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zuser201704308
-
2 # 孤曰
這個其實也可以多方面理解,就是是師徒三人,徒弟身上也有師傅不知道的東西,師傅不是萬事通,全天下的東西都懂,那是不可能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直到別人學習
-
3 # 亂答題
俺小時候上學的運氣少,只讀了一點小學課程,屬於半文盲俗民。請允許我在此發個愚言。我對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理解是:三人為眾,行、就是做的意思。就是說,與我一同做事的人,無論是兩個人或三個人及更多的人,不管是走路還是聊天,或是種地還是上班。總會有人比我的知識多,智慧高,哪怕只是某一個方面,也都是我的老師,所以孔子認為只有學而時習之,活到老學到老。因此孔子晚年了還想求學,所以有人認為孔子有學問而無大志。其實孔子比那些戴上思想家,哲學家,等等家帽子的悟道智人要實惠得多。至少孔子的精神約束了華人幾千年。也比我們今天的每一個評論家有名氣。歡迎高人噴個熱鬧。
-
4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全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疑問哭號)!師徒就(止)兩人,(足下目中無人)還剩何人?(不仁?)"一一一答問老是情打量霧障沙"!一一一說道無者止《老子》是書名不是人。師徒二人,反"仁"人不二話!俗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不亦教你學術的人以師為父把你老子不當人看!設計此問題的人意思無乃不夫!
-
5 # 阿呆求學記
施主,你應該是理解偏了。
孔老師說的三人,不是確定意義上的師,徒三人。而是一個廣義上的說法。
為什麼是三人三有代表多的意思,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能。三可以代表無窮,也就是很多所多的意思,所以,孔老師所說的三人,不是特指某一個人。
必有我師,那麼何為師?雖然你可以說,一日為師,終身為師。但是實際上往往不是這樣。你師父可能是武林高手,可惜不會理財,而你在理財方面有小巴非特之稱,那麼功夫之事,你師傅是你真正的老師,但理財,可能你師傅要叫你一聲老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那麼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已學習的地方。所以孔老師在三人行,必有我師之後還有一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
也只有不斷的取長補短,一個人才能夠不斷的完善自我,進而獲得更美好的人生。
-
6 # 匹諾曹122606
那個人是
是說在三個人裡,會有一個人的哪一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7 # 娃抱乃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裡面的“三人”指的是你,我,他(她),也就是第三人稱指師徒以外的人,意思是一起跟我們同行裡的人,一定有一個值得我們去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8 # 野鹿3
這個問小編故弄玄虛,還是真不懂呢?意思是說師傅只講真理,或道理,但並沒去親身歷練,而徒弟學而實習之,雖然沒有師傅真理,或道理深,起碼徒弟歷練過了。因此三人行師傅遇到困難不能解決,但徒弟能解決,直到現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一行,必有一個人能當師傅。
-
9 # 輝城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三”,並不是指真正的三個人,而是多人、眾人的意思,與“三人成虎”中的“三”是一個意思。“師”也並非是師父的意思,而是可以成為學習物件或學習之意。
人是群體動物,有著社會屬性。沒有任何人是可以獨立社會而單獨存在。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知識儲備,然後才進入社會。古代有成年禮,現在有畢業典禮。當你大學畢業禮,學校裡所學的知識,是你走進社會的基礎。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非常明確的社會,媒體人做媒體、廣告人做廣告、網際網路人做網際網路……瞧,每行每業都有知識的壁壘。當你走出學校,進入職場,學校所讀的知識,或許又要經過一番檢驗與磨合。總而言之,現代的社會是高強度的社會,你不去學習、不提高自己,很難獲得自己的競爭優勢。從這個層面來看,同事之間、朋友之間、戀人之間,甚至是跟孩子相處,都有可學習的地方。
蘇格拉底有一句話,叫做“認識你自己”,正好跟孔子這句話可以聯絡在一起講。我發現太多人因為認不清自己,而導致自己生活困頓,進而怨天尤人。認識自己,意思是說能清楚評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可明確地判斷自己的水平在哪裡,自己的能力能勝任哪種工作。不足的地方,就要去向別人學習,所謂“這擇其善者而從之”,在別人身上發現的閃光點(為人處世的方法、知識等等),自己就要學習、效仿;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言的“改”,其實主語還是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別人的缺點,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有,則改善之。
所以啊,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認識自己的一生。我們需要反省,進而完善自己。
-
10 # 老慢
三人行,不是隨便三個人,也不是隨便去哪都行,師,更不是如今滿大街的各種老師。解讀《論語》,必須用古文字的本義,因為孔子時期用的是大篆,大篆的字義與小篆的字義有很大的不同。
甲骨文中,
一:是簡寫的“天”,即天理、天意、天命,天,就是大環境、大趨勢、整體公需、客觀發展規律。
二:下面的“一”表示“自己好”,上面的“一”表示“天”,即“天下都好”,所以“二”表示“修身之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比如“仁”字,就是這個意思。
三:中間的“一”表示“具體的某一件事,即天下萬物”,所以,“三”字的造字本義是:符合每一件具體事的具體需求,即,每一件事都能處理好。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原理。自己修身修好了(一),凡事都匹配了,才能懂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二),如此,針對每一件具體的事物,才能做到恰到好處(三)。
行,十字路口,古文字中常表示“根據天意進行客觀的決策”。
師,根據天意(客觀規律、環境需求)判斷兩者匹配度。故,“師”字的造字本義是:測評兩者的匹配度,然後根據匹配度進行決策。引申,高人,參謀,軍隊指揮官,以及教學生如何匹配的老師。
所以,不是什麼人都配稱老師。你能客觀看問題,能針對性的看清楚這個學生的特長以及最適合他的學習方向,真正幫助這個學生將來活的更匹配些,更容易一輩子幸福,這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符合孔子本義的理解是:凡事要針對具體需求,選擇最與之最匹配的人去做最適合他的事情,如此,才能人盡其才,每個人在他最擅長的領域都是其他人的老師。
說白了,家庭、朋友、團隊中,人盡其才,每個人都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情,這樣對整體最好,對每個人自己也最好。所以,孔子接著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最適合的人做最適合的事,明明不適合這個人,就要換人。
回覆列表
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師:是不是還有第三句話呢?你看三人行,這才說了兩個了,還有一個人跑哪裡去了?
不帶:省略了自己。
師:對,省略了擇自我而超越之。孔子要是聽到我這樣說,扭頭就走了。為啥?
不帶:放心了。
師:所以這只是三個人嗎?如果是三個人的話,怎麼那麼巧,一個是不善者,一個是善者。就不會是兩個善者或者兩個不善者?所以“三人行”指的是三類人。不是三個人,以往的翻譯都是三個人。這個世界上的人是不是就分三類啊?第一類善者;第二類不善者;再加上自己。那這樣的話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學習的榜樣?
無餘:哦,原來是說這三類都是師,不是說必有一個是師。
師:善者是學習的榜樣,提醒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不善者是警惕的榜樣,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那樣的人,引以為鑑。兩者都是師。我們永遠用這種學習的心態,就可以了。有沒有說“擇其不善者而勸之”?
眾:沒有。
師:為啥“改之”而不是勸之呢?是說改自己而不是改別人。每天想著超越自己。你不要老想著超越別人,因為人比人氣死人。你能不能超越孔子?
眾:不能。
師:你超越不了,但是超越自己簡單不?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所以是不是要超越自我?超越別人沒意義啊,地球上七十多億人你超越的完麼?除了這七十多億人還有的是!你超越不完,所以你乾脆選一個近點的,這叫“就近取譬”,就是以你最近的做比較,誰離你最近?你自己離你自己最近。所以每天想著我今天有沒有進步,每天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是不是就進步了?就是這個意思。每天要超越自己一點點,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沒有變化?如果還是和昨天一樣,以頭撞牆之。
(眾笑。)
師:孔子這就是教修行的方法,簡單易操作,為啥簡單?超越自己很簡單的事情,你幹嘛總想著有朝一日超越某個明星,某個偉人?別這樣想,太遠。所以孔子本段還是講怎麼務實——只要每天都有進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