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現象應該還是蠻普遍的。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佛系青年”這個詞在前幾年就已經興起了,指的是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引申開來也就是對一切看淡。
這聽起來很豁達,但這與經歷世事後的老年人心態大不相同。前者是一種處在激烈競爭環境下,對快節奏生活做出的調適和應對;後者也是由時間和閱歷帶來的自然而然的心胸開闊。
換而言之,“佛系青年”看起來像老人家的“佛”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偽裝。在這種偽裝下,他們試圖疏導內心的焦慮與惶恐。
正如近段時間由“內卷”而衍生出的“捲心菜”一詞(被迫參與內卷而看起來很菜),也是年輕人對於競爭壓力的自覺規避和自我安慰。
剛剛講的是年輕人看起來像老人家的心態原因,接下來談談生理層面的原因。
殘酷的社會競爭和生存壓力迫使年輕人們為了生計而奔波。熬夜加班、三餐不規律、少睡眠少運動等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從而導致年輕人普遍面臨頭禿、腸胃病、過勞肥、內分泌紊亂乃至猝死等健康危機。
如今,年輕人們都在大談養生,“保溫杯泡枸杞”的揶揄說法也曾流行一時。單從健康狀態來講,現在的年輕人的身體老化得比較迅速,的確看起來會像老人家,甚至可能還比不上經常鍛鍊的老人。
以上兩個方面就是我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對這一現象做出的原因分析。
最後想再提一點,曾看到北大教授戴錦華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及,她身邊的年輕人顯得很成熟,自己反而像個孩子一樣幼稚。她強烈感受到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去做和自己(事業)無關的事情,而她還始終保有對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我對此的理解是,戴錦華教授指出的正是年輕人越來越保守封閉、不願意開啟自我的狹隘心態。
樓主說有些年輕人像老年人,但實際上他們中大多數或許都未能做到像戴老師這個老年人一樣的開放和寬廣。
分享出來,與各位年輕人共勉吧。
這個現象應該還是蠻普遍的。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生存壓力大,青年被迫變得“佛系”“佛系青年”這個詞在前幾年就已經興起了,指的是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引申開來也就是對一切看淡。
這聽起來很豁達,但這與經歷世事後的老年人心態大不相同。前者是一種處在激烈競爭環境下,對快節奏生活做出的調適和應對;後者也是由時間和閱歷帶來的自然而然的心胸開闊。
換而言之,“佛系青年”看起來像老人家的“佛”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偽裝。在這種偽裝下,他們試圖疏導內心的焦慮與惶恐。
正如近段時間由“內卷”而衍生出的“捲心菜”一詞(被迫參與內卷而看起來很菜),也是年輕人對於競爭壓力的自覺規避和自我安慰。
二、作息不規律,青年健康出問題剛剛講的是年輕人看起來像老人家的心態原因,接下來談談生理層面的原因。
殘酷的社會競爭和生存壓力迫使年輕人們為了生計而奔波。熬夜加班、三餐不規律、少睡眠少運動等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從而導致年輕人普遍面臨頭禿、腸胃病、過勞肥、內分泌紊亂乃至猝死等健康危機。
如今,年輕人們都在大談養生,“保溫杯泡枸杞”的揶揄說法也曾流行一時。單從健康狀態來講,現在的年輕人的身體老化得比較迅速,的確看起來會像老人家,甚至可能還比不上經常鍛鍊的老人。
以上兩個方面就是我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對這一現象做出的原因分析。
最後想再提一點,曾看到北大教授戴錦華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及,她身邊的年輕人顯得很成熟,自己反而像個孩子一樣幼稚。她強烈感受到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去做和自己(事業)無關的事情,而她還始終保有對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我對此的理解是,戴錦華教授指出的正是年輕人越來越保守封閉、不願意開啟自我的狹隘心態。
樓主說有些年輕人像老年人,但實際上他們中大多數或許都未能做到像戴老師這個老年人一樣的開放和寬廣。
分享出來,與各位年輕人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