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斯坦因

    甲種師團是日本陸軍的精銳和作戰主力,更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他國的急先鋒。

    在二戰中,日軍甲種師團主要為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近衛師團和第 1至12、14、16、19、20 師團);之後隨著戰爭的進行又有一些師團被劃為甲種師團(如,第 13、27、32、47、116 師團)。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對甲種師團編制進行過多次的調整,力圖在編制上進行改良,以提升部隊作戰能力。所以,不同時期甲種師團的人員和裝備編制有較大差異。

    盧溝橋事前,日本陸軍甲種師團總人數在28000人左右,採用四四制編制,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主要裝備擁有步騎槍150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

    而到盧溝橋事後,抗戰全面爆發時。日軍根據戰爭經驗教訓,對所有師團的編制進行調整。師團由 4 個步兵聯隊制改為 3 個步兵聯隊制。增加各中隊的輕機槍和擲彈筒數量,以提升部隊機動能力和增強步兵火力。主要裝備包括,輕機槍300挺、擲彈筒300個、重機槍98挺、曲射步兵炮24門、速射炮/平射步兵炮16門、75毫米山炮16門、75毫米野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

    到了1943 年,日本又一次對師團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每個甲種師團總編制為18000人左右。主要裝備包括輕機槍324挺、擲彈筒432個、重機槍 80 挺、九二式步兵炮24門、四一式山炮12門、改三八式野炮36門(或九四式山炮24門)、九四式速射炮12門、九一式榴彈炮12門、汽車卡車120餘量。這種編制一直保持到了日本投降。

    甲種師團是日本陸軍最頂級的戰力,每個甲種師團計程車兵都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無論體能、射術、格鬥和拼刺都在各國軍隊中毫不遜色。在中國戰場上沒有一個甲種師團被全殲過;太平洋戰場,美軍也是依靠強大的空中火力與自動武器的優勢才給這些部隊造成了毀滅性的殺傷。

    不過後來,隨著日本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甲種師團所配備的武器數量越來越少,兵員素質也急劇下降。到1945 年,日軍不但無力保證新建部隊的武器供應,就連甲種師團的裝備和人員補充 也已難以維持。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2 # 歷史評說

    眾所周知,師團是日軍在二戰時期的軍隊編制之一。其實這並非日軍首創,日軍也是學習德國軍隊的編制形式,創造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等軍隊編制。而師團,是日本陸軍編制中最大的作戰單位。

    而題目中所說的甲種師團的分類,其實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並未設定,只是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所以就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戰鬥力分別從高到低,也就是說,甲種師團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一般來說,一個甲種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轄四個聯隊(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所以一個師團往往有八個聯隊。除了聯隊,還有師團部、旅團部,一個滿編的日軍甲種師團的戰鬥人員有28000—30000人左右。

    而且,甲種師團計程車兵基本上都是參軍一年以上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可以說是大部分都身經百戰,因此戰鬥力強悍。

    當然,除了兵員素質強以外,還有武器裝備水平也是日軍中最好的。一個甲種師團,一般配備的武器裝備有:輕機槍300挺、重機槍98挺、擲彈筒300個、步兵炮24門,平射炮16門、山炮16門,野炮36門,榴彈炮12門。

    我們來和國民政府組建的最為精良的德械師對比一下:一般滿員的德械師有12000人左右,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從武器裝備上來看,德械師整體和日軍的甲種師團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共有17個甲種師團,其中大部分都到中國戰場參戰,比如說攻克南京、製造南京大屠殺的第六師團等,戰鬥力可見一斑。

    另外,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佩裡硫戰役,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與負責守衛的日軍第14師團苦戰2個多月,最終以傷亡近萬人的代價,消滅了島上的一萬多日軍。這還是美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並且還佔據了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

    所以說當年我們憑藉著落後的武器,能夠堅持抗戰八年,抵擋日軍的進攻,是有多麼的不容易啊。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各國的主力野戰部隊戰鬥力都是最強的,如果用甲乙丙來分級的話,最強的野戰軍就是所謂的甲種師團,這種部隊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悍的,強悍到什麼地步呢?根據二戰的表現,美、英、中三國在使用同等兵力數量進行對打的話,一定是日本人勝出,美軍在戰後甚至評價日本計程車兵是這個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的確非常出色,給中國和美國許多部隊重創,那就簡單盤點一下吧。

    如果20000多人打500多人你覺得會怎樣?在多40倍兵力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仍然能殲滅500多人的軍隊,反而在己方傷亡慘重的情況下還讓100多鬼子突圍。是不是有點像李雲龍從正面突破坂田聯隊的感覺?而這就是日本的岡崎大隊在1940年10月突襲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後搶佔關家腦主峰後,妄圖來個中心開花的戰術來打擊八路軍,為消滅這股敢進自己根據地內部的鬼子,彭德懷親自坐鎮,光是直接調動參戰的野戰主力部隊就包括385旅、386旅、新編第十旅、決死一縱隊25團、38團、總部炮兵團共1萬多人,而這些還是直接參戰的部隊,還不包括後勤保障部隊。

    但就這樣,日後在北韓戰場上讓美軍吃大虧的彭老總在關家腦戰役中也沒贏,在這場戰鬥中日本兵表現出了強大的作戰能力,讓八路軍傷亡慘重,最終在犧牲2000多人的情況下也只是消滅了400多人,最後還有近100多人逃走。這樣八路軍認識到自己在陣地攻堅戰的戰術上嚴重缺乏。而岡崎大隊是屬於日軍37師團,是第九混成旅團抽調人員組建的一個臨時支隊,並不是一個成建制的大隊,並不能算甲種部隊,按劃分是屬於乙級部隊,但就是這樣的部隊就讓彭老總頭疼不已,可見甲種師團的戰鬥力有多強悍,所以也從側面看出正面戰場的不容易。《亮劍》中的山崎大隊的原型就是岡崎大隊,但和劇中不同的是,岡崎大隊並沒有被殲滅

  • 4 #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按照戰鬥力和人員配備的差異,將部隊分為甲、乙、丙、丁4種師團,其中以甲種師團的戰鬥力最為強悍。日軍的甲種師團,主要是日本在二戰前的17個常備師團,這17個常備師團都是日軍精銳中的精銳。日本能夠在二戰前期的幾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主要都是這17個甲種師團的功勞。

    日本早期的甲種師團戰鬥力非常強悍,從日本在二戰前期和英美蘇軍隊的交手記錄中就能看出,早期日本的甲種師團戰鬥力不在英美蘇軍隊之下。要知道日軍的裝備要比同時期的英美蘇軍隊差很多,日軍能夠在早期的幾次交手中不落下風甚至佔到便宜,足以說明在二戰前期,日本甲種師團的單兵素質超過同時期的英美蘇軍隊。

    在諾門罕之戰中,日本派出23師團(精銳師團,但不是甲種師團)對陣蘇聯的10萬大軍,蘇聯軍隊佔據了空中優勢,並且擁有數百輛坦克和戰機支援作戰。在這種巨大的實力差距下,蘇聯軍隊的傷亡人數竟然高於日軍,要知道日本的23師團並不是日本的甲種師團,如果參與這次戰爭的是日本的甲種師團,那麼蘇軍的傷亡人數肯定還會更高。

    而在太平洋戰場前期,山下奉文帶領著從日本甲種師團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前去進攻駐守在馬來半島上的14萬英國軍隊。結果山下奉文只付出了不到1萬人的代價,就殲滅了馬來半島上的10萬英國軍隊,山下奉文也因此獲得了馬來之虎的稱號。從這兩次戰役都可以看出,二戰前期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確實比較強,至少在單兵作戰素質方面,日軍是能夠完勝同時期的英美蘇軍隊。

    不過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日本甲種師團的老兵大量陣亡,盟軍的裝備優勢又十分明顯,日本的甲種師團基本沒能發揮太大的戰鬥力。在日本甲種師團中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師團,這個師團就是大阪師團。大阪師團是日本甲種師團中的特例,因為大阪屬於一個商業城市,大阪人不像普通日本人一樣好戰,大阪師團的戰鬥意志不如其他幾個日本師團更強,甚至還在軍隊裡面做起了生意。日本宣佈投降之後,大阪師團立刻交槍投降,回到國內又做起了生意。

  • 5 # 華語歷史

    隨著戰爭範圍不斷誇張,日軍對部隊進行了分級,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甲級師團戰鬥力最強。我們先看它的編制,首先有兩個旅團,工兵聯,騎兵聯,炮兵聯,輜重聯等聯隊,人數將近3萬。相當於中國一個軍。他們配備精良的武器,官兵的身體素質,作戰能力,指揮能力都是精英。他們享有優先配備的特權,先進武器優先配備。他們參加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作戰能力非同一般。

  • 6 # 上帝寶哥

    甲種師團是日軍的一種師團編制,主要為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採用四四制編制,戰鬥人員約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由於其組成為歷經日俄戰爭以及一戰並未裁徹的部隊,成軍時間久且歷經大戰爆發前在中國發生的大小戰事,戰鬥經驗以及訓練上相對紮實,對日軍來說是其組成中列於首位之作戰主力

  • 7 # 袁載譽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甲種師團一般代指的是二戰開打之前的日軍“常備師團”,他們來自於明治維新的直接成果。1871年日本開始實行徵兵制,培養近代化職業軍人。

    至於如何執行?日本政府在中央設定兵部省統轄徵兵事宜,隨後在兵部省的協調下,東京,大阪,鎮西,東北等地先後建立起6個被稱為“鎮臺”的大兵營。

    1888年“鎮臺”被取締為“師團”,各“鎮臺”相繼改稱為第1師團、第2師團……第6師團。1891年為了保護東京的皇宮,兵部省成立了近衛師團,給予編號“0”。

    師團在編制上採取“一師兩旅”的配置,拋開文職外的戰鬥人員一般維持在15,000至20,000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佔領北韓之後。日軍根據自身國力提升,以及佔領非原本土土地的需要,相繼擴編出了第7師團到第20師團。

    但是日本人並沒有一味的持續擴編,1925年曾在擴軍上踩了一下剎車。一戰結束後,在英法的主持下,出於不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悲劇”的考慮下,世界各國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軍,以此表明自己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

    為此日本進行了“宇垣裁軍”,20個師團直接縮編成了17個師團,而這幾個師團即是二戰時期,日本人口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在二戰之中,享有包括武器彈藥、人員補充在內的一切後勤優先補給權,在野史的記載之中,一個普通計程車兵,想加入“甲種師團”必須在最少六個月的高強度單兵訓練中成為優秀者,即非“精英”誤入“甲種師團”。

    與此同時出於適應各自戰場強度的需要,“甲種師團”在二戰中計程車兵數量也有著顯著的提升,士兵均超過了2萬人,而數量的提高以及兵源的“精英”,也確實給“甲種師團”帶來了不俗的戰鬥力、戰鬥意志,至於有多不俗下面舉2個典型案例。

    1944年11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第1師團,奉命緊急支援菲律賓的日軍,於一個叫“李蒙峽谷”的地方跟美軍狹路相逢,當時美軍憑藉著絕對優勢的海軍,基本斷了第1師團的後勤補給。

    然而第1師團並沒有絲毫的膽怯,以邊打邊退的姿態死戰美軍,並喊出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口號,第一師團在跟美軍相逢之時有約15000名士兵。但是當1945年1月,第一師團被從包圍之中營救出來之時,僅剩下800名士兵。

    1942年第20師團25572名在巴巴新幾內亞登陸,按照日軍初步規劃,他們需將該地打造成為日軍進攻澳洲的跳板,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海軍在1944年6月被美軍徹底擊潰。

    美國艦隊徹底掌握了制海權後,作為突出在海外的第20師團,不可避免的被美華人給包了餃子。1944年7月美軍在一個叫“愛達培”的地方,對第20師團發起了最後的攻勢。

    用鋪天蓋地的轟炸,炸的日本士兵頭都不敢伸,面對著全軍覆滅的絕境,7月25日第20師團官兵收到了直屬司令員安達中將冰冷的命令“全員犧牲報國”。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第20師團在“全員犧牲”之前收到了“投降命令”,而當時還活著計程車兵,只有785人。從第1師團、第20師團在二戰中的結局可見,被日軍稱為“超級精銳”的他們.

    確實做到了日本人價值觀中的“優秀”,就算面對武器遠好於自己的美軍,依舊敢於死戰到“最後一人”。

  • 8 # sfls12

    非常強 在二戰各主要參戰國中 如果不算裝備武器 單看士兵個體作戰素質 日本第一 德國都趕不上

  • 9 # 度度狼gg

    嚴正並且嚴肅和嚴謹的說明,日軍的所謂“甲種師團”只存在於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同時這個稱謂也只生成於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因此這個問題更準確的標註應該是“侵華戰爭期間”。“甲乙丙丁”四類師團與侵華初期的“常備師團、特設師團、警備師團、治安師團”是兩套平行的編制體系,不能混為一談,不妨可以這樣結論:在中國戰場的常備師團一定是後來的“甲種師團”,但甲種師團不等於常備師團,能否理解?

    侵華日軍的各師團是分批動員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批出動的是老牌常備師團(四聯隊),番號在20之前;第二批動員的是若干常備師團的“影子部隊”特設師團(四聯隊),番號從101到116;到武漢會戰之後隨著佔領區的不斷擴大,日軍大本營深感兵力不足,於是又組建了番號在20以後的一批警備師團(三聯隊),這一期間,還沒有什麼甲乙丙丁的說法,是研究抗戰史的同學們需要注意的。

    1939年中日雙方都對本國軍隊進行了結構性調整,日軍開始將所有常備和特設師團的旅團司令部取消,同時調出一個聯隊組建新師團,至此,理論上在華日軍的師團全部調整為“三單位師團”。但是,戰爭時期這樣的調整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底,仍有部分師團沒有完成建制修改。

    比如駐紮宜昌的第13師團,屢遭進攻戰事不斷,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時,還有四個步兵聯隊約26000餘人,戰馬9000匹,但同為常備師團的第6師團只剩下三個步兵聯隊20000餘人。

    直到1942年各師團才全部調整完畢,此時在華日軍全部已是三聯隊師團,根據擔負任務的不同,開始出現甲種野戰師團、乙種輔助作戰師團、丙種警備師團(大多是獨立混成旅團升格的)和丁種師團(拼湊的,只轄兩個旅團八個獨立步兵大隊,沒有聯隊建制)。

    那麼,同樣是三聯隊單位,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區別在哪呢?第一是甲種師團繼續保留炮兵聯隊(山炮或野炮),而乙種師團只有炮兵隊(一個或兩個大隊);第二是甲種師團的騎兵聯隊改為摩托化的搜尋聯隊,而乙種師團繼續稱為騎兵聯隊,但兵力只剩下2個騎兵中隊。

    此時在中國戰場,日軍的常備師團和特設師團的數量已經很少,大部分常備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在那裡被稱為“重灌備師團”,同時又組建了海洋師團等建制,根本沒有什麼甲乙級之說。而“中國派遣軍”對所屬師團的評級,除僅存的第3和第13師團兩個常備師團之外,其他都根據歷年來的戰場表現決定的,一旦入選甲種師團,即得到優先兵員補充和火力加強。

    1945年初,岡村寧次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之時,他指揮的日軍共有25個師團的番號(山海關以南戰場),其中甲種師團八個、乙種師團四個、丙種師團九個、丁種師團四個。這八個甲種師團的番號分別是:第3師團、第13師團、第22師團、第27師團、第39師團、第47師團、第104師團和第116師團,可以看出,這八個甲種師團原來分屬常備、特設、警備等不同的類別。

    比如這個京都第116師團,雖然是特設師團,但戰鬥力一直不弱,原隸屬於在華東駐防的第13軍(司令部上海),師團司令部駐安徽安慶。常德會戰前夕,日軍南京總司令部為加強武漢第11軍的實力,將該師團調入第11軍,成為抗戰後期華中戰場的日軍絕對主力,先後擔任進攻常德和衡陽的主攻部隊。

    該師團組建於1938年5月,原轄第119和第130兩個步兵旅團,是四單位的的標準師團建制,1942年9月調整為三聯隊師團,下轄第109聯隊、第120聯隊、第133聯隊,被確定為“甲種師團”後,每個步兵聯隊兵力加強到4000人,另附第122野炮兵聯隊、第116工兵聯隊等,師團總兵力20000餘人。

    師團長巖永旺中將,原任第34師團少將步兵指揮官,曾經在上高戰役中被中國軍隊擊傷,1943年6月10日出任第116師團長。1943年11月,第116師團參加常德會戰,是日軍的破城主力;1944年6月參加長衡會戰,是首批強渡新牆河的日軍部隊之一,6月28日投人衡陽攻城作戰,跟方先覺的第十軍苦戰40餘日,這一期間,應該說第116師團的戰力還是很強勁的,是湖南戰場的日軍主力。

    1944年10月19日,第116師團劃歸新組建的第六方面軍(岡村寧次)第20軍(坂西一良)指揮,慘烈的衡陽戰役把該師團剔成了骨架,傷亡極其慘重,儘管作為甲種師團優先得到了補充兵員,師團總兵力仍然維持在20000人左右,但70%都是新兵,戰鬥力直線下降,1945年3月,菱田園四郎中將調任師團長,巖永汪被修理回國,第116師團作為第20軍主力,參加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湘西會戰”,被美式裝備的王耀武第四方面軍擊敗,所謂的甲種師團早已雄風不再。

    進攻芷江的戰役企圖破產後,第116師團撤回岳陽整補,1945年8月,在湖南嶽陽繳械投降。

  • 10 # 歷史軍魂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分別為近衛師團、一至二十師團(缺第13、15、17、18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2旅團、 旅團下轄2步兵聯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總人數28500人;另一種是挽馬制,總人數25000人,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製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這些師團都是甲種師團。

    日軍是一個工業國,其工業水平與歐美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與農業國的中國相比,先進不少。日軍的武器裝備都是自產,能夠形成系統化和確保後勤的供應。除此之外,日軍計程車兵基本都是小學畢業,其兵員的文化相對較高。在此基礎上,日軍的訓練非常嚴格,日本的《步兵操典》規定:

    新兵入伍以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訓練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 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則為1800發。在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條件下,日軍射擊水平普遍較高,通常每個中隊(連)優秀射手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國軍事評論員給 日本軍隊軍事素質的評價是: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因此,日軍的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戰鬥力都很強。到了戰爭後期,隨著日軍兵源的枯竭,日軍的兵員不是60的就是16的,戰鬥力已遠不如從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上了一段幼兒園突然不想上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