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都山先聲
-
2 # 肖穎50
有!我是東北人,喝茶沒那麼多的講究!就喜歡用一大個的罐頭瓶子,抓一把茶葉(只偏愛抗沏的花茶),加入滾開滾開的開水一沏。然後,咕咚,咕咚,開喝。彪悍不?我這麼喝茶,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
3 # 森嶼嶼
茶葉文化也有彪悍與不彪悍差別嗎?具體如何?
關於這個問題,我對問題的理解是彪悍一詞代表的粗糙、豪放、具有攻擊性這樣的含義。關於茶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中很多文人雅士對於品茶,愛茶有許多故事,茶葉的文化至少在中國都是儒雅的象徵。
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就知道品茶被視為高雅的行為,並且茶文化所傳播的差精神,茶道也與中國儒家、道家上某些思想不謀而合,茶文化的內涵就是塑造一個高雅的品茶人,因此在我看來茶文化是不存在彪悍一說的。
那關於問題的彪悍差別,我個人理解為茶葉文化的地區差異性和民族性,它是茶文化的特性之一,茶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地區性和國際性。
時代性隨著時代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不斷髮展和演化,茶文化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和延伸,古代的茶文化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代是個體行為和追求,現在逐漸演化成專業的產業鏈以及衍生文化,這是時間所賦予它的特性。
民族性各個民族的文化和飲食習慣不同,相應的茶葉在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時是具備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特點的。由此發展出不同的製茶工藝,飲茶習慣,這也造就了中國璀璨的茶文化。
地區性中國各地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中國土地遼闊,不同的地形和氣候也催生了茶類繁多,飲茶習俗迥異,再加上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和經濟上的差異,因此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國際性中國茶文化的傳播發展催生了其他國家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和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融合,使其演變出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南韓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文化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更是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
-
4 # 做茶葉的吳名山
彪悍與不彪悍
主要看你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追求
彪悍
大茶缸一把茶泡一天
不彪悍
小茶壺幾克茶喝幾泡
都是生活 一樣是喝茶
多了苦少了無味 平淡適合自己最好
-
5 # 魏菲娘娘
茶,雅俗共賞之![微風][微風][微風]
茶文化本身並不存在彪悍與否!是喝是品,看你為什麼喝:是解渴?是祭祀?是慶祝?是婚嫁?什麼時候喝:賠罪喝?談判喝?很多人都知道華人有個傳統習俗,結婚的時候新郎❤️新娘要敬茶給長輩與恩人,才能送入洞房!這就體現了根基,藝術和靈魂為一體的中華茶文化,大家認同嗎?那可是有紅包領的茶喲你領了嗎?
茶文化是個大的概論,
中華茶文化 博大精深動人心魄,
茶文化主要由古今各地民俗文化,茶藝,茶道組成!
傳統的民俗與傳統習俗所傳承下來的茶俗便是茶文化這棟建築的根基,而茶藝是形象,茶道就是靈魂。你說再怎麼宏偉的建築沒有根基,如何形象?又何來靈魂呢?[微風][微風][微風]
回覆列表
最強悍野茶,最深情野茶飲 … …
茶道,講究親良和諧,心緩氣遲,奴雅忍善,逆來順受,溫平虛幻,等等。
茶道,核心講究,穩靜壓倒一切。
曾在南方山區鄉間,一間舊廟,住過一點時間。進廟門,中間甬道,上有簷瓦遮蓋。甬道兩邊小天井,兩邊廂房,木窗開向天井。甬道盡頭,三級石階,石階再上,橫一廊道,廊道兩頭有小門接廟外。廊道前趨,中央為廟大殿,大殿兩旁為邊殿。廟中神靈已去,住幾戶尋常人家。
舊廟四圍,層層疊疊,蒼翠群山。一道湍急澗水,從舊廟山牆邊崖,日夜不息,奔流遠方。綿延逶迤的蒼山之中,零星布有不知年代,不計歲月的野茶樹。見過廟中人,砍柴採樵,耕作歸來,把山間採摘的小兜茶葉,倒在簸箕上,竹籃裡,直接放在Sunny下曝曬。這種茶葉稱什麼呢?“野茶”吧。
當年“野茶”,天然無飾,素面朝天,凝日月精華,聚山野清風。沒有人工雕琢,不存農藥殘留。當年山野隨意之物,現代文明孜孜以求。
如此茶葉,夏日晨間,燒一大鍋滾水,在小木桶,或大缽頭中抓進幾把這樣的茶葉,舀灌上滿滿滾水。把木桶,缽頭擺在廟中原大殿前的廊道上,木桶旁邊放上幾個粗瓷,黑陶碗,再放一個竹筒勺子。
當年“滾水”,清澈透亮,真水無香,大山深處沁出,溪澗飛瀑迸濺。不染現代工業文明,沒有新增時代它味。
過路進廟歇腳人,自顧自個地用竹筒勺子,在木桶,缽頭裡舀一竹筒茶水,端起粗瓷,黑陶碗,伸脖仰頭,咕嘟咕嘟,一飲而盡。有的再來一碗,又一碗。先為大汗淋漓,繼而痛快淋漓。然後手臂嘴邊一抹,撿石階,門檻,條凳,坐下。掏出旱菸筒,塞進自家切的毛菸絲,或者掏出菸袋,卷的也是自家毛菸絲,一邊搖扇著竹笠,一邊滋滋品嚐,苦澀辛辣的毛煙美味。
遇上鄉村趕墟日子,三三兩兩趕墟路過人,進廟休歇。男女老少,都一定在茶木桶,茶缽頭中舀上一碗,痛快飲之。平日靜寂淡漠的舊廟簷下,一時間,人氣氤氳,人聲韻動。
常年累月,廟中人,無償為過路歇腳人,備茶,備水。山間野茶,免費摘採;山澗流水,免費掬舀;山中薪柴,也不要銀子。但是,都要廟中人的汗水,勞力,操作。
廟中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笑笑呵呵,怡然自得。
廟中人,自己也喝這樣的茶,也喝這樣的水。
許多歲月過去。見過,聽過,許多茶葉的傳說,評議。各式各樣茶葉,數不勝數。
留在記憶最深處的茶葉,是那在燦爛Sunny下自由採摘,在燦爛Sunny下盡情曝曬,不經人火焙烘,沒有人工翻炒的野茶葉。野茶有,山野的自然氣息,Sunny的芬芳味道。
我們的茶店,在茶客朋友,數出幾百元,幾千元,或者更多元,將要離開的時候,是不是輕輕問一聲這些一擲千金,萬金的朋友,願意不願意,順便抓一把“野茶”。願意不願意,泡一壺,飲一盅,山野的Sunny,山間的風,祖先喝的第一口茶。
如果有人為此想起,祖先啃的第一塊肉,生肉。大錯。那不是祖先,是禽獸。祖先啃的第一塊肉是,烤肉。人火烤的——烤肉。
再好的茶,無上之妙茶,無火不成飲。飲茶,是祖先發明用火之後的,又一個發現,發明。
許多歲月過去。見過,聽過,許多喝茶的場面。各式各樣茶館,茶樓,茶客廳,數不勝數。
留在記憶中最深的喝茶,是萬山叢中,寂寞舊廟,大汗淋漓,仰首一盡,痛快淋漓的飲茶。
如今,還依稀存留那式飲茶遺痕。
喜歡烏龍茶,喜歡烏龍茶的泡茶方式,欣賞那種泡茶方式的茶味,茶香。但是,對那種,一小小盞,一小小盞,慢條斯理,慢斟細飲,至今不習慣,不接受。還是喜歡來一個大點的杯子,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茶,本來就是這樣喝的。
有朋友調侃謂“驢飲”。這好像不太好,有點損人吧?“驢”這個傢伙,好像名聲一直都不太好。厚道一些的謂曰“牛飲”,好在“牛”的口碑好像還沒有壞到那裡去。“牛飲”就牛飲,既然無選擇,那麼將就吧。誰讓山間地裡養成,改不掉,不願改的,壞脾性。
想想,如果一隻牛撞進茶館,一隻牛坐上茶道。會給博大精密,溫文爾雅的茶文化,帶來怎麼樣的不堪尷尬。茶文化,已經登入高深莫測的,神秘奇妙境界,講究眯縫眼皮,捂住丹田,閉住呼吸,排斥任何一點點粗氣莽喘,不允許任何一點點張手舞腳。一些茶專家,茶博士,拒絕記憶茶葉源自那裡,頑強抵抗茶葉最初喝法。
沒有嘗過著名的“北京大碗茶”,但是,從名稱可以想見,此種方式,最接近飲茶原意,最相似原來飲茶模樣。雖然,那茶,不是原來茶,那水,不是原來水。
據說,不禁現代文明傾軋,大碗茶已經不存。還據說,大碗茶接受現代文明薰陶,已為金壁輝煌收容。如今鬧市街頭,下崗失業奔碌人,畢業失業低保戶,山間鄉里打工者,可樂可樂,百事可樂乎?
飲水思源。懷念,碧山清流,Sunny野茶。懷念山野歲月,山野中人,山野中事。
飲茶思火。懷念,源自先人的,第一點,星星之火;第一把,燎原野火。沒有先人原火,就沒有今天,茶韻繚繞,茗香四溢。
故此,我以為,茶道無有文武之別,倒是有彪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