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局與思維
-
2 # 華胄大道
魚因為不是恆溫動物對溫度變化是敏感的,不同的魚有不同的最適宜吃口溫度,高於或低於適宜溫度吃餌活躍度都會下降。溫度變化大時吃餌活躍度會更大幅下降(無論是升或降溫),這種情況就不宜出釣了。
-
3 # 看電影的小夥伴
魚是能感知溫度的。
魚是變溫動物,它們透過體表面板感受周圍溫度並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體溫。魚的神經系統不夠發達,體溫調節能力差。通常魚的體溫比周圍水溫略高0.5—1.0聶氏度,它們的體溫隨水的深淺不同,流動與否,向陽情況而有所不同。魚要在這些不同溫度的水域中游戈覓食,生活生存,就必然有體溫調節機能。所以魚是變溫動物,它的溫度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按照適宜魚類正常生長和繁殖的水溫的不同,可把它們劃分為暖水性、溫水性和冷水性三種類型。
暖水性魚類一般在水溫30°c-50°c時食慾最旺盛,生長繁殖的速度也最快;當水溫降至20°c以下時,便會食慾減退、行動遲緩;水溫降至15°c以下就會死亡。
溫水性魚類最適宜在水溫15°c-30°c之間生活;水溫30°c以上時便避入涼爽的水域(一般都是深水區);水溫40°c以上會致使溫水性魚類的大面積死亡;在水溫10°c以下時,這種魚會食慾減退、停止生長;當水溫降至4°c以下時,它們中的多數就會停食冬眠。因此釣取溫水性魚類的最佳水溫應該是在15°c-30°c之間。
冷水性魚類在20°c以上就會遊往冷水區;4°c-15°c的水溫是最適宜它們的溫度,此時的冷水性魚類也最宜釣獲。
所以在釣魚的時候可以根據我們所想釣到的魚的溫度屬性而在一個特定的溫度範圍內去釣魚,這樣可以增加我們所想釣到魚的機率。
-
4 # 拓荒者and
魚的感知度非常靈敏,一般都是隨著氣溫的逐漸變化而轉換生存空間。冬季大多生活在深水層,夏季生活在溫度適宜的中間水層,而春秋兩季則生活在富含氧氣的淺水層。(圖片自網)
-
5 # 茶癮公公
溫度對釣魚的影響釣魚諺語:“春釣灘、夏釣潭、秋釣陰、冬釣陽。”就是指各個季節適宜釣魚的溫度條件。“春釣灘”,是說在春天晴天有太陽的日子裡,尤其是在正午,水域中淺灘部位的水溫適中,在這個地方很容易釣到魚。例如在江淮流域,人們常說:“驚蟄魚開口。”就是說到了三月份,也就是農曆正月底,魚兒就開口吃食了。仲春的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正是魚兒食慾旺盛、生理機能旺盛的時候,魚兒要產卵,要繁殖幼魚,常常是“飢不擇食”。所以這時是江淮流域釣魚的最好季節;“夏釣潭”,是指夏季特別是悶熱的天氣,無風、水無波浪,水中氧氣不足,魚兒缺氧,自然活動量減少。這時,它們多棲息於深水區、陰涼水域不動,因為水深處比較涼爽,在這樣的水域下釣魚較有收穫;“秋釣陰”,是指秋季的陰天,溫度最為適中,宜於垂釣;“冬釣陽”,冬天氣溫低於0攝氏度以後,魚兒在深水區的水底或鑽入泥中棲息,準備過冬,很少遊動。只有天氣晴朗、氣溫回升較高時,魚兒才到水溫相對較高的淺水區“曬太陽”覓食,造成垂釣的時機。另一方面,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廣,故水溫的分佈是不均的、變化的和分層的。釣魚人悟出了“魚也分層”的環境背景,不但掌握了“底釣鯽魚”的方法,還創造出了“離底釣鯽”、“半水釣鯽”和“浮釣鯽”的招術。 氣溫與水溫對釣魚的影響釣者怎樣才能知道水溫是多少呢?一般來講,知道了氣溫,也就知道了水溫,這兩者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為影響的。氣溫升高,水溫也隨之升高;氣溫降低,水溫也隨之降低。以一日計,早晨6時,氣溫10攝氏度,則表層水溫約12~15攝氏度;中午12時,氣溫20攝氏度,則表層水溫約15~18攝氏度;下午2時,氣溫24攝氏度,則表層水溫約18~22攝氏度;下午6時,氣溫16攝氏度,則表層水溫約18~20攝氏度;子夜零時,氣溫下降到8攝氏度,則表層水溫約12~18攝氏度。總之,水溫的升降要略滯後於氣溫變化。因水傳遞冷熱的速度比空氣要慢,水錶和水底存在著水溫差,水越深,溫差越大。夏日,最好在上下溫差小的水域垂釣。如表層水20攝氏度,底層水10攝氏度,魚兒皆上浮,底層就釣不到魚,只得浮釣或懸釣;如表層水18攝氏度,底層水35攝氏度,水底缺氧,魚兒便浮頭,甚至不食,底層釣不到魚,而浮釣也很難釣到。冬日與夏日相反,最好在水溫上下差別較大的水域垂釣。如上層水結冰,僅0攝氏度,底層水僅2~4攝氏度,魚兒不食,逃往深而暖的水區,在這樣的底水中就釣不到魚;如表層水結冰,為0攝氏度,底層水10~15攝氏度,則鯽魚、鯉魚、鯿魚、草魚、青魚、鯝魚等皆食餌,就可以釣取;如再遇上魚窩,則上鉤率不會比春、秋季差。這就是許多北方釣者為什麼喜歡冰釣,並能取得很好的垂釣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
6 # 科學釣魚
這是一個網友的實驗,大家可以看看!
趨溫試驗未加溫水時魚的狀態:鯽魚全部在底部不動,貓魚全部在水面浮游。
加溫試驗狀態:將25°左右的溫水倒入調標桶,1兩左右的小鯽魚立即上升至調標桶的中層和上層溫水區,且遊動加速,活性明顯增加,2分鐘後,2兩的鯽魚也開始上升至溫水區。當鯽魚進入上、中層溫水區後,原先在上層的貓魚就進入到底層低溫區了,且反覆遊動表現不安。
試驗結論趨食性:新鮮塊狀大蒜粒對鯽魚的趨食性幾乎沒有影響,也不影響貓魚的趨食性。大蒜汁加入到餌料中是否對鯽魚趨食性有影響,需要另行試驗驗證。對鯉魚等其它魚類是不是有影響需要驗證。
驅魚性:對貓魚的驅魚效果並沒有觀察到。
趨溫性:表現明顯,尤其是1兩的小鯽魚,反應很快,迅速上升至中層以及溫度更高的上層,2兩的鯽魚反應慢一些,且只上升至中層,並不上升至溫度更高的上層。
其它有趣的現象分類群聚現象:鯽魚成群而聚,貓魚也是成群而聚。貓魚常在水面不停遊動,鯽魚天冷時常聚水底且不遊動。
鯽魚驅離貓魚現象:當鯽魚升至水溫較高的中、上層時,貓魚就被驅離至水底了,實際的大水面浜裡,貓魚應該被驅離到其它地方了。
由以上現象進行推理對付貓魚:使餌料儘快脫離上層水面進入水底,例如加鉛、搓餌等方法。
鯽魚是否進窩:如果餌料到達水底還被貓魚咬食,說明水底還沒有鯽魚進窩。
釣離底或釣淺水:當冬季太陽出來水溫上升後,鯽魚的趨溫性表現明顯,小鯽魚可能會進入水體上層,大鯽魚可能在中層或淺水的水底。
回覆列表
魚對水溫的變化十分敏感。魚的體溫、水溫、氣溫三者間產生影響的關係是:氣溫→水溫→魚的體溫。若水溫適宜,魚就顯得活躍,食慾旺盛,繁殖力也強;若水溫不適宜,魚就不活躍甚至停止進食;若水溫超過魚的生存臨界線時,魚就會死亡。
如羅非魚,屬於熱帶魚種,它的最低可生存水溫是8℃;鯽魚對水溫適應力較強,在40℃以下還有食慾,但活動力差。幾種常見魚的最適宜水溫: 鯽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6~25℃。 鯉魚、鯰魚最適宜的水溫20~30℃。 鰱魚、鱅魚最適宜的水溫25~27℃。 草魚、青魚最適宜的水溫22~30℃。 鱖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5~30℃。 甲魚最適宜的水溫是18~32℃。 概括地講,淡水魚在15~25℃的水溫範圍內都較適宜。也就是說,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釣魚效果最好。 水溫是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魚透過自身的調節力適應水溫而生存,魚對水溫有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調節有兩種方式: 生理性調節。
當水溫發生變化時,魚首先應對的辦法就是自我調節。魚類的敏感器官是面板中的微血管和腮血管,而控制體溫調節的神經中樞在下丘腦。魚類的調節辦法是體液調節,體液包括體內的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水分等,透過體液的生理協調,使體溫儘量與周圍的水溫接近。 除了自我調節外,另一個辦法就是動態調節。
因為水的溫度和大氣的溫度有差異,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水的傳熱散熱都比大氣慢,加之水有上、中、下三個層次,這三個水層的溫度也有差異,水越深,差異越大。據科技工作者測量,當水的上層溫度為21.2℃時,1米深的水溫為18.3℃,2米深的水溫為17℃。在冬季,水的表層溫度為4.3℃時,水深1米的溫度為4.5℃,水深2米的溫度為4.9℃。
當水的某層水溫不適宜某種魚生活時,它就會尋找自己適合的水層。如春天,當氣溫、水溫較低時,而水底的水溫相對高一些,於是魚就沉到水底或鑽入泥中、草叢中、亂石堆中藏身,可以在數日內不吞吃食物。夏天,水的表層溫度高,魚就到有樹陰的水域、草叢中或溫度相對較低的深水區棲息。夏天,水的表層溫度多在30℃左右,魚對這麼高的水溫顯然不適應,如鯽魚,適宜生活在水溫25℃以下的中下層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