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三叔
-
2 # 紙上的宣仔
面對西方戰機時米格23的戰績的確不能算太好,但最起碼在70、80年代,米格-23還是取得了不少擊墜記錄,其中不乏新銳的F-16戰機;不過由於整個80年代,西方在雷達航電,空空導彈方面的進步顯然比蘇聯更大,到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弱小的伊拉克空軍在美軍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空戰變成了一邊倒態勢,從此以後米格23就完全不是西方戰機的對手了。
米格23
從米格23參與的歷次戰爭看,它這輩子最大的對手就是F-14、F-15和F-16。因為儘管都是70年代服役的戰機,但米格23是實實在在落後這兩種戰機一代了,在需求定位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米格23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4馬赫,並且應用了當時新潮的可變後掠翼技術,但這種可變後掠翼因為技術不夠成熟,不僅只能手動控制,而且存在動作機構超重的問題。可變後掠翼的目的是為了使飛行器可以找到任何速度下的最佳升阻比,但由於米格23的可變後掠翼只有三個檔位,且只能由飛行員手動控制,這個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發揮出來。
米格-23可變後掠翼只有三個檔位,並不能像F-14那樣連續變化
結果就是米格23的敏捷性不佳,一旦被貼身格鬥就很難取得優勢。此外由於操控複雜,出現過多起起降訓練時機毀人亡的事故。因此敘利亞空軍飛行員曾經因為米格-23狗鬥效能不佳寧願使用米格-21。
米格23的實戰表現在80年代還算湊合。在中東,米格-23的主要對手是F-14、F-15、F-16、F-4E,米格-23在面對F-4E時有較大優勢,對F-16也取得了一些擊墜記錄,但面對F-14和F-15時戰局接近一邊倒的狀態,米格-23幾乎毫無機會。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米格-23MF裝備了R-23無線電指令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可以在遠距離對戰鬥機率先發起攻擊,可以取得一個先手優勢,而當時F-16只裝備了近距格鬥彈,一時半會無法還擊,因此幾乎所有的F-16都是被R-23擊落的。而當F-16把米格-23拖入到近距格鬥時,戰局也會陷入一邊倒的態勢,因為米格-23的敏捷性太差了,F-16卻是一款專為狗鬥而生的敏捷性戰鬥機。80年代敘利亞與以色列交鋒的空戰中,米格-23MF被擊落了33架,而擊落的以色列戰機只有16架(無人機不算在內),除一架F-15外其餘均為F-16和F-4E和A-4E,可見米格-23能欺負的物件也就只有這幾種。
攜帶R-23中距彈和R-60遠端空空導彈的米格23
敘利亞宣稱取得的戰果,絕大部分都是F-4E和F-16A
而面對F-15這樣能量機動性和敏捷性都很強,同時擁有強大雷達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的戰鬥機,米格-23可以說毫無機會,不論是遠距離空戰還是近距離格鬥都是被吊打。而在兩伊戰爭中面對機動性更強大,裝備了遠距離AIM-54不死鳥空空導彈的F-14,更是像遇到了降維打擊一樣絕望。從這些戰例入手進行分析話,會發現米格23表現不佳,不僅僅是這一款機型的問題,而是蘇聯整個戰鬥機技術實力上的落後,不論是飛機效能,發動機,雷達航電還有空空導彈都和美製戰機(甚至是法國Phantom戰機)有較大差距,而蘇聯最新銳的Su-27一直到1985年才在蘇聯本土服役,無緣中東戰場,這期間有15年的空檔都是米格23在主挑大樑。因此蘇系戰機表現不如北約戰機,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正在發射AIM-7F/M的F-15戰鬥機。AIM-7F/M 最大速度可達4馬赫,相比之下米格23的R-23才3馬赫,差距還是不小
兩伊戰爭中面對用有不死鳥遠端空空導彈的F-14,射程高達184公里,準頭還非常好
-
3 # 小也會飛
遇到了熊貓做對比,顏值拼不過。外銷國家都不具備蘇聯那種體系支援,雷達導彈都落後美國佬。兩伊戰爭波斯貓真是無敵的存在哈!
-
4 # 鬥天鬥地鬥自己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米格21,米格23和F14的出生歷史。
米格21:1953年設計,1955年試飛,1958年裝備部隊。
米格23:1965年設計,1967年試飛失敗—成功,1970年裝備部隊。
F14:1967年設計,1970年試飛,1974年裝備部隊!
為什麼要發展米格23?米格23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呢?
蘇聯在發明了三角翼的米格21後,米格21由於三角翼特別像一支箭,穿破音速,所以高速效能極好。但機動性相當差,還不如米格19。
怎麼解決這種機動性,高速性的矛盾呢?於是變後掠翼出現在設計師的眼前。經過20年的發展,變後掠翼已經成熟。
米格23可以將機翼調節成:
18.40度(機翼全展開)機動性最好!
47.40度(機翼半展開)綜合最好!
74.40度(機翼全收縮)高速性最好!
這樣就成了一架全能戰機,加上超大的航程!米格23躊躇滿志!
米格23隨後在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較量中取的了17架戰績。這也是它最後的輝煌了!隨著以色列的F15.16到貨。結局就是一邊倒!戰果令世界瞠目結舌。米格21、19在越戰的名聲,被阿拉伯世界敗乾淨了!
為啥米格23這麼差?
1.與美國在技術上的脫節。米格23屬於二代機的絕響。可以說是最好的二代機。但4年後的F14靠著電傳,渦扇發動機已經成為了三代機。至於後來的F15.16更是機動性極佳!米格23失敗也主要是在和三代機交手中失敗!這4年的差距蘇聯花了10多年來彌補。到了米格29,蘇27的出現。蘇聯才又一次拉近了與美國技術上的差距。
2.米格23也不是絕對沒有機會,但必須有優秀的飛行員!F14其變後掠翼可以讓其任意,自動調節角度,對飛行員要求低一些。米格23因為技術的原因,必須人工調節,且只有三個位置!美國飛行員飛後表示,這是不錯的飛機,必須由優秀的駕駛員駕駛。米格23更像是3架不同的戰機,飛行員如果學會了三種飛機的駕駛方法後,它是一種可怕的戰機。在歐洲前線。美國對米格23從沒有掉以輕心過,因為那是一群訓練有素的蘇聯飛行員。只有中東駱駝們?看看最近的F15在沙特手中的慘像就知道了!
-
5 # 一葉楓流
米格23是蘇聯根據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經驗,針對米格-21的缺點進行改進的新型戰鬥機。
米格21的缺點是重量輕、航程短,沒有雷達,不能超視距全天候作戰。
米格23提高重量,增加航程,安裝雷達,攜帶中距離導彈。增加航程的另一個措施是採用變後掠翼。正是這個措施毀了米格-23。
蘇聯在50年代後逐漸落後美國。電子工業屬於精密工業。特別是電晶體出現以後,精密加工製造是電子工業的標誌。而蘇聯在電晶體技術上開始落後,帶來雷達技術落後。在電子技術集中體現的導彈上也落後了。
美國在50年代末可以製造F-4戰鬥機,而蘇聯做不到。60年代的米格23在雷達和導彈上也都落後於F-4。
蘇聯此時已經落後美國半代。此時美國研製下一代戰鬥機的努力F-111已經失敗。美國另起爐灶,海軍利用雷達和導彈的優勢發展F-14,空軍也利用雷達和導彈的優勢,加上發動機,發展F-15。
米格-23在技術上屬於二代戰鬥機,在時間上接近三代機。這造成了技術上的代差。再加上蘇聯戰鬥機一直重視的格鬥效能下降,米格23在效能上全面落後於美國第三代戰鬥機。
即使是效能上達到三代機水平的米格29和蘇-27,它們的航電和武器也不如美國戰鬥機。在航空材料上,鈦合金加工持平,複合材料落後。只有氣動外形設計和發動機效能與美國不相上下。
米格23就是生不逢時。用舊技術製造了在新時代使用的產品。蘇聯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的戰鬥機,拉-11戰鬥機。拉-11是二戰後設計的,蘇聯效能最好的螺旋槳飛機。可是世界已經進入了噴氣機時代。
還有一個更悲催的就是同時代設計的中國殲八戰鬥機。
回覆列表
一款變後掠翼佈局的二代機,強調的是高速(2.35馬赫)、定位是國土防空(截擊),偏偏又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這就造成因為出生時間較遲,被迫營業和西方三代機同臺競技,代差之間的差距導致戰場勝率大減。
米格-23是繼米格-21之後一款大變身的戰鬥機,一改米格系列機頭進氣佈局成為兩側進氣,又參考F-111加裝了當時很時髦的可變後掠翼技術。兩側進氣帶來加裝高效能雷達的可能性,也使米格-23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而可變後掠翼則提供了不同飛行條件下最合適的氣動條件。
看起來效能在二代機中絕對出很眾,可以掛載2枚P-23中距空對空導彈,4枚P-60近距空對空導彈,不過落後的航電系統並不能給它帶來強有力的支援。而且它的變後掠翼技術不夠成熟,後掠角度僅限於16/45/72度之間切換,操作複雜結構重量大,和西方技術相比就是手動檔和自動檔的差別。
出口機型有過實戰表現,在中東和以色列對決,在安哥拉和法制Phantom對決,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等都有它的身影。總體而言敗多勝少,特別是後期和三代機對決時成績就一邊倒了,只能說米格-23出現的時間遲了一點,制空作戰能力有限對地或遠端截擊更適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