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上醫
-
2 # 兒童營養師花姐
武漢為何發大水?因為以前武漢有68個湖泊。
現在只剩下20個湖泊了。 人體腦血管疾病--也是一個原理, 隨著不健康的飲食或者年齡增長,大腦無數的微血管開始粘連和閉塞了。
大腦無數的微血管開始粘連和閉塞了,會出現什麼後果? 那就是腦血管主動脈壓力無處分流了,壓力逐漸增大。 然後,主動脈血管薄弱處,會鼓起來,這就是動脈血管瘤。
等到一定程度,就爆破了。 進入人體大腦的血液,可不是單單隻進入腦動脈的。 還進入無數的微血管,所以 沒啥壓力的。 但是和武漢一樣 --湖泊都沒了。 那麼主動脈壓力就大了, 這就是專業的程度。
到了這種程度連武漢發大水,都可以聯絡上。 A村莊:在長江邊,附近有60個湖泊; B村莊:在長江邊,附近有2個湖泊 。 然後,每次發洪水,A村莊都沒啥感覺, B村莊就慘了。 理解這個,就懂人體腦血管疾病了。
其實,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肥胖,都是四個字,猜猜哪四個字?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食物可以養人亦可以傷人” 。其實,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肥胖 ---都是四高食物!
啥是四高食物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食物可以養人亦可以傷人”---四高食物,高熱量飲食、高GI飲食、高氧化脂肪飲食、高磷飲食會導致很多疾病,在這種飲食狀態下生病後,無論什麼名醫、神醫、偏方、秘方都沒用。
以前老百姓都是一味靠著藥物,希望重新獲得健康,後來發現很多疾病單靠藥物根本不行,醫師是外援,營養師是內衛,人體很多疾病單靠外援不行的。 營養和運動,必須是相結合的。 只重視運動,不重視營養,必將承擔,嚴重的後果,比如說美國。 但老百姓現狀是營養和運動都不重視。這樣子能更好的解釋,為什麼慢性病高發了吧。
-
3 # 湖南醫聊
時隔14年,美國心臟協會於近日正式釋出了新的高血壓指南。
這部新指南的釋出,之所以會引發國際心血管學界的廣泛關注,其原因就在於將高血壓的定義從以前的≧140/90mmHg,下調為≧130/80mmHg。
在我看來,這並不意外,而是在預料之中。其實就是將中國原來高血壓前期(130-139/80-89mmHg)的那組人群,“提拔”為1級高血壓患者而已。
(網路圖,僅供參考)
為什麼要將這組人群升格為高血壓呢?這是因為,近20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控制血壓可以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壓每降低10個毫米汞柱,中風風險下降40%、冠心病及心衰風險下降20%。因此,美國將高血壓標準下調,其主要目的在於,強調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我們要在沒有發生上述心血管問題的時候,將血壓降到一個非常安全的範圍,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預防作用。
對於這部新的高血壓指南,國內不少人不大理解,甚至有些誤解,包括一些知名專家學者也在呼籲:美國指南不適合中國國情,華人要有自己的指南,要有“中國劑量”!這些誤解的出現,我認為是因為沒有完全讀懂、弄通美國新版高血壓指南的真實含義。
(網路圖,僅供參考)
雖然新指南將高血壓的門檻降低了,但並不是要求凡是血壓高於130/80mmHg的患者,馬上就要吃藥,而是對於高危人群即患有冠心病和中風,或經評估10年患心血管病風險大於10%者,才考慮使用降壓藥物。
如果沒有這些風險的人群,起始用藥門檻仍然是140/90mmmHg,但必須透過改善生活方式進行早期干預,以防止血壓進一步升高及其併發症的發生。而這與健康中國戰略倡導“預防為主”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網路圖,僅供參考)
早期干預措施有哪些?1.儘可能少吃鹽。這是因為華人的食鹽量多數大大超過每天6克鹽的標準。不幸的是,不少高血壓患者是鹽敏感型,臨床實踐發現,一些高血壓患者自覺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少於3克,不吃降壓藥,血壓也達標。
2.儘可能少吃油。當然也包括少吃油膩食物,道理很簡單,高脂肪攝入容易引起血脂升高,體重超標,罹患心血管病風險升高。
3.儘可能少一點熱量的攝入。也就是要少吃主食,提倡粗糧、雜食,尤其是晚餐,最多七成飽,甚至有人嘗試不吃主食,以果蔬代替,以減少熱量的攝入。
(網路圖,僅供參考)
4.強調戒菸限酒。指的是香菸一定要戒掉,因為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酒一定要少喝,過量飲酒同樣對身體有害。
5.一定要做到生活規律,起居有常,每天堅持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減少肌肉丟失,增加胰島素活性,還能保持良好心態,對抗負面情緒,健康生活每一天。
-
4 # 大漠紅雲
我的六年經驗:只要按時服藥,適量運動,控制飲食,完全可以把血壓控制在80-120以下,跟年齡沒有什麼關係。
-
5 # 弗學漫話
如果說有意義,或者說扯蛋,都過於不嚴肅。
有意義的說法是,可以促進人們事先預防,體現了社會對人們身體的健康的重視,然而當社經濟和社會福利沒有普及,人們的基本醫療保障得不到體現,這種意義也許只是象徵性的。
這樣看來,實際意義大於象徵意義。 -
6 # 醫聯媒體
首先,更正一下標題“美國新版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130/80mmHg”個人認為,高血壓標準的重新定義使得高血壓患病率的提升,原來正常血壓的人已經列為1級高血壓,而剛好為高血壓標準的人則是2級高血壓了。當被列為高血壓患者的人越來越多,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需要警惕高血壓。
對原來高血壓標準的重新修正,表明了對高血壓進行早期干預是很重要的。在新標準就開始干預可以更加有效地預防更多的併發症,如腦卒中、心衰等,還有望降低因高血壓導致的死亡率,高血壓患者甚至還有可能可以延長壽命。
由於高血壓的防治主要在患者本身,血壓標準的下降,意味著高血壓不再單單是老年人才要重視的事,中年人也要對此疾病給予重視跟警惕,從而做到及早干預跟控制血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
在中國,因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很多人對高血壓的危害性認識都不夠充分也不夠重視。所以很有必要借鑑美國的新標準來警醒高血壓患者。
然而不管是任何時候的指標,都不能僅憑數字來行事,尤其是年輕人。也就是說並不是血壓在指標以下就可以不管不顧的自我放肆,有些突發性的高血壓往往就是因為生活太過放肆導致的。正所謂防患於未然,任何年齡層的人不管是否患病,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指導專家:黃金秀,主任醫師,滄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中國名醫理事會會員,擅長診治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風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
7 # 西山老李
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130/180Hg,取代以前140/90mmHg。大標題別出錯啊,出錯不好回答。
-
8 # 蝸牛1371915
這是美國的診斷標準,中國根據國內實際情況,認為原有的診斷標準不變,收縮壓≥140和或舒張壓≥90mmHg,這是診室診斷標準,家庭自測血壓診斷標準是收縮壓≥135和或舒張壓≥85mmHg,2018中國高血壓診治指南正在制定中,上面的標準是專家共識。
-
9 # 中國全科醫學
自1993年美國國家聯合委員會第5版高血壓指南(JNC5)將高血壓診斷標準確立為≥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後,美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從未進行過調整。近20餘年來,國際上均將此定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本次指南更新,將高血壓的診斷界值下調至≥130/80 mm Hg,這成為本指南最顯著的變化,以及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支援下調診斷標準的學者認為,血壓從115/75 mm Hg 起,收縮壓(SBP)每升高20 mm Hg,或舒張壓(DBP)每升高10 mm Hg,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增加1倍。下調診斷標準有助於提高醫生與民眾對高血壓危害性的認識,將高血壓的防線前移,以進一步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健康危害。近30餘年來,美國的高血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高血壓的診斷率、治療率、控制率均處於較高水平,因此,下調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對者認為,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會使更多的健康人被診斷為高血壓,並可能接受不必要的藥物治療。這不僅會增加醫療經濟學負擔,還可能會承擔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風險。對此,中國多數學者認為,應理性客觀對待該指南所做出的新建議。這一指南是基於美國國情、針對美國成人所制定,由於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疾病流行特徵、遺傳學背景、醫療經濟學狀況等存在明顯差異,該指南可能並不適於中國。中國仍應以國內現行的高血壓防治指南作為診斷與治療的主要依據。
血壓的測量
2017年美國高血壓指南推薦使用診室外血壓測量並結合遠端醫療諮詢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管理。診室、家庭血壓監測(HBPM)及日間、夜間、24 h動態血壓監測(ABPM)血壓的對應關係見下表。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診室血壓測量具有其不足之處,特別是“白大衣效應”會對測量結果產生顯著影響。HBPM與ABPM可有效避免醫療環境對血壓測量結果的影響,且有助於篩查出隱匿性高血壓患者,因此,其臨床應用日漸廣泛。此外,近年來在醫院內應用電子血壓計進行自動血壓測量,受到更多關注。這種測量方法是患者在單獨、安靜的房間內自己完成血壓測量,其結果與家庭自測血壓相近。目前認為,這種測量方法應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在中國,診室血壓測量仍然是最常用的血壓測量方法。與HBPM和ABPM相比,診室血壓測量所得血壓數值常偏高,但這種差異主要存在於血壓水平較高時。血壓水平越高,不同的血壓測量方法之間的差值就越大。當血壓≤130/80 mm Hg時,不同的血壓測量方法之間所得數值的差異較小。對非高血壓患者,這種差異可以忽略(見上表2)。
2017年美國高血壓指南對隱匿性高血壓和白大衣高血壓進行了重點闡述。對未經治療的SBP為130~160 mm Hg或DBP為80~100 mm Hg的成年人,在診斷高血壓之前,可使用日間HBPM或ABPM進行白大衣高血壓的篩查;對接受降壓治療但診室血壓未達標的患者,若HBPM顯示有明顯的白大衣效應,可使用ABPM進行確認;在未經干預時,若診室SBP持續介於為120~129 mm Hg或DBP為75~79 mm Hg,可使用HBPM或ABPM篩查隱匿性高血壓;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若其診室血壓高於目標血壓10 mm Hg以內,可使用HBPM或ABPM篩查白大衣高血壓;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HBPM測量血壓升高提示有隱匿性高血壓,在加強抗高血壓藥物治療之前,可使用ABPM進行確診。診室高血壓(即白大衣高血壓)與隱匿性高血壓在臨床上較為常見,2017年美國高血壓指南作出上述建議主要目的在於避免因為診室高血壓所致的過度藥物治療,且不漏診需要藥物治療的隱匿性高血壓患者。上述建議值得中國借鑑。
-
10 # 楊醫生偉偉道來
我認為我們國家的140/90mmHg 標準適合,大於75歲以上的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50/90mmHg 都可以。因為有很多老年人血壓低於上述指標特別是收縮壓低於100mmHg 以後感到頭昏、心悸、乏力等心腦供血不足的不適症狀。美國標準應該不適合我們國家,他們的標準委員會制定的部分專家有可能被藥商利用了,不符合實際!
-
11 # 張之瀛大夫
明確一下問題裡面所說的美國高血壓新標準,應該不是130/180mmHg,而是130/80mmHg,估計提問者筆誤了。言歸正傳,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臟病學學會等多家美國學術學會聯合釋出了美國的最新高血壓指南,這份指南已經發表就引起了全球高血壓學術界的震動,同時這種學術界的震動也延續至民間,大眾也都知道美國改高血壓指南了。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一夜之間我們被高血壓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簡單說,就是把傳統的高血壓診斷標準140/90mmHg變為130/80mmHg。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執行,中國的高血壓患病率將大幅度升高,有文獻顯示將升高45%。除此之外,還會出現大量治療未達標的情況,有文獻提示中國治療未達標率將由41%升高至76%。說白了吧,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將會增加很多高血壓患者,同時增加很多高血壓治療效果不達標的患者。
而且還有一個背後隱藏著的問題,那就是先給高血壓患者使用單藥治療,效果不佳再啟動聯合降壓治療的治療方法,將變得無法適應更加嚴格的血壓控制目標值。這樣一來,會有更多的高血壓患者出現啟動降壓治療方案就是聯合降壓藥降壓方案,單個降壓藥降壓的方案越來越少被使用。
-
12 # 心血管徐醫生
美國2017版高血壓指南修改了高血壓的定義,血壓≥130/80即診斷為高血壓,取代了原來一直使用的標準≥140/90。這一定義將會使更多的人群診斷患有“高血壓”,積極方面的影響是,體現了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在130/80 mmHg就開始干預可以預防更多的高血壓併發症。
根據流行學資料:血壓從115/75開始隨著血壓的升高心血管事件增加。在新的指南中提到,根據觀察性資料和薈萃分析:血壓在120-129/80-84和血壓<120/80比較,發生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險比值是在1.1-1.5 之間;血壓在130-139/85-89mmHg 和血壓<120/80比較,發生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險比值是在1.5-2.0 之間。
血壓超過130/80 mmHg,其心血管風險增加,診斷為高血壓相當於是“黃牌警告”,但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吃藥,而是可以透過生活方式干預降低危險。
因此,對於血壓130-139/80-89的人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期預防。美國指南里面並沒有提出一旦診斷高血壓就需要降壓藥物治療,而是根據危險水平進行了不同的推薦。低中危患者只需要改善生活方式,無需服用降壓藥物,而高危患者則需要改善生活方式+降壓藥物治療。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或避免高血壓的併發症出現,如冠心病、心衰、中風、腎衰竭等。
其實,以上觀點與2018中國高血壓指南的理念是一致的。雖然中國高血壓指南推薦的定義仍然是≥140/90,但是提出了對於血壓130-139/80-89這部分人群需要開始關注生活方式改善,並進行危險分層,高危患者需要服用降壓藥物。
中國是一個高血壓大國,每年因高血壓發生冠心病心梗、中風的患者很多很多,而且逐年增加,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因此,一定要重視高血壓,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達標,不會出現併發症,不會對生活質量和壽命有影響,千萬不要亡羊補牢,後悔莫及。
-
13 # shale474
我們不去糾結這個提問標題打錯的資料,能看懂理解就行了。
對美國心臟協會2017科學年會作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更新,前面的回答有不少專業知識的指導,專業的醫生的話,我們認真學習。
我不是醫生,但由於我也沒能逃脫“高血壓”這個“潛在惡魔”的纏身,也算進入了高血壓的行列,所以,我在自己原有幾十年“醫學愛好”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對高血壓知識做了大量的深入的學習,現在,我就試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膚淺看法——
高血壓是造成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一個危險因素,而心腦血管病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一死因,因此,儘可能地將血壓保持在較低水平,才更有利於健康和長壽。
隨著醫學的不斷認識,國際上高血壓指南的不斷更新,是必然的、必須的。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從原來的140/90更改下調為130/80mmHg,雖必然會出現增加一大批新的定義為高血壓的人,但他們大多不是病人;即使中國的高血壓標準也跟著更新了,醫生也知道,不會把這些血壓值在130/80~140/90之間的人當高血壓患者去治療。因此不必擔心更新了高血壓標準“指南”會造成的不安恐慌或醫藥資源的掠奪。
新的高血壓標準,拉低高血壓診斷門檻只是對人們的一種警示,是想讓更多的人對高血壓給予更大的重視。正如美國心臟學院主席指出的一樣:這新標準的一項重要基礎,就是強調生活形態的改變就是第一線的治療。高血壓的風險因素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認清了風險的所在。
如果能認識到和做到把目標血壓控制在較低範圍,對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經過學習,我就是已經把血壓(收縮壓)原來控制在<或=140的要求,拉低目標達標值為130以下,調整用藥,現在的血壓(收縮壓)穩定控制在120多。我為之高興,我相信這個達標血壓對我的身體健康一定會大有益處的。
其實,不論是原有的標準還是新標準都強調,高血壓伴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和穩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其血壓達標嚴格要求在130/80以下或者更低,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靶器官的損害,這是所有醫生所公識的。
從上述學習認識看來,我認為,新的高血壓診斷“指南”是正確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延,認識的進步,我們國家的高血壓診斷標準也會有所調整的。
早發現、早干預,相信,我們的華人一定會更加健康幸福的!
-
14 # 咚咯隆咚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中的,2017年釋出在美國心臟協會年會上釋出的2017年版美國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中把以前高血壓的標準140/90mmHg,變更為130/80mmHg。
其實在2017年版高血壓指南中,除了這一點還有其他的變化,我們先來看看具體包括哪些:
第一,高血壓的新定義。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由140/90mmHg變更為130/80mmHg。這也是14年來,首次重新定義高血壓的標準;
第三,血壓的控制目標。與高血壓診斷標準調整相呼應,提出了<130/80mmHg的血壓控制目標;
第四,血壓的監測。強調了在測量前應排空膀胱,前三十分鐘應避免吸菸、運動、喝咖啡等;使用經過驗證的裝置進行家庭血壓監測的重要性;以及診室血壓測量、家庭血壓測量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的對應關係;
第五,風險評估和血壓治療閾值。強調根據血壓水平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發生風險來確定啟動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血壓閾值,決定治療的策略。
其實2017年版指南引起爭議最主要的點就在於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變化,這10mmHg的下調,會導致高血壓患者數量大幅度增加,以前不是高血壓突然變成了高血壓,會引起人們的迷茫和焦慮。
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個人認為,關於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調整,恰恰說明美國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側重點正在由治向防轉變。因為在此之前,美國的高血壓防治狀況整體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穩定和良好的狀況,75%的患者都在服用藥物治療,從疾病的治療和控制率來講,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所以,之後的工作主要向預防疾病的發生方面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診斷標準下降之後,美國的高血壓患者會新增3110萬,佔目前全美高血壓患者的30%,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中同時也指出,在這些新增患者中,需要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僅僅包括同時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或10年腦血管病風險>10%的患者,而大部分人提倡透過減重、健康飲食、戒酒、加強鍛鍊等改善生活方式的方式來降低血壓。所以,這並不意味著當你的血壓高於130/80mmHg,就要吃藥了。
所以,我更願意把這個新版指南看做是美國的醫學人士給全社會敲響的一個警鐘,是提醒大家的一種方式,當我們對一種疾病的態度從治向防轉變,這絕對是一種進步。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國全社會高血壓的防治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良好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究竟適不適用於中國還需要論證。大家更不應該看到診療標準變了,就自行下定義認為自己是高血壓,更甚至自行服用抗高血壓的藥物,這都是錯誤的,容易造成過度醫療。具體的診療方案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其他疾病、年齡等多因素綜合考慮制定。
-
15 # 掙脫枷鎖的囚徒美國新版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130/80mmHg,取代以前140/90mmHg的高血壓標準,你怎麼看?
這是基於科學或者證據醫學(循證醫學)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進展。
或有人會說,要不要這麼誇張啊,把一項充滿爭議的血壓指南推到這麼高的位置?
答主認為,這一點也不誇張;至於爭議,醫學界對於血壓標準的認識在爭議中一路走低,這一次的修訂大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的意味,爭議大也在所難免。
所謂爭議,無非是很多醫學界人士聒噪的,這一次血壓標準要調整將會有多少多少萬“無辜”的健康者被錯畫成高血壓患者,又有多少多少萬患者要開始吃藥——是藥三分毒啊;還有喜歡陰謀論的人指,這是跨國製藥利益集團的陽謀,這種修訂將為高血壓制藥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
醫學界的質疑者似乎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基於證據,新的血壓標準修訂,將為全球十幾億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一個高血壓的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就在於發現了患有高血壓,因為一經發現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傻瓜嘗試去降低它”透過質疑,我們似乎聽到這樣一種聲音:被診斷出高血壓似乎成了一種災難。
而這,正是上世紀30、40年代醫學界對於高血壓的主流認識:
“高血壓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補償機制,它不應該被篡改,我們更不要試圖控制它。”
“對一個高血壓的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就在於發現高血壓,因為一經發現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傻瓜嘗試去降低它。”
“升高系統性血壓是保證心臟、腦和腎臟正常血液迴圈的自然反應。任何過度降低血壓的企圖都可能沒有任何好處,相反,更經常會造成傷害。原發性高血壓的許多病例不僅不需要任何治療,而且也沒有任何治療可以改善健康狀況。”
另一方面,在當時,解決了吃飯問題的工業化後的歐美,心腦血管病持續走高,成了第一大死亡原因。
即便是像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羅斯福,嚴重的高血壓導致的頭痛的原因被歸罪於鼻竇炎,直到引發嚴重的心功能衰竭仍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從而導致他在他所領導的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前夜的1945年4月腦出血猝死。
死亡時,血壓高達300/190mmHg。
從高血壓是一種很補償機制→160/95mmHg → 140/90mmHg →130/80mmHg,每一步都在爭議中走過二戰後,美國很快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簽署了美國國家心臟法案,展開心臟病流行病學研究——這就是著名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
1957年Framingham研究釋出的首個研究成果發現,高血壓人群冠心病發生率升高近3倍,並定義血壓≥160/95mmHg為高血壓。
這一高血壓標準也被隨後開展的美國國民高血壓教育專案下負責高血壓標準制定的美國國家聯合委員會(JNC)在1977年所頒行的全球首個官方高血壓標準(JNC1)。
1993年,第5版美國高血壓指南(JNC5)將高血壓診斷標準降低到≥140/90 mm Hg,是人類對高血壓認識的又一個里程碑。到2017年這一次修訂前,這一標準已經跨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2003年頒行的INC7,對高血壓標準也做出了一項重大調整,就是將原本正常範圍的
120~130/80~85mmHg定義為“高血壓前期”。
加上2017年這一次更“大膽”的調整,每一次都引發爭議,但是,每一個標準基本上都在爭議聲中被普遍接受。
“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循證醫學語境下的證據為王循證醫學語境下,每一次醫學指南的修訂都是基於醫學科學研究的證據,對於此前所有可信的研究證據的全面梳理和分析。
比如,如上所述,1957年Framingham研究把血壓≥160/95mmHg定義為高血壓就基於高血壓人群冠心病發生率升高近3倍的證據。
隨後的多項研究都發現類似結果,血壓升高,尤其是收縮壓的升高顯著增加冠心病、心衰和腦中風的風險。
1993年JNC5血壓標準的重大調整,是基於包含35萬人的多重危險因素干預試驗即文獻綜述,結果發現收縮壓和舒張壓對冠心病死亡率和終末期腎病具有持續和分級的影響,這種影響延續至收縮壓120mmHg。
2003年JNC的調整,則是基於2002年對包括100萬成年人的61項前瞻性研究的薈萃分析的結論,血壓對心血管病和腎病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15/75mmHg。
什麼是高血壓?包括很多醫學界人士,對於高血壓標準步步走低的質疑,本質上是他們對什麼是高血壓問題缺乏基本性認識。
實際上,早在1960年,英國著名醫學家喬治皮克林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人群血壓值及對健康的影響是一個連續的分佈,高血壓是一個定量問題,而不是一個定性問題。
“任何定義的高血壓標準截止值都是人為隨意劃定的。”
也就是說,我們沒法確定一個正常血壓值;正常不正常需要經過對後果觀察的驗證,即增加健康風險的血壓就是高血壓。
1993年,2003年,兩次血壓標準修訂前的證據分別顯示,血壓高於120/80mmHg,和115/75mmHg,就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就應該屬於“高血壓”。
但是,醫學界還有一種觀點,比如歐洲心臟學會和高血壓協會ESC/ESH認為,“高血壓被定義為這樣一個血壓水平,經臨床試驗證明,在該水平之上,治療(透過生活方式或藥物干預)獲得的益處明確地超過了治療風險。”
新的高血壓標準的爭議點就是說,高血壓標準,不僅需要有證據證明高於這個水平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還要證明降低到這個水平獲得健康好處超過治療的風險。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1993年和2003年的證據已經證明,血壓超過120/80mmHg,115/75mmHg就會增加健康風險,醫學界卻不能達成共識將高血壓標準修訂到這個水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2010年資助了一項名為收縮壓干預研究(SPRINT)的專案,就是把收縮壓進一步降到120以下,與此前的140進行比較,看對健康的影響效應。
2015年釋出的結果顯示,強化治療把收縮壓降到120,與此前降到140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發作和心臟衰竭,以及中風事件發生率近三分之一,降低死亡風險近四分之一。
不良反應方面,強化治療組低血壓、暈厥和低腎小球灌注發生率稍微增加,但是沒有發現嚴重副作用。
SPRINT的結果,加上此前已經獲得公認的證據,足以滿足將高血壓標準進一步下調的充足條件,這就是這一次美國新的血壓標準敢於大膽下調的原因。
但是,SPRINT,及其他這類試驗的證據似乎還沒有被廣泛接受,成了這一次爭議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2018年修訂的歐洲高血壓標準就沒有做根本調整,仍延續了此前的140/90mmHg,僅在治療策略和目標血壓控制方面,做出了向下微調。
簡單來說,質疑美國最新高血壓標準的醫學界人士更看重更嚴格的高血壓控制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而忽視了帶來的更大的健康好處。要知道,這種可能的潛在風險主要存在於高齡人口,而非年輕人。因此,至少,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嚴格的血壓控制幾乎只有巨大好處不會有壞處。 -
16 # 爸爸的丫丫
美國的標準對華人不具有指導意義!
-
17 # 一MrRock一
執行此標準美國瞬間就沒有高血壓病人了!血壓錶廠美了,全國換表加班生產!
-
18 # Gsdy888
標題錯誤怎麼會是》130/180?
回覆列表
近日,美國心臟協會發表了一項新的科學指導方針,重新界定了血壓的危險情況,併為醫生提供了檢測、治療和預防策略。該指南是14年來的首個綜合指南,旨在確保醫生和患者瞭解如何準確測量血壓並儘早診斷高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7年11月13號公佈的指導方針,新的高血壓定義是高壓130,低壓80。以前,高血壓的定義是高壓140,低壓90。在美國,這一變化意味著46%的成年人都可以被認定為高血壓,而之前的定義下這個數字為32%。同時,正常血壓的界定並沒有發生變化,正常血壓仍然是低於120/80。
高血壓是什麼?當推動血管壁的血液壓力過高時,就會發生高血壓。這種增加的壓力會導致心臟過度工作,血管功能衰退。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會破壞動脈內的組織,進一步損害心臟和迴圈系統。因為常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高血壓常被稱為“無聲殺手”,高血壓比其他所有可預防的因素更容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死亡(僅次於吸菸)。
新高血壓指南的意義新的指南旨在幫助人們更早地控制血壓。血壓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它們是全球兩大主要致死原因。
密歇根大學醫療系統專家,內科和高血壓教授醫學博士Kenneth Jamerson表示,新的指南會給更多人貼上高血壓的標籤。也會使用更多的藥物,但是可以透過預防更多的中風、心血管問題和腎衰竭來挽救更多的生命和金錢。早期治療和預防,對每個人都是很有利的。
但是制定新指南的專家也表示,這項指南基於數百項研究和臨床試驗,進行了大約3年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新的指南並不意味著需要大量增加服藥來控制高血壓的人數。新版指南頒佈之後,被定義為高血壓的人增加了14%,但是隻有大約1/5的人需要用藥。
相反,該指南更強調醫生需要關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變化的整個框架。新奧爾良杜蘭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院長Whelton認為,這項指南想要傳達的資訊是人們面臨的高血壓風險越來越高,是時候該採取措施應對了。
雖然改變生活方式並不容易,但是這是我們首先能做到的。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建議包括減少鹽,同時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牛油果和綠葉蔬菜。該指南還提出了減肥、戒菸、減少酒精和增加體力活動的具體建議。
新高血壓指南的爭議但是,這項指南中可能存在一些爭議,它建議65歲以上的人和較年輕的人一樣遵循130/80的目標。而今年初美國內科醫師協會和美國家庭醫師協會的指導方針建議60歲及以上的患者保持低於150/90的標準。但是,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榮譽醫學教授Carey表示,自2015年以來一些深入的研究顯示,老年人降低血壓目標是有益的。該指導方針表示,這可以挽救生命。降血壓治療是為減少體弱老年人死亡風險而進行的少數干預措施之一。根據新的分類,65歲-74歲的男性的高血壓發病率將增加13%,而同年齡段女性的高血壓發病率將增加12%。
以下是新的指南可能對其他人群造成的影響。在20歲-44歲的男性中,高血壓的機率可能會從11%上升到30%。同年齡段的女性出現高血壓的機率可能會從10%上升到19%。55歲-74歲的男性中,大約3/4可以被診斷為高血壓。黑人和西班牙裔男性的高血壓比例將上升17%。亞洲男性將增長16%。新的分類和建議的重點是確定誰處於危險之中以及他們應該怎麼做。人們需要加強醫患溝通,以確定單純的生活方式改變是否可以提供幫助,或者是否需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