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最後1次北伐看起來形式良好,如果諸葛亮當時沒病死(假設可多活10年),他擊敗司馬懿攻佔魏國的機率有70%以上嗎?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
4
回覆列表
  • 1 # 血染戰旗紅

    諸葛亮是政治家,但軍事上還真不行。咱先不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很多事都是虛構的,就算它全是真的,那諸葛亮一生最大的軍事成就也就是放了一把半火:一是火燒新野,二是火燒赤壁。因為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打的,功勞不能全算他頭上,所以我給它來個對半開。除了這一把半火之外,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沒有啥成功的了。

    另外,我說諸葛亮軍事不行,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他不懂得用人。例如說常被人詬病的馬謖。說句實話,馬謖熟讀兵書,又有計謀,七擒孟獲就是他出的主意。但他有個弱點,就是雖然熟讀兵書,但卻不懂得靈活運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教條主義,而且優柔寡斷。這類人讓他當個參謀或者參謀長是沒問題的,但讓他獨擋一面就不行了。可諸葛亮明知他不行,卻還讓他去守街亭,結果街亭當然丟了。最後他也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了。

    說到揮淚斬馬謖,咱又不得不說到諸葛亮第二個缺點:賞罰不公,軍紀不明。馬謖失街亭,被斬,是罪有應得。可我們看另一個人——關羽,當初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派他去守華容道時,他也像馬謖一樣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的,說如果他放走了曹操,就提頭來見。而關羽剛走,諸葛亮就已經斷定他會放了曹操的。這就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既然你明知道他會放走曹操,幹嘛還讓他去守華容道?第二,既然他私放曹操,違了自己的軍令狀,那諸葛亮作為執法者,就應該將他斬首示眾,以警效猶。但他一翻故作後又放了關羽,實在是賞罰不公,軍紀不明。一個賞罰不公,軍紀不明的人,有什麼資格統領三軍?一支賞罰不公,軍紀不明的軍隊,又有什麼戰鬥力可言?難怪三國中混得最差的就是劉備團隊了。

    第三,諸葛亮不懂得培養接班人。縱觀整個劉備團隊,都沒有一個懂得培養接班人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有戰略眼光,懂得為未來考慮的。當然,諸葛亮在晚年時的確收了個徒弟姜維,但那已經是日落西山了,縱使姜維本事比諸葛亮大百倍千倍也無力力挽狂瀾了。我們看到,劉備團隊中,自劉、關、張、馬超、趙雲等人一死,居然都是後繼無人,結果也就有了後人嘲諷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就憑上面這幾點,可見諸葛亮在軍事上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你別說讓他多活十年,就是多活二三十年也沒用,統一不了中原。

  • 2 # 使用者楊楨楠

    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龐統,首先他選擇的戰爭模式是錯誤的,其次是他的戰略方針是錯誤的。就是多活50年,也難也統一中原。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在演義裡是神,多活幾年,能不能有很大建樹要問老羅。

    在史實中很一般,活一萬年都沒用。。

  • 4 # 亭殿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北伐尚未成功,便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沒能克復中原,成為千古遺憾。

    假如再讓諸葛亮多活10年,那麼結果會怎樣呢?

    第五次北伐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三國志

    諸葛亮是在和司馬懿渭濱對峙期間,病逝軍中的。如果諸葛亮續壽十年,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會在渭濱繼續對峙。但是由於協同北伐的孫權已經敗退,一時半會不敢再進攻魏國,魏國東線壓力逐漸減少。沒了東吳方面的壓力,魏國勢必大舉增兵西線。當時魏國西線已經聚集了接近二十萬大軍與諸葛亮的八萬北伐軍對峙,如果魏國再次增兵,將對北伐軍形成碾壓性的兵力優勢。當然以司馬懿的尿性,即使多給他十萬大軍,他依然不會主動挑戰漢軍。自從滷城之戰被諸葛亮打怕了,司馬懿就是頂著“畏蜀如虎”的稱號也再也不敢主動進攻諸葛亮了。他對付諸葛亮只有一個手段,拖。以魏國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拖垮弱小的蜀漢。

    當然魏國增兵未必就是交給司馬懿統一排程,可能派遣另一個親信統率魏軍去抄諸葛亮後路,比如曹爽。謹慎的諸葛亮並不會知道司馬懿不敢出擊,又不知道曹爽的軍事能力很差,害怕腹背受敵之下,依舊會選擇主動撤退。那麼諸葛亮能否全身而退,保留北伐的火種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上諸葛亮病逝軍中,漢軍撤退。司馬懿乘機追擊漢軍,姜維讓楊儀把旗幟反向追兵方向,又擊打戰鼓,假裝要主動反攻司馬懿。司馬懿害怕中計,居然選擇後撤,蜀漢軍隊得以全身而退。死諸葛尚且能夠嚇走活仲達,何況活著的諸葛亮呢?

    當然,新派遣的將領不知深淺,可不吃司馬懿這一套,極有可能不顧司馬懿勸阻追擊諸葛亮。諸葛亮要是死了,追擊蜀漢軍隊或許能成功,不然姜維不至於虛張聲勢嚇退司馬懿了。但是諸葛亮活著的情況下,追擊漢軍等於送死。歷史上,王雙追諸葛亮,中埋伏,身死。張郃追諸葛亮,中埋伏,身死。歷史上敢主動追擊諸葛亮的都掛了,諸葛亮可是埋伏的好手。所以即使真有人去追,在諸葛亮活著的前提下,只不過是第二個王雙或者張郃。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漢晉春秋。

    幻想線第六次北伐

    因為諸葛亮尚在,蜀漢不會出現權力鬥爭,魏延不會被殺。姜維因為嚇退司馬懿,諸葛亮也會乘機提攜。其實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已經打怕了魏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差點打垮了魏軍。所以設想中的最後一次北伐,依舊能夠長驅直入到渭濱地區。

    主將如果還是司馬懿,勢必和第五次北伐一樣,固守。如果不是司馬懿,那肯定是渭濱決戰。而歷史已經證明,沒有誰能夠在正面戰場擊敗諸葛亮,諸葛亮又有姜維魏延輔佐,姜維魏延歷史上都是打出過以少勝多的大捷的(姜維的洮西大捷和魏延的陽溪大捷),很大機率能夠再現滷城之戰。即使是司馬懿也沒關係,渭濱是魏國的渭濱,渭水是魏國的渭水。諸葛亮在魏國家門口屯田,不只是此消彼長下,兩國經濟實力的變化,更是嚴重動搖了魏國軍心,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來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憑藉木牛流馬,這次準備更充分的諸葛亮還就耐在渭濱不走了。拖著拖著,要麼魏國經濟瀕臨奔潰,要麼魏軍主動出擊被諸葛亮打奔潰,而渭水,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諸葛亮不是輸給了司馬懿,而是輸給了時間,假以時日,必定能夠克復中原!

    參考文獻:

    《 三國志》

    《漢晉春秋》

    《資治通鑑》

  • 5 # 黃蜂二師兄

    首先歷史不是靠哪一個人能扭轉的,諸葛亮多活十年,只要司馬懿的退守方針在,諸葛亮也奈何不了魏國!

    能人的存在只是一個催化劑或者叫助燃劑,當年諸葛亮剛出山,就遇到曹操大軍壓境,孫權劉備共同面對強敵碾壓,而孫劉聯盟以前沒有過,所以困難重重,而諸葛亮的出現,文能說的過張昭,武又能激的孫權決心聯盟抗曹,帥方面又能打消周瑜的疑慮,諸葛亮沒有小說裡寫的這樣神,但是在此關鍵時刻他的出現確實意義重大!

    從諸葛亮征戰一生來看,他的治理能力遠大於指揮作戰能力,手下像曹操手下的五虎將那樣即能戰又聽指揮的將官太少了!關羽、魏延自己愛擅做主張,張飛更不堪重用,趙雲聽話可以只能獨勇,所以鳳雛的死是諸葛亮的重大損失,使他面對南北兩條戰線分身乏術,劉備晚年也是不聽他的勸,還有那個不懂事的劉嬋,光內耗就是諸葛亮的死穴。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一個擅謀略的軍事家,而西蜀將帥人才凋零也是造成諸葛亮難大展宏圖的原因之一!

  • 6 # 使用者4952892639276

    就是給諸葛亮一百年,諸葛亮也不能同一的。看看無仗原就知道了。郭淮,這個人是魏延手下敗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就能把諸葛亮看的跟透明人一樣。看司馬懿和郭淮對話就知道了。人家把諸葛亮分析的一清二楚。可以講,諸葛亮在司馬懿和郭淮面前就沒有密秘。大家說諸葛亮這仗還怎麼打。就這諸葛亮就這水平。諸葛亮笨的跟菜鳥一樣。結果最後自己死了。國家也滅亡了。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家。如果被人家看的一清二楚。這都是危險的。所以從一個小事就能看到,就是在給諸葛亮一百年時間也不可能同一。反而諸葛亮活的時間越長。國家滅亡的越快。

  • 7 # 小小的酸奶

    首先我們先來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華。雖然我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華是沒他的政治能力強,但是他的大局觀是很出眾的,對陣的戰術戰略和臨戰發揮可能比不上法正龐統等人。其實主要還是得對比,至少我認為在北伐時期,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排在前列的,在當時還活躍在前線的,主要有陸遜、司馬懿,還有一些我不熟悉的。至少我知道蜀國沒有人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不然的話諸葛亮肯定是坐鎮後方的;魏國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說第一,但也在前列,不然也不會被曹睿派去對抗諸葛亮,但也被打的只能固守,被逼的很狼狽;而陸遜在東線上和司馬懿交過手,雖然那一戰魏國的統帥是曹休,但最終是陸遜勝利,可見陸遜的是軍事能力不弱於諸葛亮。所以在當時那個時期,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絕對是前三的。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多活十年能不能統一中原。答案很簡單,是不能。最多就只能完成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目標——拿下雍涼。下面說說原因。

    首先,中原之地被曹操拿下發展和鞏固,到諸葛北伐已經經歷幾十年了,也就是說中原百姓已經有二代人是在曹魏的統治下的,內部牢固,看那些出現的叛亂,都是蹦躂一點時間就被滅了。

    第二,中原之地繁華程度遠在益州之上,許都更是作為東漢末年漢獻帝時期的都城。還有冀州徐州產糧大州,就算經歷數次戰亂,但是經過幾十年的修養,人口糧食經濟等都在曹操集團的大力發展下有了不小的改善。益州不管再怎麼產糧,也是無法比的,更別說蜀道難,運輸不易,對前線的糧食保障的難度。

    第三,就算真的有機會去攻打中原,吳國必定不會不管不問,要麼趁火打劫,去攻打魏國,也可以拿下很多地盤,要麼去牽制蜀國後方。

    所以,難啊。諸葛亮在《隆中對》也說了,原本的戰略是在有荊州的基礎上,待中原有變,從荊州和漢中同時出兵。如果北伐成功,也就佔領雍涼,還是要進入休養生息,等待中原有變從雍州進攻中原,那麼十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 8 # 鄧海春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料事如神,近乎於神仙的人物,在打仗上更是屢次挫敗對手。在正史上,諸葛亮在北伐時期的表現雖然同樣精彩,但遠不如小說中那麼的出神入化。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前後進行了六次北伐,其中五次是諸葛亮主動進攻,一次是戰略反擊。

    當時曹魏的軍事實力是蜀漢的6倍左右,諸葛亮每次出動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十萬。司馬懿在給司馬孚寫的信裡面寫道,諸葛亮提兵10萬。在古代打仗都報虛數,所以諸葛亮的實際軍隊肯定不到十萬。諸葛亮的軍隊數量雖然少,但在和曹魏的戰爭中從來沒有吃過虧。大規模進攻了曹魏六次,每一次都能夠全身而退。

    其中第一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都攻佔了曹魏的郡縣。第一次北伐退兵的時候,諸葛亮甚至遷移走了被攻佔地區的百姓,第三次北伐則是直接攻佔了武都和陰平。第二次北伐諸葛亮遇到了魏將郝昭,郝昭防守的陳倉堅不可摧,諸葛亮被迫撤退,退兵的時候斬殺了魏將王雙。第四次北伐是戰略反擊,諸葛亮同樣取得了勝利,擊敗了曹魏的雍州兵團。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開始了龜縮戰術,被人們嘲諷“畏蜀入畏虎”,這一戰中諸葛亮同樣取得了勝利,在撤軍的時候還殺死了追擊的張郃。

    第六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知道打不過諸葛亮,就開始和諸葛亮耗時間。結果諸葛亮身體不好,最終病死在了五丈原。而諸葛亮死前依然完美地安排了撤兵計劃,最終讓蜀軍安全的撤回漢中。諸葛亮的用兵才能絕對是不容置疑的。

    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批評過諸葛亮用兵不好,一個人是司馬懿一個人陳壽。司馬懿被打得連女人的衣服都穿上了,他批評諸葛亮用兵,也不過就是自我安慰罷了。到了東晉的時候,司馬懿的後人尊重諸葛亮用兵如神,追封了諸葛亮武興王。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批評陳壽,一個史官不懂得用兵的危險,只知道紙上談兵,看不到諸葛亮的高明。後來諸葛亮成為了武廟十哲之一,肯定了諸葛亮在當時將領裡面的地位。武廟十哲除了諸葛亮,還有韓信和孫武等人,能和這些人平起平坐也足以看出來諸葛亮的用兵水平了。

    再來想一想如果諸葛亮再活十年會發生什麼?筆者認為諸葛亮即使能夠再多活十年,蜀漢也打不贏曹魏。因為曹魏的政治穩定,勢力比蜀漢強得多。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是穩健派的軍事家,如果是韓信的話,真有可能消滅曹魏。

    可惜蜀漢國力本身就弱,步步為營的打法消耗不垮曹魏,只能把諸葛亮自己耗死,再打十年結局也是一樣。

  • 9 # 笑看江湖1759

    諸葛亮就是忠於漢室的小說家打造的一個軍事家神話,如果他真有那麼神,怎麼沒能使蜀國由弱變強直至強大到統一三國???他怎麼不懂使用離間除去一生敵人司馬懿???魏國掌權階層早就防備司馬懿,只要稍微點火就可以除掉司馬懿,但是他做不到。蜀國本來就比魏國弱幾倍以上,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他還是六次出擊,怎麼不懂聯合吳國?還主動出擊強幾倍以上的對手,有幾分勝算?弱智嗎???其實我覺得他打魏國根本就沒想贏,因為他也知道魏國強太多他贏不了,他主動出擊不過是為了借刀殺人,轉移國內矛盾,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有國內矛盾難辦就打仗。劉備把軍權給了李嚴,諸葛亮只是管行政,他為了獨掌朝政借刀殺人,借魏國除去異己。很明顯的就是派趙子龍帶2萬老弱病殘孤軍深入,結果全軍覆滅,趙子龍戰死。因為趙子龍一直忠於劉備,他駕馭不了,所以借刀殺了他。

  • 10 # 鐵1433428

    諸葛亮足智多謀天下共知,但他最強項是政治,劉備託孤時要他管政治,李嚴管軍隊可以體現。後來他確實做到了大權在握。所以諸葛亮做軍師、謀士遊刃有餘,但他做統帥欠缺,統帥需要大智慧,而政治人心眼小,容不得不聽話的,而不聽話的都是勇猛過人的直臣。儘管小說引導後人如何讚美老諸,但他的疑點若隱若現,為什麼要斬殺劉封,為什麼要拿掉同是託孤大臣的李嚴,為什麼馬操得不到重用,為什麼要打壓萬夫莫敵、劉備喜歡的魏延,為什麼完美的趙雲不讓他獨擋一面。問諸葛亮不死會不會北伐成功,這是痴人說夢,蜀吳聯合仍處於下風,相差好幾倍的實力拿什麼贏!而且打仗就是耗國力,打到最後舉國空虛,諸葛亮應清楚地知道,但他北伐了五次毫無意義的戰爭,也許只是為了鞏固手中的大權,卻給蜀漢滅亡埋下了隱患。

  • 11 # 小屋253315373

    我的觀點比較悲觀。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幹,我持中性偏低的意見。即內政高於治軍,訓練有法度而指揮僵硬,謀略嚴謹而靈巧不夠,魄力和應變能力都有待加強。尤其是他對自己部隊的作戰目標宣傳不清晰,解釋不到位,導致部隊的理解不透徹,執行不完整,沒有形成合力。主要將領在心中有怨言,諸葛亮沒有及時統一全軍思想,對全域性缺乏統御力和執行力。就以街亭戰為例,供對我批判指正。

    第一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在於打通軍馬的通道,將西涼產馬區納入自己麾下,然後兵出攏右,發揮馬岱優勢,組建羌人騎兵,為以後與曹魏全面交手做必要準備,其實上這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事發突然,三郡歸附,當時的形勢是非常有利的。蜀軍遇到了郭淮等人的強力抵抗,最後形成了對峙。

    曹睿看清戰略意圖後,指派張頜快速行軍,重點打擊蜀軍的補給線,目標就是街亭,努力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穩準狠直撲而來,招招直奔要害。張頜很好的理解了主公戰略意圖,兵貴神速,迅速達成了作戰目標,沒有給馬謖留下從容佈防的時間,逼迫馬謖倉促間上山死守,街亭危在旦夕。這裡面要多說一句,並不是馬謖傻,不願意在平地裡設寨,而是時間不夠,來不及了,在不確定能否構築堅固營寨的情況下,馬謖才上山的。事實上馬謖也堅持了十幾天時間,帶領這一點點兵力,能夠阻擋五萬精銳重灌騎兵。應該說馬謖已經打的不差了。至少阻擊是有成效的。

    回頭再看看諸葛亮的表現,就很不盡人意。一是驚慌失措,過早決定全軍後撤,其實他完全可以最後一博,對郭淮發動最大規模的進攻,再試一試,看看有沒有希望,晚幾天撤退,如果能在幾天內拿下郭淮,張頜就會退兵。打不下至少還可以封官許願,拉攏腐蝕一下,給點金銀珠寶美眷婦女之類的,看看能不能摧毀郭淮等人的抵抗決心。古代又沒有微信,皇上發兵的訊息並不容易傳達到抵抗部隊的手裡。各種辦法都可以試試,徹底沒有希望了再逃跑也完全來的及。他就這樣白白浪費了馬謖用命換出來的時間。古代是沒有高鐵也沒有動車的,部隊行軍不會很快,況且張頜還帶著攻城裝置。二是推卸責任,裝神弄鬼。戰役失敗自然要有人來背鍋,結果他自降三級,卻把馬謖給殺了。自降是假,因為他依然開府,別說是三級,自降十級都無所謂。但是殺馬謖,對軍中的危害就太大了,誰都不傻,就這麼一個忠心耿耿之人,有大功還要去送命,還要往死裡整,而且還是假惺惺的哭斬而不是笑著斬首,整個蜀國就沒人敢為他賣命了。這對戰鬥力的打擊實在太大。可以說殺馬謖,是諸葛亮辦的第二件大傻事和大蠢事,不但堵不了眾人的嘴,還導致人設坍塌,蜀國滅亡時的階級矛盾那麼重大,爾虞我詐的風氣氾濫,個人覺得和諸葛亮的行事乖張有一定關係。 高沛同樣丟了列柳城,卻一點事情都沒有。如果諸葛亮真的有戰略眼光,既然街亭這麼重要,完全可以在街亭提前築城,不但可以穩定和保護補給線安全,更可以穩定軍心,直接摧毀曹軍的抵抗意志。第三是探討諸葛亮的用人。魏國這面是主要的戰將率領最精銳計程車兵,直撲最重要的目標,可以說力量是集中爆發出來的。可是諸葛亮這面卻只能派出馬謖,領一支輕步兵前去應敵。魏延等高人坐壁上觀,而且魏延還在因為子午谷謀略沒有被採納而生悶氣,部隊力量就沒有得到統一的發揮,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在全域性部署上的明顯失誤。以上是對其不滿指責之處,諸葛亮也有其優勢,行軍打仗注重訓練,講究戰術配合,部隊無論是進軍還是後退,軍容都非常整齊,大有曹操劉備之風,他也是後三國時期一個難得的將領。而且他還喜歡搞點發明,無論是裝置還是生產工藝方面,都喜歡推陳出新,弄點木牛流馬之類的。所以說,我覺得他更像是一個好管家,當個國防部長或者內政部長也許都挺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物件顏值重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