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金石探索

    身教重於言傳,這是明末清初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言。

    雖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離不開言傳,但說一百句,不如一個切實的行動。明代著名文學家李贄說,“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成長中孩子,他們的三觀正在形成當中,他們的主動模仿和潛意識的效仿能力很強。孩子的行為會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說你想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然後自己在孩子面前卻從不學習,總是在看電視和打遊戲,那麼再怎麼言傳可能用處也不大。如果你總對孩子說要孝順父母,然而自己對父母卻毫不尊敬,那孩子也很難透過言傳學到尊敬自己的父母。

    在錢學森之子、計算機應用高階工程師錢永剛的記憶中,錢學森夫婦從不對他說什麼大道理,而是用行動去影響子女,讓他們養成好習慣。

    錢學森一家人都酷愛讀書,但錢學森夫婦從未對孩子說教讓他好好讀書,至於怎麼讀書,錢永剛是觀察父母學來的。錢永剛的眼中,父母做學問,總是注重持之以恆,並且毫無功利之心。錢學森夫婦的求學精神就這樣透過行動烙刻在子女的腦海中,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用行動做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遠遠重於“言傳”,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講得再多,不如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2 # 匯侃

    以教師為例,就說語文老師,幾乎每天都要對學生進行語言上的教育,要求學生:莫說髒話,莫亂丟垃圾,團結同學,衣著整潔一一,但有時學生在課外飯後,卻發現老師,穿奇裝怪服,和同事說話滿嘴髒言,並經和同事吵嘴鬧矛盾,有時還亂丟菸頭,亂扔垃圾。此後,學生就懷疑老師的教育,也就不聽老師的話了。言傳身教,重在身教。言行一致,你就有威信了,學生就會聽話的。

  • 3 # 麩子皮

      父母的權威是為了使兒女分辨對與錯,黑白是非得以確定。鞭打是為了糾正不良行為,希望皮肉之痛能銘記在心上。但卻被一些本身情緒不穩定、心態不成熟的父母藉以發洩怒氣,使許多小小心靈受到創傷,甚至到了成年後,仍然留下苦痛的回憶。

      父母使用權威,主要目的在於:

      一、保護兒女的安全,而不是獨裁的保障。

      二、引導兒女的方向,而不是約束自由。

      三、維持家庭的秩序,而不是一意孤行。

      四、塑造兒女的人格,而不是限制活動。

      華人說玉不琢,不成器。要兒女成才,必須隨時塑造其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華人也許因不滿自己父母過於嚴厲,在50年代期間,鼓吹開放式對待兒女,認為兒女應有自主權。到了1960年,青少年犯罪達1500宗,到了1968年,竟激增到3萬宗。現在的美國青少年沒有節制的行為,更多得難以計數。難怪近來美華人也高唱:“拿起藤鞭,迴歸權威。”

      然而管教與虐待之間,有一道明確的分界線:

      管 教

      一、公正的;二、動機是改正行為;三、是威嚴的表現;四、不輕易舉鞭;五、會先解釋錯處;六、感覺痛,知道錯;七、事後與兒女和好;八、常給機會悔改;九、兒女行為改過;十、對權威尊敬、感激;十一、扶持兒女的自信心;十二、養成合作、順從的習慣;十三、有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虐 待

      一、偏見的;二、動機是憎惡;三、是怒氣的表現;四、隨心情亂打;五、以喝責、咒罵做開場白;六、身心留下傷痕;七、事後冷言冷語;八、常警告諷刺;九、兒女更加叛逆;十、對權威憎恨、反感;十一、侮辱兒女的自尊心;十二、導致反權威、反社會心態;十三、對人、對事皆不負責任。□《管教與虐待》 :袁鳳珠

  • 4 # songjunjie2012

    關與身教重於言教,你怎麼理解?

    家長的三觀,行為舉止,言談話語,接受距離最近的是子女,耳聽目染,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家長影響的力量巨大。

    孩子父母在工作中受到委屈、挫折,逆商低的時候,發洩於子女,對於子女大呼小叫,脾氣暴躁,深深傷害子女幼小心靈,孩子會有心裡不良烙印,對於長大以後發展不利。

    父母忙於生意、工作,無暇顧及自己孩子成長。或多或少,對於子女性格,習慣造成不利影響。

    家長自己的三觀疏忽培養、打造,不良習慣上身,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更是對子女百害無一利。

    當今社會打造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尤為及時與重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寄託希望於子女。就要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父母首選做到,孩子自然模仿學習。

  • 5 # 小美姐姐尋找你

    我的大學老師跟我講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寢室裡有這樣一個人,他每天都很安靜地讀書、寫字,而他周圍的人都是鬧哄哄的,非常浮躁,但是他依舊每天堅持做他的事,沒有被外界打擾。久而久之,他身邊的同學竟也開始受他影響紛紛開始讀書寫字。

    這個故事說出了兩個道理:

    1、要堅持自我

    2、有些東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所以身教是重於言傳的,你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一些道理,他不一定會聽。但當你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地受你影響。

    孩子天性好奇,所有的東西都是從模仿大人開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有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一旦你有什麼不好的習性,漸漸地,它可能也會成你的孩子的習性。

  • 6 # 愛旅行的子松老師

    教育孩子,都說要言傳身教。這是說我們既要告訴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還要以身作則當示範。此二者統一為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如果非要較個高下,或者二者選其一的話,那勢必是身教重於言傳。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說言傳。

    你希望孩子知書達理、品格高尚,便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禮儀教育孩子,從小就天天講,這種觀念應該算是可以深入人心,但是你自己本身做不到的話,就很危險了。比如,你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但是你卻對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你教育孩子要愛讀書、愛學習,但你卻每天看手機、不思進取;你教育孩子要謙虛低調、為人內斂,但你卻嬌縱蠻橫、四處張揚;你教育孩子要遵紀守法,但你卻常遊走於法律的邊緣;你教育孩子不要抽菸喝酒,但你卻是個老煙槍、老酒鬼。本來你的言傳對孩子是一種鼓勵,也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但是你的所作所為便會“露怯”,當孩子目睹後,不僅會對自己學的東西產生懷疑,而且還會去模仿。上樑不正下樑歪,漸漸,孩子就走向歪路了。

    再說身教。

    即使你不懂一些大道理,或者嘴笨,說不出來,只會說,“孩子,跟著爸媽學”,那麼你做什麼,孩子也做什麼。你給父母洗臉洗腳,說話溫和,孩子也便這樣對你們;你平時沒事就拿起書本來閱讀,那麼孩子也便這樣。記得前幾天看到一張照片,地鐵山有兩隊母子坐在一起,其中一對母親在看手機,孩子在旁邊也看;而另一對,母親在看書,同樣的孩子也在看書。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說的自己都做不到,那麼再好的教育理論也只是“花瓶”,看著很高大上,但經不住實踐的檢驗

    綜上所述,身教重於言傳

  • 7 # 紫竹媽媽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古以來,就有言傳身教的說法。

    可以不誇張的說,一個家庭的教育如何,是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和成長方向,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起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董卿在節目《面對面》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那樣的人”

    那我們具體在生活中該如何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呢?

    1、學會分享

    有對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讓兒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在女神節那天,父母和孩子都捧著鮮花,送給辛苦工作的“女神”。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對父母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將自己的快樂分享他人。

    2、助人為樂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即教育”

    平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這些舉動,正是父母在細微之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3、懂得感恩

    曾有一則令人感動的公益廣告,媽媽為婆婆洗腳,走路不穩的兒子看到後,也為媽媽端來一盆洗腳水。

    從小我們就要培養孩子有顆感恩的心,而好的教育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自然就會學成怎樣。

    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你是快樂的,那麼孩子就是快樂的;如果你是禮貌的,那麼孩子自然就會懂禮貌。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會從你身上學到什麼,所以,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 8 # z清菡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用行動示範

    言傳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傳的有效手段。

    以身作則比口頭上的教育更為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六了,還買國5的FIT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