前看到一個回答,是一箇中年母親說自己退休後並不像公益廣告裡那樣,每天做一桌子飯眼巴巴地等兒女回家,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的。我的觀點就是,人首先是一個人,才有社會角色,才是父母的。我媽就是這樣的一位母親,不到50歲的年紀,從一個農村出身的女大學生,到現在有車有房有商鋪。她的心永遠不在我身上,不是她不愛我,是她的愛更像理性的愛。有一件事,我讀大三那年,我和舍友幾乎同時買了蘋果6手機。我的手機是分期購買的,分期的錢要麼是我從牙縫省出來的,要麼是我自己倒騰點這個弄點那個掙的。我舍友比我輕鬆很多,她買手機的時候有點捨不得錢,她媽媽說,別人家孩子都用的蘋果手機,咱們家有條件不比別人差,等你掙了錢了你再給我買蘋果10。看起來好像我舍友的媽媽更像中國普遍的母親,愛得毫無保留。但是到了大四又發生了另一件事,我和這位舍友又遇到了相同的際遇,我們都談了一段不那麼靠譜的異地戀,甚至開始的時間都差不多。我媽媽的態度是,廣州挺好的,你想跟他去就隨著他去闖闖,所有的事你自己做選擇,但你也要自己背鍋。我媽相信我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而我舍友的父母呢,一開始覺得她被騙,見都不見上門提親的小夥子,又一直施壓給我舍友考家裡的公務員,覺得自己有穩定的工作了才有更高的資本去擁抱更好的人。她父母對她的生命的控制慾,就像很多中國式父母一樣,搞不清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界限,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不是為了批判所謂的中國式父母,我是想讓你們明白,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就像你不得已要和父母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一樣,就像你不得已要把父母送去養老院一樣,你的理由是你有不得已,你有事業有夢想,你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路。同樣不要覺得父母一無所有隻有你,你的父母沒有你想的那麼糟。我媽這些年一直很忙碌,從一個城市奔波到另一個城市,忙她自己的事業,忙她自己想要的人生,她也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她過的很充實,這和我毫無關係,她沒有任何一個目標是為了我制定的,我從小到大都是。我小的時候覺得我自己是不被愛的,我長大了才懂,她不是不愛我,只是她給我的愛更理性,讓我和她,都不至於沒有自我。所以父母想去養老院,為什麼不呢,為什麼拒絕他呢,他有自己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啊。你可以給父母最好的愛,就是她想做什麼,就讓她做什麼。

    最後補充一句,我不太願意把父母送去養老院,作為子女的我覺得父母辛辛苦苦把我養這麼大,然後他們老了,我卻把他們安放到養老院,這樣真的不好,不過,如果他們堅持要去的話,請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他們選一個環境好的地方。

    至於我老了會不會去養老院,這就很難說了,畢竟還年輕,還有這麼多時間,誰知道我會經歷些什麼,所以我也沒辦法替晚年的我做出決定。不過不管怎樣,晚年的我,也希望子女能尊重我的選擇。

  • 2 # 鄰家奇男子

    首先感謝對奇男子的召喚,然後對於該不該支援父母去養老院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先從兩種方向去分析。

    1.覺得應該支援父母的角度:

    有人說父母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我們這些當兒女的應該給予支援。畢竟父母好不容易把自己培養到獨立,他們才放心過自己的生活,所以說為什麼要限制他們的選擇呢?

    有些父母比較愛自由,把自己的子女養成人後,他們更願意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己過生活。而不是繼續幫忙帶小孩做家務,這樣子他們只會覺得兒女這是在跟他們新增麻煩而不是“照顧”。

    有些父母也會考慮到自己如果跟兒女同住會不會影響到兒女的婚後生活,會不會給兒女新增負擔。所以相比之下他們更加願意選擇到養老院生活,這樣子既有養老院的人員裝置保障又不會影響自己兒女的婚後生活。

    2.反對支援的角度:

    相信每個反對的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顧最放心”。覺得自己的父母跟自己住在一起,有什麼事都能第一時間知道,而不是異在遠方,發生什麼事自己都後知後覺。

    還有就是認為父母將自己撫養成人不容易,自己應該盡孝道。就算不住在一起,也要在自己附近找一個幾步路的居住地方給父母住。只有在自己的身邊,才是最安心。

    生怕父母是為了不拖累自己而說的“反話”,所以說站在兒女的立場,是堅決反對父母去養老院的。

    其實最後奇男子覺得如果是我父母堅決要到養老院生活的話,我會先去了解養老院的規模與裝置保障。如果養老院的規模和裝置保障都可以保證,我也不是說不同意。但終究身為兒女,我更願意在我居住的附近找一間住所讓他們居住養老,我也能時常到他們那邊看望與照顧。

    畢竟在我小時候給我一個家一個守護,現在自己有能力了,也要給他們一個家一個守護。自己這才是家,其他哪裡都不是真正的家。

  • 3 # 小魚說妙招

    最近,奇葩說掀起一場關於《該支援父母去養老院嗎》的激烈辯論,最終以反方為勝。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個抉擇,不難發現:

    人是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的。中國傳統家庭模式是把所有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沒有想過分離,這是不利於個人發展的表現;

    老人的心理狀態需要溝通引導,年輕人需要幫助他們找到社會定位,讓他們具有符合自身理想的社會功能。而沒有溝通,沒有協商,這就是養老問題矛盾重重的根源;年輕時我們總是埋怨父母不理解我們,到了照顧者和被照顧者角色轉換,即經濟地位轉換的時候,他們的需求和自我價值是每一個人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去養老院不代表著不溝通,在家裡養老也不能代表子女就滿足了父母的需求。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老人們需要的並非形式上的陪伴,而是精神上的關愛。有多少老人儘管和兒女生活在一起,卻比一個人生活時還要寂寞。去不去養老院只是形式,不管父母在哪裡,我們都要關心他們,不讓他們感到老無所依。

    子女是“寶寶”而非“巨嬰”

    每個人都有情感依賴,父母對我們也一樣。無論華人還是美華人,都是有親情的。但是,我們既不能拿親情束縛自己,也不能拿親情綁架別人。我們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嬌,可是你不能在人格和心理上向父母撒嬌。那不叫可愛,叫“沒長大”。

    英美有發達的經濟、先進的科技、完善的制度、文明的素質,而任何先進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先進思維認知基礎之上的。我們羨慕科技發達的美國,就應該像美華人一樣建立個性獨立、自立自主的親子關係。美國的父母極少幫孩子花錢買房,美國的父母極少幫子女看孩子。反觀中國年輕一代,“啃老”巨嬰族的存在比比皆是。

    其實父母一點也不老

    辯論中,馬薇薇的確功力很深,煽情牌打得近乎完美。不過,在她說到,當你讓父母像雄鷹一樣去翱翔探索時,他們老了,他們飛不動了,你怎麼忍心讓他們離開家庭與親情的呵護,去住養老院呢?這裡我就不敢苟同。

    老人這一群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也逐步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向。從某種角度而言,儘管老人們的身體素質漸漸衰弱,卻並不妨礙他們追逐生活的蓬勃之心。當我們長大成人,獨立生活之後,父母其實也想換一換角色,過一過不承擔家庭角色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去體驗一下在自己年輕時沒來得及做的事情。

    養老產業終將更加完善

    養老產業和其他產業最大的區別就是,這是一個重度依賴政策、大規模資本和社會認知的行業,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更需要政策的支援,而且它的投資回報週期相當長,甚至長達十年二十年。

    現在的養老院,環境優美設施高階的入住費用高得驚人;價格合理的設施簡陋環境一般。而真正好的資本,是傾向於在有回報的情況下為社會做貢獻的。正如喬布斯締造的蘋果是為了改變世界,未來養老產業也將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中國的家庭結構以及人們的婚姻觀念、生活方式。令人樂觀的是,中央對於養老產業十分重視,積極制定政策以推動養老的方式走向多元化、人性化。

    除此之外,我們需要認清的是,“父母主動提出要和朋友一起住養老院”與“子女轟父母去住養老院”,是有根本區別的。前者是尊重父母的選擇權與自主權,後者是大不孝的表現。正如蔡康永最後總結中說到的,“老人首先是人,然後才是你的父母、你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援。

    所以,尊重父母的決定,如果他們迷茫,請溝通,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社會定位。別再想當然地去“愛”父母了,讓父母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 4 # 從善如劉L

    都是說有小孩了,照顧不了父母了,所以必須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了。

    在這一點上,我說過,今天還是要說,送父母去養老院是要花錢的,用這個錢僱個人在家照顧父母比送養老院要好很多的,這樣父母不會傷心,不會遺憾,不會無奈的,而且做為兒女下班回家後還會與父母在一起的,這份親情沒有被割斷,而送到了養老院,無疑就是割斷了父母親情的!

    另外我老了也不會去養老院的!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自己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主品牌汽車了,推薦個省油轎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