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縱橫視野
-
2 # 㔿先生
大約公元1446北韓的世宗大王推出了諺文。史稱“訓民正音”。
所謂諺文就是給漢字注音的,就跟我們的拼音是一樣的。
上圖為諺文字母
但諺文一直屬於"非主流"地位,讀書人與貴族們是不屑使用的,這與當年英國上層人士以說法語為榮沒什麼兩樣。
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以及強烈的"去中國化"民萃思潮影響,南北北韓先後都廢除漢字使用諺文,但也並非全部,此時法律文書和身份證件,仍是使用漢字。
畢竟諺文屬表音文字,所以對於法律條文和名字區分而言,表音文字是很難做到表達清晰與嚴謹的。
直至2005年,南韓透過“有關將法律韓文化的特別措施法案”。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為:將現行759項法律中混用的漢字標記全部以韓文取代。
就連南韓憲法法院的徽章上的漢字“憲”也被換成了諺文:
但是,必須說但是。
前面也講了,表音文字不足於解釋複雜嚴謹的法律條文,所以即便是硬用諺文取代了漢字,但是在法律條文的註釋節點上,仍舊使用漢字註釋,不然誰也說不清楚。
這可苦了學法律的學生們,從小就廢除了漢字的學習,沒想到最終仍是逃不過去。
要怪,就怪下邊這傢伙吧。他就是朴槿惠的爹,朴正熙。
-
3 # 鄭漂的三百六十五天
南韓是在自己國家獨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民族,不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就不用漢子。但是這樣也有很多的不方便,比如他們的歷史書籍和古代的著作都是用漢子書寫的,造成現在他們的國民都不能獨立自己的看自己國家古典的文獻,還有在一些歷史建築上都有漢子造成他們都不認識了,出現了文化斷層。
-
4 # 癸辰淼淼淼
李氏北韓時期,是否認識漢字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直至該時代末期一部分南韓民族主義團體推動了訓民正音(諺文)的振興運動,此運動直到西元1910年8月22日日韓併合後才結束。
在日本統治時代,總督府所頒發的北韓教育令規定了一個星期中北韓語的教育時數,使之普及。但北韓語文並不被當作官方語文或文字。此外,諺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後被禁止使用。
獨立後,由於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北韓對於日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被排斥,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高漲。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簡稱:諺文專用法),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律依據。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但公文的定義、過渡期間的定義、施行細則、違反者的罰則皆沒有明確規定。法律學家認為此法僅是一項宣示而非法律。
李承晚時代,又在小學實行漢字教育。朴正熙則傾向廢止漢字,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但是輿論強烈反對廢止漢字,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等學校的科目漢文(即漢字教育)復活。然而,由於漢文被列為選修科目、幾乎不需要考試、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實用導致學生對於漢字沒有學習動機。另外,南韓又禁止在小學階段進行漢字教育,私下進行漢字教育的小學老師會因為“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被懲戒、免職等處分。
1980年代中期,南韓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這是因為幾乎沒接受漢字教育的世代(諺文世代)佔了多數,使得使用漢字的出版物無法出售。諺文專用派不是簡單地禁用漢字改用諺文,而是採取停止漢字教育以産生一個不認識漢字的世代的“安樂死”策略。實際上,北韓語中的漢字往往只有一個音節,並且諺文不會像日文的平假名一樣需要多個符號以表示漢字音,漢字的廢止一般被認為是可行的。
但是,因為北韓語單詞之中近六成的單詞是漢字詞,使用諺文來理解文章脈絡難度較大。另外,抽象的學術用語不用漢字的話,要做到正確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在1990年代後期,完全不識漢字的世代剛剛形成,在自己的切身體驗和一連串的諷刺聲中,要求漢字復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1998年,當時的南韓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這次,在總統的指示下實現了道路標誌和火車站(南韓國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用漢字標站名)、公車站的漢字並記。但是,由於諺文專用派的抵抗也根深柢固,希望規定小學的漢字教育為義務教育與年輕人應用漢字於日常生活中的兩項訴求並未實現。因此,現在感受到漢字的必要性的南韓國民只能透過付費讓自己的孩子在漢字補習班學習漢字。
諺文專用派的主張,以前是:“不是丟棄漢語,而是透過諺文來寫漢語。”(中心為:學會諺文)但它最近變成:“用原有的固有語言來翻譯所有學術用語。”(國語純化運動)。漢字復活派則主張:“如果確實地實行漢字教育,則全部的學術用語皆可直接理解。”而諺文專用派則以“掌握研究整體內容,就算不知道漢字,學術用語還是可以理解”反駁。但是諺文專用派也承認,中國的四字熟語和故事成語,如果你不知道漢字,則無法理解其中意涵。另外,賤出名將事件中的刻字如果使用漢字寫作,那麼結果也就會大不同。
2005年,李在田的死去使得漢字復活運動的力量開始減弱,諺文專用派反撲。同年一月,國語基本法規定公文書的漢字以括號使用,當法律制定後,總統令的力量變得有限。在那之後,漢字混用的法律改為諺文意譯,道路標識用漢字也被改為物件是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公車站的漢字並記也宣告中斷。
另一方面,也有南韓人肯定漢字教育所帶來的國際競爭力。如果可以寫漢字,那麼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之間即可用筆談的方法來溝通。丟掉東亞的共同文字“漢字”,就等於是減少國際競爭力。基於這個觀點,使得漢字在企業的面試中的分數比重增加了.
目前南韓政府已經計劃從2011年開始,將漢字學習列入小學正規教育課程。而在民調方面百分之83的南韓家長贊成恢復漢字學習。
南韓教育課程評價院在的一份調查資料指出,南韓家長有89.1%支援恢復漢字教育,南韓語文政策正常化促進會會長李漢東表示,“小學、中學與高中排除漢字教育,這有必要改進。”他也談到,南韓2005年制訂的國語基本法具備違憲要素中,要求公文用韓文書寫,這項規定違反南韓憲法第9條,“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與致力民族文化為國家義務”,要求恢復韓文與漢字混用。
回覆列表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當國際社交網站提起南韓棄用漢字這個話題時,日本網友總喜歡站出來擼幾句南韓人。氣的南韓網友一頓回懟,一場日韓口水大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開啟。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嘲諷南韓呢?實際上是因為自從南韓全面廢除漢字後,南韓文化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和困擾,新一代的年輕人根本看不懂本國的古典文獻書籍,因為都是漢字記載。用日本網友的話說,那就是歷史古籍正成為南韓民眾心中的天書。
那麼南韓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棄用漢字的呢?嚴格來說是從二戰後的1946年北韓全面禁止使用漢字開始!當時南韓被稱為南北韓,直到1948年後南韓才從真正意義上脫離北韓半島,改名大韓民國。
南韓脫離半島後,總體上延續了北韓半島時期的廢除漢字文化主張。不過首屆總統李承晚上臺後,又恢復了在小學施行漢文教育!然而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任南韓總統朴正熙(朴槿惠的父親)又主張更嚴厲的全面廢除漢字計劃,取消了小學的漢文教育。
朴正熙的極端廢除漢字政策在南韓文化界激起強烈的不滿。強烈輿論反對施壓下,兩年後的1972年。南韓政府撤回廢止漢字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校恢復部分漢文學習科目。但依然嚴厲禁止小學施行漢字教育,凡是暗中實施小學漢字教育的學校和老師都會被扣上“不配合國家政策”的罪名,給予嚴厲處罰。
南韓在中等學校以及高校恢復漢文學習科目在當時意義並不大,因整體語言文字環境的改變,加上當時中國經濟影響力很弱,甚至還不及南韓。所以南韓中高校的學生及其背後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漢文並不實用,所以沒有幾個人去重視和學習。或許這就是朴正熙敷衍反對者的手段吧!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力量也在不斷更替。老一輩懂漢文的南韓人已經越來越少,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南韓媒體(報紙)、雜誌等漢字使用頻率越來越低,一般用也是主要標記與中國相關人物和地名。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南韓懂漢文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全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南韓民眾對身為亞洲文化圈的一員從自卑逐漸轉向驕傲和自豪,中國文化和漢字也在南韓民眾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南韓社會主張全面恢復使用漢字的聲音也開始越來越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