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韻軒書法
-
2 # 客家鄉音
現代人把創新當成廣告詞濫用,過度消費了創新的本意。一件創新產品若無質量保證,就是偽劣產品,還不如不創新。書法的創新,不是你想創就能創出來的。它是有一定功夫以後自然流露出來的。十月懷胎可生兒,但書法十年積累不一定有成就。
不要說兩位書家融為一體,就一位書家能融進自已的字裡就很不容易。我認為,學二胡與學書法相通,學二胡自已可以判別自已的水平如何,當你拉到有曲子的韻味了,算入了門。如果很多雜音就相當於醜書,不管別人如何吹捧你是什麼家,都是騙人的。
道士畫符,不管如何吹噓,大家心裡都明白,是騙錢的伎倆,醜書大師說你們不懂書法,道士說凡人不懂天機,誰更高明?
書法本是好傳統,被人為地神化,醜化,已面目全非,說你是書法家,你就覺得是恥辱。
-
3 # 上海美術書法藝考培訓
我覺得此問題要用範笑歌書法來舉例,畢竟範老師是百體書王,也是融匯貫通的書法高手(其實王羲之就是融合鍾繇和張芝)。
範笑歌這種草書就是兩三種書法的融合,應該有張芝,王羲之,懷素三種的結合,但覺得水乳交融,沒有違合感。
線條的圓潤是張芝,用筆是王羲之,結構的開張是懷素,在三者的結合下,誕生又一種經典草書,風格美侖美奐,韻味精深精妙。
-
4 # 殘墨修者
不可能,從現有資料來看,從古至今就沒有一個人能把兩個書法的精髓融為一體。書法是一個人文學素養和書法家個性的展示,帶有鮮明的獨一無二視角衝擊的藝術,死了這條心吧!
-
5 # 崇賢服義
範笑歌行楷書法就是各體融合的典範,這種書法被稱為“一瘦二米七子昂”,顯然與瘦金體、米芾、趙孟頫有關。
古來的一流大師基本都融合各體,從而青出於藍勝於藍,範笑歌先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的書法海納諸家,自成汪洋。
除了行楷,範笑歌其他書法都有融合特點。
-
6 # 抱庸詩書
謝謝邀請。取古法,學前人,如果不能將所臨學的內容進行融轉化,終其一生,也只是摹學的物件,也無所謂真正的書法家。真正的書法家,不僅要具有對書法觀的獨立主張,還應具有書法學養的獨特風格。這種獨立主張與獨特風格從何處來?要麼是天縱英才自成一派,要麼就是對古人對經典進行融合重塑。絕大多數的書法家的書法學養之路都屬於後者。
對兩個書法家的作品進行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可以融合,有的則很難。這就需要首先搞清搞透他們的書法精髓,對其獨特風格與關鍵的技法特徵有一個十分深刻的認識,從而緊緊抓住最鮮明最根本的東西。不是拿著兩本帖子往面前一放,就可以嘗試將二者進行融合再造了。值得強調的是,將兩個書法家的風格進行融合,不是二一添作五,而是從中抽取很具體的一部分,結合自身形成新的風格特徵,其結果往往是既非甲也非乙,而是丙。舉個例子,顏楷與歐楷,一千多年過去了,也沒人創出個半顏半歐的書體來。
融合多在技法層面,風格融塑難之又難。所以,書法學習者對書法風格的借鑑與豐富,大多不拘於AB,而是ABCDEF,比如,學張三的用筆技法,取李四的結字技巧,用王五的章法佈局。需要什麼就拿什麼,喜歡什麼就借鑑什麼,而不是硬要把兩者的風格揉捏到一塊。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7 # 翰墨書道
將兩位書法家的藝術風格融為一體,恐怕是優秀的書法家都要做到的功夫。一個書法家,不可能一輩子固守一家之法,基本有,也是以一家為主,然後遍閱百家,融會貫通而已,實際上做到這一步,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
開始專精一家,主要是我們能力不夠,也就是不會走,沒有掌握走路的平衡技巧,是不可能跑步或做其他高難度動作的。專精一家能夠讓我們掌握書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和常規字形,包括基本規律。書法是不能夠固守一家的,最終要由入帖到出帖,為了豐富自己的技法 博採眾長是必須的。
那麼如何將兩家技法融會貫通,或融為一體呢?實際上前面所言,基本上已經給出了答案。首先要精通一家,然後將遍閱百家之法,融入其中即可,甚至如米芾那樣,集百家成一家。
當然如此做也是有規矩和條件的
一是要一家為主,融會貫通。二是採取借鑑的辦法。三是選擇風格較近的,當然也可以選擇相反風格的,不過,後者需要我們具有更高的藝術造詣和技法駕馭能力。
再者就是不能毫無關係的融會貫通,否則如邯鄲學步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實際上不過做到遍閱百家融會貫通的書法家,往往都是書法高手中的高手了。可以說是專業書法家所追求的方向了。
-
8 #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講究先約後博,也就是,先情有獨鍾,專習一家,後博採眾長,融會貫通。
談到博採眾長,米芾是這方面的行家,他自稱其書法是“集古字”,這看似自謙,其實多少透著自鳴得意。
他能“集古字”,表明他臨帖學,學的多,能把前人的技法,自如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比如他的標誌性寫法“蟹爪鉤”,就來自顏真卿;其《道林帖》中很多瘦峭的結體方式,就來自歐陽詢的《卜商帖》。
初學書法應從一家入手,而要想更進一步,必須博採眾長。下面介紹一件十一屆國展的獲獎作品。
此作粗看很像《張遷碑》,細品卻似乎有《西狹頌》《石門頌》的影子。
這件作品,其實是以《張遷》為基調,但卻有意識地弱化了《張遷》的波磔,更多地吸收篆書的筆意,這樣更顯高古,避免雁尾多次出現而導致的單一。
結體上不是硬套《張遷》,而是將《西狹》《石門頌》《大開通》等摩崖的結構融入進來,於“似是而非”中增添作品的韻味。
最後,留下一個問題,在下面這件獲獎作品中,你能看出哪些名家經典的影子?
回覆列表
怎麼把古代兩位書法家的風格融為一體?
可採取合臨的方法。用一位書家的用筆特徵,或者結構特徵來臨另一位書家的字帖,但兩家的筆畫不混用,保持一家的線條語言。
採取這種合臨方法的有董其昌,他說:"餘每臨懷素《自敘帖》,皆以大令筆意求之。″還曾說:"《瘞鶴》則陶隱居書,山谷學之,餘縮為小楷,偶失此帖,遂以《黃庭》筆法書之。″
如果我們把《禮器碑》和《西狹頌》碑,兩種書家風格融為一體,最後寫成《西狹頌》碑方整雄偉的統一風格具體怎樣寫?
《禮器碑》筆畫較細,瘦勁,呈扁形。以此碑為出發點,向《西狹頌》碑靠攏,須對線條和結構作擴張,把結構開啟,以雄強開闊的筆意來臨。透過這些方法,才能接近《西狹頌》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