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彩雲東昇戴寶山

    謝邀。張居正二十三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嘉靖時代,權臣嚴蒿把握朝政,張居正曾被破回鄉。在嘉靖晚期和隆慶時代,大臣徐階,高拱等把持朝政。只有在萬曆早期才進入張居正當權時代,不幸的是萬曆親政後張居正不久就去世了,而萬曆翻案挖張居正墳墓,甚至滅其九族。張居正雖和海瑞有過交集,但那時張居正並無實權,所以沒有辦法重用海瑞,再者即便那時張居正有實權,也未必會重用海瑞,因為他們的政治觀點和改革思想不是很相同的。

  • 2 # HMSVICTORY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1582年(萬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張居正在主政時期內大刀闊斧,破除一切阻力進行改革:實行“考成法”,去除吏治弊政,使得國家行政機器高速運轉起來,提高了行政效率;經濟上實施“一條鞭法”,使得大明的國庫很快就充盈起來。在張居正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治理下,日益萎靡困頓的大明王朝猶如打了一針強心針,立刻精神起來,國家重新煥發出第二春生命,史稱“萬曆新政”。張居正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青史留名與其用人之道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是成功的用人之道成就了張居正。張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總結他用人的經驗,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用腦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結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有道德上的約束;清流則不同,總把道德放在第一,說得多,辦成的事兒卻少。關於這一點,在對海瑞和戚繼光的運用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關於海瑞,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海瑞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在那時,海瑞就已經成了一個清官的形象代言人。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萬言書,非常震怒。不過他沒有處死海瑞,但也不放過他,就把他關在大牢裡不聞不問。嘉靖皇帝死了以後,徐階把海瑞從監獄裡放了出來。鑑於海瑞的名聲,徐階決定予以重用。他讓海瑞到江南,當了應天府的巡撫,管南京周圍幾個最富的州府。海瑞在那兩年期間,富人都很怕他,窮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誰有理,肯定是富人輸。大戶人家都跑了,沒有了稅源,當地的賦稅減了三分之二。他自己倒是非常清廉,八抬大轎也不坐,騎驢子上班。這樣,他班子裡的其他領導也很不滿意,因為他是一把手,既然他騎驢子,那二把手豈敢坐轎?因此都想辦法調走。海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但他對行政管理的確缺乏經驗,工作搞不上去,海瑞氣得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而辭職。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後,讓每一個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向朝廷推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寫信推薦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博就這個問題還專門找了張居正,希望他起用海瑞,但張居正卻說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他覺得海瑞是一個很好的人,做人沒得說,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的標準是:上讓朝廷放心,下讓蒼生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則,但沒器量;有操守,但缺乏靈活,因此有政德而無政績。這一點,張居正看得很清楚。張居正不用他,還有一層原因:海瑞清名很高,如果起用,就得給他很高的職位,比他過去的職位還高,這才叫重用;如果比過去的職位低,那就證明張居正不尊重人才。話又說回來,如果你給他更高的職位,他依然堅持他的那一套做法,豈不又要貽誤一方?張居正想來想去,最後決定不用海瑞。那麼對於戚繼光的任用又如何呢?張居正啟用戚繼光的時候,戚繼光僅僅是總兵。當時的總兵雖然是部隊一把手,但是上面還有一個總督。總督既是地方行政長官,又領導總兵。過去只要總督和總兵產生矛盾,朝廷一定是撤換總兵,而不會換總督,但是張居正卻並非如此。在戚繼光這個總兵和總督產生矛盾以後,他撤換的都是總督。而且每一個總督上任,張居正都會找他談話,要他支援戚繼光的工作。戚繼光擔任薊遼總兵十三年,薊遼沒有發生一次戰爭,蒙古人也沒有一次進犯。確切地說,這既是戚繼光的功勞,也是張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勞。同樣,張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和另一位同年王士禎一起成為當時詩壇兩大領袖。汪伯昆在湖北當了幾年巡撫,張居正當了首輔後,把他調到北京當兵部左侍郎,也就是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汪伯昆履任之後,張居正給他一個任務,巡視整個西北的軍事設施。汪伯昆的巡邊之旅,第一站就是薊遼。當時的薊遼總兵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汪伯昆到了以後,首先不是聽彙報、探討軍事問題,而是和當地的文人一起吟詩作賦。張居正聽到這個訊息後有點不滿。汪伯昆回到北京,給皇上寫了一份奏章,彙報他視察邊境軍事的情況,字斟句酌,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張居正看了奏章以後,批了八個字:“芝蘭當道,不得不除。”蘭花芝草,都是最好的花草,但它長得不是地方。既然長錯了地方,就得剷除。你汪伯昆是優秀的詩人,就到詩歌協會去,國防部是搞軍事的地方,不是你吟詩的地方。就這樣,他免了汪伯昆的官。張居正是一個務實的人,雖然民族英雄戚繼光收受賄賂,結交權貴,但是他確實有帶兵之才,不管別人怎麼攻擊戚繼光,張居正始終對他信任有加,長久對他委以重任;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向張居正推薦海瑞,他堅決不用。綜上所述:張居正對海瑞和戚繼光的態度卻絕然不同,這就是其“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的具體表現。正是因為張居正始終堅持的這一用人原則,萬曆前十年的朝廷大臣,凡是張居正親自選拔的,大部分都是青史留名的人才。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清官,清官也是極好的,但清官們是不適於“當局任事”,參與實際權力運作的。他們只適於“用之以鎮雅俗,勵頹風”,也就是說,做一塊官場的門面,用來裝點朝廷,用來讓大家學習其精神。精神可用來寫到書上,記入史冊,激勵人心,卻不可施用於實際。這其實是千古清官共同的命運。清官只是官場的遮羞布,是廁所窗臺上的一盆塑膠花。

  • 3 # 老夢Meng

    不但張居正不重用海瑞,換作那一個內閣班子也不會重用海瑞,海瑞只能活在百姓中間,不能高居朝堂之上。海瑞清廉、剛直、疼恨貪官汙吏、一心為民,在地方做個父母官是非常適合的。但是海瑞的性格過於偏執,迂腐,乖僻,讓他來制定國策,來改革創新顯然是不行的。

    萬曆皇帝對海瑞有個批示很有意思,萬曆批示說:海瑞“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合令本官照舊供職”。意思就是說,用他做實際工作是不合適的,用來做道德表率還是很合適的。

    張居正《明史》這樣評論他:“ 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故有“九頭鳥”之稱號。以他的識人,在王用汲推薦海瑞時就對海瑞有深刻了解了。在大明朝黨爭激烈,朝局撲朔迷離的背景下只有像張居正這樣的人才可以立身,能使自己的政治抱負施展開來。儘管張居正在道德方面飽受後人議論,但其成就是不可否認的。

    海瑞不受重用反而成就了他的一代道德標杆,就他這樣的性格真入朝堂的話不被人整死也會被氣死。

    直到現在,我們對歷史上的重要變法會記住商鞅、王安石、張居正,譚嗣同等人物。同樣在清廉道德這方面我們就會記住像海瑞這樣的人。一個治世之能臣,一個道德之楷模,顯然二者皆具備的人至少在明朝是沒有的。

  • 4 # 天山月3

    這個時代特別需要海瑞這樣的清官,在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中,海瑞重新整理了清官事例的記錄,可以說海瑞穩坐兩千年吏治下清官隊伍裡頭把交椅。"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者民不敢慢,公者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海瑞就親身踐行了這一格言,嚴於律己,為後人留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計程車大夫的光輝形象。海瑞的秉公無私具有無畏精神,那管你達官貴人,王侯將相,即使皇帝老子也一樣對待,真可謂公平對待,一視同仁。海瑞的廉潔不但是潔身自好,不貪不沾,更大的意義在於簡政愛民,一反官場之上哪種"千里坐官,為了吃穿,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本位思想。為民、為國、為真理,海瑞敢於"捨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下地獄精神。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絲不苟,貫穿始終,海瑞終其一生為了恪守政治道德精神放棄了人情事故,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高官厚祿,甚至放棄了世間親情,他確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世間真君子。張居正雖能改革,但卻忘不了三千路歸裡坐三十二人抬大轎,勞民傷財可見一斑,又怎敢使用海瑞這樣的人物呢!道不同不相為謀。

  • 5 # 黃強黃不息

    張居正是明代中興之臣,依靠他的雄才大略,力挽明代中葉的頹敗之勢,解決了困擾明代的財政危機,吏制廢弛,工作效率,邊關之患等諸多問題。張居正在萬曆朝做首輔時,大權獨攬,官員們唯其馬首是瞻。但是官職並不高的海瑞卻並沒攀龍附鳳,甚至還不給張居正情面。

    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以不徇私情,鐵面無私著稱。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海瑞升任戶部主事。此時的萬曆皇帝怠政多少年,信奉道教,身居內宮,不見朝臣。嘉靖四十四年,上書直諫。考慮到觸犯龍顏的後果,海瑞買好棺材,準備後事,海瑞身邊的書童與長隨有大禍臨頭的感覺,都害怕跑掉了。明世宗要殺海瑞,徐階勸阻了,因此,徐階對海瑞有恩。然而,後來海瑞做應天巡撫,對於徐階兒子橫行鄉里的惡行,進行了懲處,不留情面。

    萬曆二年(1574),張居正長子張敬修參加會試,大學士呂調陽為會試總霰,在萬曆元年,海瑞給呂調陽寫了封信,提醒呂調陽不畏權勢,不為私情,照顧張居正之子:“諒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嶽;想太嶽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幹公也。”(張居正,字太嶽)第二年會試中,張敬修落選,據說張居正大為生氣,傳聞與海瑞的信有關,海瑞因此遭到張居正忌恨。

    萬曆五年(1577)九月十三日張居正父親去世,照例張居正要回鄉奔喪,守制27個月,俗稱丁憂。這個時間內,丟下官職,不問朝政。但是張居正放不下手中的權利,由皇帝下令不許解職,俗稱“奪情”。但是張居正的行為遭到朝野反對,甚至張居正的門生都上疏要張居正奔喪和回籍守制。此時也出現了以海瑞名義彈劾張居正的奏疏,掀起一場政治風波。

    《劾張居正疏》是否真為海瑞所寫,有存疑,有文獻記載是海瑞名氣大,假託海瑞之名。但是“奪情”風波上升為一場政治風暴,對於張居正是不利的,也引起了張居正的反彈。客觀上造成了張、海兩人關係的緊張。

    以海瑞的性格,絕不可徇私舞弊,也不會任何權勢人物做交易,他就是獨來獨往,不畏艱險,不懼高官,連皇帝都敢“罵”的耿直之人,一生桀驁。儘管張居正是位有戰略眼光,政治手腕的政治家,但是兩人卻難以合作。張居正不重用海瑞,海瑞得不到張居正欣賞,也是可以理解的。

  • 6 # 買就跌賣就漲

    張居正算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他就知道該怎麼處事。也許海瑞是清官可是水至清則無魚。 也許有人貪可是貪官更會做事。

    看過一本小說 攝政大明 裡面的貪官也做好事,反而那些清廉的更是讓人噁心。

  • 7 # 下午歷史茶

    一代明相張居正為什麼不待見清官海瑞?這是由張居正用人的標準決定的。張居正主張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所謂循吏,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注重做事的結果,而不怎麼顧及道德約束。所謂清流,則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說的多,事情卻很少能做成、做好。

    對海瑞的使用就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海瑞是個清官,他曾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書的事。嘉靖皇帝看了萬言書,很生氣。但並沒有殺海瑞,而是把他打入大牢裡就不管了。嘉靖死後,徐階考慮海瑞的名聲,把他從牢中放出來,並給予重用。安排他到江南應天府任巡撫,管理南京周邊應天、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最富裕的十府。可是海瑞在那兩年,就搞的烏煙瘴氣,賦稅減了一大半不說,有錢的大戶人家都跑了,稅源大幅減少。他自己卻很清廉,連八抬大轎不坐了,僅騎驢上班。他這樣一搞,其他官吏很不滿意,因為他是頭,既然他騎驢,那他手下怎敢坐轎了!所以紛紛找關係調走。有錢人都很怕他,因為與窮人打官司,無論誰是誰非,肯定是有錢人敗。海瑞是個理想主義者,對管理實在是勉為其難。工作搞的很被動,所以,海瑞生氣,並罵“滿天下都是婦人”,憤然辭職。

    張居正任首輔後,讓三品以上的官員推薦人才,推薦海瑞的人也不少。時任吏部尚書的楊博,也希望啟用海瑞,並找到張居正。 張居正說不打算啟用海瑞。楊博大驚,問何故?

    張居正說這樣一段話:嘉靖四十五年,因海瑞上疏譏刺世宗皇帝迷戀方術而被關入死牢,嚴嵩揣摩世宗皇帝心思,讓大理寺從嚴審判,海瑞被定死罪。摺子送到世宗皇帝那,可能世宗皇帝考慮到天下輿論,一直未批准。之後世宗皇帝駕崩不久,嚴嵩出事,徐階任首輔,海瑞被平反,並官升兩級,一躍而為眾官都想去的四品蘇州知府。可是,到任後,處理公務、斷案完全意氣用事。官司到他手上,不管是非曲直,總是有錢人敗訴。催交賦稅窮苦小民交不起一律免除,其欠額均分攤到有錢人頭上。因此地方士紳怨氣很大。不到兩年,有錢人家紛紛逃往他鄉。蘇州乃是經濟發達之地,短短兩年讓他搞的經濟蕭條,賦稅銳減。再有,官員出行,本有規定儀仗,海瑞不顧官家體面,一律撤去,出門騎驢,只帶一個差人,使得同僚與他結怨生恨。一任未滿而連發劾疏,海瑞幹不去只好掛冠而去。論人品,海瑞清正廉明無懈可擊。 基於以上考慮,決定不再啟用海瑞。你啟用他,他仍不能造福一方,若給他閒差,士林又會罵我不重用他。

    張居正的這段話,說清楚了為何不啟用、不待見海瑞的理由!

    事實證明,是好人並一定是好官!好人好心也不一定就能辦成好事!

  • 8 # 璽言春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有多少人知道‘道同’,這位明初的番禺知縣?《明史》評價他

    ‘同執法嚴,非理者一切抗弗從,民賴以少安。’

    這裡為什麼要提到他,因為他跟海瑞一樣都是清正嚴明,不畏權貴。但為什麼我們只知海瑞而少聽到道同。因為海瑞以舉人身份最終官至朝廷二品要員。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民間稱之為‘海青天’並光榮獲得年畫中最後一個‘門神’名額。道同卻在番禺知縣任上因得罪永嘉侯朱亮祖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

    像海瑞這種不僅嚴於律己也嚴於律人的人來說,在他的為官生涯中肯定也會得罪大量的豪強權貴(嚴嵩的乾兒子都被他給得罪了),可為什麼海瑞不僅沒什麼大事官還越做越大?這一切都得益於徐階(鬥倒嚴嵩的一代明相)的支援和保護。

    對於這個保護和提拔自己的徐階我們看看海瑞是怎麼對待的。徐階退休後,一些政敵還想找機會給他更大的打擊。恰巧此時的海瑞成了徐階家鄉的父母官,而徐階親屬利用徐階聲望霸佔大量田產的事情就觸怒了剛正不阿的海瑞。本來徐階想著看在以前的情義上退出部分田地給海瑞個臺階下,但剛正的海瑞堅持自己的原則一定要一查到底。最終此事被徐階政敵抓住差點把徐階這個鬥倒嚴嵩的一代名相給搞得家破人亡。這也說明海瑞太在乎心中的公平、正義,太在乎那個清平天下。應該說海瑞也是極聰明的,否則也不會名滿天下,但他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看不清朝內的政治形勢。雖然他的本意並非想置徐階於死地,但他的行為卻著實把徐階給推向了深淵。這裡我並不是說海瑞堅持選擇,不畏權貴是錯的。而是就事論事,去探討為什麼張居正不重用海瑞。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太過於剛正不阿,使得他成為百姓心中官員的‘模範’,但對於此時的張居正來說,他就是一枚拉了引線的手榴彈,扔出去能炸敵人,攥在手裡又要炸了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哪!因為此時的張居正一心要推進改革,是改革都會觸動原有既得利益者,必然招致強大的阻力。若要重用這時名氣已經相當大的海瑞的話,那麼早晚有一天他的廉潔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折色火耗已經成為朝廷認可的潛規則,但海瑞不要。)會被海瑞的炮火瞄準,一旦對改革不滿者(他們自己同樣也是受益者,但要被海瑞說出來情況就不一樣了)抓著這個機會,那麼張居正本人不死也要脫層皮,更不用說他的改革了。所以本著改革順利進行的目的,張居正是不會用海瑞的。

  • 9 # 巫女阿滿

    首先要再次宣告,海瑞並非是無能的清官,海瑞實際上是極具才幹的能臣,單憑海瑞疏浚吳淞江、白茆河、以工代賑為民謀生的功績就足以流芳百世。

    所以,要以海瑞無能來作為張居正不啟用海瑞的解釋是說不通的。

    張居正不啟用海瑞的原因更多的要從個人性情、為官之道、政見上入手。

    張居正自幼有神童之稱,平步青雲,為人圓融,城府極深,海瑞幾乎完全是他的反面,耿直剛烈,不屑官場周旋。

    舉個例子,海瑞出任南直隸巡撫時動了權臣徐階的乳酪,責令徐家退還兼併的土地,並逮捕了徐階的弟弟。

    在這件事情上海瑞和張居正有過通訊,張居正在信中說“三尺之法不行於久矣…..訛言沸騰,聽者惶恐”,透過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兩者性格和官道上的衝突。

    《明史海瑞傳》裡有說“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招”,可見這一點確實是張居正不啟用海瑞的重要原因。

    此外,二人政見不合。

    海瑞對明太祖時期的制度法規非常服膺,常有復祖宗之法的言語出現,在他治下他也盡力往這方面執行,這些祖制在某些方面確有積極意義,但是其中也有瑣碎、不切實際的觀點。

    而張居正對於祖制雖然也很強調,但是不拘與成法,比如他對於“陋”與“奢”的看法更加從實際功用的角度考量。

    在人才選拔上,二人的觀念也有衝突,張居正甚至有“但問功能,不拘資格”的言語,這與把道德放在首位的海瑞是不同的。

    兩個人很難說是孰對孰錯,但要張居正重用一個與自己性情、政見皆不同的海瑞,確不現實。

  • 10 # 東風就來

    首先,歷史對於兩人的評價都比較正面,一個是大明的有為之臣,輔佐年幼的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整頓吏治,進行賦稅改革,大大增加了明朝財政收入,同時他在軍事上重用戚繼光等大將,為大明鞏固了國防;

    而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剛正不阿,作風清廉,甚至還上書明世宗,批評明世宗迷信巫術,不理朝政等等,是在百姓中很有威望的清官;

    然而兩人的做事原則和立場不同,張居正是一個以辦事結果為導向的人,他知道官場不可能有絕對的清廉,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真的太較真的話沒有人會為國家為百姓辦事,為官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清廉,而是為了替皇帝治理好國家,使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要想達到這些目標就必須有人替他辦事,對於這些人太較真的話估計沒有人願意為政府賣命,這是多年來亙古不變的道理,至今也是如此,而海瑞恰恰相反,他不管結果如何,為官者必須清廉,他強調的是過程,哪怕結果不是那麼的理想但過程絕對不能發生貪腐,兩者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就不難理解張居正不是很待見海瑞了。

  • 11 # 大神曹84

    水至清則無魚,尤其在官場,清官總是顯得非常特別的存在。海瑞是大明官場極其少見的清廉,又以天下為任,心繫百姓民生的官員。然而這與當時大明的官場是格格不入的,這樣的人,在官場裡上下級乃至皇帝都不喜歡,雖然大家都清楚,要想長治久安,需要的是這樣的官員。

    而張居正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一切都以快速高效,實用性為基礎。他在實行改革的時候,需要的也是能和他站在一起,需要聽話能切實執行的官員。在官員任用上,只要能達到目的,可以容忍官員存在缺陷。而海瑞嫉惡如仇,即使張居正想重用海瑞,海瑞也跟他尿不到一個壺裡。

  • 12 # 痛並扛著

    海瑞在高拱的支援下捅翻了徐階,徐階的三個兒子在松江橫行鄉里,欺男霸女,搶奪他人田產,土地兼併數十萬畝。張居正作為徐階最得意的門生會用海瑞才怪。有說海瑞種種不是,在我看來都是政敵潑的汙水,從張居正死後,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江南官吏蜂蛹而逃,百姓夾道歡迎可見一斑,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 13 # 瀟瀟雨夜

    很多人都說海瑞貪名而已,這把一個人想的太簡單了,我覺得海瑞是真正瞭解當朝百姓疾苦的人,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嘉靖年間,狼心狗肺之徒洶湧當朝,大明國勢日頹,民間小老百姓苦不堪言,大明官吏無人不貪,鄉紳世族為富不仁,民生何以維繫,這時候海瑞就是蚍蜉撼樹的唐吉坷德,一個孤憤而悲天憫人,固執到不揉沙子的理想主義者。貪名之說,未免太小瞧了他,大明文官貪名者如過江之鯽,言官為博賢名而罵皇帝者不計其數,皆以被皇帝處罰為榮,而並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作為,這些敗類才是真的貪名!貪名何須做封疆大吏?貪名何須得罪鄉土豪紳?貪名何須置國家賦稅政績不顧而免窮人之賦?他不知道國家輿論是掌握在他們這些人手裡嗎?一味地討好都要活不下去的百姓,這能貪得什麼名?君不見史書之上,野史之間有多少人在黑他?然而是非曲直,百姓自有公論,海公所為,無愧天地百姓! 看了很多人的發言,是把明朝那些事兒的觀點完全接納了過來而已,其實缺乏自己的辯證思考,忘卻了當時血淋淋的人吃人的社會環境。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立場得到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在張居正看來,能為國庫斂財就是能吏,因為國庫充盈,國家才能強盛,國強民才能相對安穩,這有錯嗎?沒有。而海瑞呢?他是一位深受儒家薰陶的理想主義者,站在百姓的立場,面對如此不公的現實,國庫算個屁,他只是憑一己之力做他認為對的事,緩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階級對立矛盾,從這個角度看,海瑞就是一個孤獨的鬥士,一個悲情的俠客,一個孤膽英雄,那麼,你覺得海瑞有錯嗎?其實兩個人都沒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道不同不相為謀,僅此而已吧。

  • 14 # 沉澱讀書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海瑞政治生涯,真的太符合這句話了。

    張居正上臺的時候,海瑞正辭職在家,內心是非常希望張居正能重新啟用自己的。因為他認為張居正翰林出身,是和他一樣推崇聖人之學,是同道中人。張居正在海瑞辭職後還寫過信給他,表示惋惜,只不過那時還是高拱當政。

    (張居正)

    後來有人建議啟用海瑞,張居正怎麼回的呢。說“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

    啥意思呢,就是海瑞的人品沒話說,但是做事不通達,這樣的人適合當政治擺設,供著就好,不適合當官做實事。

    那為什麼張居正這麼說呢?我們下面來大概說下。

    海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官場的表現用《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裡的話說,就是一個偏執狂,而且是一個很軸的理想主義偏執狂。這樣的人,一味的拿心目中的理想,也就是聖人的行為作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便也罷了,他還用這樣的標準要求別人。這對其他人來說,達到這樣的標準太難了。

    比如說,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對人們的房舍衣冠,像大門、轎子、衣服、房子等都做了嚴格的規定。海瑞眼裡,這些規定雖然已經過了200年,但都不是小事,是關乎“貴賤”的大節。其他人不照做,不歸我管的就罷了,歸我管的,我能管的,就一定要照著辦。

    再比如說,明朝是官俸最薄的朝代,官員的薪水很少,想要只依靠俸祿養活一大家子人,是很吃力的,頂多就是能不捱餓。但是,還有人情呢,官場還要打點呢,有出差來的同事還要接待呢,等等,這些錢都要當官的自己出。明太祖時期,官員倒不敢貪汙,但是之後,明朝的官場的貪就止不住了。像官場都知道的秘密,“常例”就是其中之一。說白了,就是靠亂收費,補貼自己錢包的。他們也正是靠著這份“常例”,讓日子過得舒服的。

    但是海瑞不是一般人,他是一個剛正不阿,認死理的人。既然我不能阻止所有當官的不收常例,我自己是堅決不會同你們同流合汙的。於是他當縣令的第一道指令,就是規定所有在他手下當差的,都不能收常例。這下可把他的下屬和其他地方的同事都驚住了,沒有常例怎麼過活?!所以他的下屬很多都辭職不幹了,海瑞心想你們愛幹不幹,不幹,我來兼職,實在不行,就找一些更窮的人來,海瑞因為身兼數職,所以一年到頭都忙的不行。

    畢竟還有一大家子需要養活,怎麼辦呢?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乾脆在衙門後面的空地上,闢出一塊地,下班了就去幹農活,這樣才勉強讓家人不餓肚子。他家裡窮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一年可能只會有一次吃葷的機會。衣服補丁加補丁。以至於他的家人對他還是頗有怨言的。

    再比如說,他每到一個地方當官,當地的達官貴人都願意自己花錢找關係,就算給他升職,也要把他調走。有一次他到了退休閣老徐階的家鄉,徐階之所以下臺,是因為在官場上失意,輸給了高拱,當然徐階心裡是不會真的認輸的。而徐階對海瑞有知遇之恩,按說,在官場徐階對海瑞恩重如山,海瑞也當以恩報恩,畢竟官場講究的是“關係”。可是海瑞不這麼想,海瑞覺得徐階當初提拔他,是為國家辦事,這裡面是不存在什麼知遇之恩,提拔之恩類的私恩的。

    海瑞在徐階的老家搞了個土地運動,就是讓富人家把田地退給老百姓。這一政策,背後的支持者就是高拱。既然海瑞剛正不阿,一視同仁,又不會看在什麼知遇之恩,提拔之恩,所以,他對徐階家也同樣下達了這樣的指令。土地問題,不要說在明朝,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呀,徐階心裡很清楚,高拱也很清楚,這件事肯定是不會成功的。然而高拱還是支援海瑞這麼搞,就是想借海瑞的手,整徐階,然而,海瑞想不到這一層。

    徐階沒有抵制海瑞,主動退了12000多畝地,然而海瑞還是不買賬,因為徐階家只退了十分之一,公文裡的要求是一半。百姓們見徐閣老都這麼聽話照做了,便紛紛要求其他富豪們退田,還成天堵在徐階家要求再退。

    海瑞的榆木腦袋,想不到自己做了別人的槍手,他自己本身的性格也不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對,還寫信給徐階,勸徐階,認為自己在拯救徐階。徐階沒辦法,只好向高拱求和,這一行為就算是承認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敗,認輸了嘛。

    高拱的目的達到了,既然如此,那就握手言和吧,很快海瑞還便被調走了。

    從這些例子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海瑞其實是一個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是不懂遊戲規則的人,他這樣的人是非常容易被人當槍手用的,太過天真,註定是官場上的異類和失意者呀。

    這些也正是張居正不會啟用海瑞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建群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