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宜聲
-
2 # 有德司契
儒家學派的禮制學說,來源於周公旦所創立的封建專制的《周禮》。儒教的名字則是因為孔子之前的儒生,都是靠《周禮》中等級森嚴的喪禮,為權貴們主持喪禮為生的。如孔丘為了生存,十七歲時就成了魯國有名的喪禮主持人了。但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都需要改革了。所以,春秋時代就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了。正因此,以孔丘為首的儒生們為了自身的生存與既得的利益,就拚命呼籲“克己復禮”,即主張復辟封建專制的禮制制度。於是他們這個學派就叫儒家學派了。又由於儒學的確能夠幫助專制者們欺壓百姓愚弄人民,所以就被歷代的君主專制者們與儒教徒們所吹捧。而吹捧為“萬世師表”則是清朝為了以漢治漢的統治者們。由此可見,儒學就是專制者們維穩的工具與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罪魁禍首。
-
3 # 千秋功業
所謂的萬世師表只不過是統治者提出來的一個說詞而已,看看孔老二的思想精髓是什麼,三綱五常,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必死,什麼學就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等等,不講法,勿論理,都是束縛讀書人的緊箍咒,是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法寶。
-
4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老夫讓證據說話:晏子評論儒家是小人文化,不可以用來治國(檢視百度)。至於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這是文化小人們編造的謊言,目的是借孔子的名譽宣傳他們的文化。證據:兩千多年來,吹捧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的文化小人中,有哪位知道孔子說的“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頹然示人簡矣。" 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在《中庸》裡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頭上,如在其左右。” 那些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的人知道這段話的意思嗎?為什麼兩千多年來沒有人翻譯這段話?證據多如牛毛,無須再舉。
-
5 # 布衣吳新建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說百家,能列出來的也就10家左右,而被稱之為顯學的就兩大家:儒家和墨家。
有人透過研究認為,儒墨兩家的本源是道家。
孔子學說吸收老子見解,但摒棄無為逍遙。
儒家思想被認為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現在來看,這個說法不完全準確,向上溯源,道家追求科學的一面不見了;向下發展,現在所講的儒學已不是最初孔夫子的獨家學說,揉進了許多其他學派思想。
儒學在歷史上獲得崇高地位,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制構成中國古代政治史兩大主體內容。
說孔子是儒學創始人沒有任何爭議,稱為萬世師表則有一定偶然。漢獨尊儒,唐卻奉道教,真正將儒學捧向聖壇的是宋朝,所謂程朱理學,藉助孔子,完成了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建設。而將孔子稱為“萬世師表”的是康熙帝,與清王朝以漢治漢有極大關係。
孔子年邁時曾說:“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體可以看出從幼稚到有想法,到形成體系,到學說成熟的心路歷程。
孔子年輕時志向遠大,但一生頗為周折,為了宣傳自己的見解,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歷經磨難,還處處不受待見。《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布衣,使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謂至聖矣。
兩千多年來孔子被歷代統治者尊為聖人、至聖先師。稱“萬世師表”,也就是說可以成為所有人的老師,當然指個人修為方面。
-
6 # 建安居士66663071
嚴格來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出名的教師,所謂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是後世把他捧起來。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夏商周之際,這些文化卻往往掌控在貴族手裡,普通老百姓接觸不到這種文化。在春秋戰國之際,貴族腐化墮落,禮崩樂壞,文化即將面臨斷層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將夏商周三代形成的豐富的禮樂文化拿出來分享給原來沒有資格接觸到這些的平民階層,並在其中加入了個人理解。可以說中國文化之所以不斷層,孔子功不可沒。史料記載孔子,孔子有名的弟子就有七十二位。這些人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的力量。
禮治文化流傳出去以後,啟發了民智,逐漸形成了百家學說,引起了中國文化的大繁榮。主要有偏左的講究以嚴密的社會形態控制社會的法家,和偏右的偏面強調個人絕對自由的道家。還有在批判儒家有差別的愛的基礎上形成的無差別的愛(兼愛、非攻)的墨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正名主義”、“仁義禮”“忠恕之道”。正名主義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角色扮演,做父親的應該像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應該像做兒子的樣子,社會上不同位置的人應當享受到不同的禮,應當盡到不同的責任,要不然整個社會就會亂套。“仁義禮”不用多說,大家在熟悉不過,仁可以理解為愛,義是應該,禮是仁愛的外在表現。何謂忠恕之道?“忠”是中人之心,對他人盡心竭力,對自己嚴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對他人寬宏大量。
換句話說,孔子論語的思想其實主要在於倫理學的範疇之內,上升到政治層面的是孟子的王道之學和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
孔子後來被尊為儒家文化的鼻祖。事實上道家卻對孔子的地位捧得更高。用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新道家,儘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慾,因為他已經無慾於無慾。”
-
7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儒家思想來源於周禮,其核心就是等級森嚴的的封建禮教,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為什麼儒家思想會在漢以後成為華夏文化的主流,因為統治者需要儒家思想來奴化天下,維護統治!成天喊著儒家思想多好多好的蠢貨動動腦子吧,幾千年前得封建貴族禮教思想還適合當今社會嗎?
-
8 # 辰聲1
因為是為皇帝統治服務的理論。中國朝代反覆更迭,就是廢孔與尊孔的週而復始的過程。為了改朝必廢孔。為了換代必須尊孔。
-
9 # 躬耕心田34
孔子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非常時期,春秋百家爭鳴中儒道成為文化的主流,而孔子面對的是諸候爭霸的天下大亂局面,所以他的思想與當時代格格不入,骨子裡還是感到周朝是人間最理想的社會,便大膽提出″攸攸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的鼓號。為達此目的,他坐著驢拉車奔走於諸候列國,宣傳他的治國理想,勸說各國君實行仁政,推行周禮,實現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其實當時各諸候國面對的是不能消滅他國就是被他國消滅的風口浪尖,誰還拿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當回事呢,當然是沒有一個國君聽他的說教,只能急急如喪家犬一樣,到處無容身之地。競管如此,他和他的弟子們還公然向改革派法家發起攻擊,公然殺害了少正卯,自己揭去了″仁"的面紗,落得個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下場。儒家文化遭到極大打擊,損失慘重。
直到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的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朮",才使儒家重振雄風,一帆風順地獨領風騷了整個封建社會,而孔子也被歷代追受封號,成為一家獨尊的″萬世師表"。直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到儒文化的阻礙,五四運動中,青年學子們才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事實證明,儒家文化競管在近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紮下了深厚的根基,但當社會變革時期就成為新生事物的拌腳石,暴露了其維護舊世界的守舊落後的一面。當然對其極積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
-
10 # 朱八戒CC
儒家學派從何而來?是由孔子首創,在他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生前與弟子之間的相互提問和言論,以及他的思想內容,編寫出《論語》,《大學》,《中庸》,《詩》、《書》、《禮》、《易》、《樂》、《春秋》,儒家學派正式形成,並有其重大的影響而廣為流傳。後來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把儒家更進一步地更新和發展。孟子的《孟子》並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文化重要經典,從此儒家學派更加發揚光大,走向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並流傳兩千多年,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
孔子為什麼會成為“萬世師表”的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是舉世公認的“萬世師表”,但並不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只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在自己所學到的儒家思想之後,創立了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一部份。真正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再傳弟子,後來的孟子,以及歷朝歷代不斷的更新和完善凝聚而成。
在孔子之前的黃帝時代,就有著儒家思想的初形。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他的部落之內,讓百姓實施農耕生產,安居樂業。為民眾親力親為,廣施仁政,初現出儒家思想的萌芽。在黃帝之後的堯,舜,禹,更是以民為本,以德服人,社會穩定而有序地發展。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夏、商、周,三朝聖賢君王,將人類的文明推向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各種思想文化基本形成。尤其是周公的以德從政,以仁得民心,以禮治天下,讓西周的政治,文化,經濟,農業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大發展。儒家思想的“仁”和“德”,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得到了普遍的崇尚和提倡。
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孔子致力於“克己復禮”,以恢復周禮達到天下大治。與此同時,他將前人各種所形成所積累的儒家思想,將那些零碎片的內容,進行全面的蒐集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創造性地吸收和更新,形成了他獨有的思想體系。在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標新立異。
在當時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折時期,孔子根據自已的思想,結合當時社會的國情,在各個方面作出了精闢的論述。既是民眾的修身齊家,又是政治上的治國安幫平天下。從而開創出他的儒家學派,也讓他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和世界歷史兩千多年。
-
11 # 鑫挺83563181
儒家秦之前並不被人認可,到了西漢董仲舒推茬給漢武帝,灌輸″天人合一",皇權神授,皇帝是天老爺的兒子,是萬物主宰的獨裁思想?被漢武帝採納,並派董仲舒成立一個寵大的造假"秘書"寫作團隊,杜撰孔子儒家著作,並立其思想為國策,從此儒家成為主流?
儒家獨裁,愚民思想的建立初始,就應合了統治階級的胃口,如獲至寶?受到了統治階級的極力推捧,為其獨裁以"禮"殺人,誅異己,掃清障礙,為愚民,疲民起到了洗腦的強力功效?
歷代統治階級,為更好的奴化民眾,為其統治服務,荒涎無恥的追封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儒家的孔子為″聖人",又被封為奴化民眾的"萬代師表"?這是中華民族災難的開始和延續,,,
-
12 # 校外老師
到了春秋時期,天子的權利逐漸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在加強,所以各種各樣的治國安邦的道理全出來了,形成了百家爭鳴。儒家是其中的一支。其中著名的還有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
秦國採用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國。使國家強大了起來,最後秦滅六國統一了全國。
到了漢朝,由董仲舒推薦給漢武帝,推崇以儒家的思想治國。就是以孝,以仁治國。這種儒家的思想就被一直使用下來。
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孔子不緊用儒家思想教育學生如何去做。同時自己也身體力行自己去實踐。所以被尊為萬世之表。
回覆列表
儒家的名稱是逐漸演化而來的。
孔子帶著一群和他一樣異想天開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克己復禮的理論,卻沒有一個國君理睬。可窮困潦倒的一群落莫書生要生活啊,怎麼辦?於是他們沿途擺地攤,吹噓自己的理論可以建立清平社會,解決社會一切矛盾,也忽悠到一些錢,勉強支撐到回到魯國。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繼續擺地攤,但收入太低,而且講的內容太少,聽了一次的人就不再來了。於是他合計,整理出了《論語》等書藉,變成賣書的了。
可這種書太抽象,有文化的人都沒興趣看。於是,他們又想出一招,開辦系列培訓班,高價招收學員。他們很清楚這是一套適合地主、官僚、權貴等上等人對付老百姓的學問,是迷魂湯學問。而且他們也真需要,於是打出的招牌是:滿足您的需要,管理好下人的學問!一下子爆棚,大火。
但是,培訓班越開越多,開始向中原發展,出現了各種廣告詞,非常混亂。為了統一學派,形成聲勢,於是所有辦班的人開會,統一了只用”人需”,合為一個字”儒”。儒家學派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