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目目教唱歌

    因為親人慣著你,可以隨便欺負。

    但是陌生人並不會對你那麼好。

    這種人其實就是欺善怕惡的邏輯,不夠成熟,只敢傷害愛自己的人。

  • 2 # 幸福家庭心理學

    為什麼對待父母不耐煩,對陌生人彬彬有禮?

    1、陌生人不會重複要求你做一件事情,比如秋天穿秋褲,冬天穿棉褲,比如要按時吃飯,但是父母會。

    2、陌生人不會給你講道理,但是父母會。

    3、陌生人對我們有禮貌,我們也會對陌生人有禮貌,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叫映象反應,就是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別人,假如我們和說話磕巴在一起久了,我們也有可能會磕巴現象,去外地久了,就會有外地的口音。

    難麼我們為什麼會對比較親近的人,表現出最不好的一面呢?

    1、懟父母是因為,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也經常對我們。小的時候不敢往回懟,慢慢長大了,認為自己可以了,就敢和父母頂嘴了。到成年了,認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對,就開始教父母怎麼做了。父母不聽話,當然就懟父母了。

    2、對父母發脾氣是安全的,沒有風險,懟外人是有風險的,舉個例子:比如小孩子在家裡,家中爸爸嚴厲,孩子不聽話就要打,小孩和爸爸一起就會很聽話,很乖。媽媽比較溫和不打孩子,孩子和媽媽一起就不聽話,就會有些放恣,所以很多爸爸就說,這都是媽媽慣的。其實是誤解媽媽了。

    懟完父母的心情呢?

    肯定是很自責、很內疚了,因為我們再用父母給我們的力量來傷害他們。

    如何改變呢?

    每天熟讀弟子規入則孝這個篇章: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 3 # 有一種幸福叫珍惜

    對待自己的父母不耐煩對路人或者朋友卻是彬彬有禮,這樣的人可能跟生長環境有關係,可能因為很小父母不在身邊或者是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所以父母問的多了就會覺得父母很煩,或者是因為父母是自己的親人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在父母面前不需要偽裝自己因為父母不會計較那麼多。

    我哥就是這樣的人從小跟著我奶奶一起生活那個時候在家裡基本都是不怎麼說話的別人都說我哥讀書讀成個書呆子了我爸媽也擔心這樣的性格以後怎麼工作,結果都是瞎操心我哥在工作單位人員可好了,不過和我爸媽之間還是沒有那麼多話題一問就煩,雖然和我爸媽說話會不耐煩但是並不是說就不孝順我爸媽生病都是我哥照顧的而且有時候老人怕花錢不肯去的都是我哥要求一定要去看病的,我媽有次住院了半個月我都是過了很久才知道的我爸說我哥說的知道了也沒有用只是多了一個人擔心而已,所以我爸媽瞭解了自己的兒子根本不會計較雖然有時候嘴上會說說但是心裡還是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對於父母的不耐心並不是不愛父母只是在父母面前不需要討好和偽裝,但是不管怎麼樣對於父母還是應該多些耐心少些抱怨畢竟父母已經老了報答父母剩下的時間不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 4 # 一公子心理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在家一個樣,在外一個樣。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所以說用不著諷刺挖苦,大家只是“兩面”的程度略有不同而已。

    類似這樣的問題,比如很多人在朋友面前Sunny燦爛,看起來“快樂無憂”,而當夜深人靜一人獨處時,暗自憂傷,就差領悟“黯然銷魂掌”了。內心的矛盾讓自己懷疑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無需過渡擔憂,這中“兩面性”是人類都具有的特性。人的性格和心理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表象”,另一部分是“本能”。“表象”由人的顯意識,就是心智來控制,心智的成長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這個社會規律和道德標準的遵守;“本能”由人的“潛意識”來控制,它源於人的遺傳,在一定的條件反射下也會顯現本能。

    弗洛伊德將人格的構建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自我最為底層,它是原始、衝動、享樂主義的;本我是理智是當下,飯店吃飯要給錢,不給會被揍;超我是善良有追求的,“我要去……”“我應該去……”。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陌生的人面前,自我的原始衝動經常會被超我的道德標準壓制,兩者實力越是均衡,活在當下的“本我”就會變得越矛盾。

    所以一個在家人面前,負面情緒過多的人,往往在外面更為壓抑,理想更為不明確。偶爾一點的小脾氣,我們要體諒,畢竟能做到“慎獨”的人還是少數。負能量總歸會有一個宣洩的渠道。但是更為有效地途徑是要提升自己的超我,樹立並堅定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當超我的正能量滿滿時,當下的我“正義、友善、平和”等等特性才會迴歸。

  • 5 #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謝謝邀請。對自己父母不尊敬,不耐煩之人。是不孝的表現,是修養和氣質差的根源,也是缺乏教養和素質的體現,是父母驕生慣養所致。對外人有禮貌。那是言行不一,愛面子偽裝所至。日久見人心,偽裝終究會暴露。這種不孝之人,身邊不會有真心朋友。因為他對自己父母都不尊敬,對外人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外人都會避而遠之。

  • 6 # 南方的莉莉

    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成本太低。

    對於父母,因為他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對自己的父母不耐煩,父母都不會打罵他,也不會離開他或者傷害他還是會無條件的愛他,所以對待父母不耐煩的成本很低;

    而對於陌生人呢,他如果也是這麼不耐煩或者更過分粗魯,可能會遭到陌生人的咒罵或者毆打或者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譴責,說他這個人的素質差。從這個角度對待陌生人發火的成本很高。

    綜上所述,由於對待父母和陌生人的成本的不同,導致了一個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但我們不要傷害了最愛自己的家人,因為他們愛你所以才包容你。

  • 7 # 老青年熱評

    就題目而言,我認為:親人之間接觸頻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彼此知根知底,沒必要“偽裝”,所以發生摩擦的機率比較大。而與路人,只是瞬間的擦肩而過,毫無利益關係,加之彼此並不瞭解身份,地位,所以才會顯得彬彬有禮。

    下面,就“對待自己的親人不耐煩”甚至發生矛盾,談一下我的看法。

    有這樣一句話,個人認為很有道理:我們總是在面對最親近的人時,表現出最壞的脾氣。

    事實確實就是如此,相信許多朋友也常有此困擾,明明平時對朋友甚至路人表現的禮讓有佳,但對自己的父母,卻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毫無耐心,爭執不休。事過之後,又會感到十分的後悔,本來就是一件小事,根本沒有必要耍性子,動肝火,可事到臨頭時,情緒又會如洪水猛獸一半無法剋制,傾斜而出。結果不僅會傷害到自己的家人,自身也會被痛苦與後悔的情緒所淹沒。

    那麼如何主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首先,要找到問題根源。

    性格偏於感性的人,情緒波動比較強烈,遇見問題,很容易被其他因素感染,繼而無法客觀全面看到問題的真相,由此易爆易怒。

    其次,要學會控制情緒。

    人們常說“話出口前先過腦,舉手投足要經因”,意思就是我們在說一些話時,要經過一個思考篩選,自己的話是否符合場合,環境要求,是否會傷害到他人,對事件是否起到積極的正能量作用。在行為上,也應當謹慎。現實中發生的很多不好的事情,往往就是少了幾秒思考,快了幾秒言行而造成的。所以,學會控制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另外,還要敢於承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讓家人和好友幫助和監督自己改正。

    對親近的人隨意發洩情緒是錯誤的行為,並且很傷感情。嘗試把自己最好的情緒留給家人,給身邊親近的人多一點的耐心與善良,不要急於一時的痛快而給家人造成更深的傷痛。有時也需要像“外人”一樣對待家人,對他們謙讓禮貌,彬彬有禮,這樣反而更能拉進家人之間的關係,有利於家庭關係的和諧。

    要時常提示自己,警醒自我,努力改正。

    性格改變,過程很艱難,但為了家庭的美滿與和睦,我認為是非常值得的。

    當你對家人溫柔以待之時,你會發現其實親人更加可愛了,家庭更加溫暖了。在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調整好情緒之後,你會發現與親人溝通原來如此親切自然順暢,生活原來竟如此多彩美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高中物理有什麼用?