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外賣已經成了生活必須,想知道古代有外賣服務嗎?
10
回覆列表
  • 1 # atag

    宋代首都已有如“餓了麼”的外賣服務

    《清明上河圖》上有個酒店夥計,不知正往誰家送外賣。原來早在宋朝時就有如今天的美團、餓了麼等的O2O外賣服務了!當時的飲食店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快餐、叫餐服務了。汴京餐飲業極為發達,“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宋代都市的小白領、小商人,跟今天城市裡的OL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 2 # 似若水無形

    在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的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個場景,嘈雜的集市裡,有一家掛著"美祿"條幅的客棧,客棧門口的小哥手拿飯碗,匆忙外出,可見當時的客棧已經有外賣服務了。

  • 3 # 坐古談今

    外賣行業在中國,許多人都舉宋代和《清明上河圖》。其實,我舉一個三國時期的案例。《三國志·魏志·閻溫傳·十八》裴松之傳注中曾引《世語》中說的“魏略勇俠傳”說的唐衡等子弟都是胡作非為之徒,沒有必要去酒店買酒席招待他們,在官府食堂隨便吃吃就行了。

    因此,閻溫去酒店買吃的招待他們,自然是去酒店訂餐然後送到府衙來吃,這當然屬於一種外賣行為。在三國這種較為動亂時期的時候,“外賣”這種行為並不少見,只不過那個時候資訊交流不發達,買什麼得先去酒肆告知、給錢,然後人家再給你送。可見,在東漢時期乃至西漢時期“外賣”就已經很普遍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商業行為。

    但請注意,此時的“外賣服務”的主要服務物件是一些官員、富商,一般人是無法享受這種服務的。一者所購買的東西必須值得,當然現在外賣服務也有最低購物標準,我買一元的東西,誰給你送呀!這就將普通百姓擋在了外面。二者官員有此需求,比如官員不宜在外面拋頭露面吃飯。武則天時期,有一位官員就因為在馬路上吃大餅被人告發,武則天大怒,你一個當官的能和老百姓一樣?所以,下令永遠當四品官以下不能升任三品以上。

    外賣行業只要是餐飲業發達必然出現,因為客人需求是必然的。商業嘛,只要有需求只要給的錢合適就必然出現供給。所以,早在漢代“外賣”就應出現,甚至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其實,仔細一思考就能明白。在飲食市場分兩個大層次,一個是飲食必需品市場,即糧食、蔬菜、肉類、副食調料、果品、鹽糖等。這些事滿足生存必需品。例如糧食市場、肉類市場等。一個則是飲食商品化市場,如飯店、酒店、茶館、小食品市場等。

    必需品市場是無論什麼時代都必須有的,只不過是規模大小變動。

    飲食商品化市場則要看經濟規模、民眾財富、社會是否穩定影響而規模變動。因此,外賣市場也必然在大朝代的中期比較形成規模,比較特殊的晚明、北宋等,在朝代末期則比較成規模。所以,“外賣服務”很正常,在中國古代比較穩定時期比較常見,因為常見,古人也就很少記載它!

  • 4 # 談史論新

    宋代已有外賣服務

    早在八九百年前的中國,國民經濟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一有錢便吃喝玩樂的心思就開始爆棚了,偷個懶、炫個富啥的都很正常。所以在當時的宋朝都城有錢有地位的階層中,掀起了叫“外賣”的潮流。據史書記載,孝宗皇帝經常派人到市場上“宣索”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外賣來招待賓客,而且“直(值)一貫者,犒之二貫”,吃得高興還給小費,這大手筆哇。

    商業的繁榮,讓宋朝夜生活異常豐富,瓦舍勾欄酒肆,這些娛樂場所一一俱備。若是宵禁,人民群眾不答應。市場競爭充分,酒家就得開發新服務來吸引顧客,推出外賣服務乃是順理成章之事。比有人家做好事了,提前跟酒店老闆一說,某個日子,送一桌好酒好菜過來。酒家會欣然答應。南宋皇帝趙構就常常派宦官到宮外出叫外賣,打包好酒好肉到皇宮裡吃。

    皇帝叫外賣,百姓也一樣。“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 原來宋代都市的小白領、小商人跟今天的OL是一樣一樣滴,都不習慣在家做飯,喜歡下館子或叫外賣。

    有需求就有市場,具有商業頭腦的老闆們就推出了新的送餐服務。需要叫外賣的顧客派個人先去飯館點菜,“逐時施行索喚”,飯館便差專人送上門,也是貨到付款。如果是常客的話,餐具和食盒都能留在府上過夜,第二天夥計再來拿。

    在國寶級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個酒店夥計,挎著食盒匆忙行走,不知正往誰家送外賣。原來早在宋朝時就有如今天的x度外賣、x團外賣、餓xx等外賣服務了!可見當時的餐飲業極為發達。

    隨著餐飲業的發展,明清時期很多飯館有了登門承辦筵席的服務,如比較大的酒樓就有“筵會假賃”的服務專案,由“四司六局”承包,租賃器具,供應酒菜,從下請帖到安排座次、桌前執事等一條龍服務。主人只要出錢,不用費絲毫力氣,就可以在家裡舉辦盛大宴會,之後還不用刷鍋洗碗,真是不亦快哉。

    古代外賣的市場細分

    正店,相當於現在的豪華大酒樓、會所,一般不提供外賣服務,專門為有身份、有地位、有錢的客人提供服務,有自己的一整套服務程式,或者承辦大型宴會。你想叫碗麵條或蓋澆飯,門兒也沒有……

    古代外賣如何配送

    用什麼送?相比於現在的一次性飯盒和袋子,簡直是高大上的不要不要的。

    溫盤:古代用來保溫食物的器皿,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的,在使用時向盤內夾層注入熱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熱度,體現出更佳的口感。

    食盒:古代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於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有木、竹、琺琅、漆器等材質,其中又以木質的居多,內有數層不等。酒肆飯店以及富貴人家常用。有沒有覺得很典雅莊重呢?

    還是現在的外賣小哥比較酷炫,瞧這裝備,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點外賣的衝動?啥都憋說了我都知道……最後聽說下雪天,家裡蹲和外賣更配哦。

    快遞員或者是郵遞員,在宋朝叫做“急足”。洪邁在《夷堅志》卷二有《陸氏負約》一文,其中提到“有急足拜於庭,稱鄭官人有書。”洪邁是南宋人,可見服務於平民百姓的郵遞員,至少在南宋之時,已經存在。

    中國最早的郵政,可追溯至追求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侯並起,國家紛爭,軍情的傳遞,尤為重要,誰在第一時間掌握了資訊,誰就在戰爭之中處於先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用烽火來傳遞軍情。在《論語》中,孔子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行命”,意思是說一個人德行的傳播速度驛站傳播命令還快。

    比較完備的郵政系統,是在秦朝之時確立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疆土遼闊,驛站就顯得空前重要。朝廷的政令,經過驛站下達到郡縣、鄉里。秦朝的律法對投遞朝廷文書的時間、登記要求以及人員獎懲都作了明確而清晰的規定。

    郵政系統事關帝國的統治。不管是哪個朝代,都極其重視驛站的建設。在唐朝,郵政發展到達了一個高峰。現在快遞有海陸空三種傳遞方式,唐朝亦不遑多讓,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鼎盛時期,全國共有驛站1639個,從事驛務人員由兩萬多人,其中驛兵就有一萬七多人。驛站裡,又設有驛馬、驛驢、驛船、驛田。可見,唐朝的郵政系統,已經很是嚴密。

    與前朝一樣,唐朝的郵政系統,多數是服務於軍事與行政系統。皇宮裡出什麼事,皇帝要下達什麼樣的命令,就得寫成邸報,由驛夫送到全國各地。事情的輕重急緩,往往決定了送信的速度。根據朝廷的規定,有日行180裡、300裡、500裡三個檔次。遇到緊急軍情,人和馬只能拼命奔跑,從一個驛站奔跑到另一個驛站。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用國家公器來滿足一己之私,就是亡國的徵兆了。

    驛站如此重要,那麼送信人的地位是否很高呢?其實不然,在驛站裡服役的人叫做“驛丁”、“驛夫”、“驛卒”等,身份地位很是低下。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他們都得揹著文書,賓士在路上,餐風露宿。而且,唐朝對驛站的管理,幾近嚴酷。如果文書送達日期晚了一天,就要杖八十,兩天就得加倍,以此類推,最重還要遭到流放兩年。驛夫生存壓力可想而知。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後的清朝,驛夫的生存狀況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在南陽市,有一塊清朝驛站石碑,上面有殘文:“馬站牛站累死窮漢……”,可見古代快遞員生活之苦。

    驛夫是國家系統內的郵遞員。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細化,快遞服務自然而然地會為平民百姓所享受。唐朝之時,水果、水產品等時鮮,能快速地送到京城。

    明清之時,專業化的快遞隊伍或物流隊伍出現。它們就是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鏢局。鏢局承運的貨物,往往是大宗商品,甚至是金銀珠寶,所以常常為賊人所惦記。走鏢的人,得一身功夫,黑白兩道的關係都硬,不然真是難以為繼。鏢師是刀口上討生活,前途莫測。

    但若是快遞員可識字斷文,前途就是一片光亮。唐傳奇中有《柳毅傳》一文,書生柳毅幫就是幫家暴的龍女送信——解救了龍女,並與之成婚,成為一對神仙眷侶。遺憾得是,快遞員的美妙生活,只存在傳奇中。

  • 5 # 看鑑

    古代不僅有外賣,而且發達程度,菜品的豐富程度也很高,皇帝愛點外賣這個可是真的~

    宋朝的餐飲業比較發達,每天都有很多流動小販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你要是半夜餓了,就可以在家門口攔住小哥,點個外賣。但是,這種外賣的缺點就是,質量沒保證啊,誰知道他是用什麼水刷的鍋,用什麼油炒的菜。

    就沒有乾淨點的,逼格高點的外賣嗎?

    有啊!

    皇上點外賣,叫“御前索喚”。意思就是說,如果皇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突然想嚐嚐民間的特色小吃,就會專門派個人到市場上去買外賣。宋孝宗就愛點外賣,他大晚上在皇宮看花燈,到了半夜,突然肚子餓了,於是,他讓下人跑斷了腿,才買到了自己最喜歡吃的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不過這種外賣的缺點就是,跑腿的好辛苦啊,皇上一頓飯吃的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還點名要某幾家老字號的外賣,下人只能大半夜繞著整個汴梁城,東西南北來回跑,才能買齊所有的美食。

    對哦,突然好餓啊,要不我們也像皇帝那樣,御前索喚!各種大牌主食、零食、點心水果什麼的都能一塊點齊,是吧?

    半夜11點吃外賣,有人給你送嗎?

    有啊:您點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到了。

    這麼快?

    呃……那我也吃點吧。

  • 6 # 風中談歷史

    有確鑿證據的外賣業務最早發生在宋朝。宋朝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裡,就有一個酒店夥計,正在從一個叫“十千腳店”的酒肆中出來,一手端著兩個碗,另一手拿著筷子,不知道正要往誰家送外賣。在宋朝並不是所有的酒樓都能送外賣,一般“正店“是不提供外賣服務的,只有”腳店“才有。“腳店”也並不是今天的洗腳店,而是“正店”的分店。《清明上河圖》上就畫有兩家酒店,一家是“孫羊正店”,另一家是“十千腳店”。正店跟腳店區別並不在大小,而在酒水的進貨渠道,能自己釀酒的就是正店,從正店買酒的就是腳店。

    據史載,宋朝對於民間商業約束較少,所以宋朝貿易較發達。透過自由貿易,勤勞的宋朝百姓手中也大都能有點錢,有錢了肯定要吃點好的,以滿足口腹之慾,所以也催生了宋朝發達的餐飲業。據說,在宋朝,常規吃食就有1000多種。特別是京城的餐飲業,為滿足天子腳下繁忙緊湊的生活節奏,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送餐服務了,所以“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宋朝都市的殷實之家,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直接叫外賣。有外賣服務,自然就會有外賣小哥一職,宋代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就有相關記載,“更有百姓入酒肆,見子弟少年輩飲酒,近前小心供過,使令買物命妓,取送錢物之類,謂之閒漢。”原來宋朝不叫外賣小哥,而叫“閒漢”。

    哦,對了,“外賣”一詞,在古代,可不能隨便用在別人身上,那是罵人的話,亂說會捱打的。因這兩字在古代,無關乎吃食,只關乎風月。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裡,西門慶看上了清河招宣府王三官兒的年輕小媳婦兒,讓粉頭鄭愛月給出主意,鄭愛月就說,欲得其媳,先搞定其母,況且,王三官兒的母親叫林太太的,年齡四十不到,“專在家只送外賣”,明裡常在尼姑庵唸佛修性,私下裡讓說媒的文嫂兒牽線搭橋做些不可描述的勾當。

    不光是百姓,宋朝的皇帝也點外賣。據說宋高宗趙構有一次微服私訪出來體驗民間的生活,到了很晚了還沒回宮,索性就隨便找了一個大排檔宵了個夜。這一吃不打緊,皇帝居然愛上了坊間美食,後來經常點外賣到宮中享用,不過,擔任送外賣的肯定不是一般的”閒漢“,而是宮中太監兼任的了。不光是他,他的養子,日後的宋孝宗趙昚估計也從小被培養出了吃外賣的習慣,在登基後也是經常點坊間的外賣吃。

    和我們現在打個電話或使用APP下單叫外賣不一樣,古時候的外賣業務完全靠人力,屬於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階段,所以在古代要點個外賣除了送,就連點都要依靠“閒漢”。明朝的《喻世明言》裡就描寫了一個叫宋四公的如何叫來一份外賣:“宋四公便叫將店小二來說道:‘店二哥,我如今要行。二百錢在這裡,煩你買一百錢爊肉,多討椒鹽,買五十錢蒸餅,剩五十錢,與你買碗酒吃。’店小二謝了公公,便去謨縣前買了爊肉和蒸餅。”所以,古候叫外賣的正確姿勢應該是:1、叫來“閒漢“或小二;2、掏錢,告訴”閒漢“或小二自己要吃哪家店的什麼菜,或者和宋四公一樣,不說店名也行,那樣,小二會到最近的店家採購;3、一定要多給一點錢,算是給”閒漢“的跑腿費,要知道,古時候是沒有免費午餐的;4、最後坐等”閒漢“送來外賣。

    明清時代,畫舫盛行,特別是江浙一帶,秦淮、揚州、蘇杭等地,時常有遊人結伴到蘇杭領略水鄉美景。而通常做法是由遊人僱一個畫舫,再找上幾個才藝色絕佳的歌妓,在江河湖中一漂就是好幾天,遊山玩水,吃喝拉撒睡,全在舫上解決。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彼時揚州城中有數十個酒肆都瞅準了“野食謂之餉。畫舫多食於野”的商機,均大力發展外賣服務,“謂之訂菜,每晚則於堤上分送各船。”以滿足古代文人墨客在畫舫連玩好幾天不下舫的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愛的人變心了,我還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