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字義和句義,請解釋一下。
20
回覆列表
  • 1 # 兜裡揣鬼臉

    原文: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

    譯文:獎賞處罰利導懲戒,並且施行各種刑法,這是誨諭衰敗的表現

  • 2 # 魏永臣550

    這幾話出自《莊子•天道》,原文是:“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理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絨服旄之容,樂之末也 ;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通過幾個“末”字,讓讀者去思考與“末”相對的“先”或是“大”。第一句,“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就是言國家民族為抵禦外敵入侵而大調兵,大布陣就是莊子所說的“三軍五兵之運”,這說明國家民族面臨大戰的災難,為什麼會面臨大戰的災難?就是因為“德之末”。可知莊子所說的“德”不是現在世人所理解的空洞的道德之“德”,而是指的國家最尖端的生產技術,尤其是兵器製造技術落後於外國,才招致外敵圍困邊境。因此,國家民族未戰未亂之時,應當首先考慮的就是國防兵器技術的提升,也即國家最尖端製造技術的提升才是“德之首”。“賞罰利害,五刑之闢”就是言用賞罰制度誘導人,約束管束人,用所謂的對個人有利有害的學說教育人引導人,用刑法警示人,讓人們免受刑法的制裁,這些雖然是治理國家必要的必須有的教育,但卻不是最好的文化教育。什麼是對國民最好最重要文化教育和引導呢?這就是莊子要讓讀者認真思考的不寫之寫。只有對國民進行探索創新生產製造技術的文化教育引導,只有不斷提高生產製造技術對國對民才是最有利最好的。“理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就是言法理制度明目繁多詳盡,並不能代表是良好的國家治理,而是落後的國家治理。什麼是良好的國家治理呢?就是能促進全民探索創新,使揮索創新生產技術的文風在全體國民中濃厚紮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全民文風是科學技術研究創新的沃土,也即真正的技術創新型國家才是最好最理想的無為而治。“鐘鼓之音,羽絨服旄之容,樂之末”,就是言音樂舞蹈帶給人類的歡樂是低階的小歡樂,人類真正的大歡樂,國家民族真正的大歡樂不在於音樂舞蹈,而在於生產技術進步發達,人類所需的各種物質充裕,能夠人人按需享受好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大樂。國家民族的大哀就是技術落後,國家貧弱,受外國列強欺侮,甚至當亡國奴,那才是國家民族的大哀!

  • 3 # 語留人

    我先按題主要求從翻譯的角度解釋一下這句話。“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

    賞:獎賞

    罰:懲罰

    利:利益

    害:損害

    五行:統治階級的五種刑罰,為正刑。分別是墨、劓、剕、宮、大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刺字、割鼻、斷足、宮刑(男子割勢,女人幽閉)、死刑。這裡代指所有的刑法。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五刑指各種刑法,闢也指刑法,也可以理解為“這”,也就是五刑這種刑法)

    闢:刑法

    教:教化

    之:的

    末:末尾

    也:助語,用在句末,表示判斷。(可以翻譯為是)

    直譯:獎賞和懲罰,(給與)利益和懲罰,(使用)各種刑法,是教化的末尾。

    聯絡一下上下文,可以理解為:治國靠賞罰、刑罰維持,是教化衰敗的表現。

    莊周大家都知道,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推崇“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所以他這樣說就很好理解了,這個有點法家思想,所以莊子不認同這種做法。

    人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也就是治國要順應自然規律,以制度治國。“無為而治”絕對不是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幹,千萬別望文生義。

    到底哪家學派是對的,這個很難有定論,治國之策我覺得離我們生活也太遠了,更不敢妄言,我結合一下生活,談談這句話對我們個人有何幫助。我認為,現如今大多數人的學習、工作是離不開賞罰的,這是一個簡單、直接、有效的管理辦法,賞罰分明、把握好度即可,沒有“五刑”就好。

    拿工作來說,獎金就是賞,你這個月乾的好、業績好,獎金就多,反之就少。這是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如果幹得好與壞,多與少,得到的報酬都是一樣的,誰還願意好好幹。當然,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因為這是一個複雜的管理,我們講的僅僅是道理。

    工作中出現了失誤,往往都會罰錢或是受到其他處罰,肯定是比獎賞都來的快,我想各位都深有體會吧。學習也是一樣啊,上學的時候默寫不合格,被罰抄好幾十遍,害得我把三支筆並排拴起來寫,仍然熬到後半夜。幸虧現在沒有了“五刑之闢”。所以我覺得,“賞罰”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促進社會發展,“五刑”最起碼在我看來是不好的,當然,到底應不應該有死刑我不敢瞎說,最起碼那些殘酷的刑法實在是有點慘無人道。就比如我當年工作上一個小小的失誤,結果當月獎金全沒有了,我就感覺這和“五刑”差不多,太過分了,結果我就辭職了。現在想起來,是當時太年輕了,自己辭職真是便宜了公司了,不過這確實會引起員工的極度不適,放在治國的角度來講,不就是會招來起義嗎。

  • 4 # 馬火蟻

    賞罰利害意思是獎賞懲罰這樣的事。

    子一刑之闢的意思是各種各樣的刑罰。

    教之末也意思是教化的下策。

    整句的意思是用獎賞懲罰等相關措施,以及各種刑罰,教化民眾,是下下策,脫離了根本。

    莊子中心還是倡導“無為",“天道",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虛靜、恬談、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天地以無為為本的規律,才是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這是天樂,能順應民情,跟眾人諧和的,是人樂。

    現在,做管理的人管理員工首先想到的是獎罰,有的叫獎罰分明,有的叫獎勤罰懶,有的叫末位淘汰等等不一而足。莊子認為這都是下策。因為獎勵用不好也會毀了一個組織甚至滅國。羊斟而華元虜的故事是典型: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將戰,華元殺羊饗士,羊勘不與焉。明日戰,羊斟怒謂華元曰:“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遂驅入於鄭師。宋師敗績,華元虜。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戰,大機也。饗士而忘其御也,將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宴饗戰士卻忘了為自己駕車的車伕,將帥因此戰敗被俘,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為什麼創業時,沒有獎罰措施,團隊很團結,大家得多得少沒人報怨,人人喜氣洋洋,樂在其中。創業成功守業艱難,雖然用了獎罰措施、末位淘汰制等,很多人卻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力,因為大家心中有怨氣,根本原因是管理者沒有順從人心天意,總是採用下策來治人。我見證過兩個團隊潰敗的事。其一是個中介公司。創業時沒有收入,大家僅有飯吃,員工和老闆同心同德,廢寢忘食,一年時間走上正規,業務蒸蒸日上。此時,老闆不再無為而治,而是不斷變花招,試圖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引發沒被表揚獎勵人的不滿,從而離職,一年後,創業時的人全部離開,公司一蹶不振,奄奄一息。另一例子是一學校。大家同心協力打出名氣,一派繁榮景象,此時,領導要實行末位淘汰制了,無論什麼工作事後都要投票評一評,結果,不等學期結束,老師們紛紛離職,學生正常上課都無法保證,最終解散。

    莊子認為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一切要順民心,合天時。天意不可違,民心不可欺。不是不讓用賞罰等法治措施,而是要謹慎,不能忘了使用它的初心。

  • 5 # 赤野離騷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上面是原文,出自《莊子·外篇·天道》莊子是崇尚自然的,如果放在現在他可能是個不受管教之人,在莊子的思想裡天子應該無為而治,而治理天下的細節需要由臣子來完成,這個思想對後世影響是挺深的,我最近在寫蘇軾,蘇軾參加科舉考試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也體現了這個思想。

    但是莊子不只是說天子要無為而治,在他崇尚道法自然的心中是有著理想主義的,他在上面的文中提出了五衰。

    大量的擁兵是道德的衰。(這是國家根本,沒有兵國家如何強大)

    使用刑法是教育的衰。(或許莊子是認為人性本善)

    禮術和計量是治理的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鐘鼓和華麗的裝飾是,樂理的衰。(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也太誇張,那樣就沒有娛樂節目了)

    隆重舉辦喪事,是最衰。(我同意,我爸爸也同意,但是我兒子不同意。當然我沒有兒子,這是對於無論是國還是家的歷史的尊重)

    在莊子的心中所有形式主義都不可取,這顯然是不符合任何時代的思想的,甚至就算是理解莊子的人,我想我說莊子他老人家也是在那裡大擺自己思想的形式主義,各位應該也會認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巨蟹男是不是都很摳門,巨蟹男自己來說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