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石峰
-
2 # 張勁逸
筆頭翹著,有幾種可能,但有意翹著的不多。
首先大多原因,他用得是羊毫筆,筆鋒較軟,彈性沒有狼毫勁挺,所以寫完了就會有微微的翹起,這對於下來寫字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它會干擾到中鋒運筆的整體和諧。還有就是會影響牽絲連線遊刃有餘的正常發揮。
所以這個時候你說的書法家們或者高手,就會發揮自己熟練用筆技巧,確切說是執筆技巧,一是捻管或者絞轉調筆鋒,就是在寫得過程中,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用手指微調筆管翹起的筆鋒,
還有就是順著筆畫的提按,透過運腕來逐步調正筆鋒。
還有一種原因是他有意要達到用筆俊俏,稜角分明的筆法結構風格,也會翹起筆鋒,這些筆法在楷書裡運用較多,還有些特殊的字型,如瘦金體就翹起筆頭,筆鋒切入紙面就容易寫的更鋒稜俊美,
但在行草書 還有隸篆書,這樣做的不會多,因為書法講究藏鋒收尾,就像做人,最高境界是大巧若拙,不露鋒芒,太翹了,寫出來就鋒芒畢露,不是那麼內涵有韻味。
-
3 # 劉善與
蘇軾論書說:把筆無定法。不管誰怎樣執筆,能寫出符合標準的字就行。
我的做法是用羊毫大筆寫小字(小楷除外)。這猶如讓人幹活一樣,不要超頁荷,要遊刃有餘。比方一個人能提動五十斤,你讓他提三十斤,他輕鬆提起。你讓他提六十斤,他即是能提起來也很費勁,因為超過他的`負荷了。
現在有不少朋友用小筆寫大字,寫隸書,寫篆書。雖然懸肘了,但所寫筆畫很勉強。這些朋友還用長鋒毛筆,不能中鋒運筆,很彆扭。有的因筆太小,要寫出篆隸筆畫的寬度,只有象刷標語一樣刷筆畫。或者把筆頭翹起寫,很不入眼。
要把字寫好,運筆很重要,來不得半點馬虎。只有中鋒運筆,才能寫出筆畫的質感和力度。刷上去的筆畫是扁的,沒有園潤效果。隸書中的《曹全碑》,必須中鋒運筆,才能寫出韻味。
寫魏碑多方筆,寫張瑞圖筆意草書也用方筆。但都不能翹著筆頭寫,或者斷續的“刷”筆。更不能翹著筆頭往紙上戳。正是:
寫字運筆要中鋒,
羊毫飽墨出靈動,
度絕戳筆和刷畫,
未來書壇有你名!
-
4 # 愚言7
他或者不會用筆,董其昌講筆法要領在提得起,筆分陰陽,陰陽都運到則墨盡入紙中。或小筆寫大字,筆肚子在紙上抹,彈不回去了。以上兩種玩法,都稱不上書家。
-
5 # 黔人技無窮
這種情況可以看得出來用筆喜好,喜歡用側鋒行筆,所以筆頭會總是翹著,一般情況楷書,隸書都是中鋒行筆,筆尖總是會處於筆畫中央,否則筆畫就會飛白,發散;行書,草書為了留白,追求飄逸效果,使用側鋒,或者最後一筆用側鋒!
-
6 # 石頭書法
對這個問題而言,需要延伸很多;
有人為的原因,也有毛筆自身原因。
我們先從人為的來開始說:
有的書家為了追求筆法的豐富性而故意為之的,讓點畫呈現更為豐富,由側縫轉中鋒,讓毛筆一開始就處於側鋒的狀態,從而體現起八面出鋒。(這在於每個理解上的不同)
在《海岳名言》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 ‘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覆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可見這一“刷”字對於這樣現在有的書家理解是不一樣 ,換而言之是為了追求起險絕、蒼勁、老辣的枯筆而對此故意為之的;
從毛筆來說
我們都知道毛筆有:狼毫、兼毫、羊毫這三種,其效能和柔軟度都是不一樣的,書寫用時間長了之後,毛筆的筆頭因為宿墨的原因很容易翹起來,特別是差一點的羊毫筆和兼毫筆,最為明顯。
最後,書家所處的階段不一樣,我們還是在處於糾結是中鋒用筆還是側鋒用筆,而正真的書家處在書寫自我的狀態去寫創新,這就是初學最在意的,當然我們每一位學書者都是在亦步亦趨,努力的走進感受古人當時書寫的世界。
-
7 # 漢瓦書法
那是因為他掌握不好頓筆,筆尖翹一點更容易寫出想要的效果,比如田英章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惡習,可以接受,只要不是描描畫畫就可以。尤其是喜歡用羊毫的需要掌握倒筆尖的技巧,比如楊再春。
-
8 # 瑤箏彈清風
用筆的方法不對!
以前看過一位大家的影片,大談怎麼怎麼地方筆鋒倒的時候,調轉筆鋒反過來去寫剩餘的筆劃,當時聽著似乎在理。
以後,經過自己實踐摸索,發現這樣的行筆純屬用筆不當引起的。當然在行筆的過程中筆鋒有所彎曲是在所難免,可是,手感控制能力強的話,完全可以在未倒到不能恢復之前,迅速提筆,而且,即使是有所過曲,也能透過八面出鋒的技巧把筆鋒調整回來。
這種技巧需要高超的手感,也是長期磨鍊的結果。
-
9 # 池水盡墨258
筆按下去就是撬著的,提起來就是直著的。總之,只要毛筆入紙筆毫就是撬著的。不撬著不能寫。
-
10 # 系石
題目既說是書法家,那應該有他的用筆和用墨的方法,初學書法大多數都是從正書入手,也就是篆書、隸書或者楷書,或者叫真書。學習基本的中鋒用筆,起收筆處如何調鋒等等。每每練習時都是把筆鋒調好,坐端正,挺胸拔背,這個基本學習都需要好幾年的功夫。然而我們初學的眼界看書法名家書寫怎麼毛筆都是撬的無法理解,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迷惑。十多年的書法學習之後,楷書中魏碑的學習,行書草書的涉獵,就會涉及到用墨,章法的矛盾對比統一。作品一氣呵成,沾一次墨寫數個字直到到枯竭,其中毛筆中墨少的時候自然就是撬著的,這樣還能輕鬆駕馭,並且書寫自如,可見功力之深厚。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用墨和書法作品中對比關係。以便於理解:
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件作品中對比關係越多內涵越豐富,對比關係越少內涵越貧乏。我們來看,在王羲之和趙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側、粗細、方圓、輕重、快慢等等,對比關係很多,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就有藝術魅力。王羲之的對比關係比趙孟頫的更多,因此內涵更豐富,藝術性更高。而在乾隆皇帝的作品中,雖然字形端正,但是大小一律,粗細一律,輕重快慢一律,沒有對比關係就沒有內涵就不是藝術,至少很難說是上品的藝術。
-
11 # 千年蘭亭
筆鋒略上翹,筆桿微傾,這是側鋒起筆的標準動作。你的觀察很細緻,看高手寫字,絕對是提高書法水平的好方法。
書法用筆方法無外乎中鋒與側鋒。何謂中鋒,運筆時筆尖在正中,寫出的筆畫中間墨色深,兩側墨色淺,立體感強,力道遒勁。
何謂側鋒,運筆時筆尖在一側,筆肚在另一側,寫出的筆畫一側墨色淺,一側墨色深,線條變化多,妖嬈多姿。
故有“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一說。
書寫時應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書法創作中,歷來強調中鋒,它是筆法之源,最早產生的書體——篆書,就是純用中鋒。
側鋒的出現,是實用書寫的必然產物。全用中鋒的篆書書寫速度慢,隨著書寫速度的提高,側鋒出現了,與之伴隨的就是隸書的產生。
書寫時以中鋒為主,這樣字的力量足,但若筆筆中鋒,那字就呆板,失去變化。
但若側鋒太多,字的線條就多浮於紙上,軟弱無力。
故書法要以中鋒為主,輔以側鋒。中鋒在筆法上即是圓筆,側鋒則是方筆。
行書中,顏真卿的字是運用中鋒的典範,而米芾的字則是運用側鋒的典範。
(顏真卿《祭伯父文稿》)
起筆可以是側鋒,但收筆應該是中鋒。側鋒書寫前,蘸墨舐筆時,讓筆尖略微向上翹起,落筆時筆桿略後傾,那麼落於紙上,就是筆肚著紙,也就是側鋒。
但側鋒落筆後,不能一側到底,收筆時一定要將筆鋒轉為中鋒,為下一筆作準備。
如果一味側鋒,起筆側鋒,收筆也側鋒,那就是“偏鋒”,是敗筆,寫出的線條軟弱無力。
(米芾作品)
回覆列表
寫字時筆頭撬著,這種情況有以下二個原因:
一、用筆習慣所致,始終用一側鋒,作為中鋒行筆。沒有捻管習慣,時間久了筆鋒就會順向一個方向。
二、書寫間隙放筆時沒有把筆鋒舔到圓錐模式,停放時間長,筆鋒墨幹,使筆毫倒向一方,造成筆鋒撬起,歸不順應位置。或是忘記洗筆,筆鋒幹了就容易撬。
改進方法:
一、書寫時捻管動作。及時調中鋒。
二、及時洗筆,使筆鋒潤溼,順應狀態。
這種書寫用筆,不會很影響到字型,是個人習慣。但對護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