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石齋
-
2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書法是藝術,需要時間沉澱。當代出過一些書法名家,但是,真正能夠達到傳世的作品少之又少。哪位的作品能否傳世,現在說還為時過早。
-
3 # 翰諾書法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古人的作品能流傳至今的,不是經典也是幸運兒,值得去欣賞。在古代,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會保護的更好,能夠流傳下的可能性也更大。特別是在某個階段皇宮的收藏會讓這些作品保護得更好。
所以說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很多為古人留下的經典。
這些景點非常值得去鑑賞,去品味,去揣摩,去學習。去鑑賞這些經典,對自己的臨摹創作技巧的提升、藝術素養的提升,都是大有幫助的。
二、不公開評價當代人的作品是圈內人不公開的秘密。當代人的說法寫的好與不好都不好評價。因為這個圈裡的人,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
如果說你寫得好,好像是在巴結奉承你,沒有意義,如果是說你寫的不好,以後見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所以說不好評價,無從下嘴。
這一點似乎也是圈內人一個心知肚明又不公開的秘密。
以上是我的理解。
-
4 # 頭號書法
您這個問題的命題很大,細細一想,其實也簡單。那就是說:古人的書法有鑑賞的價值,而今人的書法缺的就是這個價值。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非常複雜,我就斗膽嘗試著,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說明。(本條問答,我將以南宋書壇首要人物,書法家張即之的遺世墨跡作為配圖)
①上面我說過,古人的書法有鑑賞的價值,其實無非就是技和藝問題。古人書寫漢字,由於受書寫工具的限制,只能選擇毛筆,所以毛筆就成了文人案頭的文房四寶之首。古代文人啟蒙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使用毛筆,寫得一手好字是每個文人必備的基礎技能。而從技到藝,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就比如,會唱戲是技術,唱好戲就是藝術。再比如會畫畫是技術,而畫好畫就是藝術等等,很顯然,從技術到藝術,除了個體差異,無一例外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所以時間是個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古代文人從啟蒙就一直毛筆不離手,何況那個時候,寫不好毛筆字是要挨板子的,我聽我大伯說過,寫不好字那就得捱打,是真打,板子能把手打腫,且還是常事。古代文人一生離不開毛筆,幾十年不間斷的使用和文化薰陶中,古人的毛筆字從技術上升到藝術,是最合理也是最適合技藝發展規律的解釋。古人基於毛筆字,就如同科班出身,今人的毛筆字也只能如同野路子。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該鑑賞誰的,這不一目瞭然了!②揭開現象看本質,那就是藝和利問題。既然寫得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必備的技術,那麼古代文人的書法在他們的當下,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不值得炫耀,古人也不會靠賣字為生。在古代寫不好毛筆字,就無法算作是文人,就如同今天的無照駕駛一樣讓人不可思議。書法只是漢字書寫過程中的衍生藝術,在古代就沒有和今人一樣的書法概念。所有文人寫好毛筆字那只是基礎技能,所以從古至今,書法都不是一個職業,就如同我們是華人,會用筷子吃飯一樣平常。這也就理解了我們會用筷子吃飯,卻不能以會用筷子作為一個謀生的手段一樣簡單。既然群體預設書法不是賴以為生的職業,那些愛好書法的古人,把書法當做一種愛好,一種崇拜,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書以抒情,書以抒懷,才保持了書法的純淨和儒雅。總之,古代的書法是走進了純淨的儒雅殿堂。而今人的書法,除了缺乏最原始的積累,剩下的幾乎都是滿身銅臭。所以古人的書法可鑑可賞,今人的書法只能湊合看。③少技無藝還要利——這是現代書法最真實的寫照。這也是今人書法永遠無法超越古人書法的根本原因。當然這不是書法愛好者的問題,這是歷史原因,也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結果。我非常佩服書法效古的概念,這不是迷信古人,而是對整個社會歷史以及文化發展脈絡的透徹理解。今人太多的書法愛好者,從開始就想著利用書法,意欲透過書法而掘金,這是多麼幼稚的的淺薄!本來就缺乏技,而意欲直接跨過藝,直奔利而去。而有很多貌似“聰明”的當今所謂書法家,本身就缺技,而自己就去創造藝,於是各種醜書、射書、吼書、拖把書……輪番亮相,醜態百出。因為無知或許缺乏對文化最起碼的敬畏,自己卻渾然不知,如同醉漢當街大小便一般醜陋。十幾年前,我在西安北關,每到臘月二十三以後,就會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中醫在路邊書寫春聯,我也經常去看,一來二去都互相成熟人了,我說我閒了也愛寫寫,老中醫讓我寫幾個字他看看,我寫完老中醫一看,只說一句話:你這是鋼筆體。老中醫說他是最後一批上過私塾的,也是最後一批用毛筆啟蒙的,順便也說了那個時候為了寫好字,沒少捱打。老爺子感慨地說,現在人的漢字啟蒙就是硬筆,再怎麼寫,也很難脫離啟蒙帶來的影響。古人書法就是今人書法的珠穆朗瑪。你可以去攀登,但幾乎無法翻越。這不是懷疑今人的能力不如古人,而是今人永久地缺失了古人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④古代那麼多的文人,能留存書法且留名至今的,絕不是普通文人,你看顏柳歐趙等等各位書法法家,哪一位不是達官顯貴,最起碼也曾有為官的經歷或者顯赫的身世。這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書法的銜,其實這個銜就是從官銜演化而來。今人為官者,名人,隨便一劃拉,寫得好不好不重要,反正就是價值不菲,而這個價值就來自這個銜,也可以說是名人效應。你看今人的書家,努力的去參加各種展覽,拿很多獎,進各種協會,無非就是為了拔高自己,讓自己的書法有點銜,有了銜了,才可以順利的趨利。所以今人書法已經脫離了原汁原味的純淨和儒雅,無法鑑賞了。賞古或者尚古,幾乎是書法圈裡預設的規則,這也類似於蓋棺定論。古人留存下來那些法帖或者各種遺存,是中國文化的珍寶,除了它的歷史研究價值,更重要的是文化價值。不論從那個角度說,鑑賞古人書法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最理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是一個敢言,敢於把自我認知分享的書法愛好者。不喜可噴。誠待您的指教!
-
5 # 一源心閣
客觀的說,歷史積澱,傳承,發展都有過程。能夠留得住,是好的,優秀的,有代表性的。古人終身追求的探索精神(比如顏真卿,,,)是我們現在快節湊生活(無紙化辦公,中性筆,鋼筆,,,)中用筆寫字的楷模。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在藝術成就上還沒有獲得公認的高度,大家更希望鑑賞古人作品。誠然,偉大時代,中小學寫字教育,正極大地推動著中華文化,漢字,書法的傳承,發展。期望現在和以後有幸從事文化工作,書法教育,文字工作者能夠學習,傳承,發展書法藝術,讓書法藝術服務時代,並達到新高度。
回覆列表
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並不奇怪。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藝術化的漢字。她,唯美,尚雅。或端麗,或雋秀,或濃重,或古拙,或渾厚,或灑脫,或飄逸,或舒朗,或流暢,或剛勁,或柔緩……無論篆隸楷行草,從入筆收筆,側鋒中鋒,藏鋒拖鋒,提按有度,疏密有致。或游龍戲鳳,酣暢淋漓;或力透紙背,遒勁大方。融觀賞性藝術性於一體,可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至於說到欣賞古人書法作品者多,而欣賞今人作品少的原因亦不費解。古人創作書法是德先於藝,人品正則字正。是將寫字與人品修養緊緊連在一起的,絕少夾雜功利因素。而今人則反其道而行之,試問,當代書法家們包括各級書協會員,有誰是乾乾淨淨純純粹粹是為了傳承和弘揚祖國書法藝術的?只怕是寥寥可數,微乎其微。有許多人士道德欠缺,同樣在趨之若騖地附庸風雅。因為媚俗而在執筆揮墨地裝腔作勢;因為拜金而在書畫圈子裡拼命地炒作任意抬高自己身價。即使是中書協,也不乏這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貨色。這便是人們冷落現代書家作品之原因。故奉勸當代書家們還是先紮紮實實練好內功,像古代書家們那樣把自己的人品搞端正,再去認真研習他們的書法藝術風格,這樣也許會事倍功半,功到自然成,若能達到德藝雙馨之境界,自會贏得世人廣泛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