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只爭朝夕除瘟疫,

    不負韶華濟蒼生。

    山川異域心連心,

    風月同天與善人。

    理子敬書 加油武漢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平泰。

    不孝有三:第一是不明道傳道,其次是不修德改過,最後是不聞道勤行。

    道生德蓄,萬物和諧,修德合道,人生圓滿。道德書院理子先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弘道積德,道德使命。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輔眾道法自然安泰平。

    道德信仰,弘道使命,積德自然。

    道生天地無名始,德蓄萬物無為有。

    尊道貴德常自然,弘道積德安泰平。

     

    英雄先烈為抵抗外族侵略保家衛國而奮鬥,

    同道同德為反對環境汙染惠己及孫而吶喊!

    國家被侵略是因為統治者無德可欲,上之食稅之多、求生之厚。

    環境汙染了是因為上之無道有為、妄為妄念,激發了人性的智巧和貪慾!

    對於自然無為,社會現象再正常都是奇怪象;

    對於社會人為,社會現象再奇怪也是常現象。

    治大國若烹小鮮,

    積小德即弘大道!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尊道自然,無為無妄;貴德素樸,清靜無慾。尊道貴德,人間天堂!弘道積德,功德無量!

    曲突徙薪治未病,年輕時如何選擇道路

    第一:明道有常,善融無為,無憂無咎。選擇不違反道法自然的德業作為善生立命之道。後天人偽的商業要慎重,都是投機主義,都不會長久,投機取巧權宜之計本不可取,只可交易不可投大本。產生正向能量增長的是尊道貴德的行業,發掘你的興趣愛好,專注成為優勢,知止不殆,等待時機,順勢而為。

    第二,建德立根,德性清靜,無私無慾,善生第一。慾望:可欲和有欲,有欲為足,善生為本。可欲為貪,餘食贅行,反得其害,自我妄為,南轅北轍。

    人性本性,清靜無慾,即自然善生、滿足生命需求、無多餘人偽之物。知足不辱,人生無尤。

    天地之間,人分兩種:正常之人,非常之人。

    常人有常,真人貴德,聖人尊道,道法自然。

    赤子真人,含德自然,嬰兒未孩,無智無偽,修身德真,無為無妄。

    德道聖人,德家善餘,德鄉善長,德邦善豐,德世善普,功成身退。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大道至簡,淡乎無味:成功第一步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找到自己的通道法門,興趣和優勢,不要隨大流,十精半精,一事無成。現在的教育就是在培養這種人。

    樂與餌,理解為免費模式也可以,但必須尊道貴德,尊道,必須善融自然、善生和諧(因勢順性),貴德,必須善生清靜、素樸無慾。在不損害生態鏈(價值鏈)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善融向道(為無為),善生修德(立身之本),“樂與餌”是積德之行(無以為,道德主義),而非“有以為”(利己主義)。

    人生一世,善生為本,善融為根,善生和諧為真人,善普天下為聖人,真人聖人皆常人,尊道貴德善融輪(道常如玄周行不殆,生生不息)。

    道德書院理子先生

    萬事萬物的根本依據不過兩個字:道、德。

    禮(言)、錢等都是後天人為之物,作為統治人民、治理國家的工具,都是不完整不繫統的,而道是“善貸且成”“大成不敝”的,所以以禮法、金錢、仁義智巧等人為之物作為衡量一切事物價值的根本和依據,是本末倒置、極其愚蠢的。農民被上之物慾調動而裹挾著背井離鄉、拋家棄子,不能安居(足食不足婚)樂業(養生不養家),整體都是失去了道(自然無為、和諧善融)德(清靜無慾、平等善生)信仰的緣故,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善生善融,而今背道而馳,何也?失道無明,失德可欲,一切根本無外乎道德二字。

    道德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自然是檢驗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輔眾道法自然為無為。

    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無憂無咎,人生圓滿!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同道同德,多多益善!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泰平。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今生所願,惟見聖人。

    鄉村文化,歸園田居,農民自信,職業公民!

    自文字史書以來,統治者有名而無道,道隱無名,非聖人不能治國以道法自然!

    司馬遷《貨殖列傳》引以此章為開篇語。即: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口大量流動,背井離鄉,社會怪象,上之有為,以智治國,國之賊。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一方水土一方人,若無人道主義危機,嚴禁外國居留權之移民主義。

    治國十要解釋,當物物交易(價值)時,有德無道了,“餘食贅行”,多餘的滋生慾望,慾望滋生智巧,轉變為屋幣交易,通貨膨脹就已經存在,當幣幣交易大行其術時,就連一點德行都沒了。資本就像被奴役著底層種地的農民在空中打轉,轉來轉去,心無所歸。

  • 2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3 # 傳人旋風

    老子《道德經》中曾說過: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意思即委屈反能保全,只要你能夠做到委曲求全,就能夠能夠使人保全而善度一生。

    這句話另絕大多數人不解。老子思想的整體傾向是保守的,秉持這種思想,或許圖之進取有嫌不足,但是用來防守卻是大有餘地的。

    在這裡,老子大體講的還是保全之道,而如何來做好自我的保全呢?老子給出的主意不是令自身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優秀,而是令自身表現出軟弱和鄙陋的一面,是以退守的方式來獲得自身的保全。

    對於老子的這個思想,莊子領悟得最為深刻,《莊子》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形體很不健全的人,他的名字叫疏。這個人長得什麼樣子呢?

    他的臉藏到了肚臍的下面,兩個肩膀比頭頂還要髙,脖子後面的髮髻朝著天,五臟的脈絡血管突顯在脊背上,兩條大腿和肋骨幾乎是平行的。從這幾句描述中我們可以大略地想象一下,這個人的肢體扭曲到了什麼程度。

    這樣一個人,依靠替人清洗和縫補衣裳,可以養活自己;再加上給別人占卜算命,就可以養活一家子十來口人。更重要的是,當政府來徵兵的時候,他可以大搖大擺地在街上閒逛而不擔心被抓去充軍;政府在攤派勞役的時候,他也可以免去這種徭役;而在政府救濟殘疾人的時候,他還能領到一些柴米。

    這個人身體上的缺陷非常嚴重,然而卻因此保全了自己。當然,這並不是告訴大家都把自己弄成殘疾才好,而是提示人們,在生活中應當學會曲枉之道,不要一味地強硬,很多時候,適當的讓步是十分必要的,而分毫必爭反而會令自己損失更多。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看似消極保守,但是在為人處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告訴我們:做人過於高潔、正直必然招人嫉恨打擊;為人過於強勢、霸道,必然樹敵過多不能長久;待人過於嚴苛必然被人孤立,四面楚歌。

    而保持低調,委曲求全一方面能避禍全身,同時低調和委曲也是被人接納,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甚至是團結大多數的重要方法。

    禍福並不有命,也不在天,一切都在人自取。在老子看來,過剛則易折,委曲之人才能求福避禍。人世間的人情變化無常,人生的道路曲折不平。走不通時退回去,繞道前進才會達到目的;事業一帆風順時,張揚炫耀必然成為眾矢之的,謙讓三分才能保住財富、名聲和地位。

  • 4 # 秦川文人

    老子思想和觀念上是有一點點保守。

    但是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任何人的思想都不能夠也不可以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人類進步和發展的思想是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年代,歷史,科技相匹配的,也是相適應的。沒有人能夠超越時代而獨立存在。

    當時是春秋戰國時期,是封建思想統治的年代,所有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都要受到歷史時期的束縛和約束。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者地位,就會做出一些適合當時當下的言論!來宣傳統治思想觀念。老子是人,不是神,因此來說,其作品中有一點保守思想根源,可以理解和承認。

    至於你說的“不求進取”毫無根據。說話,評論要有理,有據,有節。我說老子思想即是超前的,也是進步的。更是先進的,富有哲理性的。理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觀點和理論,比其它國家要早很多年。老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事物客觀規律提升到認識的高度的人。不但具有先進性,更具有歷史性的時刻。

    老子的道和德是人生修養的必修課程。是完善自己,端正思想的法寶。也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

    老子思想指導人們積極向善,順應自然,遵道守德,尊重規律,是人類思想認識的提高和解放。是華人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看待一切問題都要從正反兩方面相互看待。千萬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隨便下定義。下結論。

  • 5 # 虯龍歧伯

    老子的《道德經》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不為自己為,不考慮自己的名利地位,還人之自然屬性,其提倡的道法自然,就是向天道學習,損有餘而補不足,達到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

    提倡的奉獻,包括給自然界“奉獻”,我們要實現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要回歸自然,要把萬物與人同視。

    老子的奉獻精神就是叫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者,願人得樂。得什麼樂呢?並不是物質的享受之樂,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種高境界之樂,認識深層次的哲理,具備高層次的智慧,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樂”,要叫人得到這種“樂”,有這種“樂”的時候,你才能“無尤”才能“常與善人”,沒有這種樂,怎麼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講的“儉”,有節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虛無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無私無慾、自然無為,這是一種儉樸、淡泊的奉獻人生之體現。

    老子講“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就是奉獻精神。要有大作為,這個作為是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奉獻,各盡所能,把你的所長,所能全奉獻出來。“不爭”就是沒有個人目的和企圖,不為自己攫取金錢和名利,不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為大家奉獻,就叫奉獻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非是有利於他人、有利於自然界,絕不給主客內外造成有害的後果。

    更深層次的“利而不害”,那是體現著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天道屬性和規律屬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無情的無為之“作為”,道祖稱為“應無住所而生其心”。只有這種“生其心”和“作為”才能不給環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跡——唯道是從,道祖稱為“聖智現量”、“無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境界之聖人,他的人生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會“無作妙德”。“自在成就”、“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

    這種境界和覺悟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正好和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人道背道而馳,所以老子一直感覺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所以老子寫完後,不知其所蹤。

  • 6 # 筆下點史

    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時著名的著名思想家,也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

    根據輩分來說,道教的老子跟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是同等的地位,那麼釋迦摩尼那麼有名的佛祖,在中國的道家創始人李耳的《道德經》就真的是保守的嗎?我看不盡然,《道德經》在那個春秋時代的名氣是完全不輸給當今的名典書籍的。

    《道德經》之中開篇是“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這一句在現在都一直有流傳,並且在《道德經》之中都是一個基點,來帶動整個文章,說道是有跡可循的籠統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完全不變化的籠統運動規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是很有韻味的,體現的是一種有容乃大,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倡了世人應該淡泊名利,不應該以利作為終極的追求,亦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我中國遺留下來的寶貴的知識文化,不是單單的一篇經文,裡面包含為人處世以及人生最終的哲理,表達了為人者應為何而走。

    《道德經》並非是保守不思進取的一篇經文,我們用5000年的文化來證明了他不是糟粕,是精華,故而在我們的小學語文上亦有一部分的出現,只是可能有一些的表述可能會讓你覺得保守,但絕對不是不求進取。

    《道德經》用它不多的經文,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都有著深入的影響。

    所以《道德經》之中或許是有部分是保守的,但是對中國發展影響如此深遠的情況下,就根本的論證了絕對不是不思進取的。

  • 7 # 閒學易經

    是否進,取。

    我想這應當是每一個人所該考慮的事情。而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左右你我的。

    知識的學習與增長就一定能為自身帶來力量嘛?不一定,何況思想文化。

    這完全取決於能否透過對知識的學習,實用到生活中,工作中,人際關係交往中正確的使用發揮出來。

    思想文化也應當一樣。

    很多事情都應當自身去實踐才能得到真正的結果,不應當聽風就是雨。

    能流傳至今的《道德經》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也一定有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地方。

    時間就是最好的有利證據。

    思想文化我想被很多人不接受,也與個人的人生閱歷有一定的關係,畢竟一個人長那麼大了,很多習慣也都已經成形,想要更改的確很難。

    我也不過才33歲開始對這些經典感興趣的,我想若是早讓我接觸幾年,我也會持反對的態度吧。

  • 8 # 國內ERP專題

    實際上《道德經》也是一個哲學的思想

    第一:透過正反事物相互依存關係,正中有反,反中有正,來論述人間的道理,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二:有了第一條,告訴世人應該遵循自然法則,一切皆有定數,反對大國透過戰爭吞併小國之類的,大家最好相安無事,安安份份過寡國小民的生活。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三,辨證的看問題是老子的主是主題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要美,是因為有了醜的襯托,比如:目前隨便一個男籃運動員,個都很高吧,但和姚明一比,就是矮子。

    如果說中國的易經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既然世界永遠在變,既然變化的規律是有章可循的,那麼,與其在世界的變化面前驚慌失措,不如掌握規律,讓事情儘量向好的方向發展,甚至主動去變革。”,所謂變則通。

    老子則是別一個方向:“物極必反,變來變去還是會回到原點,咱就不變了,順其自然吧。”

  • 9 # 阿東看歷史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李耳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李耳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李耳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李耳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

    於是,李耳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李耳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李耳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李耳將遠走隱去,便請他留言。於是他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李耳的思想主張,大都儲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李耳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李耳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李耳是中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他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李耳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他道論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李耳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效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李耳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他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李耳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無為而治”。李耳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於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李耳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他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他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撲,少私寡慾,絕學無憂。”(《第十九章》)在他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可以沒有憂患了。

    李耳的社會歷史觀是不現實的,他為了反對當時的剝削制度,從而反對一切社會制度。為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文化,從而反對一切文化。為了反對欺詐,從而反對一切知識。

    這是他消極的一面。他以為只有拋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拋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慮,這種愚民政策,也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所利用。

    那麼,李耳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麼呢?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他這一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

    李耳說過,人民為什麼過著飢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李耳政治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李耳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進步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他的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李耳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老子》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李耳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總之,他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

    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李耳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勝剛的,弱的戰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又舉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當作絕對的規律,沒能認識到這種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

    儘管如此,李耳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於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李耳所處的時代,是動盪不安、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提出這一觀點,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生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堆泥土築起的;千里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見《第六十四章》)

  • 10 # 柯博元

    非也!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道”,“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但要認真理解,什麼是“無為”呢?一般人從字面意思認為“無為”是不作為,是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是對老子“無為”的錯誤理解,也是對道家思想的誤解。我們可從全文來看,從老子對道的論述來看,老子的“無為”絕對不是不作為的意思。

    老子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在此對“無”和“有”作了論述,在他的思想中的“無”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無為”可解釋為“在天地之始時而為”即“在天地之始時該做的”的意思。“天地之始”是什麼狀態?天地之始姓,萬物自然執行,及有矛盾,及有競爭,沒有邪惡,沒有歹念,這個時候所做之事,是一種十分平和的狀態,也是原始的純真狀態。這才是道。所以老子想方設法讓“聖人”將事物迴歸到“無為”狀態,“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故“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在“無”的階段,它的特點就是沒有競爭、沒有慾望,也就談不上什麼失敗。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慾”,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這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 11 # 獨孤悅己

    道德經所體現出來的老子智慧不足以描述老子對世界、宇宙、道的看法,文字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儘可能精準的闡述本質,但不能百分百的說明白本質,所謂不可說、不能說、一說就錯。

    道德經屬於哲學範疇,引導後人換個角度和邏輯看萬物,不能把它神化。

    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和【知魚之樂】值得一讀,另外,臺灣曾仕強先生的相關影片也值得一看,這兩位先生的學問不偏激、深入淺出,當然,結合著南懷瑾先生的文章。

  • 12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在春秋時期,老子是和孔子齊名的思想家。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一帶)人,剛一降生,人們就發現他的相貌不同於常人,前額寬闊,耳垂特別大。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徵,父親乾脆取名字叫他李耳,又用一個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壽長。

    老子從小聰明好學,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很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擴充自己的知識,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老子孤身一人來到了東周的都城洛陽。很快,憑自己的才幹他當上了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在這個當時最好的讀書環境裡,老子如飢似渴地拼命讀書,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學問家。許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他請教問題,孔子曾專門向他請教有關禮制的問題。

    據說孔子向老子請教之後,對自己的學生們稱讚老子是一條飛騰於雲中的“龍”,來比喻老子智慧過人。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樣,他認為天是物質的,就是說天是沒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間的吉凶福福。只有“道”一才是萬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他產生了萬物,而人卻看不見摸不著。老子的這個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權威,成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源頭之一,一直到現在還深刻地影響著華人。

    老子當時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東周卻一天天衰落下去,還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戰。使周朝藏書室的大批珍貴圖書遭到了破壞,老子覺得洛陽呆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民風淳樸,戰亂極少的秦國安度晚年。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旅途。

    沒走幾天老子便來到函谷關口,一過函谷關就進入秦國境內了。老子心裡十分暢快,一邊欣賞著眼前的風景,一邊哼著小曲。正在這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迎出來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說:“老先生途經這裡,未曾遠迎,希望您別見怪。素聞先生學問廣博,見識精深,既然路過這裡,就請小住幾日,將您的真知灼見寫成一部書,一來可以讓我拜讀,二來可讓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誨,請您不要推辭!”

    老子被尹喜的真摯所打動,便住下來,把自己關於道德,無為而治,以柔克剛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全部融於一書之中,寫成一部五千餘字的《道德經》。這部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道”。成書之後,老子繼續西行,但此後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老子被後人稱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張雖不相同,但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老子的政治理想的產生,是由於他看到了奴隸制的腐朽,然而他卻從未從新勢力的代表者那裡看到社會發展的前景,因此競向往著過去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這一思想雖是對奴隸制的否定,可其本身卻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前進!

  • 13 # 老羊說文學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一部相對奇特的著作,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它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向各路諸侯王統治者傳遞一種治國的資訊,老子出函谷關被強迫立五千言的傳說基本可以理解為一種炒作方式,想借此引起統治者的注意。

    在《道德經》一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麼道是什麼呢?按個人理解“道”就是自然法則。

    在那個沒有生物、植物、物理、化學等科學的基礎上,老子認為“道”是不爭不搶、不卑不亢、不憂不喜的,他永遠是平靜、無慾、無情的,所以他說“上善若水,水利物萬而不爭,處眾人之惡也,故幾於道”,也就是說“水的特性最接近於道的本質”。

    那麼道的本質究意是什麼?我就按自身的理解給大家簡單講一下,“道”的本質在於順勢,順勢為不為。逆勢為有為。請大家特別要注意這句話,否則很容易被繞進去。

    寫《道德經》的老子是開啟了上帝視角,所以要明白道德經的含義也必須具備這樣的視角,而不能拘泥於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這也就是《道德經》是部非常出色的哲學著作的原因。

    那麼,現在來回答老子思想是真的保守不求進取嗎?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老子的思想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思想,他的理念並不保守,反而非常的超前,超前到現代文明都無法達到的高度。他主觀地根據自然或者說是宇宙執行的規律來論證治國的方法,猛一看似乎很合理,但仔細捉摸卻發現根本不適用。

    這一切的緣由都在於人性的有為,人是一個群體,社會是一個群體,國家是一個群體、世界是一個群體,宇宙是一個群體,在群體中是具有個的,一個個體的有為造成群體的有為。(在這裡舉個私以為非常恰當的例子:特朗普的攪局,造成了世界的動盪。)

    所以,老子論證的“道”本身就是他自己的一種有為思想,卻在不斷地告訴人們他的無為。

    那麼,“道德經”是一部有為的著作,內含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而現代人大多把他讀成了一部“修身養性”的無為著作。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總結出老子的思想並不保守不求進取,而是我們不會讀罷了。

  • 14 # 琴音萬古

    理解了古人對社會發展的認識與態度,理解了“遁甲”學說的遁甲態度,就必然理解了老子《道德經》及先秦一切經典論“道”的態度。

  • 15 # 光語明言

    道的規律是遵從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規律,戒慾望,現在轉基因不是順應自然,經濟活動破壞了自然,所以最終會得到自己的道的回報。

  • 16 # R林寶B

    現在社會需要道德,更需要公共道德底線,也需要法律,法規,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管理在先,預防為主,做到萬無一失,社會安全營運。

  • 17 # 洛陽探花郎

    《道德經》是老子傳世之作,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和莊子《南華經》並稱道家兩大經典著述。《道德經》內容包含哲學、軍事、政治、宗教倫理、養生等方面,文意古樸,涵蓋廣博,為歷代帝王尊為“內聖外王”之道,在中華古籍經典之中,一枝獨秀,號稱“萬經之王”,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老子在書中闡述的樸素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就是大道歸一,世間萬物天地人,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趨勢,無為而治。所謂抱元守一,無中生有。心中存著無,放得下,才能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聽起來深奧,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之理。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而這種道理,放至四海而皆準,用之修身、齊家、治國無不適可。“無”是這裡的重中之重,“無”並不是一無所為,靜止不動,而是有則如無,實則若虛,退則為進,守則如攻,弱則為強,以無為基,達有之成。這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這才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所在,並非保守而不思進取。懂得了“無”的妙諦,才能領悟以實勝虛,以弱勝強,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無中生有的天地間至理。

    《道德經》在中華五千年傳承經久不衰,就是因其五千言微言大義,蘊含至理,上至帝子將相,公卿王侯,下到草頭百姓,販夫走卒,無不在其五千言中領悟箇中奧妙,而其偉大思想更是讓中國道教千年以來將其奉為道家聖典,身為學道之人,不會道德五千言,必是道門之羞,而道家領悟的清靜無為之理都是黃老之學的一脈傳承,而後世風靡全球的太極文化,更是老子五千言的精準代言,所以說老子道德經思想保守,不思進取簡直是無稽之談,信口開河。誠所謂“不識老子五千言,讀盡經史也枉然”呀。

  • 18 # 綠意油然

    老子的思想真的是保守不求進取嗎?一個肯定的答案是:非也。

    這裡只需將“為無為”解釋一下,大家就會明白。為:就是做事。無為:就是沒有不良動機。為無為:就是全心全意的去將事情做好,不要在做事之中有其他的顧慮,也不要以做事為幌子,以達到其他目的。也就是說做事就是做事,要將心思用在做事之上,將事情做好。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人做事有三重境界:一以身力行,二得心應手,三出神入化。也就是說人生修為的最好方式就是做事,在做事中歷練自己,使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如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是人生修為成功之時,也就是脫胎換骨得道之時。他跟一個人做事的過程:由不會到會、由會到好、由好到精、由精到通,通則出神入化是類似的道理。這就是好好做事的偉大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戶慄鬱子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