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品聊齋
-
2 # 說說歷史那些事
王羲之是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后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唐太宗時,為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跡,曾派監察御史蕭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王羲之的後人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真跡,交給唐太宗。
唐太宗亦將《蘭亭集序》視為珍寶,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們臨摹書寫。相傳,唐太宗死後,將《蘭亭集序》作為隨葬品帶進了陵墓,即唐昭陵。
史料記載,唐末溫韜盜掘昭陵,發現“鍾、王墨跡,紙墨如新”,遂全部取出,流落民間。但是否確鑿,又不得而知,因為《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如今都是個謎。現今流傳的被認為是唐代的精摹本,也又認為是宋代臨摹的。
唐代的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皆對王羲之的書法水平心悅誠服,故王羲之有“書聖”美譽,他的《蘭亭集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本人不敢妄論,認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有兩層原因:
其一、通篇字型超絕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的書寫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與三國時的書法大家、“楷書鼻祖”鍾繇並稱為"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可見其書法水平的影響深遠。
梁武帝蕭衍稱他的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贊其“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尤其在《蘭亭集序》中,“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中二十多個“之”字,又各不相同,變化萬千。體現出東晉書法的細膩多變、中庸之和的韻味和超凡脫俗、行雲流水的境界水平。
其二、全貼意境深遠東晉時的社會政局表現為無為而治的老莊學派,玄學盛極一時,然而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表現出的卻是在“人生苦短”基礎上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對生命的執著與嚮往。
跟著文章的節奏,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中,時而喜悅、時而感傷,波瀾起伏、抑揚頓挫,由景觸情,又由情傷感。
更為可貴的是文中語句疏朗簡淨、樸素自然,但又不失音韻和諧、韻味深長,完全沒有當時文風的雕章琢句與華而不實的風格。
最後指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人如何看待今天的我們就像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前人一樣,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其致一也”,留給我們後世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思考。
-
3 # 閒雲飄過
《蘭亭序》的神韻和魅力,只要你真正用心學過寫過,你就能體會得到!按照指導,我今天也試著學臨了一下《聖教序》,又有不同的感受。初學水平不行,望賜教!
-
4 # 大成國學堂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我們把現世所存的所有右軍作品和手跡摹本全看一遍(並不費力,幾十帖而已,俱都簡短,只要長一點比如黃庭經,就已經基本被推斷為贗品),我們會發現右軍書法經歷了至少三個階段。
學書階段,五歲始學書。晉建興二年甲戌(三一四年)十二歲,獲其父枕中所藏前人筆論。父又語以大綱,書法因而大進。按見《筆勢傳》。又《書史會要》:“王曠(羲之父),導從弟,與衛世為中表,故得蔡邕筆法於衛夫人,以授羲之。”《西溪叢語》:“衛夫人,王逸少師。善鍾法,能正書,入妙能品。王子敬年五歲,已有書意,夫人書《大雅吟》賜之。”十三歲。曾謁周顗,為顗所重,於是始知名。二十歲坦腹東床娶妻。
書名大著階段,但依然謹守鍾繇法,行楷不脫隸意,書法座標基本在鍾繇+皇象之間打轉,行筆古意,束手束腳,姨母帖就是代表。我們提起右軍,好像所有作品都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其實這未免有些褒獎過甚。當時江左,有書名者百二三十人,王氏宗族佔了三四十。羲之盛年作品不過爾爾。當我們看王珣《伯遠帖》時,難道你真的會認為水準在《姨母帖》之下?
晚年變法階段,有稱王獻之勸乃父“為新體”,但事實上王羲之離世時王獻之年僅18歲,就算獻之天資超絕,也不可能在十歲左右就開始勸父“革新”。為什麼是十歲?《十七帖》形成於王羲之最後的8年。而這時的《十七帖》,在草書中的地位,並不亞於《蘭亭序》在行書中的地位。羲之歸隱的十年,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行書和楷書在他手裡基本完成了,徹底去除隸意,將筆法的流麗婉約,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寓雄奇與秀美於一爐的王派書風定型了,左右了中華書道藝術兩千年的發展,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還將繼續影響下去,直到永恆。而《蘭亭序》就是誕生於王羲之離世前三年,堪稱巔峰之作。
下面我們再來說《蘭亭序》憑什麼。要說《蘭亭序》憑什麼,需要我們先來給出評價書法作品的標準。大成書法四維:線條、結體、節奏、氣韻。
線條是技術層面,結體是書體發展成熟度層面,顯然在書聖的晚年變法十年,這二者都已經完成開啟後世書道藝術的技術整合,或稱為“筆法”。(中華書法中的筆法並不單指點畫,也包括結體。我們觀看顏魯公拜謁張旭求筆法所言及專案即可知。)《蘭亭序》在筆法、結體方面徹底整合了前代書家的所有技術,簡約化、流麗化,將行書這一書體進行了完美的示範,形成了後世行書在人們心目中的楷模。可以說,用古董鑑定行的一個詞,《蘭亭序》是行書的“標準器”。後世的韭花帖、寒食帖以及米芾、趙孟頫的大量技術嫻熟到驚天地泣鬼神的行書作品都已經不足以撼動它的地位,因為它徹底定義了我們的行書。
節奏既關乎結體,也關乎對篇章、行氣的追求,既是技術,也是藝術理解。氣韻則完全是個人學養體現和品性境界追求。《蘭亭序》的文采風流、深邃的義理和蕭散的韻致讓後世作品徹徹底底的無可超越。說個題外話,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麼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事實上,琅琊王氏宗族在當時以服餌食丹砂著稱,可以說是整個貴族階層修道技術的壟斷家族,具有無比崇高的地位。這種道家修煉讓王羲之的品行高潔與世無爭到比肩陶淵明的地步。只不過差異在於陶淵明是弄不到名利所以只好高潔,王羲之是名利唾手可得卻要放棄隱居避世。這種精神狀態,使得王羲之書風的超邁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毫無煙火氣、利益索求。米芾的八面鋒人所共知,如果只說技術,我個人認為米老其實超越王羲之,但這位為了強索一奇石可以對朋友以跳船自殺威脅,二者境界高下立判。精神,在書法裡,隱藏不住、躲閃不開。
我們再來說文章。一說《蘭亭序》,我們眼前晃動的都是羲之書法的風姿綽約,簡直不能有瞬間逃離。事實上,《蘭亭序》之高,豈止在書道?我們讀讀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文辭之簡雅、胸懷之闊達、興感之深,足以超越塵世、橫行千古!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被譽為單篇壓全唐,其實《蘭亭序》之高妙哪裡在它之下呢?
中華藝術,向來是文史哲藝不分家,作為一個作品,能徹底在文史哲藝四個維度都達到這樣的高度,憑什麼它不是第一?這樣說來,後續第二第三等排名的理由,也能解讀了吧。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
5 # 不二齋
為什麼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好在哪裡?
個人認為蘭亭序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其原因有三:
其一,內容好且書者書法地位高。蘭亭序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其文不僅被歷代所推崇,還被編入現代高中教材。書寫本文的書體是由王羲之改革鍾繇書法的筆法,將規範的楷書書寫進一步隨意性的發揮,創造了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新的書寫形式——行書。
據傳宋代書法家米元章所說,由於在《蘭亭序》之前沒有別的行書流傳下來,漢末劉德升曾傳創造行書但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因此王羲之的蘭亭序便排列在歷代法書的前列。這也是《蘭亭序》稱冠的原因之一。
其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免費代言。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在位期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跡,在得到《蘭亭序》的真跡後,更是愛不釋手。
命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刻翻拓賜予近親貴臣,死後更是將《蘭亭序》真跡一同陪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以學王書為正宗,尤以學《蘭亭序》為最。《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遂定。
其三,書者的真情流露。此文是在書者微醺之後即興寫的,觀此稿可看出書者的坦白真率,真情實感,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之情。你覺得呢?
-
6 # 春華堂1
內容非常好,寫出了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新思想。詞美句美。筆法豐富,飄逸妍美。變化多端,相同的字寫法不一樣,相同的筆畫寫法也有變化!比如之字
-
7 # 半條命4785
其實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有人對王羲之的書法提出貶義 甚至進行辱罵 雖然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 在唐朝實行王體風 但是唐朝辱罵王羲之書法的也大有人在 一個朝代的建立必須統一文字這是很重要的 包括今天恢復優秀文化傳統特別是書法 這是非常重要的 話說回來 我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 特別是懷仁集王聖教序 那蘭亭序呢 我沒見過真的 都是古人的摹本 說實話 特別是馮承素摹本 我不是很喜歡 我也經過大量的臨寫 十分優秀 我不覺得是 跟祭侄文稿 寒食帖比 氣脈不是很貫通 章法還不錯 歷朝歷代的名家沒有不學王的蘭亭序 而且經過了大量的臨寫 包括 趙孟頫 王鐸等太多了 都臨習了大量的蘭亭序 可見蘭亭序的魅力之大 甚至文革期間的蘭亭序辯論學說 可見蘭亭序跟政治掛上了色彩 就說這麼多吧 還有點事要忙 希望您關注我 呵呵
-
8 # 書法日課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從元朝開始的。
蘭亭第一,祭侄稿第二,寒食帖第三,這是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排定的座次,此公特別喜歡排名,堪稱中國書法界的福布斯。
這個排名出來之後,大家都沒什麼爭議,覺得很公平。於是幾百年來,這個排行榜一直雷打不動地流傳下來,漸漸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
那麼,蘭亭序為什麼敢稱天下第一?
有幾個大的原因,
第一,它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篇幅之大,字數之多,佈局之美妙,錯落之精巧,且渾然天成,堪稱神品。這是王羲之的草稿,在小酒微醺下寫成,據說後來他又寫了幾遍,卻都趕不上這幅好。
第二,它承載了魏晉的風度。魏晉風度,包含人的氣質品格,也包含書法的韻味境界,這幅書法俯仰自得、飄若浮雲的氣概,是魏晉風度的集中體現。
第三,它是即興之作,卻是一篇絕妙的美文。王羲之不僅是書法家,更是散文家,蘭亭序一出來,歷代散文選都不可能錯過,因為無論從文辭,還是意境,都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即使一千年後的人讀來,也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正如王羲之所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綜上所說,書法從來不是就字論字的,蘭亭序是毫無疑問的綜合水平第一。
不過,書法進入當代,有人卻對天下第一的排名有所爭議,一些人認為,應該是祭侄稿第一,蘭亭序第二,理由是,蘭亭序是摹本,祭侄稿是真跡,而且顏真卿的行書,更已經渾然天成,在悲憤中寫的書法天真爛漫,已經勝過王羲之的微醺之作。
儘管如此,也不足以撼動蘭亭序的地位,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仍將流傳千秋萬代!
-
9 # 快意詩畫
王羲之蘭亭集序又名臨河序,主敘述了蘭亭的風光美景和這次詩會的聚集之樂,作者王羲之由此生出的噓唏人生苦短,好景難留的感慨。不止書法獨步天下,文采也是風流倜儻。
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第一,顏真卿祭侄文稿弟二,蘇東坡寒食帖第三。為何王羲之蘭亭序排第一?無非這麼三個原因。
其一,的確是書法好,難有與蘭亭序匹敵的書作。蘭亭序筆筆中鋒,筆畫細膩 ,大小相間,錯落有致,搖曳生姿,全是神來之筆,佈局渾然天成,無隙可擊,盡顯書法大美。
其二,唐太宗最喜王羲之書法,尤喜蘭亭,稱為飄若浮雲,嬌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有皇帝大佬的推波助瀾,王羲之不火都不行,太宗皇帝把蘭亭帶入昭陵,使蘭亭序揚名天下,奠定了蘭亭天下第一行書的輿論基礎。
其三,按時間順序,蘭亭序也在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之前,三大行書,誕生時間的早晚也是排序的重要原因。
-
10 # 子衿書法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位開創性人物。是中國書法的一個重要源頭。而蘭亭序,是使行書徹底擺脫之前帶有隸意筆法,邁向成熟的行書作品。
大家會說王羲之前面難道就沒有人了嗎?當然有。在他前面頂級的人不止一個。李斯的篆書,蔡邕的隸書,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都在王羲之之上。為什麼說他是源頭?
李斯、蔡邕,他們的時代是以篆隸為主流。張芝的草書,前期為章草。後來創造了今草,單論草書,張芝的草書也無人能及。草聖之名不是靠吹。鍾繇的楷書,是在八分書的基礎上形成的。並未完全擺脫隸意。在點畫間多少還存有一絲隸書的痕跡。再來看蘭亭序,五代以後的書法,筆法上完全以王羲之簡練的筆法為宗。一掃之前的波磔起伏,藏頭護尾的隸書寫法。使得字勢流暢,簡捷明快。蘭亭序所以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建立起來的書法審美標準。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形成了以蘭亭序的形態為構架,筆法為法則的傳統書法體系。歷史上從王羲之以後的所以著名書法家,都是在王羲之書法體系中吸取了養份而結出的碩果。王獻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張旭,懷素,歐顏柳趙,……就憑簡單的隨便例舉幾個,書法史中有誰還能與這個陣容去抗衡?他不是第一,誰還有資格稱第一!
-
11 # 敬墨齋
中國有幾千年的書法史,歷代書家都尊《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不是說王羲之這幅作品有多麼高深莫測,而是如果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話,實在找不出哪幅作品敢稱天下第一。
-
12 # 乾坤堂主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太難,我也常徘徊肯定與否定之矛盾中⋯!《蘭亭集序》放在那個時代,無人能有此體格,風流瀟灑、媚而不失拙厚,故難信。然以右軍書聖所書種種傳世,《蘭亭》之筆法,結體之習性又與之甚合,總之,字型端莊優雅,節奏與情感配合天衣無縫,於有意無意之間,不可再得,妙手偶得,故蘭亭集序必稱天下第一行書!
回覆列表
第一,天然的佈局。《蘭亭序》寫於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序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愉之情,抒發了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全文共28行,324個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勢縱橫,變化無窮,如有神助,充分體現出王羲之行書起伏多變、節奏感強、形態多姿、點畫相應的特點。它的佈局形式是採取有行、橫無列,行款緊湊,首尾呼應的方式。《蘭亭序》行的梳密大致相等,偶有寬密。如神龍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較梳,中間較勻,末五行緊密。字和字之間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結合,錯落有致,儲存了王羲之起草時隨手書寫自然姿態,頗得天然瀟灑之美。
第二,多變的結構。《蘭亭序》的結構可以說極盡變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結體或修長渾圓,突破隸書扁平方正的形狀。特別是文中有重複的字,則使用別的字型,絕對沒有雷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20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或平穩舒放,或藏鋒收斂,或端正如楷,或流麗似草,變化多端,盡顯嬌妍。
第三,濃縮的藝術美。可以說,《蘭亭序》如同一座濃縮的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藝術殿堂。唐太宗稱讚它是“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讚是“《蘭亭序》的草,王右軍平生得意之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也有人評價說,王羲之的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之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把《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就是因為它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