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雅正
-
2 # 絕處重生6
個人認為理論他是靠實踐來證明。他講了那麼多的養生之道。就說明他都試過。可他知道哪些東西好之前,那些不好的東西他也嘗試過。是藥三分毒。最後為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卻被自己的實驗整死了。
-
3 # 網文作者夏少斌
畢竟養生之法,不是靈丹妙藥,蘇軾也非神仙下凡。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醫生也會生病會死亡,就得出醫生是庸醫是笨蛋的結論一樣。生病、老朽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養生之法,能夠延年益壽,但是,並不能保證人們長壽。長壽與否,影響因素很多,養生增加一些正面因素,消除一些負面因素,至於效果如何,則是很難控制的。何況,養生難以把影響壽命的所有因素,都照顧到。
-
4 # 興海亭
當時人們壽命普遍不長,六十幾已經很不錯,真正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加之蘇東坡受到對立面的排斥,老是被貶,心情並不愉快,“明月幾時有”的詩中也可窺見其骨肉分離的鬱悶之情。而且越貶越遠,生活條件對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很不利,最後死在赴任的路上。
-
5 # 太極寄暢
首先,古代人的壽命都是比較短的,故有“人到七十古來稀“之說。因此,活到62歲在那時已不算早逝。另外,人的壽命與遺傳因素關係密切,一般家族有長壽的,後代亦多長壽,反之亦然。再則,一些養生功法是假借名人之名,不可盡信之。
-
6 # 仁者二人
釋迦摩尼已成佛悟道,為何還要去死?為什麼又囑咐四個弟子留形住世,不能死?歷史中皇帝王子,王公大臣們享受最好醫生保健,為何短命的太多,?被殺除外!不必說太多!醫生長命者也不多
-
7 # 探索chs
養生沒有錯;但養不等於長壽。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沒有那個是神仙,只要是人都會有錯。世界上沒有那位著明的醫生沒有死,這是定律。我認為人和工具是一個樣的,特別是現代的汽車,愛惜保養汽車是絕對不一樣的。難到人不也是一樣的嗎?養生人死了就是養生出的錯嗎?養生和不養絕對不是一回事,網友門特別不要把錯誤和迷信的養生歸屬於養生是錯誤的。正確的養生益處還是很多的,它會給你的家庭減少很多麻煩,它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也能讓你懂的很多健康的知識,最後一句,希望所有人正確對待養生,並且在養生過程裡受益獲得健康快樂!
-
8 # 鐵錘文史
蘇東坡活了65歲,遠遠超過當時社會平均壽命,屬於長壽老人。不能說蘇東坡壽命不長,更不要否定蘇東坡養生術無用。第一個問題:蘇東坡算長壽嗎?
有學者統計了史書有明確生卒年記載的宋人壽命,共統計了1095人,總壽命為70680歲,按照衛生統計學中均數公式計算後,得出這部分生活於社會上層的宋朝人平均壽命為64.55歲。蘇東坡生於1037年,死於1101年,活了65歲。熟悉蘇東坡生平的人都知道,蘇軾一生起起伏伏,歷經坎坷,尤其是晚年的時候,連續被貶,最後甚至被趕到海南島。要知道在當時的政治遊戲中,貶官到海南島是僅次於殺頭的懲罰。即使在這樣的人生際遇中,蘇東坡依舊達到了上層宋朝人的平均壽命,可謂來之不易,要知道,其他上層宋朝人,沒有幾個像蘇東坡倒黴一輩子,辛苦一輩子的。就拿和蘇軾命運最相關的兩個人來說。提攜他的歐陽修,1007-1072,活了66歲;打壓他的王安石,1021-1086,也活了66歲。當然了,最後王安石還是在烏臺詩案中救了蘇軾一條小命,也不能忘記。
那麼蘇軾的壽命和當時的平民相比呢。相關專家曾經根據古代人的棺骨和史書記載的情況,推測出各個朝代的人的平均身高和壽命。
宋金時期:
北方地區,男:167釐米,41歲,女:158釐米,45歲。南方地區,男:165釐米,47歲,女:152釐米,52歲。
無論和北方男子的41歲相比,還是跟南方男子的47歲相比,蘇東坡都是長壽的。
第二個問題:蘇東坡流傳下來的養生術。現在研究蘇軾養生術的文章挺多。比較有名的是子夜靜坐類似傳統氣功的修煉法;擦腳心的方法。還有一些飲食調養的傳說。發明東坡肉不算了。其實在我看來,還是餘秋雨先生的總結比較好,他曾經說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正是蘇軾那種樂觀放達的精神,能讓他能在逆境之中不沉淪,坎坷之後仍從容。一個人的精神態度,有時候比靈丹妙藥更加有益身心健康。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有這樣的胸懷,哪有那麼容易就死掉!
不知道諸位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呢。
-
9 # 彌陀的如意寶佛感
養生法雖多?全看那一種對你有效?蘇東坡按當時人的壽命,也不算小?我特向大家推薦,中醫養生功:百鍊不如一走,(快走,少林走如飛,走到微出汗止。)百走不如一吼!(丹田之氣,少林內功,讀唱,唸佛,經咒皆可煉功,世間第一功。唸佛是世間,出世最好的功)。大家吉祥!
-
10 # mhz14
華人傳統意義上的養生,也就是大眾傳媒常見的養生,概念上就比較含混,相當一部分其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而且存在較多虛假宣傳和廣告成分。最終,其實是收智商稅的,不過很多人是用命交稅。
-
11 # 松鼠老孫
古人總是喜歡談養生,覺得生命要靠養,尤其是靜養,所以古人有許多打坐的事兒。可是生命在於運動啊,我們的身體是在非洲大草原上進化出來的,是為了奔跑,追逐野獸或者逃避猛獸,不是為了一天到晚坐在那裡的。
嗯,我們要講究衛生,也要去鍛鍊。
-
12 # 煙火40210588
養生活了60多,不養生活50多。還有一個致命因素是,養生的人不能受到生活的的波折,有波折就會死得更快,這個道理就像是一個人,常年生活在氧氣箱裡,肺是沒有一點塵埃與汙染,當他離開氧氣箱,接受自然,那麼就會受不了很快死亡。
-
13 # 旅遊八戒行
以我的看法,蘇東波養生確實長壽了,他父親蘇洵58歲,蘇東坡65歲,同時代的黃庭堅61歲,歐陽修66歲,宋神宗38歲,宋徽宗54歲,所以在當時的北宋算是高壽了。
蘇東坡一生坎坷,動盪不安,;他一生大起大落,歷盡貶官迫害,身心頗受摧殘,在烏臺詩案中,一度兩次自殺未遂;他自幼體弱多病,39歲前,已經兩鬢斑白,牙齒脫落,已呈老態龍鍾之狀。從黃州貶到惠州,他在常人難以忍受的巨大精神壓力下,仍然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在生死關頭都敢於為民請命;做官則施仁政於民;被貶則行仁義於民。
在萬分艱難的歲月裡,他依靠道家內丹功及其養生術,越過重重生死難關,創造了延年益壽的奇蹟,是值得今天是我們借鑑和學習的,他養生的方法中,除了吃道士煉的丹藥,每天早上梳頭一百下,採擇一些中草藥調理身體等等。這些都不是關鍵,最重要的還是運氣靜養。
多年極其艱難的生活,和他一起挖野菜,一起赤足耕田的妻子王閏之突然離世,要不是他心胸開闊,為人豁達,指不定早就鬱悶死了。
被貶官一次比一次遠,特別被貶官至最後最南部荒野之地的儋州,那段時間,居無所,食無肉,藥無醫,多年的艱苦生活和喪子之痛使34歲的最後一位妻子,朝雲也撒手人寰離開了他,能活到65歲,在那艱苦的環境已經很不錯了。
要我說;如果不是蘇東坡學會‘道家內功’及其養生術,而且一生又樂觀豁達,也許正是這種樂觀的精神,能讓他在逆境坎坷生活中不悲觀,不沉淪,從容面對所有的艱難與困苦,這種精神有時比靈丹妙藥也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在那個艱苦的環境中,蘇東坡恐怕早已經病逝了,我們也不會看到那個唱出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一代文豪了,那個曾經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痴情男子。
所以養生對於健康很重要,但是,要保持一種人生豁達樂觀的精神,恐怕就更重要了。“有句話就是:“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
14 # 迷樓
不光是蘇東坡吧,古人和現代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講究養生,但是講究養生者不一定都會長壽啊。
清代的王如錫專門從蘇東坡的詩文中輯錄了一本《蘇東坡養生集》,裡面從飲食、方藥、居止、遊覽、服御、翰墨、達觀、妙理、調攝、利濟、述古、誌異等十二關方面,把蘇東坡與這些方面沾邊的詩文都進行了整理。我翻閱過此書,可謂是無所不包,編者把養生的範疇定得很廣,連蘇東坡的《放鶴亭記》都收在這裡,為什麼?因為蘇東坡思想豁達啊,凡事想得開啊,這對養生非常重要啊。
這從一個側面為我們論述了古人所謂的養生,包含的範疇不像當代人想的那麼狹隘,只有飲食、鍛鍊才叫養生,實際上人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涉著養生。
蘇東坡不僅是個詩文奇才,還是個生性豁達樂觀、不被任何逆境打垮的人。他的詩文流傳千古自不必多說,他的一生也非常坎坷,被貶謫到很多地方,他自謂“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他到哪裡,就與當地的人民打成一片,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魚,還造酒、造墨、釀蜜等,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不能說喜歡養生者,最後一定都必然是長壽者。蘇東坡由於後半生一直生活在英州、惠州、儋州等地,那地方古代時人煙稀少、瘴氣嚴重,古代又缺醫少藥、醫療水平低下,致使蘇東坡不能永年。蘇東坡去世那年,按古人的統計,是66歲;按現在的演算法,是64歲。
這個年齡,放在現在不算什麼,但放在古代,也算是高齡了。據統計,古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因為從過去的皇族來看,那營養水平應該是沒問題了,但壽命也只有40歲左右。當然古人活到80歲、90歲的也有,但那就很稀有了。所以從普遍情況看,活到64歲雖然不算高齡,但也比正常人的壽命要高出許多了。這裡面有多少蘇東坡養生的功勞,就很難說了。
總之,講究養生的,還是要比不講究的活得長些。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
這道題,讓我想起了曾國藩。曾國藩有一套足浴養生法,只要條件允許,幾乎每天堅持,備受推崇。然而,讓人覺得好笑的是,曾國藩臨終前大呼“足麻,足麻”,養腳一輩子,結果“腳麻木了”,很快就一命嗚呼了,享年不過62。因此,我就笑話那些推崇曾國藩足浴養生者——提倡足浴養生的曾國藩死時大叫腳麻,還只是活了60多一點,你們竟然還推崇他的養生之法?搞笑!
轉念一想,傻氣的,可能是自己。先來看下養生的定義:
原指道家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養生方法能夠直接達到的不過是滋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等效果,而且,能否達到,有幾分效果,受很多因素影響。進而幫助人們延年益壽的效果,則是可遇而不可求,還很難以量化。
回到本題,蘇東坡的確懂得不少養生之法,但是,誰能保證他的所有方法都是對的?他略通醫術,但絕對算不上精通。在湖北黃岡時,他的左手腫脹,自己不能治癒,被蘄水名醫龐安時扎一針就好了,所謂“一針而愈”。蘇東坡之死,後來不少精通醫術的人,多半認為是蘇軾自己不太懂醫術,胡亂搗騰,把自己治死的。從醫理上,這些醫學家的見解很可能是對的。
只是蘇軾去世時,已是66虛歲,在當時,不算短命,已經很不錯了。自從紹聖元年(1094),他被貶到廣東惠州,之後在廣西和海南貶所呆了六七年,能夠活著回來,已經很不容易了。那時的嶺南(包括現在的兩廣),還未得到充分的開發,自然環境惡劣,潮溼悶熱,醫療衛生水平不高,人們很容易就生病、掛掉。韓愈當年被貶廣東潮州之後,給來送行侄子的詩中有“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已經準備死在嶺南了。南方的瘴厲之氣嚴重,蘇東坡的愛妾朝雲就死在了惠州,這跟廣東惡劣的自然環境有著極大關係。廣西和海南的自然環境更差,被貶到那裡,蘇東坡已經絕了北歸之望了,所謂“餘生欲老海南村”。後來,他僥倖遇赦回到北方,而身體已經不行了。友人劉安世在江西遇到蘇軾,當時蘇軾頭髮快掉光了,已然“禿翁”一枚。兩人一起到寺廟裡跟和尚談天,蘇軾在蒲團上坐會兒,就開始打盹,精力已經不行了。劉安世很感傷,覺得蘇軾活不長了,只是不好說而已了。等到蘇軾的死訊傳來,他一點都不驚訝。
我們不能從蘇軾的死,推出他的養生之法都無效的結論。畢竟養生之法,不是靈丹妙藥,蘇軾也非神仙下凡。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醫生也會生病會死亡,就得出醫生是庸醫是笨蛋的結論一樣。生病、老朽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養生之法,能夠延年益壽,但是,並不能保證人們長壽。長壽與否,影響因素很多,養生增加一些正面因素,消除一些負面因素,至於效果如何,則是很難控制的。何況,養生難以把影響壽命的所有因素,都照顧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