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707296871

    旺潤股票配資最近在配..資投資了,槓桿比例蠻適中的,客服也很專業,態度很好,最主要是轉到了一筆,體驗非常不錯。這個平臺挺好的,其他不說,至少非常正規啊,資

  • 2 # 北京抖抖抖

    這是我1983年大學畢業的論文主題。當時我觀點是貨幣發行量=GNP/貨幣週轉次數。當時還沒有GDP概念,用GNP國內生產總值。

    假如有1000GDP,貨幣週轉次數是2次,1000/2=500貨幣就可以了。週轉次數就是一張錢平均買賣次數。

    當然,影響貨幣量大因素很多,但這個不需要很精密,特別是有儲蓄習慣的國家,儲蓄能緩衝貨幣量的過多和不足。大道至簡嘛。

    我的這個提法,在當時應該說還是比較超前的。論文在院刊發表。

    實際上,現在普遍採用貨幣發行量和GDP之比來衡量貨幣發行量M2的多少。中國的這個比例大約是美國的兩倍。

  • 3 # 8萬億存款哪來的

    貨幣:古代只有貨,沒有幣,易貨貿易,兩隻雞換一條狗,三隻羊換一頭牛,實物對換。隨著社會進步物質生產製造技術方面的不斷創新,生活水平提高,易貨貿易無法適應社會文明發展需要,金屬發現及冶煉成型的發明,這時有人開始琢磨著使用金屬鑄成大小不一形狀來代表固定價值,方便了貿易流通,再不用自己牽著騾馬牛羊步行很遠的地方去換回來自己想要的雞狗貓兔了!也就是說,鑄幣是由國家主導,民眾使用需要付出勞動力兌換,比如,計劃經濟時代,農民交公糧才有錢,不交公糧沒有錢,工人工作生產工業用品交給國家分配,國家印錢給你,購買生活用品,所以就會出現工人旱澇保收,農民靠天吃飯!現代印幣常規是根據一個國家物質生產增長值計算出印成數量,比如GDP增長6.5%,就是在前面總的經濟量基礎數額上增加6.5%元印幣數!不正常的就是地方虛報經濟資料金額,以及外匯收入變為國家儲備,印人民幣兌換,所以,這時國家要大量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基礎建設所需原材料就是用印的錢來購買社會上生產的物質!房地產投資是屬於國家發放的貨幣給你後再讓你把錢壓入固定地方不動了!這樣可以避免印錢過多在社會流通產生通貨膨脹,迫使物價上漲過快!但是,如果沒有貨幣發行數量的快速增加,就沒有經濟的快速增長,反之,貨幣印製發行過多,就會出現物價的急速增長!一個杯子一元錢,十個杯子10元錢,原來是100個杯子c,增加了9個杯子,那麼這時應該再印製出來9元錢發放下去。而10元錢代表一個杯子價值!如果是10個杯子發行了100元錢,是不是一個杯子需要10元錢來代表!這個時候是不是100個杯子,應該是印錢1000元!如果10個杯子發行1000元.是不是每個杯子100元了!如果按照如此迴圈方式,是不是每個杯子的生產成本同時跟著增加!這個道理跟水漲船高一種道理!水漲船不跟著上浮就見不到船了,被淹沒!按照這個原理,一些家裡存放現金幾個億或幾千萬,百萬也好,只要沒有使用流通都是屬於對貨幣過量發行起到了控制物價膨脹作用!

  • 4 # 格物問道

    在貨幣理論中“M2增長率=GDP增長率+CPI”, 貨幣增長是因為經濟增長。錢印多了就會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錢貶值;印少了會通貨緊縮,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

  • 5 # 漲亭板

    貨幣發行量主要是根據社會總產出、貨幣流通需求來決定的。

    什麼是社會總產出呢? 簡單地說,就是GDP,但是這個GDP我們老百姓不懂,所以我舉個通俗的例子:

    張三是種水稻生產大米的,李四是養雞下蛋的,張三一年生產1000斤大米,大米1元一斤,李四一年生產1000個雞蛋,雞蛋1元一個,那麼,這一年的GDP就是1000+1000=2000元。那麼我們就需要有2000元的貨幣與其對應。

    但是,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需要發行2000元的貨幣嗎?

    未必!我們還要考慮流通需求。

    我們考慮下實際情況,張三生產1000斤大米,李四生產1000個雞蛋,他們會全部賣出去嗎?張三需要雞蛋嗎?李四需要大米嗎?

    顯然,他們不會。張三會留500斤大米自己吃,李四也會留500個雞蛋自己吃。張三需要500個雞蛋,李四需要500斤大米。

    整理一下這個流通需求:

    張三需要賣500斤大米,買500個雞蛋;

    李四需要賣500個雞蛋,買500斤大米;

    這時候,不考慮銀行、貿易商盈利的情況下,發行1000元就夠了,派人(貿易商)給張三500元收購500斤大米,給李四500元收購500個雞蛋,張三拿著賣大米獲得的500元向貿易商購買500個雞蛋,李四拿著賣雞蛋獲得的500元向貿易商買500斤大米,這樣就滿足了流通需求。

    所以在這個簡單模型下,發行1000元就夠了。

    當然,真實情況要比這個模型複雜幾億倍,銀行、貿易商都是要盈利的,還要考慮通貨膨脹水平、進出口需求、擴大再生產等等需求和因素。

  • 6 # MM定理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原理,進而探討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

    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原理

    貨幣印刷廠會印刷大量的紙幣,但是這些紙幣並不是貨幣,並不能直接進入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有以下幾條途徑。

    1.向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有MLF SLO ,在貼現,當商業銀行出現資金短缺時,商業銀行透過自己擁有的高質量、高評級債券為抵押,向商業銀行申請再貸款,期限一般為3到6個月,貸款利息由中央銀行確定。

    2、外匯佔款,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但是這些外幣是不能在國內直接流通的。出口獲得外匯的公司必須向商業銀行把外幣換為人民幣,然後商業銀行再把這些外幣用人民幣兌換給商業銀行。2014年以來,外匯佔款一直是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但現在隨著貿易逆差縮小,第一種方式已經成為中央銀行投放貨幣的主要渠道。

    3、中央銀行向財政部貸款,雖然中國現在已經不允許這種操作,流程主要是財政部發行債券,然後中央銀行購買這些債券,財政部以此獲得資金。債券到期需要還本付息。

    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只要牢牢按照流程去做,是不會出現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鎖的,但由於在實際操作中,過度貸款,信貸配給的操作會引起貨幣的超額的供給和需,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總的來說適度的通貨膨脹有益於經濟的發展,利率降低,增加投資,進而引起產出的擴大。通貨緊縮往往引起進一步的蕭條,所以國家都儘量避免通貨緊鎖的發生。

    貨幣的供應量檢測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可以從利率獲知,或者從M2的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基礎貨幣供給等變數都可以測算貨幣供給的規模。

    最後通貨膨脹的形成比較複雜,並不是單純靠貨幣供給影響,需要考慮人們的需求與供給,以及國外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 7 # 財經修行者

    對於一個正常的國家,是會控制國家貨幣的發行量。因為,如果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多於市場所總需求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相反少於市場所總需求量則會導致通貨緊縮。貨幣供應量、實際產出和物價的關係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表示,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平均價格水平,Y為實際產出。

    從方程式可以看出決定一國一定期間價格水平從而影響產出的因素,不是貨幣供應量M,而是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貨幣流量。新貨幣主義學者弗裡德曼曾認為,由於貨幣流通速度決定於一國的支付習慣,有關交易的財政金融制度等原因,使它具有一種高度的穩定性和規律性。他根據美國近百年來的經濟統計資料,算出美國貨貨幣流通速度幣流通速度每年遞減約百分之一,但在正常情況下,相近年度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甚微。

    據此,為防止貨幣本身成為經濟失調的主要源泉,弗裡德曼提出了“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相一致,把貨幣供應量(貨幣存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我們可以看出“單一貨幣規則”,是以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為前提。中國也是把貨幣供應量(貨幣存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國家,但是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否穩定,是僅監控貨幣供應量,還是須控制貨幣流量值得考察

  • 8 # 萬事皆空70

    貨幣是國家印的,企業和居民同樣會創造貨幣,現在是信用貨幣,只要從銀行貸款就會創造貨幣,而銀行貸款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參與了貨幣創造,國家的參與主要是透過利率等方式控制貸款規模,

    至於如何判斷社會上的錢多還是錢少,有一系列經濟指標可供判斷,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就業率,重要的金融資產價格變化,比如股市,樓市價格漲跌,如果這些指標上漲,說明貨幣發行過多,如果這些指標下降,說明貨幣發行過少,比如中國主要參照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來制定貨幣政策,美國主要參照就業率來制定貨幣政策,因為美國是服務業為主,居民收入佔gdp比重非常高,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高度相似,

    控制貨幣發行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率,央行加息會減少貨幣投放,因為利率高了,會減少貸款,從而減少貨幣創造,降息會增加貨幣投放,因為利率低了,會增加貸款,從而增加貨幣投放,其他還有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縮與放,等等方式,可以影響貨幣發行規模,

  • 9 # 正陽資訊

    通常所說國家印鈔票,不是透過工廠的印鈔機實際印刷紙幣。而是透過央行釋放基礎貨幣,再透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創造機制向社會釋放流動性。就像和麵,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國家肯定不知道貨幣是印多了還是印少了,但個人和企業是可以感覺到自己手中的錢緊了,還是錢鬆了。當錢緊了,不夠用,大企業感覺特別明顯,尤其是知名企業就會發聲,他們嗓門大,影響大,領導就知道了。當錢多了,物價就會上漲,老白姓就會抱怨,抱怨的人多了,就有壓力。

    此外,經過統計的消費物價指數和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動也可以揭示市場上貨幣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後,像熬湯時放鹽,淡了放鹽,鹹了加水,如此這般,鹹三口,淡三口,不鹹不淡再三口,可口的湯就熬成了。

  • 10 # 洪鐘財經

    金融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有的人可能窮究一輩子,也未必能夠弄懂。而貨幣又是金融領域的核心。從金融學創立至今,貨幣理論方面的文獻汗牛充棟。當普通老百姓覺得這些知識太高冷,甚至決策者也未必弄懂了。(歐洲央行)

    貨幣數量的理論很簡單。根據費雪方程式,我們可以知道MV=PQ。貨幣數量就是經濟產出Q、物價水平P和貨幣流通速度V的函式。但是在理論實踐中,卻會遇到特別多的困難。因此貨幣管理當局即使徹底弄懂了費雪方程式,人未必能夠準確把握市場對貨幣數量的需求。

    因此很多貨幣當局,在考慮貨幣數量是否合理的時候,就是瞄準物價水平這個錨。只要物價水平沒有出現大的波動,那麼就證明貨幣供給是充足的、適當的。(美聯儲)

    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在內的世界知名貨幣管理當局,貨幣政策中基本採用的就是單一政策目標。出臺貨幣政策,只考慮一個目標,或者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穩定物價。如果物價出現大幅波動,就說明貨幣數量出現了偏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長時間持續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那就說明貨幣供給過剩了。

    除了社會物價之外,有一個指標也很容易反映貨幣供給是否偏差。那就是銀行利率。每個國家的央行會給市場一個基準利率。出現錢荒的時候,銀行的資金也會出現緊張。這個時候他給市場主體的貸款就會明顯高於基準利率。這道理很淺顯。肉攤上,買的多賣的少,肉價就會上漲。其實銀行利率實質上也是一種物價——資金的價格。

    所以,貨幣管理當局是有能力知道市場上的錢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至於知道之後會不會做出調整,那就要看貨幣當局的目標是什麼。

  • 11 # 不執著財經

    貨幣是國家造幣廠印的,它所對應的是有一定價值的商品。貨幣發行量多少主要是看社會總產出、貨幣在流通中的需求來決定的。比如,一國一年生產出多少GDP,就可以投放等量對應的貨幣。而貨幣在流通中的需求程度,也決定著貨幣的發行量。經濟強勁時需求量大,通縮時對貨幣需求量就小。

    中國的貨幣發放主要透過以下幾個領域流向社會:首先,央行透過短期的逆回購,中期的MLF等金融工具,把新印出來的貨幣投向銀行,而銀行則拿高質量、高評級的債券或其他資產作為抵押物,一般期限是3-6個月,利率是由央行確定。

    再者,外匯佔款也是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由於中國對外長期處於貿易順差中,以及海外投資資金也湧入中國內地,而國內又實行的是結售匯制度,這就導致了海外流入多少貨幣,就要拿相對等的人民幣對兌換。也就是說,前些年,由於大量資金擁入中國,導致中國央行被動投放大量人民幣,這就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根本原因。

    再次,抵押補充貸款(PSL,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縮寫)。去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房價走高,PSL功不可沒。就是發改委為了完成去庫存的目標,要求國開行透過PSL方式,把資金放貸給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拿了棚改土地作為抵押物。當地方政府拿到了大量基礎貨幣後,就直接發給了棚改動遷戶,由棚改拆遷戶跑到周邊直接購置房產。透過直接印鈔買房,三四線城市房價怎能不漲?

    最後,央行向財政部貸款,主要是財政部發行債券,然後中央銀行購買這些債券,財政部以此獲得資金。特別值得一說的是,財政部發放的債券是要還本付息的。而財政部拿到了央行的貸款後,就可以直接使用。這時候,還是人民幣購買力最優良的時候。

    那麼,作為中央銀行,又怎麼知道貨幣究竟投放多了還是少了呢?我們認為,主要是三個途徑:一是,貨幣供給過多,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就會下跌,而貨幣供給得過少,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就會上漲。隨後,央行可以根據市場對利率 價格的反饋,對貨幣數量進行微調。

    二是,通貨膨脹越高,說明貨幣超發越是嚴重,貨幣政策就應該收緊了,就可以透過加息或回收流動性,予以調控。而通貨膨脹越低,說明貨幣供給偏少。應該適當的增加一點流動性,以潤滑經濟和金融體系。

    三是,國家還可以透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來看貨幣是否超發。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說明國內流動性總體趨緊,而如果搞大水漫灌,或者大幅度降準,那人民幣匯率也會出現大幅調整。人民幣匯率來看印錢多少,最近幾年效果明顯。

  • 12 # 使用者7684197950373

    國家印鈔需要多少很簡單,因為鈔票本該和財富對等,這樣鈔票票面值和實際價值相當。

    所以印多少鈔票對於國家來說很簡單,即只需要知道國民生產總值(GDP),就按這個數字或預測來印就行。

    但問題是,擁有印鈔權的人,恐怕會感覺就這麼點不合適,多印一些花差花差多爽啊,手上有錢好辦事嘛。

    結果,這麼一來就通貨膨脹了。

  • 13 # 小白讀財經

    在經濟活動中,貨幣與其他很多經濟指標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活動。而央行作為貨幣的發行者,如何管理好貨幣供應,是一門頂尖的藝術。

    M0,M1,M2

    按照慣例,貨幣主要分為三個層次:M0(流通中貨幣)、M1(狹義貨幣)和M2(廣義貨幣)。什麼意思呢?

    M0,即各個單位(企業、機關、學校等)的庫存現金和居民持有的現金之和。舉個粟子:企業將10000塊工資打到員工的工資卡上,員工把卡上2000塊取出來,以現金的方式放在錢包裡。這2000塊便是M0。

    M1,即M0+企業在銀行裡面的活期存款。比如企業拿出1萬用於支付供應商貨款,那麼這1萬會打到供應商在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上;並支付3000元稅費,這3000塊會打到稅務部門在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上;剩下的3000塊留在自己的活期賬戶上,用作日常營運資金。那麼這16000塊,加上之前的2000塊現金,共18000塊便是M1。

    M2,即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有人會問,這個準貨幣不也是存款嘛?和M1有區別嗎?當然有!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都是有期限的,不能立刻取現,因此被稱為準貨幣,就好比還未轉正的員工一樣,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公司的一員。

    這麼一來,想知道貨幣到底多不多,看M2的增速和存量不就行了嗎?通常來講,M2基本可以覆蓋市場上所有的貨幣,也就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錢。所以,如果M2增加,那麼意味著市場貨幣增加。平時不管是財經資訊,還是報告,也都會提到M2這個詞。

    利率

    利率就是錢的價格,而既然是價格,也就必定會受到供求關係影響。當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過多時,資金面寬裕,金融機構、老百姓借錢都很容易,這麼一來利率便會趨於下降,因為如果你的利息高,那我就去利息更低的銀行貸款啊!同理,當貨幣供應越少,利率就越高。

    一般來說,國內市場利率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當SHIBOR下行時,說明資金面開始寬裕;反之則意味著資金面趨緊。而國際上則以LIBOR,即倫敦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道理也是一樣的。

    通脹與通縮

    我們透過通脹與通縮,側面清楚貨幣供應到底多還是少。以通脹為例,有一種通脹是由於貨幣供應過多造成的,我們稱之為貨幣超髮型通脹。假設社會的總財富是100塊錢,市場上流通著100斤大米,1塊錢正好可以買1斤大米。某一天,銀行開動印鈔機,多印了100塊,這時財富增長到200塊錢,而大米還是100斤。此時每斤大米如果還是1塊,那多出的1塊沒地方去,咋辦呢?於是為了保持平衡,則需要2塊錢對應的1斤大米,大米價格也就從1元/斤上漲到了2元/斤。

    總錢數與市場上流通的商品總量對應,也就是1塊錢對應價值1塊錢的商品,這樣才能保持物價穩定。當錢印多了,也就是貨幣供應量過多時,市場中的錢比市場裡的商品多了,錢無法完全消化這些商品時,那麼每個商品對應的錢也就增加了。

    總之,通脹和通縮都是商品和貨幣不對等引起的,理論上,商品價值總量要等於貨幣總量。如果商品價值增長速度小於貨幣增長速度,比如貨幣超發,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如果商品價值增長速度大於貨幣增長速度,就出現通貨緊縮,物價下跌。

    外匯佔款

    透過外匯佔款,我們同樣能估算貨幣供應量。比方說,外貿公司通過出口賺了100萬美元,但必須將外匯換成人民幣。假設匯率1:6,那麼外貿公司將換回600萬人民幣,銀行則得到100萬美元。但是銀行也有換匯業務,靠匯差可以賺點利潤。於是銀行再以1:6.1的比例把美元再賣給央行。而央行為了將這些美元買下了,就必須投放610萬人民幣。那麼,這610萬便是外匯佔款。當然,平時來中國旅遊、探親、投資的外華人,他們將手中的外匯換成人民幣,也會形成部分外匯佔款。

    因此,當外匯佔款增加時,也就意味著貨幣投放量的增加。如今,外匯佔款也是央行重要的貨幣投放方式之一。

    總結:影響貨幣的宏觀因素有很多,但受貨幣影響的因素更多。央行作為貨幣發行者,如何管理好一國貨幣供應,是一門頂尖的藝術。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的貨幣供給有一定的增長,當然如果是過度超發還是緊缺,都會導致經濟脫離正常的執行軌道。因此當國家在去槓桿時,也是非常地小心。

  • 14 # 要聽實話嗎

    有一些回答講的比較細了,我也懶得再重複,只是強調一下,現在說“印鈔”、或者“發行貨幣”之類的話都不準確。在現代金融市場,貨幣主要不再是靠印刷機印出來了,也不是哪個國家機構“發行”出來,而是靠商業銀行透過信貸來“增加”出來,也即M2的增量,或者叫做“增加貨幣供應量”。

    在中國,貨幣流通量的增加主要靠央行調節下級銀行的儲備準備金及發放信貸指標來增加各級銀行的放貸業務,達到增加宏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同時也用逆回購操作方式來調節市場上的短期貨幣供應量。

    在西方國家,主要靠央行調節利率來鼓勵銀行增加信貸,在短期利率被壓到幾乎為0(美國)或者甚至是負利率(歐盟、日本、瑞士等)的時候,若低利率環境也不能產生快速的、足夠的貨幣供應量,他們就會透過購買債券的方式壓低長期利率,直接迅速地擴大市場貨幣流通量,也即量化寬鬆(QE)。

    判斷貨幣供應量是多了還是少了,主要靠觀察通脹率。但這種判斷並不簡單。

    比如美國目前出現的超過6%的通脹暴漲行情,到底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過渡性的,各方依然處於爭論之中,美聯儲僅是謹慎地開始減少購債規模。中國網上一面倒地歡呼美國通脹失控,其實很有可能是空歡喜一場,最終現實很可能會證明美聯儲目前對加息還是按兵不動的策略是對的。有空我會針對美國通脹幾大因素寫篇具體分析。

    西方一些國家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狀態,為了擺脫這種結構性的通貨緊縮,特別是歐洲和日本,長期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卻依然很難擺脫通縮困境。所以現在終於出現通脹行情,對於許多央行來說是有些暗喜的。因為通脹往往是經濟活躍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要不是長期的、不可控的通脹,歐美日估計都會欣然面對。而且稍高於2%的目標通脹率,也是各國樂見其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取得的三個冠軍哪個最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