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王羲之是靠臨帖走向書法巔峰的嗎?
9
回覆列表
  • 1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王羲之不只是字好,文章也非常的好。

    古人基本上都會練練字,書法在古代的重要性比現在高很多。王羲之也是學過別人字的。

    古代文人需要會的東西很多,要求還挺高的。

    文人一般要求”琴棋書畫“,”琴棋書畫“:指彈琴﹑弈棋﹑寫字(書法)﹑繪畫。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辯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孫。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

    書聖王羲之很多人只看到他的書法,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文字內容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

    如果你喜歡書法,想要臨寫《蘭亭集序》,臨得像並不容易。

    可是如果你真的喜歡書法,《蘭亭序》這篇文章非常值得背誦。古代文人何其多,《蘭亭序》這篇文章能夠流傳至今,王羲之不只是書法家而已。

    王羲之是書聖,他也是臨過帖的。下圖鍾繇的《宣示表》。

    大多數學著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

    根據《書譜》記載:王羲之說“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王羲之覺得他的字比鍾繇要好,但是不如張芝。不如張芝是有原因的,因為張芝太勤奮,如果他和張芝一樣勤奮,比張芝更好。

    目前我們看到的張芝的字跡,其實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臨本。

    上圖張芝《冠軍貼》,相傳王獻之臨本。

    一人有感

    練字當然是要臨帖的,尤其是我們現在2020年,王羲之生活在公元300年到公元400年間。

    書聖王羲之生活的時代,他都能臨帖,他都會選擇臨帖。我們距今已經1600多年了,這1600年多了多少書法家。我們當代人練習書法一定要臨帖。

  • 2 # 書房記

    世界上任何一種學習,都先是從模仿開始的。然而,只是一味地模仿,沒有自己的創新,最終只會是被學習者的另一個翻版,學習者只是原地踏步。無論古代還是現在,練習書法也一樣,都是從模仿,也就是臨帖開始的。

    在中國古代勤於臨帖的書法家比比皆是。例如明代的董其昌,他在年少時就喜好書畫,經常臨摹真跡,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還有清代的何紹基,他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臨帖之勤,恐怕沒有誰能超過他了。他開始臨帖北魏,後來又研習顏真卿。據說他每天要懸腕書寫五百個字,而且這些字個個碩大如碗。由此也足見其書法功力之深。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若想真正練好書法,則必須勤於臨帖。

    同時,臨帖的時候也不能隨性散漫,而是要講求一定的姿勢與規範。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談論書畫的文章中,我們能知道古人在臨帖的時候一般都是站著。與現在的書寫順序不同,古代書作都是從右往左寫,所以在寫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手和衣袖不能碰到紙,否則前面寫的字可就抹花了。為此才有了古人練字手腕夾鵝蛋的典故。

    當然,若是想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單單依靠一個臨帖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此外,練習者還必須在讀帖、摹帖、感悟、創新等方面下苦功夫。

  • 3 # 書法影響力

    1.古人臨摹字帖,首先會選擇當時乃至前朝比較有名,並且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家的字帖。其實在選擇臨摹之前,他們已經對原貼作者有過充分的瞭解和認知,包括書法特色等。看這些是否能夠適合自己或者自己是否崇拜此人,因為這也關乎能否學好臨摹物件。當然還有一個選帖因素,就是為了服務當時的政治環境,只有符合這個要求,才有可能入仕為官。比如明清的館閣體。

    那麼我們今天臨摹選帖的時候,大多數都是老師推薦。其實我不建議這樣做。從書法角度說,每個人審美和喜好不同,都以老師為標準練習同一種字型有些強人所難,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學習班裡都臨摹歐體,然後學好的只有部分人的原因。而且還會有的學生抱怨這個字型不適合自己。所以對於選帖,一定要遵從自己,那麼作為書法老師,最好是諸體皆能教授,只要達到教授目的即可。

    2.古人臨帖不講究一筆一畫很像,當然,這也許跟古代書寫工具普及具有一定關係,畢竟古人寫字開始就是毛筆,未拜師之前就使用毛筆寫字了,肯定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臨寫大家的時候,肯定更多的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董其昌說過:臨寫就像是遇到一個怪人,不必觀看他的五官面目,應該觀看他的舉手投足,笑語和精神流露處。這個我不必解釋大家也明白了。

    至於摹寫,那肯定就是要外形相近了,畢竟摹寫的目的是掌握結構,這一點絕對不能忽視和輕率。

    今天我們臨寫,第一追求就是形似,很多人都說,形似都做不到,何談神似?可古人卻說有了神似,何愁形似?比如歷代很對大家臨摹的蘭亭序,外形都不像,因為他們只是臨了神似,根據心得體會直接默寫的蘭亭序。當然有一點不能否認,他們都一筆一畫的摹寫過蘭亭序的外形,無非是側重哪一點而已。

    所以臨帖和摹寫我們一定要區分功能對待,這樣才能正確學習。畢竟古人學習臨摹給我們做出了好的表率。

    最後說王羲之,王羲之臨摹過鍾繇的楷書,從其學書經歷來看,由臨摹起是毋庸置疑的,古代那麼多書法家沒有一個不是先臨摹在創作的。

  • 4 # 墨墨趣橫生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從古至今,臨帖都是寫好書法的第一生產力。

    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

    趙孟頫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

    所以別再偷懶給不臨摹找藉口啦!

    臨帖不是走向書法巔峰的充分條件,但一定是必要條件!

    臨摹大師可以樹立自信,自信而後自由!

    之前的答主已經詳細介紹了王羲之的臨摹故事,下面看看其他大師的臨摹作品

    褚遂良臨王羲之《蘭亭序》

    趙孟頫臨褚遂良《枯樹賦》

    王鐸臨褚遂良《道妙帖》

    米芾臨摹唐楷

    還有一點要注意,臨摹一定要臨古人。很多人學習歐體,不去追根溯源學習歐陽詢,而是直接學習現在的“田氏”楷書,這是不對,且危險的!

    歐陽詢與田英章楷書對比↓

    學習書法,一定要取法乎上、溯本尋源。

  • 5 # 寫一手好字

    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之前的多個回答都肯定了這一觀點並介紹了臨帖的方法。

    題主問的是“臨帖”,自然和“帖”有關,故藉此問,表達點不成熟的看法:

    唐代以前都沒有字帖,臨啥帖!

    算的上字帖的,應該是從唐代開始的摹本和拓本。摹本就是把真跡雙鉤出來,填墨的複製品);拓本則是把真跡刻成版,然後成批的拓下來。這些被普遍應用於書法學習的範本才能叫字帖。

    唐代以前沒有字帖,怎樣學書法呢?

    比如在王羲之那個年代,他跟老師衛夫人學書法,可能並不是照著衛夫人的字學習,而應該是學衛夫人寫字的方法,怎麼寫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字的結構或者字形美不美全靠自己琢磨,加上文人雅士在一起交流,互相研究互相模仿互相“抄襲”,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風格,也就賦予了王羲之極大地創造空間,後來成為書聖。

    思考:

    臨帖就是努力寫的一模一樣,不像都不行。等臨摹像了,鑽進去了,還要費更大的勁兒出帖而轉益多師,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出來。以上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參考。

  • 6 # 玉鄉大哥1

    古人也是臨帖,但這個也會有所不同,個人條件不同,所見的帖子相差也很大,大部分人是上私熟,所以老師的水平和實力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但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教材,有的用有的不用,比較有名的教材就是千字文,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

    古人對書法的研究能力非常強,就是有點片紙碎字,也能發現其特點而學有進步,但古人以此為業的人很少,都是有正當職業,而且不是當官的就是什麼世家,所以很少有指著賣字生活的,但對技和藝的傳承還是非常講究的,可不是你想學找我就教你,所以對家族傳承和師門傳承看得非常重要…

  • 7 # 子衿書法

    古人練字要臨帖嗎?王羲之的書法是臨誰的?王羲之臨的這些帖,他們又臨誰?

    產生這樣的問題,多是受到現代派新思潮的影響,認為古人寫字都是靠自己創造的,古人能夠寫好字,就是因為不臨帖,不受“法”的制約,才能夠寫的出神入化。所以要寫好字,就不能照著前人的路走。古人開初寫的字,在當時沒人認可,到了後世就成了經典。現在大家非議的書法,將來也會成為後世的經典。

    我告訴你,你要是相信上面的話,就被人忽悠了。

    首先肯定的一點,古代文人都要臨帖 。王羲之也不例外。王羲之書法,他的啟蒙階段是家傳。隨後跟隨衛夫人學習。他十二歲時,在他父親王曠枕中,發現一本蔡邕著的筆法。偷偷的讀了以後,書法水平大大提高。後來,他又學習了李斯、曹喜的篆書,蔡邕的石經,梁鵠的八分,鍾繇的楷書,張旭的華嶽碑。才知道學習衛夫人書法,完全是浪費時間。

    宋唐之人學習王羲之,王羲之學習鍾繇,蔡邕,李斯等人。李斯學習史籀,史籀學習倉頡。倉頡學誰?倉頡採鳥獸之跡,山川日月之形,始制文字。

    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傳承。離經叛道,為世人所不齒。學習古人,叫做“稽古”。不學習古人,叫做“無稽”。無稽之徒的話,豈可以信!

  • 8 # 葉下白

    古人學習書法 大多從幼年學起

    學習必然臨帖

    然古代不及今日印刷出版字帖之便利

    1故學習方式大多從及民間私塾

    以老師示範之作為字帖

    2購的碑版拓片 學之

    3夠的名家真跡 摹之 以供學習之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感覺當備胎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