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東俠客

    宋神宗趙頊是北宋第六代皇帝。他二十歲登基,正是年輕氣盛有所作為的年紀,他希望象李世民一樣有所作為。為實現富國強兵他任用壬安石變法改革舊有敝政,遭到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一致反對,最後失敗。但他勵精圖志,開拓進取精神值得肯定。君明出忠臣,亂世有良將。王安石,司馬光,富弼,韓琦北宋歷史上著名丞相都是他的屬下,神宗雖是皇帝從不搞一言堂,非常民主,廣開言路,遇事會耐心聽取大臣意見,若不英年早亡會取得更作為。

  • 2 # 懷玉山人

    客觀評價宋神宗這個皇帝,要從他死後的廟號“神宗”開始。

    往往對於一個皇帝的評價,只要不是亡國之君,那從其死後的廟號當中,能基本看到客觀之處。

    先簡單過一下宋神宗的生平——這個直接度孃的。

    趙頊[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鋮,宋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

    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國公,後進封淮陽郡王、潁王。

    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宋神宗,時年20歲。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趙頊即位,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趙頊即位後立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趙頊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8歲 ,共在位18年,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

    我們知道,神這個字,一般很少會出現在廟號諡號之中,因為畢竟古代人對於神是有信仰的。人們相信田地之中會有鬼神存在,他們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想象的,是不可得罪的,所以神一般很少出現在個人的字號中。

    歷史上,只有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和明神宗(支援張居正變法)兩個皇帝,得了這樣的廟號。

    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皇帝趙頊,他的廟號就叫神宗,他的廟號為什麼會用“神”一字呢?

    對於宋神宗的廟號,當時的官員解釋道:蓋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 ,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啥意思呢?

    當時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為其選定諡號。雖然守成派的大臣並不贊成宋神宗的變法革新,但是人剛剛去世,不可能大肆批評,這就顯得為臣不忠。所以就想了神這麼一個明褒實貶的字作為其廟號。

    想來宋神宗的“神”之一字,取義為民無能名曰神。

    也就是說,當時為宋神宗上號的大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選了“神宗”。

    民間有句老話,一朝天子一朝臣。宋神宗趙頊新君上任,自然會大力推行自己的執政政策。

    而他的三把火則是熙寧變法、元豐改制、進攻西夏。

    熙寧變法,又叫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上位之後,為了越發疲弱的國家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於是重用倡導改革的王安石,讓其全權負責變法事宜,從社會國家的各個方面尋求突破,提高大宋國力,改變當朝積弊的格局。

    元豐改制,是在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宋神宗進行的另一個專門針對政治官僚的變革。

    從宋朝建立初期起,官員體制就極為複雜冗多,不僅沒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平白花費國家錢財,算是國家財政的拖累。

    這項變法,比之王安石變法結果要好的多,至少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

    他親自主持進攻西夏,雖然在初期得到了成果,但是到了後期卻有了極大的慘敗,不僅沒有提升國家實力,還成了拖累。

    此後宋神宗再也無心對外作戰,老老實實的進奉歲貢。

    關於宋神宗此人,需得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好的和壞的,宋神宗皆有涉及。

    總體來說,宋神宗是一個有宏大的政治理想的皇帝。

    也許是因為他登基之時,年僅十九歲,虛歲二十,所以他具有年輕人的慣有的衝勁。

    當他面對國家的一系列問題的時候,沒有像一些年老的皇帝,踟躕不前,不能下定決心卻進行改變。

    趙頊早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對變法極為贊同,當他繼位登基之後,立即便開始著手變法。

    他重用王安石,讓王安石負責變法的各項事宜,以期君臣同心,共謀國家之富庶強大。

    只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趙頊並不是一個毫無作為的皇帝,他毅然決然發動變法的勇氣是需要我們讚揚的。

    但是隨著變法的進行,神宗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

    王安石變法的各項改革制度,因為涉及到了勢力龐大的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變法的一開始就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其中反對派,甚至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援。

    宋神宗作為變法的最大支持者,本來應該堅定的為變法的執行者王安石排除這些困難,但是面對著各大勢力的反撲,宋神宗竟然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

    以至於不僅沒有幫助王安石排除反對派的威脅,甚至對王安石的某些措施還予以反對。

    對於宋神宗的這種表現,王安石的看法極為正確,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 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

    除了王安石變法表現出來的弱點外,宋神宗在接下來的兩次大動作中,也表現出了缺點。

    在元豐改制中,面對陳舊而問題極多的官僚體制,宋神宗雖然期望進行改革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他的改革態度卻不堅定,以至於雖然有了好處,但卻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

    還有就是對西夏用兵,宋神宗大概想要透過軍事上的勝利,改變宋朝面對外族的尷尬地位。

    但是在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之後,宋神宗沒有看清當時的軍事狀況,貿貿然的派兵深入敵境,遭到了西夏軍隊的強勢反撲,以慘敗告終。

    《宋史》評宋神宗: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 不事遊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 、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痛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

    朱熹評價:"神水汲聰明,於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只是臨頭做得不中節拍,……西番小小擾邊只是打一陣退便了,卻去深入侵他疆界。"

    這是比較客觀的評價,好的壞的,都提到了。

  • 3 # 暖歷史

    神宗還是個小孩兒的時候,也就10幾歲吧,就身披全副鎧甲去見祖母----也就是仁宗的曹皇后。和曹皇后表示他決心重振國威。從小就有這個志向。

    在他即位之初,宋的經濟和國家的財政就已經出現了危機了。這主要是因為從仁宗慶曆新政失敗之後,仁宗基本上就基本不想有什麼作為了,當時人民修養生息,國內也很安定,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武備鬆弛。

    武備鬆弛的後果就是要向契丹和西夏送“錢和絲織品”,光是契丹每年就要50萬的歲幣,對這樣的事,仁宗覺得心安理得,大臣們也忙著爭論禮節的是非對錯。

    到了神宗,他就想發奮振作,改革現狀,有所作為。但是大臣配合不配合呢?是不配合的,因為安逸慣了,他即位之初,就起用富弼做宰相,謀劃國事,但是富弼去沒有什麼策略給他。

    王安石很明白神宗的心思,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富國強兵,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國庫就得充足才行。所以他起用王安石變法。

    變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國家的財政一度好轉,軍隊的戰鬥力也比以前增強了。但是由於在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王安石的重稅搜刮民財的謀劃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於是王安石就被罷相。

    後來,神宗又開始親自主持變法,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強化專制集權。

    神宗雖然有改革的決心,但是他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或者看到了,也無能為力。因為宋朝的立國宗旨就是壓制武將,總以為武將會奪取宋的天下,在這樣的國策下,武將無人可用,又怎麼可能抵抗西夏和契丹。抵抗不了西夏和契丹,增加再多的財政收入,也都要供給西夏和契丹。剩下的就是供皇帝和大臣奢靡享樂。

    而那些大臣呢,不能把正確的宏圖遠略告訴神宗,反而是一心想挫敗和壓制神宗想有所作為的志向,所以神宗又很討厭他們。認為仁宗一朝的鬆弛誤事都是這些大臣造成的。

    在這樣的君臣關係下,神宗又不能改變抑制武將的國策,那麼神宗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字媒體藝術大一新生,覺得遊戲本太重帶到哪裡都不方便,還有什麼推薦的膝上型電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