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韻軒書法

    張長史謂: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董內直謂:寫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而無精神,偏旁宜字字照應,又宜飄逸,氣方清雅不俗。一字之美,皆偏傍湊成,分拆看時各成一美,始為大字之盡善者矣,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型段,諸美皆具也。

    寫大字要肥而有骨,厚重雄強。精神團聚。結構不鬆散。意在筆先,大膽落筆書寫,注意整體氣勢。

    善用巧力,讓字有力美。

    寫大字宜站立懸臂書寫,活動範圍加大,視力範圍擴大,便於觀察整體書寫效果。

    近代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法字型蒼勁飽滿,功力深厚。

    啟功先生說:"樸翁擅八法,於古人好李泰和、蘇子瞻書,每曰臨池,未曾或輟,乃知八法功深,至無怪乎書韻浯之罕得傳為家寶者矣。″(下圖為趙樸初先生題字書法作品,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2 # 無心齋侃畫

    沙孟海作品《龍》

    小字能寫好不代表大字也能寫好,同樣大字能寫好的人,並不等於小字也能寫好!

    沙孟海書法作品《杏林擷英》

    就如我們近現代書壇的兩大巨匠:啟功和沙孟海先生,他們也各有所善。啟功老先生多作小字,以冊頁、手卷見長,溫文爾雅、疏朗俊秀,魏晉文人士大夫精神撲面而至,叫人神曠神怡,流連忘返。而沙孟海老先生則以擘窠榜書傲視群雄,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令觀者拍手叫絕,無不歎為觀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現象呢?說到底就是寫小字和寫大字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創作模式,首先他們所用的創作工具就不盡相同,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執筆、用筆、結體、姿勢、章法、佈局都各不相同,這是需要具有兩種不同的創作能力,也是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創作。既能把小字寫得出神入化,又能把大字寫的神完氣足的人實屬不多。就是在整個書法史上,也是屈指可數。

    所以個人建議,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儘可能揚長避短,不要齊頭並進。選擇自己的優勢方向,努力走進去,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成績。避免朝三暮四,淺嘗輒止,最後變成萬金油,反而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 3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我認為必須把腕子懸起來,寫大字時站起來,保證筆桿豎直,這樣練一段時間會好。

    寫字時筆鋒不要超過三分之一,部分筆用到二分之一。

    如果再超過,就是把筆按死了畫,線條就死板了。

    可以試試吧。

  • 4 # 張尊頫書法

    我們知道古時候的紙張非常珍貴,我們現在看到的書法作品,尤其是明朝以前的很少有大篇幅作品,紙一般高二十多釐米,超過三十釐米的很少,即使一些長卷作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孫過庭《書譜》、趙孟頫《前後赤壁賦》以及眾多的書信作品,都是一些小紙張裝裱而成,這些作品的字是非常小的,比小楷大不了多少,一般在二三釐米以下甚至更小,即使顏、柳、歐、趙的碑版作品,字一般也是在四五釐米之間。

    王羲之《蘭亭序》縱24.5cm,橫69.9cm

    孫過庭《書譜》尺寸888.55cm×31cm

    顏真卿《多寶塔》字大3——4釐米

     

    直到明末一些大的紙張出現,人們才開始寫大於四五釐米的字,當然對聯的字要更大。尤其是在當代,隨著紙張的大量生產以及書法作品展廳效果的需求增大,書法作品動輒六尺、八尺以上,字越寫越大。例如中書協的大字展,要求字的大小在十二釐米以上。

     

    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及書法臨創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

     

    初學書法寫大一些是有好處的,因為初學者對毛筆的把控能力有限,如果寫太小,毛筆剛落紙就該收筆了,不易鍛鍊控筆能力,不易把筆畫寫舒展,不易弄清楚用筆的來龍去脈。

     

    但是,一旦控筆能力有了,最後還是按原大小,或者比原帖字大一些就好。為什麼呢?因為同樣一個碑帖,你把它寫大和寫小,用的工具、用的力、用的筆法區別是很大的。

     

    比如寫大字,用一些價格不是太高的狼羊兼毫就最合適,因為狼毫也沒有那麼長的鋒,蓄墨量也不大,但寫一些比較精緻的字時,對筆鋒的要求就高了,比如王羲之、趙孟頫的字,如果要用一些便宜的尤其是摻人工尼龍的筆根本寫不出原帖的效果。

     

    其次,寫大字要懸肘,寫小字以用腕為主,甚至還要用指。

     

    因些,你以前寫小字,現在開始寫大字,這些都要進行改變。我給你的建議是:

    一、要換合適的筆,寫大字最好用一些質量好一些兼毫,蓄墨量要大,不能寫不到一個字就再蘸一下墨,那樣筆畫之間、字和字之間的氣就斷了,筆畫之間沒有呼應關係,寫出來沒有神采。

     

    二、調整寫字時的執筆,可以練習站起來懸肘寫。懸肘寫字需要長期進行訓練,懸肘寫時會下意識地寫快,因為寫得慢就寫不成了。這時候要沉得住氣,把寫字的速度慢下來,即使寫行草書,剛開始也不要太快,“快則失勢”,不利於鍛鍊控筆能力。

     

    三、寫大字時主要追求大效果,不必去斤斤計較一些點畫的細節。比如你把原大二釐米左右的《蘭亭序》寫到十釐米左右時,如果還想寫那麼精緻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這些細節上,就會失去一些大的東西,失去了練大字的意義。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王羲之曾說過:“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明代文徵明也談到:“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

    能夠注意以上幾點,相信你寫大字會有所益進。

  • 5 # 芥藏山房

    題主的小字確實能看,有米芾的味道,至於題主自己感覺的“大字寫不好”,並沒有覺得。

    當然,這不是表揚題主寫得好,而是題主的小字與大字基本在同一水準上,相差不大。

    先說優點,題主習字能夠儘量入帖,這是可以期待的重要品質。從形似到神似,從入帖到出帖,是書法家修養的必須途徑。

    不足在於,題主目前還處在形似階段,對米芾用筆的精髓還沒有真正觸及。米芾自言“臣書刷字”,評者說起米芾常以“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八字稱許。而題主筆力偏弱,偏浮,偏軟,這恰恰是要不得的。

    如何改進?建議師其所師,去研究米芾的取法過程。

    一是從唐楷取法,由楷入行草。米芾於唐楷,得力於褚遂良最多。褚遂良儘管以《雁塔聖教序》最知名,墨跡則有《倪寬贊》等,但是就題主的需求來說,推薦臨寫《大字陰符經》,儘管此帖判為偽作,卻不失褚之精神,此作雖為楷書,兼有行草意,用筆動作明顯,學好了行書上手快。

    當然,也可以試著寫方筆漢隸、北碑,以強筆力。如《張遷碑》《張猛龍碑》,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代學米芾者,周慧珺、曹寶麟名聲最著,相對來說,我更推崇曹公。此外,山東魏啟後先生,是我心目中學米芾最為傑出的人物,附圖如下,看合乎題主口味乎?

  • 6 # Montanapanda

    其實我覺得應該從大字入手練,大改小好改些,小寫大,需要點功夫練了,因為你的範圍已經界定,想大了寫,有些放不開,或者是結構不知該怎麼把握,加油吧

  • 7 # 樂天43914305

    這也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書家都有的問題。寫小字和大字區別還是較大的。首先要站立懸腕、懸肘,把每個熟悉的小字放大去寫。反覆練習線條的力度,每天畫五十釐米的直線、橫線、圓圈。必須堅持三個月以上。

  • 8 # 成長新視點

    寫大字難,寫小字容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呢?主要源於對字的感官認知。

    一幅字小字,一般佈局合理,字的字型風格、間架結構、運筆方法和筆畫粗細等保持一致的話,再醜的字,整體看上去,都不會覺得醜,因為,他整體劃一。

    舉個例子:

    某小學的一個班級有40個男學生,大家長的都一樣高、身材胖瘦差不多,但是臉型不一樣,有的方臉,有的長臉,有的圓臉,有的白淨,有的黝黑。如果,大家穿不同風格、顏色的衣服,也有長袖、有短袖、有棉麻、有滌綸,有黑色、紅色、白色。有的人衣服乾乾淨淨,有的衣服佈滿灰塵。

    這樣的一群孩子,在操場上集中整齊站隊,可以說,在老師的眼裡,看不出整體的美來,就是說整體不美,亂七八糟,非常的不好看。

    但是,如果大家統一穿乾乾淨淨的校服,整齊列隊,絕對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可是,你如果把一個學生單個站立的話,你就會發現,還是有的漂亮,有的醜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畢竟,有的孩子身材、五官的比例不會那麼的協調。

    對樓主的字型欣賞

    樓主發的兩張圖片,寫的字,一幅是小字,一幅是大字。

    第一張的小字,就好比統一穿校服集中、整體站隊的小學生,整體看上去不錯。但是,看單個字的話,用“永”八法來分解評判,沒有一個合格的,寫的並不好。

    看看下面的這幅小字,他們的單個字型的佈局、間架結構等是怎麼樣的,對比一下自己寫的小字,就會找出差距:

    第二張的大字,其實就是第一張小字的放大版,再加上風格、大小不一致,本來字寫的就不好。這樣的一幅字,當然是更加的看不上眼了。也就是我舉的小學生著裝的例子。看看下面的這兩幅大字,他們的單個字型的佈局、間架結構等是怎麼樣的,對比一下自己寫的小字,就會找出差距:

    樓主的這兩幅字,行草風格,都是自由體,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練出來的,看不出是哪個書法家的風格。

    可以說,第一張小字,因為本來就寫的小,一幅字裡面的每一個字風格、大小都差不多,還能看下去,第二張大字,叫不忍直視吧,一個個字寫的太醜了。

    建議

    樓主,才練字幾年的時間,功底應該還是有一些。看來對書法練習的理解,缺乏基本的認知,沒有沉下心,只有幾年的練習,寫的龍飛鳳舞,根基不牢,可想而知,對單個字型的審美還欠缺火候。

    即使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字,也還是需要學習名家書法的藝術,看名家書法的單個字型佈局、間架結構、筆畫粗細運用等等。

    先把,每一個小字練好,可以借鑑“永”字八法,進行認真練習,找一個名家的書法作品做參考,寫自由體的字(行書、楷書或行草)也可以,總是屬於娛樂,但佈局和間架結構方面要吃透精髓。

    在練習寫小字的時候,記著用大筆去練習寫,而不是用小筆練習。在小字的每一個字都寫的非常漂亮之後,在去練習寫大字。

    開始,可以用小筆練習寫大字,磨鍊一段時間,能夠把寫小字的理解運用到寫大字的時候。可以在用大筆寫大字,當然,每一個字都需要寫的像模像樣。

    對於,在練習寫大字的基本功方面,可以買那種一米多長的海綿筆,在公園的地上學著寫,領會寫字的訣竅。

    建議,最好是楷書、行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之後,再練習行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是這個道理!

  • 9 # 墨池煙雲

    首先可以肯定,提問中的兩幅字,已經相當不錯了,兩幅相比,大字筆力稍弱,如“爭”字豎鉤,“世”字長橫,等,大字需站立,懸肘,以腕和肘運筆,寫出豪邁之氣,雄強之姿。要膽大心細,小字就像工筆畫,大字則如潑墨大寫意。

    既然學米,他晚年也有很多墨跡大字本,如《多景樓詩卷》、《吳江舟中詩卷》等等,既然學米肯定也少不了臨他的大字,況且又是墨跡本,容易看出用筆的軌跡,墨色的變化,以及章法佈局等,看的多,臨的多了,自然就能提高。

    《吳江舟中詩卷》

    平常也可以觀摩,明清時期大家的大字條幅和對聯,記得之前我看過,張瑞圖大字四條屏,和左宗棠的對聯,以及傅山的條幅,字大都在15cm左右,相當震撼,下圖就是我購買傅山的一副原大影印版,雖不是真跡,但是掛起來天天欣賞,也是一種享受,和學習。

    想寫好大字,從顏體楷書也是一個辦法,顏字能大可小,大到《大唐中興頌》,小到後來人寫的顏體小楷等等。

  • 10 # 魏保良

    題主的小字寫的很文氣,一眼便可看出有功力。從字形上看,很明顯題主學的是米芾,但章法上感覺過於平淡,沒有米芾的那種大小、欹正、參差的變化。題主的大字寫的確是有些欠缺功力,而且取法不明顯,顯得很俗氣,應該是方法上出現了問題。

    米芾說“大字如小字”,告訴我們一個寫大字的道理。首先,大字的氣勢要弘大,這一點區別於小字。但大字什麼地方如小字?應該是筆法,寫大字同樣應該有精到的筆法,只不過較小字略顯含蓄。我們不應該因注重氣勢而忽略大字筆法。“小字如大字”同樣告訴我們不能因為過分注重筆法而忽略小字的氣勢,正如將小字放大,氣勢上不輸大字。

    既然小字學米芾,大字不妨也試試米芾,如《多景樓詩冊》、《虹縣詩卷》、《研山銘》、《吳江舟中詩帖》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 11 # 天天畫畫

    其實寫大字的時候要注意幾個點,首先寫大字時不要急,氣沉下來,心靜下來,把速度放緩一些,筆上慢而用力,不要用寫小字的速度寫大字,不然肯定會心躁,心躁了是寫不出好字的。

    其次就是筆的力量,也不是說很重的筆力就是好的,而是筆在紙上的摩擦力阻止了寫字的速度,抑揚頓挫,經常訓練控制好力度是能練好的。

    最終寫出來的字看起來是要有力量的,而不是看起來軟軟弱弱的,如果看起來沒有力量要考慮是不是用筆不對所導致。

  • 12 # 生命河歡迎您

    練書法要端正好態度,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像我們平常說的心靜如水,波瀾不驚。因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切勿急燥,欲速則不達。應該抱著“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執著信念,加倍努力,勤學苦練。

    再者,在運筆的時候,注意藏鋒、露鋒,提氣,收氣。還要掌握好精、氣、神,一筆一畫,要講究運筆技巧和力道。只有這樣,心中有譜,才能成曲。做到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一氣呵成,易如反掌,字型才會蒼勁有力,氣勢如虹。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多少付出,多少收穫。功夫不負有心人,只有這樣,才能在書法藝術上有一個大飛躍。當書法功底達到爐火純青,妙筆生花的時候,寫出的字,不管大字還是小字,一定會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所以,練書法,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掌握運筆技巧和力道,除此以外,沒有其它捷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社交恐懼症不愛說話不敢找工作還有救嗎?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