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居安思危的盛世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出現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太學生就有假期了。隋唐時期,太學逐漸發展為“國子監”,成為那個時代國家投資建立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裡就讀的學生稱為“監生”。在明清一些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監生”一詞。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裡就讀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監生們拋家舍業、不遠萬里聚到京城就讀,非常辛苦,於是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他們的假期有三種:

    第一種是旬假。這是一種常假,規定每10天休息1天。有點近乎於我們現在的雙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1天,離家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裡看一眼;而對於老家在外地的學生們來說,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乾脆規定:旬考之後休假1天,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也即我們現在俗稱的“農忙假”。《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農曆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麥子成熟,學生回家下地割麥,所以稱作“田假”。田假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假期為一個月左右。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可以向校方申請延長假期。不過,這一個月的假期是“淨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所以古代學生的暑假“待遇”還是較好的。

    第三種是“授衣假”。《詩經》中有“九月授衣”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確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時令進入九月(農曆),已近秋天,氣溫漸涼,學生可以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授衣假”大體相當於寒假,假期也是一個月(不包含路上花費的時間)時間。為防止學生因長假而荒廢學業,校方規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開除學籍!這招挺管用,按史書記載,國子監的學生們極少有“超假”不返的。

  • 2 # 墨石坊

    古時的學校,被稱作“校”、“序”、“學”或是“塾”。

    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以主教儒學的學堂就慢慢的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並逐漸的被各朝所取用。

    所以,漢朝也是中國第一個設立官學的朝廷,即國子監。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直到唐朝時,官學的具體制度已經十分完備。

    至於私學,相對隨意,也沒有什麼特定的放假制度。

    所以下面只簡單說一說官學的放假制度。

    1.唐朝開始實行的“田假制度”,田假這個制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暑假,從農曆五月開始放假,假期為一個月。之所以設立田假,是因為農曆五月恰好是農忙時節。如果有學生回家的路途遙遠,可以適當的向官立學府提出延期申請。

    2.唐朝開始實行的“授衣假制度”,即從農曆九月開始放假,為期一個月的放假制度。

    3.除了這兩種假期外,還有一種“旬假制度”,即本地學生每十天放一天假(即每次旬考後放一天假),因外地學生回家路途遙遠,規定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雖然這三個放假制度都始創於唐,但是由於其設立的合理性,之後的朝代大多也延用這個制度。

    注:每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一旬為十天。

  • 3 # 吉林有色風

    中國古代自漢武帝創立正規的官方太學起,學校便有了官方規定的休假制度。不過當時規定的還不夠嚴格,到了隋唐才確立了國子學又稱國子監,基本確立了規範放假制度。1、市常假:以十天為一旬學校放假一天。因為學校在京城,外地的學生放假也回不了家;2、另一種是“田假”當麥子成熟的時候每年的5月份放假,時間為1個月;3、是“授衣假”顧名思義是換衣服的季節,每年的9月份放假時間為1個月;當時的學校制度是誤期返校者一律開除學籍。

  • 4 # 只祈你好

    據史料記載,古代從漢武帝創立官方學校太學起,就有了休假現象,但直到隋唐時代,才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又稱國子監)學生的放假制度。據記載分為三類:

    1.第一類是常假。以十天為一旬,學生放假一天。當時國子學設在京都,學生們大都住校就讀,所以放這種常假時,外地的學生一般不回家。

    2.第二類假是田假。每年5月間,這時暑夏伊始,正是植物茂盛、田裡麥子成熟之際,也是農事繁忙季節,學生放假回家打理農事。

    3.第三類假稱為“援衣假”。時間大概在陽曆10月,這是由於天氣轉涼、需要新增衣衫而放的假。

    4.“田假”和“援衣假”都要放一個月左右的長假,在放這兩個假時,學校對家住京都200裡以外的異鄉學生,給予扣除用在探親趕路時所佔去時間的照顧。

    5.唐末宋初,隨著國子學的發展變遷,這套學生放假制度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6.明朝時,國子學學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以外就不再放其他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G.Gemini透露:KPL聯盟中有兩個位置最稀缺,分別是會玩野核的打野、射手,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