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風向陽而吹
-
2 # 新晨寶的長成記
如果真是這樣那不早就死了。
不過我以前確實是在做一件事,為別人活著。
現在已經開始做另外一件事了,為自己活著。
-
3 # 相處不累
人來到世上是偶然,死是必然。既然人活著早晚都會死,那麼人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為死亡做準備。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話。
人生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階段:童年有遊戲的歡樂,青年有漂泊的經歷,老年有難忘的回憶。童年和青年是一個人的成長時期,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死亡是一件遙遠的事情。到了中年身邊有了親人和朋友的離世,感受到死亡的存在。活到6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退化,或多或少都有一兩個老年慢性病,吃藥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感覺離死亡越來越近了,這個時候會為死亡做準備。
我有個長輩今年87歲了,這個年齡她周圍的同齡人已經死了好多年了。她有兩個兒子在國外,生活條件還不錯,可是哪個兒子都不願把她接過去一起生活,他們做的就是平時跟老媽媽影片一下電話,過年節的時候到老媽媽家住兩天,剩下的時間就是老人一個人度過,難免會孤獨寂寞和恐懼死亡。老人為了讓兒子放心和死了之後兒子回家給她辦理後事,早幾年就把名下的房產和存款分給了兩個兒子。現在是活一天是一天,哪天死了,也沒有後顧之憂。
人活著不是為了死,人活著是為了有意義。朋友、家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人類共同的歸宿,瓊瑤說得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死亡遲早會到來,該死就死,用平常心對待。
-
4 # 陳昌海12
人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為生存作鬥爭後無可奈何花落去才去為死亡做準備。這才是認同的我,很多死亡都要如此經歷的。
-
5 # 緣林清風
人終須一死道理是沒錯,但人生絕不可能是在為死亡做準備的。看看那個老師:世界那麼下,我想去看看。還有那個詩和遠方,人生多姿彩,生活多美好,且行且珍惜
-
6 # 齊物行者
生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向更高階形態進化的過程。
生,死,只是一個環節。
正是有了生,死,才有生命之不斷變化發展與進化。
生物進化到人,既人可以去認識外部世界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律。
也可從生命內部去認識生命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能合於生命本質規律,並獲得可能的生命進階之機遇!
中華民族的先輩們,早就認識了生命執行規律與本質規律!
並留下了寶貴的《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悟真篇》,,《太乙金華宗旨》《張三丰全集》等等,,等等著述,給中華民族留下如何認識生命併合於生命規律的學說與方法論!
願意尋找生命之規律者,不妨用點心去讀讀。
個人偏見,不足以批駁。
切望有識之士賜教!
-
7 # 偉心透明20轉好
哪有這樣的認同法,做為人的一生,死,只是作為一個過程的存在而已。要說做為萬事大吉的死亡,我是不贊成的。社會如此認定,一個親人死了,大辦10天喪事,弄得天哀地悲。我是要改變這一作法的,人死了,並沒有特大的了不起。只是人生轉折了一下,現象變化了一番。還有什麼值得雷世大辦的呢,在不遠的將來,我以我身試輕生,交代兒孫不在意,人死只是轉移骨灰一合,散下大地可了。我為身亡,小事一張,先做哀悼一事。
-
8 # 朝花夕10
看破紅塵,了卻三千煩惱絲……施主這是要皈依佛門,成為俗家弟子嗎?少林寺弟子都要大學文憑……請問施主什麼學歷?
回覆列表
不認同。人這一生,最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死亡,但是之前的所有問題,都是怎麼活的問題。
應該說,死亡是一個人的最終歸宿,無論這個人是偉大還是渺小,是善良還是邪惡,是富有還是貧困,是受人尊敬還是千夫所指……我們無法選擇的會面臨死亡。我們能夠選擇的,只是怎樣去活著。
人一生的事情,就是怎樣活著。我們每個人在年少時候都想活出自己的特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上大的環境趨勢,周圍人的錯誤的三觀影響,最後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向平庸。我們為了金錢與地位耗盡精力。我們到頭來還是要走向生活本身,去體驗生活的美好,體會人生的樂趣,而不是為了活成他人眼中的模樣。
所以說,不要因為人的最終歸宿是死亡,就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不要認為人的一生是為死亡做準備就在慾望裡沉淪。生活,就是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是人一生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